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一章 开篇 问道华严| 《修行的艺术一:问道华严 游心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不能否认,人生、命运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从最现实、最真实的一部分讲,我们的努力能起多大的作用?经过慢慢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这种思考才是学佛,并不是出家、住在寺院里,或者身为佛教徒就是在学佛。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开篇:问道华严


第一节  为什么要皈依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对人生要有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要去参,去思考。每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是不了解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奥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父母……这些问题,有一些是自己能够知道的,但是当我们知道的时候,它一定不能改变了;有一些是自己不能够知道的,比如未来。在当下,虽然我们知道却不能改变,但是在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绽放出很多东西,这就是人生。换一句话来讲,人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更重要的,我们有一个很强的心理,觉得人生是自己经营的。不能否认,人生、命运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从最现实、最真实的一部分讲,我们的努力能起多大的作用?经过慢慢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这种思考才是学佛,并不是出家、住在寺院里,或者身为佛教徒就是在学佛。
        佛教的智慧是对人生的总结,对人生的第一个总结是对命运的观察。在命运的观察里,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我们按照这个角度去看,会觉得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如果不用这个角度去看,可能还会非常自信地认为“世界是属于我的”,而且完全会忽略“我们只是世界的一个过客”的真相,这便是觉悟和没觉悟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真相是什么?换一句话来讲,我们是寻找一种真相。为什么要寻找真相?如果得不到真相,我们的心是不安的。因为稍微观察一下,我们会觉得人生是不可控的,仅这一句话已经够了。实际上“自信”的心态可以说是非常主观的,它不代表真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人生。

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觉察无非两种,要么自信地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驾驭的;要么像平常的人一样,虽然也会遇到很多不能驾驭的事情,但大都选择性地屏蔽,落在感受里面。由此我们会明白,人类的快乐到底建立在哪里?我们把自己的身心建立在追逐财、色、名、食、睡的感受上,但这些感受并不是真实的快乐,而是在回避矛盾、回避真相。有的人觉得危机是存在的,但他给了一个合理的答案,作出一个很主观的判断,觉得有钱就可以,而他在挣钱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伤害身体。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这儿,最可怜的地方也在这儿。他并不知道挣来的钱是用青春换来的,换一句话来讲,他已经把幸福埋葬了。

        实际上,从佛法来看,我们的身心从出生以来就不圆满,为什么呢?出生的时候,我们带着过去种种的我执、成见;今生在出生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已经做好了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追逐的准备。一般来说,汽车已经在公路上,被加满油后,如果刹车一松开,它肯定会往前行驶。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人生已经进入动态的启动了,而周围很多的环境不是理性也不是客观的,都是非常主观的,这在佛法上被称为“颠倒妄想”。“颠倒妄想”是内在的,而外在的一切的人都是这种看法,一切的事都在做这种准备,我们的人生就这样开始了。虽然在过程当中会有无数次的觉察,感觉好像不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对,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于是我们一直往前走,最后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放弃了,给自己的解释是大家都是这么生活的,这是一个走向深渊的不归路。

        关于这一点,我可能说得太片面了,似乎很我执,但问题是什么呢?它是真相。为什么平常的人不愿意说这一点,因为说了没用,绝大多数人没有解决它的方案,这是佛陀出世最重要的因缘。他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而你只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对于你来说,知道也没有用,倒不如这样子麻醉自己,在现实拥有的眼、耳、鼻、舌、身所主宰的世界里面,尽情地去寻找人生暂时的快乐。我们可能有很多东西值得寄托,比如孩子、财富、事业、饭局、酒、烟等,这是每一个安心处,都是短暂的目标。换一句话来讲,我们对真相不了解,只是被动地活着,被动地活着就叫做生存。

        简单地说,这就是平常的人生,是以生老病死为主题,它的内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追逐,而支撑它的是感受。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众生你去观察,也是这样。你看狗,它一生都是在这个平台上,虽然它在和主人的互动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激情、生命的温度,它的心可以和人交流,但它一生就在这种认知水平上。三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包括蝼蚁、蜜蜂,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社会组织、有任务、有分工,我们能够知道的畜生界都是这样。你仔细去体察它的心,它们都是以感受为主,它会和你互动,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当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三界的众生,生命的出发点基本上就都在这个层面上。

