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皈依,也就是回归的意思。回归到什么?回归到生命的真相。那么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是活在生命的现象,也即是因缘所生的假象中。什么是因缘所生的假象?就是主宰我们现在的一切:身体、心灵,乃至于业力这三项。所以我们的生命,现在是朝着这个业力的方向,朝着被身体、情绪、烦恼控制的方向在往前发展。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要逆这个流而上,向着生命的觉、正、净的方向发展,觉而不迷、正而无惑、净而无染。这个方向实际上是非常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我们在皈依之前有所观察。
人生的真相
我们皈依实际上就是要从根本上认知和解决生命的危机,因为人类是一个社会,它虽然遵循一些不圆满的法则和制度,但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会,要照顾到所有人对生命的基本认知,所以它是就低不就高的,而个人是就高不就低的。这个高,并不是代表了难,而是代表了一个方向的问题。所以大家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你才有可能穿透自己很深的带有主观的思维模式给你的答案。这是非常非常深奥,但是又非常非常简单的。之所以说简单,它就是那么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本身并不难;那为什么又深奥?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对问题的看法很难改变,这个在佛法上,叫做“我执”。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而这个世界有它自然的法则,佛根据这个自然的法则说出了法界的真相、实相。
第一个真相就叫做“苦”。什么叫做苦?苦就是不得已而必然要发生,人在它跟前非常脆弱、无奈。那么这个苦,一般说三苦、八苦。说几种大家体会一下,生老病死,大家都知道,但是它并不是你经常能够体会到的。我们平常所谓的知道,只是理论性地知道,或者是事关旁人和自己无关,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知道。所以,你去医院看看,也只是大概地看一个表面,深层的你看不到。只有当生老病死真正地降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你才会清醒。这就是不得已、改变不了,所以叫做苦。苦代表一种真实,不可改变,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还有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比较能够体会到的就是“爱别离”,你所关爱的人,子女、父母、爱人或者知己,不能经常在一起,因为离别而哀愁,叫爱别离苦;“求不得”,你想要身体健康,你想要颜值高,你想要长寿,想要有多少财富,对这些非常渴望,但是你无论怎么样努力都是一次次的碰壁,得不到,这个就是求不得;“怨憎会”,你不想看到的人天天在你的面前晃悠,你还得给他赔着笑脸,你在职场、在人间,处处都得勉强自己才能够活下去。如果有一天你想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打破你的一切妄想,让你招架不住,这就叫怨憎会。实际上在人间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种种渴望,在佛法当中叫做“五蕴炽盛”。我们的想法很疯狂,有时候自己的想法都把自己吓一跳,都不敢跟别人说,很不堪。但是没办法,你的心里就总是会有种种明明知道是错误的、奇怪的想法,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身心,这叫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不是每一个人的常态吗?但是这些苦的原因是什么,你不知道。苦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带着自我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对每一个事物我们都在执着。执着无非分两种趋向:要么对抗、要么逃避,这个就会感应出八苦、三苦,无量诸苦。而生命中最大的苦还不是这些,生命中最大的苦是“无明之苦”,你不知道你生命中的这些苦是由自己所创造的。我们现在受用到的一切苦实际是自己创造的,这个才可怕,而且还断不了,那么这个叫“无明之苦”。我们看不清楚什么,一无所知,却认为自己一切都知道,这个就叫“无明”啊。所以我们的身、语、意、思想、行为、语言处处都是错误,都在种恶的因,所以在生命的相续中不断地出现种种的苦果,而你还是同样地用着无明的方式去解决。
为什么有些问题我不愿意回答?因为还是世间法的那一套,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是要做个了断,我们要提高一下我们的认知,站得高才能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你自己的看法本身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你怎么会了解?你还在这个问题里面纠缠,就想听基于你的想法的答案,这个我是不能妥协的。我妥协了,就等于敷衍你,你就不能够得到正确的方向。你们这么远来,是为了法来的,只要你知道这个法,你的方向转变了,生命也就变得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把生命搞得很复杂,但是你上了这趟列车,列车在疯狂奔跑,这个门不开,你下不来。所以我们就是要让这个门打开,让你们下来,所以才皈依。