         当我们觉得这个不对的时候,在人群当中等于是回头看了,而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回头看,就像一个潮流顺流而下。就像在长江里开船,我们只能是顺流而下,大家千帆竞发都在往前走,我们也往前走。等到了大海,两边没有风景了,这时候突然想起来,我这是要干什么呢?我到这个大海里面来是干什么来了?我是因为饥饿吗?大海里面有鱼,但那是鲸鱼,很大,我们吃不了它,它有可能吃了我们。这时候虽然是一样的水,但是它的境界不一样了,我们的每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现在学佛,有先知先觉了。我们还没有到大海,但心大概有一种能力、有一种觉照,我到大海去有啥事吗?这样下去会怎样?很多众生都去那里,他们可能有他们的想法,但是我呢?我好像去那儿没事儿,可以不上这个船,这就是人生的自由和自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首先断除了妄想分别,对未来有了一个觉察性,这是佛性不可思议的功德,它让我们预知了,就没有后面的灾难,这是学佛。

        而人生的每一天是由不同的对境的吸引而产生的,每天我们眼睛一睁开,有很多得意或者不得意的事情都在吸引着我们,我们必须要去应对。小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们着急去玩儿;大了的时候,我们着急去体现自己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老,病痛接踵而来,最后在无声无息当中死去,再开始下一期生命。从这个当中我们要去想真相。

        当对这个问题有所觉察的时候,我们就成了人类当中的一个特例,这时候我们的心属于自己。虽然命运还在伴随着我们往前发展,但是我们会发现命运变得微不足道。为什么?生老病死一定会发生,能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无非是一碗饭的问题,天地、父母永远不会苛求、亏待我们。换一句话来讲,我们要想做其他的工作也是可以的,这就产生了两种人生的方向。命运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一直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生存不是问题,我们可能享受的是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状态。

        这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是我们过去世累积的善业,对生命的觉察,所发的愿力和誓言,让我们得到另外一种果报。虽然大家都在向着大海漂去的船上,但是这个船上的人谈论的话题不一样,在船还没有到达出海口之前,我们都有可能上岸,因为这个船上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上岸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岸?答案变得非常简单,我们可以说拥有人生的一切,因为拥有人身,想看看风景是天生的,但是有一念的觉悟,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节 为什么要修行

        认清生命的真相

        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后,为我们讲解无量的法味,无非是为了我们人生活得更幸福。我们有着什么样的不幸福呢?最大的不幸福是我们的生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我们会经历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这人生八苦是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虽然每天都在经历,但为什么觉察不到它是苦的呢?因为在那个当下,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者不能够圆满地了解事物的起落和结果。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大概把事物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刹那”,而“刹那”的组合,我们说它是“五阴”。

        我们对于能够感受到的生苦,已经没有记忆了;老苦是一个逐渐产生的过程,心很难了解“老”是一直在不断发生的事实,所以我们不承认自己在老;而病也只是一个身体的状况,它有时候还是不能够限制心的。当它限制了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解读,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病;对于死来说,它还没到来,因为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平常还是观照不到。爱别离,比如小孩生下来了,但父母要去上班了,照顾不到;比如亲人要往生了,挚爱的人离开了。爱别离的苦,没有经历过是难以体会到的。

        怨憎会,不想看到的人不得不经常在一起,在世间这种苦非常普遍,但如果不修行,我们很难了解自我的相状。在工作中,很容易与人形成怨怼的关系,能愉快地交流是人生的福报,但这个福报不是容易获得的。因为人是一个有情感、有自我的群居性动物,难免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人和人的交流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甚至是可憎的。哪怕是一家人,有些话都说不出口,工作关系当中也是这样的,所以怨憎会也是一苦。当然,苦是一种境界,如果没经历过,你会认为它好像没什么。