断苦的方法——觉、正、净
所谓的觉,不觉就叫做无明,觉了就叫做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觉悟的专业修行的成功者,他是有关“觉”的学问的导师。他所觉出来的给我们的方法,就叫做法。法的第一步,首先就是方向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皈依觉。
觉的本质、觉的运用、觉的载体,就是觉、正、净,就是佛、法、僧。所以我们今天要皈依佛法僧,佛法僧就对应着无明,无明是非佛、非法、非僧,颠倒、妄想、执着、无明,所以皈依是反着这个的。我们平常的生活就是因为无明而加持着我执,因为我执而产生了贪嗔痴,因为贪嗔痴的情绪不断地延续而造就了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以我们现在在苦当中寻找到苦的因,看到了苦的因即是觉,看到了苦的因所以发心调整方向。从认知层面先调整方向,向着觉、正、净。
实际上,我们是皈依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觉”了,它自然就正了。理解了,自然就有方向了,自然愿意去调整自己的生命方向,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够立得住。所以皈依的话题是一个生命的话题,它的出发点是基于生命,生命是基于生存和生活的真实,就是生老病死的逼迫,而生老病死的逼迫本身来源于无明。所以我们要大概地了解为什么要皈依。
皈依是对于生命方向的调整,让它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平常是因为颠倒,实际上人这个自我、主观的很多看法我们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只是我们不相信,有侥幸的心理,所以才造成我们在行为上种种的不检点,让亲者痛、让仇者快,自己坑自己。皈依需要你有很大的勇气,生命一直在这个错误的轨道上面运行,但是在这一期生命还没有结束之前,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改变它,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皈依是一种真实的成长
你需要宏观地让你个人的主观的看法和想法成熟起来,那么就需要参照物。你看看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个体生命所犯的错误,实际上你若看到了,你就觉悟了。所以修行是生活的真实,而生活的真实是苦难的真实。平常人对于自己遭受的苦难,特别是内心、心灵上的这种无明苦恼只有自己知道,因为世人都好面子,所以自我欺骗。当然他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些东西还可以被解决。甚至他不知道别人也是这样错误地活着,他以为只是自己错误地活着,所以他没办法向任何人把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打开。所以这个世间的人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但学佛不是这样。
学佛是客观地评估自己,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命,然后积极地去改变自己的生命,真实地成长,真实地做改变,所以它是一种快乐。你不要认为修行就会怎么样、怎么样,它只是你真实地活着、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而对于我们生命的能力来说,本来就确实能搞定这些问题。只是你没用,你一直活在自我欺骗当中,所以这些问题就不断地加杠杆,不断地变着花样让你来自欺欺人,犯这种极端的错误。只要你有这个能力,改变就在一念之间。但是所有的改变,都要基于方向,佛法僧就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参照,一切众生的命运也都是我们的写照。
你要明白,我们的福报是在于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到达万劫不复的时候就已经早早回头了,这个就叫做“先知先觉”,特别值得赞叹。你能够这样就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是非常好的人。人都想为自己好,但是用的方法和认识有错误。今天你才真正地长大,想到如何科学地帮到自己。你想要帮助自己是需要资源的,佛法僧就是一种资源,而你还是你解脱的主体,你一定是自己的主人,佛法僧不能代替你。所以佛法叫做“自觉”“自修”“自省”,你能够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其他人都是你生命的过客。只有你觉悟,只有你求好,才能得到这个好。而佛对于我们来讲,他能够让我们真正得到这种好,我们平时也是为了自己好,但最后的结果都走向了错误的方面。
佛法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佛所说的法是一种资源,我们只有百年的生命,而且我们先天的无明经过了万劫的锤炼,已经炉火纯青,我们自己要去摸索的话,很难看见生命背后的黑手,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怎么能够知道向哪里发力呢?而佛法让我们看到命运背后这只黑手,一把就把它抓住了,它就再也不能把你像木偶一样地操纵着、挑拨着,你的生命不就自己做主了吗?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很不容易啊,生命很容易犯错啊!错不是恶,而是方向的无明啊,这个无明是太苦啦,所以各位好好地珍惜自己的这一期人生!既然听到了佛法,就要在佛法的修行当中受用到法的快乐,让你的精神有个载体,通过与命运的挑战、应对,让自己真实地命自我立。这样就不辜负你这一期生命,让自己真正地得到快乐的方法,得到让未来快乐的方法。所以,从当下有了生命的方向,你就会真正地胸有成竹,这是真实不虚的。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认真地把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考虑清楚,这样你将成为你生命的主人。
念念不忘三皈依
三皈依,你不要认为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无明的力量很强大。你当下听的时候是明白的,但做的时候又不明白了,因为这个黑手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它指挥着我们的思想,就像骨髓一样深入到我们身体的内部,很难取出来。我们就像中了毒一样,想要解毒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不要轻视这个简单的道理,而是要真正地念念不忘这个生命的方向,才会将佛的方向成为你的方向。这需要拿出吃奶的力量,每天要修,每天要去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即使念了一百万、一千万遍,你不明白其中的运作道理,还是徒劳无功。
很多人很教条,说:“我念了一百万”,念了一百万有什么境界呀?他以为他念到一百万就能见到佛了。这都是打天大的妄想,都是盲修瞎练,永远是在无明当中理解佛法僧。这样的佛弟子不但给佛丢脸,也不能够利益自己的生命,活在虚幻的感受中,皈依不皈依有什么用?还是换汤不换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要迷信,很多东西要真实地面对,不要逃避。就你的心如实地去看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认识到无明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心是无明的。
承认这个无明,真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勇气。不要再去自我欺骗,不要再去追逐虚幻的感受,要承认业力的存在。就算业力不存在,难道生老病死等八苦在你的生命里面就不存在吗?我们的心哪一天不是活在煎熬和无明当中,你不知道吗?你愿意继续这样下去吗?所以修三皈依很重要,这样子你才会知道,佛真的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质朴的人。但人把佛神化了,是因为人要把自己搞得很像神一样,所以他要认可佛是这样的,不愿意把佛当作生命的老师,只愿意把佛当作高高在上的神去拜,这样子他的内心才会感觉得到了强大的力量,这是迷信。所以三皈依的佛弟子应该清晰、简单、明了地知道佛是什么,法是什么,僧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以后应该怎么办,这是作业,是功课。
当你什么时候真的成佛了,就明白了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你有这份能力。所以好好地静下心来,去观察这些事情,不要再迷惑。我们现在不可能不迷惑,但是我们要渴求不迷惑,这个主宰了我们的一切行为和发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它的结果是非常深奥的,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你不要以为“我听明白了我就知道了”,你的心什么时候真的明白了,那是不一样的。我说西瓜甜,你说甜得流口水,真正吃了之后,你又说这不叫甜,那是什么说不出来,只能说甜。所以我们要自己去品味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属于你自己,你不品味就浪费。所以要遇见更好的自己,去创造更好的自己,没有你想不到的。很多人得到人身没有方向,更多的众生连人身都没有得到,这样你就明白我们是何其之幸!
我们现在来观想佛法僧,以我们对生命的渴望、渴求得到真理的方向,照破自己的黑暗和愚痴。十方诸佛常住法界,悉知悉见我们的这一念清净之心,愿我们从今日开始,尽未来际,都为了自己及一切如母有情的觉悟而努力地去探知觉悟的内涵,去实践觉悟的本质,去积累福慧资粮,让每一天的人生从此能够放下很多的东西,让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如莲花一样从佛口出,从法化生,让心得到清净。
学佛有很多种层次
学佛,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信仰。在学佛的尝试中,大家可能很多人也都已皈依了。我们皈依的动机,是因为相信佛法。但如果再进一步问,到底相信佛法的什么?