         五阴炽盛是一个较深层面的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生起一种感受,对这种感受有一个排斥或者想拥有的心,即是贪、嗔、痴的现行。我们想拥有它,害怕失去它,而产生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会产生一种更深的认知,这是识的层面。色、受、想、行、识是一连串的身心的生化反应,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以识为主的,识又可以形成一种固有的认知。当你有了这个认知以后,下一次就会进入本能反应,这个本能的反应会逼迫你在下一次对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即是五阴炽盛。它会绑架我们,让我们的心自动进入一个渠道,这个苦对于有灵性的人类是最麻烦的。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是在色、受、想、行、识的深刻的累积当中,这不是一般人能觉知的。当你知道这个概念而去仔细回顾,这时候已经是非常深刻的智慧了,这是一种洞察的力量,你一定会有一种感应,所以这即是苦。在现实生活当中,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苦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佛说法不说无量的、琐碎的苦是和谁怎么建立的,而是从人生的真相当中抽出这八条,完全可以概括人生的现象和内在的本质,它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人生八苦是一种理,理本身是宏观的、浓缩的、体验性的。佛以大悲心用语言文字的精华把这个人生的真相提炼出来,这是佛说法的方便。而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经历却提炼不出来,所以佛有说法的功德。对照佛所说的纲领,我们会不断认知到法确实如此。特别是在人一生当中清醒的几个刹那,往往是在最受挫折的真相面前,因为遭遇痛苦,往往是最清醒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佛说的原来是这种事情。这当中就是理和事的差别。

        为什么佛法难以入心呢?因为我们的心住在事相里面,心中有事,事当中有情,情当中是颠倒,是无明。因为无明而起惑,因为起惑而造业,因为造业而受苦,这就进入了一种封闭的死循环。所以我们想对事情建立起千真万确的认知,需要我们的心清如水、明如镜。佛说的法并不复杂,因为我们的心是浑浊的、动态的,所以它不能够折射出这些深刻的事、心、情之外的法,这叫做无明。心现在的这个状态是无明的状态,虽然我们知道概念,却不能够如实地知道自己的心。

        佛陀讲的八苦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宏观的客观性,这种概括性和客观性实际上属于智慧的范围了。我们不是活在智慧当中,而是活在散乱当中,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要想完整地看到都很难。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清朗的,它犹如海洋不断地掀起波涛,波涛翻滚造成水的浑浊、不清净,所以它折射出来的事物的状况发生了扭曲。在扭曲当中,事物本来的相状产生了错位,没有一个形象可言。所以生老病死看似简单的事情,却离我们很远。

        我们一直活在散乱、主观当中,散乱、主观与概括、客观刚好是看待事物的两边。一边是心清净了,如实地反映,如实地反映叫做智慧;不如实地反映就叫做主观,甚至也叫做情绪、错位。在这样的心态当中,我们很难体会到佛的境界。所以佛法离我们并不遥远,是我们的心太粗大了,我们虽然在经历很多事情,但都是在主观的扭曲的状态当中。佛陀看到万事万物不是在现象里面打转转,而我们是在现象里面打转转。我们在相中转,所以看到的万事万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了解到它的核心。

        什么是修行?

        实际上学佛很简单,一切皆围绕心的功能展开。我们以水来比喻心,心有一种功能叫做清净,心很柔软、不刚强,就像水永远依赖于大地或者留在器物当中,没办法自己,它永远受重力的影响。心也是同样的,没有自己的本体。所以要明白学佛所说的这个心,明明我们时时刻刻在用,但是在用的过程一直是颠倒的。我们看到的不是心的真相,是心和外境产生的现象在指挥着我们,洞察这个就叫做工夫。大家要明白心是很难很难的,不是智慧很难,是心很难。我们能够真实客观地知道事物的本质,这叫智慧。但是我们的心现在是无明的状态,虽然你知道概念,却不能够如实地知道自己的心,总是一叶障目。

        那我们修行到底在干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如实地知道,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现在到底如实不如实呢?我们如实的只是现象,只是心的感受,心的感受是自我的绑架和贪嗔痴的现行。你不知道这颗心是贪欲的心,认为这都是“我”,“我”想拥有这个感受的心太强烈了,它让“我”如此疯狂又如此真实。这是“我”离不开的生活,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也是我们为什么和佛法如此遥远的原因。

        佛法说的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我们要想了解这个简单的事实很难,因为我们的心特别扭曲和颠倒,它把这样的事情看成了那样的事情。佛法非常客观,我们必须要咬紧牙关,因为我们的现证是无数次地从当下的事相当中去观照的。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需要有工夫才能理解的。我们处于无明的状态,是看不见实相的。我们要看见的是微观的世界,当我们了解到微观的世界不是主观的,而是用时间轴串起的色、受、想、行、识的循环的时候,就是遮断现行。

        你会发现眼所见,眼识所分别,汇报给大脑判断,大脑根据这个信息再发出指令,经历了四个阶段,而识在第五个阶段。我们如实地知道色是色,受是受,想是想,就能把刹那间大脑生起的判断分解掉,这是慧的力量。而这个慧的力量需要“戒”的外护,需要“定”这个内在的平台,“慧”才能看见“敌人”,才能够把这个分别的根割掉。戒定慧是一个工具,它能够分解五蕴,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事物本身。而我们平常在事当中直接跨越到识,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都是“我”。所以佛法说简单,是概念,说深奥,有的人可能修了一辈子,还不知道在哪里用功。所以慧的觉照不是用蛮力的地方,我们向内的观照,往粗的方面来讲是对情境的分解,这样心才能慢慢地得到“如实”,止和观才能够平等地显现,这是一个根本的着力处。

        我们这次学习《华严经》的核心是想给大家一个宏观的架构,建立佛一代时教的宏观架构,而建立架构的目的是让我们对佛的一代时教,在有机、多维的层面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由此建立的知见能够在认知上达到透彻,同时在逻辑上更加简要,相当于佛法的心要。佛法流传到现在,宗派的形成都是从佛说的法当中取出一份,历史上的每个宗派的大德针对一门一理都谈得非常具体了。而在当今融合的时代,需要宏观、多维的角度,佛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节 “问道华严 游心法界”的要义

        借“问道华严”而“游心法界”

        华严是一个比喻,比喻我们生命最圆满的状态,也叫做最美好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生命最理想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换一句话来讲,我们今天是在宗教的氛围下去探讨,实际上宗教性只是它的一个层面,而真实的状态是生命只有一个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宇宙无限的创造力。

        华严的这种境界就是宇宙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明、美好,它只是事物的一部分。我们看大自然当中每一个生命体,无论它是物质性的生命体,还是精神性的生命体,都有着它无限的创造力在里面,每一个事物和每一个事物又不同,这样子构成了复杂而完整、统一而和谐的这么一个灿烂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个内在的生机和光明,我们把这个比喻为“住万法之因,庄严自果”,那么每个事物已经产生而保持着它的杂花庄严,我们把它叫做华严境界。这个比喻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完整的,它有着无限的创造力。

        但是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可能被我们扭曲了,或者说发生了种种种种的错位,这样子就造成了生命种种种种片面的现象。我们是来源于华严,但我们在这个生命的某一个层面在转圈圈,我们把它比喻为无明的状态。什么叫做无明的状态?有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我们看过去牛或者驴拉磨,在磨盘面前转圈圈磨麦子。人给它戴了一个眼罩,不戴眼罩它的心会不安,戴上眼罩眼睛被遮盖了,它就很有成就感,它就按照身上的枷锁设定的轨道不断地往前走,它觉得在往前走,所以很安心。如果眼罩一拿开,它的心就不安,心不安它就没办法做它该做的工作,这个就叫无明的状态。我们人大部分也是这样,不做事心不安,做事让他以为自己在成长,实际上是在原地踏步,无限地重复。所以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无明和轮回的状态,只是活在生活的一个层面,而迷失了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真理的世界,或者华严的圆满世界。为什么叫“问道华严”呢?我们要回归华严的圆满世界,必须去掉个人的自我和主观,和这个圆满的世界做一个完整的链接,而这个链接需要一个逻辑体系,对这个逻辑体系的学习就叫“问道”。这是“问道华严”的意思。“游心法界”是“问道华严”的结果,法界是华严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法界里面既有“大方广”,又有“佛华严”。“大方广”是理,“佛华严”是境界;“大方广”是一个因,成就了“佛华严”,这是一个果。法界就把法界的灿烂、杂花庄严的因和果从一个完整的宏观的角度去量化。这个法界就是佛的真实境界。

        佛的真实境界,我们怎么和它链接呢?我们有心就可以和佛链接。当我们通过“问道华严”建立了一个通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法界当中“游戏人生”,与诸佛一样平等地驾驭法界。这个法界指的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一切和未感知到的一切,我们感知到的一切只是现象,未感知到的一切需要一个生命的上下求索过程。而从这个上下的探索当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现象上、命运上、经历上都不一样。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我们都是在探究这个真实的法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而达到真理的彼岸的一个过程。