佛法有很多面,有的人认为,看到佛像就欢喜,所以有信心;有的人觉得佛法能够给自己带来智慧方面的提升,所以有信心。但是有些人,实际上对佛法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实质的了解,那他也信,这种发心是一种无记。无记谈不上是善,也谈不上是恶,只是一种无记的心态,是一种因缘,别人皈依,我也跟着皈个依。另外,有些人的“信”还不完整,在世间道上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善法。所以,有关这个学佛的问题可能有很多层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探讨一下,这对自己学佛目标的理清以及获得学佛的利益会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谈一下有关“信”的问题。
信仰三宝的三个层面:真、德、能
我们知道,佛教已经在人类社会当中存在了2500多年,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佛法一直这样传承下来?世间任何事情,要想传承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一直在变。但是佛教适应了种种不同的社会,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就能够确定的问题。在这个事情上,应该说佛教的传承非常完整。这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因为佛法所谈论的对境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种真理。真实生活是什么?比如说佛陀出世以来,他所说的法都不是自己随心所欲而说的,他是在深刻观察了人生的真相,深刻地体验到人类的究竟目标后,从这个角度和体验中谈论出来的。因此,佛陀叫“如来”,就是如实地宣说有关生命的真相。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所说的是真实的人生状况。正是因为它真实,所以我们种种虚妄的意识形态都不能够改变它。相比而言,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往前走。佛法能够流传2500多年,如果我们相信,就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以免我们对佛法迷信。如果你迷信,这对佛法没有任何的损害,但是对自己的利益就有很大的障碍。
佛法不仅仅是佛陀如实地依照真理的角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万事万物以及人生的真相。仅仅是这些,佛陀还不足以成为佛陀,佛陀的伟大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他可以顺从这个规律,逆着生老病死的河流,带领我们迈向人生终极的目标。换一句话来说,佛陀了解到一切万事万物的规律,并且知道如何去解决它,这非常非常得重要。
法的概念有两层:第一个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第二个就是行动实践。信仰三宝、皈依三宝,说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们要学习和实践的。佛陀已经圆满地遵从这个规律,通过完整地实践,亲自见到了一切真理的真实境界。佛陀的伟大在于他的实践,所以叫做“明行足”。佛陀明了一切万事万物的规律,而且以行动、实践证明了法的真实性。因为法而产生的依法而行的人,就叫做“清净僧”。这个时候三宝就产生了。
佛从法当中出生;佛反过来说法的真相,带领我们超越自我感性的认识;从理解、信仰、实践这些方面,了解到佛所说的法是真实的从而去落实的人,这就是僧。僧的意义不仅仅只限于出家人,他指的是对佛陀所说的法能够完全了解的人。比如大乘的菩萨僧,他也可能示现在家相,但他真正是清净僧。僧就是圣者,了解到佛陀所说法的核心的圣者。另外一种就是凡夫僧,出家众组成的僧团,这使人世间有了三宝。这一切都来源于佛陀的伟大和慈悲,是佛陀给予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忍受什么样的苦都是值得的,这个时候生命变得非常有意义。
上述第一个层面谈到了真实——佛法的真实,第二个方面谈到了三宝的功德,第三个方面谈一下这种真实和功德能够带给我们的利益。
人心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知道取舍的。在实践生活当中,我们自然的佛性会流露,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如何取,应该如何舍。所以,当我们明确地了解了真实的三宝、功德来源的三宝以后,第三个层面就会出现——三宝能够灭我们的苦,能够赐予我们乐,这就是“能”。一个是“真”,一个是“德”,一个是“能”,这是有关信仰的三个方面,不是迷信的,也不是感性的,而是一个三宝弟子必须要了解的规律。
首先要懂得取舍,要理智
我们大家对于真实的三宝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如果似是而非,就谈不到皈依,也谈不到信仰,这样的路是很危险的,就变成了一个人情债。作为个人,我没有任何资格坐在大家面前,给大家带来任何的利益。那是谁来带给大家利益?三宝。我只不过是大家和三宝之间的一个桥梁。所以我们要明白,从世间法的角度,大家任何的发心、任何的供养、在修行上的种种付出,三宝最后都会给予我们回报。因为三宝有这个能力,三宝有这个功德,三宝有这个真实。