        换一句话来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幸福的主题应该是永恒,而永恒的现象应该是美好,而美好是可以通过善意去探究的。这种善就是一种至善,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真相的寻找。而生命的真相,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圣人之教、真理之言、智慧之本,所以智慧地寻找生命的真相,就等同于我们每一个人寻找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很真实的,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是父母所生,但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迹,在这种奇迹当中我们又具备一个无限的,可以说能够认知一切的力量。

        我们平常发生错位是因为我们对现象产生分别,没有回归到对这个事物本因的追寻,所以才会迷失,人可以说是活在迷惑当中。因为有迷惑,所以有错觉;因为有错觉,所以会有对一切事物判断的失误,这就造成了决策的失败。而在人生的每一场事业的成功和自我的成长以及人心的历练当中,它都是一个战场。不管家庭、职场,还是在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角色,它都是一个战场,都决定了你要用什么样的理解去和解、化和这个和万事万物的互动。而我们一直以“我”来对应,这个“我”本身就可以说是有局限的。为什么有局限呢?它来源于自我,不是来源于真我,而对自我和真我的分别就决定了真理的圆满不圆满。

        在这个时代有着独立思考的人已经不多了,而独立思考以后还能够去寻求资源的人,那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准备。针对这个主要话题,我们真正地可以“游心法界”,探索自己生命成败得失的原因,这样子我们就会和过去告别,真正地对未来做一个规划,做一个认知。

        修学态度——“断器三过”

        “问道华严”,华严的层次、问道的意义都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厘清,让它显得更加得简洁明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能进入主题。而进入主题不是为了一个答案,而是为了让这个心的智慧能够现前,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智慧的开显。我们要有游戏人间的一种精神的放松,以心和法界之间的清净和至诚为沟通。我们没有至诚心也是不行的,所以要“断器三过”,就是断污器、漏器和覆器三过。

        这比喻说你是一个杯子,你这个“杯子口”要朝着我,这个代表你和我要相应,你要认真听讲,不要想东想西打妄想,就是心回到这个现场,回到我所说的语言的那个境界去思维,除此之外的你都放下,那么这样子叫相应;我们把这个比喻为“杯子口”是朝上的,就不是“覆器”,“覆器”就是颠倒过来,“杯子口”是朝下的。然后你首先要把“杯子”洗干净,就是说你无论过去学了什么样的知见,对人生有着什么样的定论,在这次的学习当中,你都不要带着任何的成见、偏见和我见来学习。

        你要以一个赤子之心重新开始,放松地学习,这就等于把这个杯子里面洗干净了,那么我给你倒进去任何的甘露,它都不会被污染。同时,这个杯子要是完整的,不能没杯底儿,或者有漏,那样的话灌什么都没有用。这个是说你不能是一个“漏器”,怎么理解呢?就是你学习的时候不走心,不思考,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心还在你的工作上、亲人上,在你习惯性的思维上,这样子就是一个“漏器”。这是一般我们修行的时候应当具足的三种观察。


 第四节 为什么要先学《华严经》

        佛法无边,浩瀚如大海,我们为什么要先学《华严经》呢?

        首先,其他的教法属于《华严经》的一个支分,《华严经》属于其他教法的总和。再用一个体系来高度概括《华严经》的话,我们有三句话可以总结,就是所缘的境大,所发的心大,所用的方便大。因为有三个“大”,所以叫大方广,也叫做佛华严。所用的方便或者说方法大,就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宏观的视角,微观的下手处,做整体的解决方案。

        第一层,所缘的境大,境就是三种相续:宇宙的相续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世界的相续,在《华严经》叫“器世界”的相续;众生的相续,我们属于众生之一,众生的一切问题,虽然今生我没有那个种子,来生就会有这个种子,所以它是360度的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的概念,将所有问题纳入其中;第三种就是我们心的相续,心的相续属于个体。我们物质的相续属于我们生生世世在这个物质世界时空轴下的生命的落地。同时,我们的众生相续,就是我们一个生命不能孤立存在。这三种相续非常重要,《华严经》能够言尽这个世界,是以这三种为它基本的点,为它基本的方向,所以叫做所缘的境大。其他的教法都只是一个局部,当然都是一个很完整的教法了,要么缘自心,要么缘世界。