如果我们不明理,就会互相埋怨。埋怨是小事,但会耽误了我们学习正法、解脱苦难的机会,会让我们互相揣测,互相非难,这是在佛法当中造业。如果我们了解到三宝的功德,想要真正地离苦得乐,首先应该面对的就是来源于人情的纠葛以及种种非理作意的错误思想。我们应该面对正法做适当的取舍,通过三宝的功德去发现自己的“自性三宝”。
世间,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所看到的事情,有时真的让人非常伤心、难过。我们本来在一个非常清净的三宝环境当中结缘,本来是为了法的原因,最后都变成了人情。师父对这个弟子教化多了一点,那个人马上会嫉妒,甚至和他一个眼神、多说一句话,都觉得不公平——“我供养的比他多,你怎么这样?”口里不说心里想,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在团体当中,把所学来的道理都变成了对治别人的武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社会、家庭生活当中都是这样子。父母对子女有很多的要求,丈夫对妻子有很多的要求,每个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障碍,可以说步步都是陷阱,而真正的苦难会伴随我们一生,无论你怎么想、怎么说,它的规律是谁都不能逃脱的。无论你是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如果没有内在的智慧,你的一生永远都是苦。
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对待佛法,不应该再用社会上的生活习惯,对 佛法提各种要求。学佛的人首先要理智,要清净。我们到佛法当中来,先不要说自己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无明,我们现在面对的种种局面都是困惑,不知取舍。你不要跟师父说:“师父你听我说。”你应该问师父:“我怎么办?”我们是来求法的,师父虽然没有智慧,但是后面有佛陀。
世间一切问题都是无常变化,这就是苦。我虽然不知道你的来龙去脉,但是我可以处理你所有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砌一堵墙,其他问题都不谈,就谈怎么样解决你的苦恼,怎么样来修行。这样一切都很有效率,一切人情都没有。没有人情不是无情,而是大情。
要忍耐,要清净
我们谈到了第一个问题“如何信仰三宝”,三宝到底是什么?是“真”——真实,“德”——功德,“能”——能够让我们离苦得乐,这三个方面。如果了解这些,我们会忍耐一下,会知道自己过去的方法绝对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要找另外一种方法,对于世间所碰到的一切问题,暂时放一放,开辟另外看待这个问题的宏观角度,以便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很深刻的“想”,来源于人的惯性思维,一会儿明白,一会儿又会糊涂,一会又绕到意识形态的圈圈里面去了,所以要“忍”,怎么忍?对于世间所碰到的一切问题,你不知道它的来源,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它的方法,也不知道未来你自己的命运有多苦,那么对现在的一切就不要想、不要谈,不要让思维再转到圈圈里面,你怎么想、怎么说对这件事情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所以要砌墙,一定要砌一堵结结实实的墙。如果你想灭苦,这是我们的原则。我希望大家一再地、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根本的是非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我们谈任何事情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也是对佛法最大的不尊重。
三宝就是这样,三宝不因为人赞叹而欢喜,也不因为人诽谤而没有自性,这就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如果你在追求真理,想修行,连这么一点点的原则问题都认识不到,我相信你这个人非常的杂染。今天高兴了、清净了,来念一声佛,明天照样去造业,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人生问题。为什么?你没有誓愿!一个没有誓愿的人,不能够成为三宝所度化的对象,就是佛出世都度化不了。
佛法是叫我们自己去自觉的,这是谁都不能代替的。但是佛法当中也说沟通,也说桥梁,所以大家有成长的机会、思考的机会。如果我们有一点点清净心、对佛法尊重的心,我们都会产生这种智慧,接受佛法,了解佛法。人生无常,生命没有多长时间。如果天天都是你好我好的这样下去,我们不可能了解佛法的价值,也不明白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要忍耐,忍耐才会有智慧;要深刻,深刻才会有生命的体验。有这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你才会知道佛法到底是什么。不会以自己所理解的佛法,来要求师父对你说这种法,那是极端的错误,绝对的错误!只会导致你得到更大的苦,不会给你任何的乐。