        乔布斯不是说也要改变这个世界嘛,但他就忘了如何改变自己的心。因为从手机的语言来讲,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世界通行的语言是数字化的语言,因为数字化了,所以一切都可以被计算出来。但是我们的心不是计算出来的,我们的心是算计出来的,颠倒过来我们就没办法了。所以乔布斯只能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不是改变得好了?不好说,不过确实改变了。是不是符合事物的法则和准则?不好说。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能力,但这种改变是不是让这个世界回归到真理的世界呢?世界是动态的,而人类都是在静态世界当中去摸索,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不起颠倒吗?而动态的世界就是所有数字无限循环的关系学,这不就是对我们世间人情最简练的总结嘛!

        我们一个人一生要说多少话,要见多少人,要在多少时空下去经历沉浮,哪一个不是苦呢?哪一个不是主观呢?我们去掉当中的情绪、感受,去掉当中的目的和过程,实际上一切语言当中最简单的就是数字,所以它可以被计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算命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定数。但是当我们可以算计的心被可以计算的东西绑架的时候,就是这个世界当下所走到的一种频率,它都被物质的最直接的数字世界动态地控制了。在这么一种宏观的基准点上,我们怎么能够说我们对物质世界是了解的呢?不了解不就是无明吗?我们以主观的无明对待客观的无限,谁说了算不言而喻。所以华严要把整体的宏观的这些视角都纳入其范围,以三种相续作为它所缘境的一个基准点,这是所缘的境大。

        第二层,所发的心大,这是大乘的发心,大乘的发心是菩萨。所缘的境大就是我们要找到通用的法则,通用的法则止于生死,不能止于至善,生死的终结可以超越一切物质性对我们生生世世的限制。第一层就是达到阿罗汉以了生死为终极,第二层,以菩萨发起心,所缘的境大,所发的心大。菩萨在于发心,这就从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回到了一念心上了。我们这一念心,它是通于法界的。如果这一念心做主,就可以全收法界,所有的数字都不出一心,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智慧这时候发生了作用。所以菩萨以智慧为主,罗汉以真理为主,真理能够超越自然法则而解脱生死。而智慧带着温情,带着慈悲,所以菩萨是慈悲为主,它属于人文,是以仁者爱人的准则为基准点。而天地之道以无情为根本,运动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叫道,以道为它的最高原则,你超越这个就能够超越生死,所以它是真理,但不是智慧。

        我们每一个感知的当下都是佛性的体现,但是我们一直都是在人文的基础上想要挑战自然法则的局限,想去对抗,我们来源于天地,却想摆脱天地。人文发展到极致,但是不能超越自然的属性,自然的属性就是必须要遵循缘起的法则,这就叫因果。这时候从缘起就到了因果的层面,就是我们说的乔布斯实际上一直没有超越自身因果的局限,虽然他自认为是一个大乘的行者,他也禅修,但他是分门别类的,没有圆融起来,没有把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点上去突破,就是人文没有遵循自然的法则。他只知道缘起可以超越,不知道因果需要敬畏,这是很多人在走的一个错误的修行方向。

        所发的心大就是菩萨可以直面轮回,是对所缘境界大的一种生死的敬畏,而不是否定生死。菩萨不忍众生苦,针对物质性犹如阎王般的、对于所有众生生命全方位的覆盖和打击,而发起全体的出离心,从而用温情和善意去和解。因为这种温情和善意不是小慈小悲,而是大慈大悲,缘着一切众生,这就是“圣人无亲”。一切众生都是他帮助的对象,因为他确实知道空性,他站在客观的层面上。而这个客观的层面就是华严对于物质世界整体三相续的完整的了解,而提出了一个脱离的方案,就是我们在不受物的局限之下,已经脱离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么一个平面思维。

        这就是视角的问题,华严的五重缘起是五重视角,包括了以佛的视角为基准点。所以它是以人文来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谈到了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而且是不假尘劳、不需对治。不假尘劳就是不用那么辛苦地去努力。我们在业感的世界不都是在辛苦地努力嘛,在阿赖耶识的世界更加疯狂,以自我来面对整个世界、人类,希特勒不就是用自我来对抗人类嘛,而自然法则在那里不动,就等着他自投罗网。同时,华严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历史,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方法,这就说到一念心,就落在了我们的生命当中。要不这个客观世界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不掌握主动权,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当我们用这一念心,用温情和善意超越真理层面的时候,我们已经达到了无我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这是佛的起点。这是可以理性描述的,是建立在第一层平面逻辑上的第二层的逻辑。

        第一层,所缘的境大;第二层,所发的心大;第三层是佛的方法,所用的方法大。这个也叫做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到究竟。对华严来说,它的“菩提心为因”,是对整体的生命的物质性的世界宇宙,三相应予以整体的觉知和整体的评价,是真理对物性世界的一个“反包围”,而生命定位在一念心通达真理的无我慈悲上,在这个着力点上去发起践行。有了发行以后,我们对所有的方法才能有真正的运用。所谓佛的方便就是他通达生命,见世界、见自心、见众生,他这三个都见了。

        见世界是第一层——所缘的境大,见自心是第二层——所发的心大,见众生是能够帮助到一切众生,这也是《大学》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首先在“明明德”,明明德不就是真理嘛,“亲民”不就是慈悲和善意嘛;再“止于至善”,不就是基于最高的原则而给出最高的方法嘛!《华严经》的落脚点就是以这三个为准,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学《华严经》的原因。我们现在给大家这样一个视角,以这“三大”来总结,来凸显出共与不共,从而知道圆与不圆,这是从华严的境界谈。

        华严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方便,那就是我们的圆因。我们完整的生命的圆因,就是关于我们佛性的性起。圆因找到了,生命的立足点和自信点找到了,我们才可以用“三大”去释放我们佛性的能力,最终才能够启动生命全方位的觉悟,所以叫圆觉。本觉、始觉、圆觉,就是圆因、圆融和圆满,圆满的全方位的觉悟。在其他的平面或者点、线的观行次第上都不具备这些,但是我们的契入点肯定是在一个具体的点上,这个就叫做次第。次第可能是一个时间轴,但是华严给你的是超越时间轴,基于生命的圆觉、圆因的层面而谈的。

        华严用的工具不一样,是因为华严的见地不一样。华严的契入点起点高,起跑线已经超越了很多,所以我们说平常的禅修不能解决华严的问题。平常的禅修只是对你生命的一种状态——念头相续的一种客观认知和总体的一种经验的学习,它不具备着宏观的整体平衡和认知的方向。而华严有两个层面:认识要达到圆满、究竟、终极;方法要最善巧,以佛的智慧驾驭,中间的“通关文书”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所以从宏观的视野、多维的微观角度,再到具体的认识和方法的圆融,这也是其他教法不具备的地方。

        大家真的已经抓住核心了,这个要感谢你自己,不仅仅是你今生的努力,而是你无量生的努力。华严这种不可言说的离言的境界,你得到了,就是你说不出来的那个,心里有,它就有,不然就真的是枉下功夫,所以华严是用心的,不是用力的。华严是格局,不是格物,但很多人都在格物上下功夫。你明白华严,对所有圣贤的学说就有了一个衡量的标杆,就知道它的核心是什么,你都可以把它放在华严的“天平”上称一下。这就是华严的不共、微妙、殊胜之处,它真正是我们一个学佛人自信的根本资源,方法的出处。


 第五节 “问道华严”体系简述

        我们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家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做了一些课程设计。当然,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修法的核心,有关真理的背景,有关华严修学的总纲领。这个多维角度能够成为一个体系,把大家过去的所学的一切都能够纳入这个体系。它的量实际上是蛮大的,但是却很简单,就像一个活扣,因为这个体系里面核心的东西是因为法而建立的。

        从法的角度来讲分两种:一种是认识要到达究竟,要成为一个体系,另外一个是它的实践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就是为了这个,我们才有一个所谓的体系设计。

        华严在于缘起,一切法都是以缘起为核心,但是我们要说华严的缘起是什么?在于“起”,不在于“缘”,“起”就是兑现的意思。一切法都是本自现成,但是在我们的生命历程当中,我们所有的经历都是在直线式的时间轴上的一种自我的经历和判断,都不是华严的境界。这是大家要明白的。那么华严是什么呢?叫杂花庄严,杂花庄严的意思是生命非常丰富,而所有的丰富不仅仅是点、线、面、体的差别,更是一心十法界的不可思议,所以华严在于不可思议。什么叫做不可思议?我们诞生在宇宙时空这个具体坐标下,成为一个自然人,生在有佛法的中国,以这样一个因缘来到了这里,而有一场寻觅生命之旅,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要告诉你的。

        以大家多年的善缘,多生的善愿,以佛陀的大悲,以法界的缘起,而要兑现这个“起”字,这个“起”字就是现前的万念具足的一念的呈现。人生很快,而佛法如大海,我们的生命如一个泡沫,时间很紧迫。如何让大家短时间内了解整个佛法的体系,要达到究竟、达到呈现,把我们自然属性的动物性的人、一个佛性圆满的佛性人,以及现实世界的一个社会人,把大家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以及作为佛弟子的上求下化的本怀……这些各个层面的人生问题都能在一个点上解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就是华严的殊胜,它大,可以放之宇宙;小,可以放在一心而成立,深入浅出。我们就能够对于现前的世界,给它一个理和事的互照,是为了这个目的。

        佛成道后的七天,已经把他所有的境界,以及他这个境界的缘起、因果都说清楚了,即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当时在华严初会上接法的都是龙天大善根的这些众生,人间的人几乎没有。在此之后才讲了其他的法,就是为了顺应人间的缘起。后来龙树菩萨将《大方广佛华严经》取自于龙宫,再到后来世亲,还有印度的各大祖师,那烂陀寺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历代相传,有一些注释,但是基本上很少流到中国或者其他的地方,因为《华严经》是佛境界,太深奥、太广大了。一直到了唐代,我们中国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大师,再到五代的祖师,大概经过200年的时间才把它解读出来,后来又经过李长者,再经过历代的传承,最终保留在日本一支,中国一支。到今天来说,我们在这个时空因缘的大聚会之下,大概才能发现历史上华严的一种因缘和呼应。从佛到历代祖师,到唐代而有华严的体系出来,到现代而有一个华严的运用,这三点就是华严的特胜处:

        第一,从真理的层面讲,达到了究竟、体系的建立。

        第二,达到了对人生的过去、现在,以及推论它的未来的走向和必然,那么就是在事相上的应验,它达到了最简洁、最直接。

        第三,你会成为你自己生命的发现者,而你这个生命的体系,不是你一生一世的因缘,而是超越所有时空的即当下成佛的因缘而谈,所以他讲的是成佛的缘起。

        借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讲,第一个叫“究天人之际”,这是理;第二个叫“通古今之变”,这是在事相上的应验,生活当中的应用。人最善巧的就在于发现拐点,不着力而能够完善一切;第三,直到你成佛,叫“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不是宗派的意思,这一家代表你成佛的意思,佛家的真传,一家之言,为什么说是佛家的真传?佛成佛首先谈《华严经》,这是佛最想讲的宇宙、人生、人类的真相。佛本来是不想谈别的,但是众生不能契入,所以在契机的层面才把这个甘露掺水,成为人间的一个法的体系,乃至于佛教的体系。华严的体系涵盖了你人生的全部,你人生的全部都是成佛的经验,但是你只有经历,不能提炼;你是一个金山,但是你没有“炼金术”。

        华严的体系有这三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点你在佛教其他的体系里面很难三个都得到,这在学佛人最宝贵的一生来说很难得。至于大家能不能得到这个方向,希望大家静下心,通过这个课程能够把这张网建立起来。这张网是一个背景,是一个坐标,希望我们都能够用这个坐标原点,给予生命四象限无限延伸形成的区域最精准的坐标,加以准确的表达。这就是华严的特色,它叫做理显情自亡。

        我们如何显这个理而建立这个智慧,同时起这个愿?理就是真理,对于世界来说就是一切皆是空性;我们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完整地提炼出我们自己的佛性;而我们如果能够明白自己是佛,那么就是如何行我们的这个愿,这个愿就是如何让众生成佛。这三种目标,希望大家在学习当中能够针对这三个问题去思考,当你知道那个里面所有的东西都隐隐有所指的时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非常简单,所以它不是一个学习,它是一个发现,叫“凿空之旅”。换一句话来讲,是拷贝,因为你本来是佛,成佛的理论让你相信:你是佛,这就是第一个答案。如果能够空掉所有,如果你知道自己本性当中具足福报庄严,那么就是不离于座而成正觉,然后把这个佛法的心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