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心才叫做清净心。能够如理地思维,我们的念头才会和智慧相应,不和烦恼、我执相应。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都是因为自己不会思维,没有照着佛陀所说的去思维,我们的思维都是来源于情绪、我执、自私、片面。我们的一生都是这样,真的特别苦!很多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和任何人没关系。不要抱怨,要想学佛就得忍耐。不要觉得我付出的很多,回报的很少,这都是统统要放下来的私心杂念、妄想。要放下,要忍耐,要清净,这样才能了解到三宝的真实功德,能够了解到自己,能够离苦得乐,我们的未来才能够不断升华。
何为真正的皈依
这个升华的过程到了某一个境界,我们就需要皈依。皈依,我们也说过,有些皈依的发心甚至是恶的。什么是恶的发心?有的人想要一个信仰,为他掩盖自我情绪找一个理由,这种动机就是恶的。他皈依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鸦片,这是一种恶的皈依。还有的外道,思想不健全、人格不健全,不愿意面对自己,这种皈依也是一种恶的。皈依本身是有功德的,可是如果自己的发心和动机是恶的、不圆满的,就没有功德可言。有的皈依是无记的,“我没有这种发心,别人拉着我去皈依”,或者有的小孩到寺院里父母让他皈依,这都是无记。
真正的皈依,或者说善的皈依是什么?来源于对生命的觉醒,想灭苦。因为了解了三宝真实的功德,所以要皈依,这样的皈依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切魔障、一切对自我的执着与迷惑、一切业障,都会因为这样的皈依而获得解决的办法,从而带领人生到达一个更清净、广大、庄严的境界。
再进一步升华,推己及人。如果你能够这样思维的话,你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独立完整的、清净的、有福慧的人。你慢慢会感觉到这种清净对于生命有多么重要,也想把这种清净和光明带给每一个人,这就叫做菩提心。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皈依,你所说的任何菩提心都是不对的,也许它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或是一个对自我的束缚而已。皈依是一种发誓,是对三宝功德更进一步的确认、坚信,所以应该经常修,经常思维。每一次修、每一次思维,都能够让我们再一次理清人生的问题到底从哪里来,也能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
我不太赞成风花雪月地学佛——说佛法就是智慧,成了概念、学问;说佛法就是慈悲,对人滥无原则地慈悲,这些都是不了解根本的皈依要旨在哪里,没有认真思维过。甚至有的人皈依就是为了有一个社会团体,以便释放自己的孤独。人心的问题有太多,如果你不能够清净地面对,你发现不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如果你不能够面对自己,你只能苦,一直苦,越来越苦,更不要谈获得快乐。
从八个方面让皈依更深入
基于这样的完整发心,源于善的发心,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以后,怎样让我们的皈依更深入?有八个方面:
第一个是“亲近善士”。我们只有皈依了,成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的因缘才能增加,周围的善友才会多起来,所以我们要主动亲近三宝,亲近同修、同行的善知识、依止的善知识;
第二个是“听闻正法”。我们只有皈依了,才能够知道正与邪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差别是什么;
第三个,知道了什么是正法,我们才能够“如理作意”,我们才知道怎么样思维,应该怎么样思维未来才会快乐。放纵地随着妄想跑的习惯、随着思维力量的推动,是我们一切苦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如理思维,把自己的思想放在正确的轨道上,让它慢慢地成熟、成长;
第四个是“法随法行”。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自己的行动与实践。佛法当中最忌讳的就是照猫画虎,看人家那样修行,你也照那样去修行,你不知道那样的修行方法是基于什么理论。“法随法行”是基于“如理思维”,“如理思维”是基于“听闻正法”,“听闻正法”是基于“亲近善士”,它们互为因果,是事物发展的不同规律和阶段;
第五个是“破除烦恼”。法随法行到了破除烦恼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在佛法当中得到一点点的利益。为什么呢?基于法随法行,我们才知道烦恼是什么,不但能够知道烦恼,而且能够破除烦恼;破除了烦恼,才能“增长悲心”,这是第六个;增长了悲心以后,发现自己的能力很小,怎么办呢?不断地培养福慧。“培养福慧”是到了这个阶段才应该修的,这是第七个;光培养福慧就够了吗?不够。你要发现各有各的对境,你要守护自己的学处,即“守护戒律”,这是第八个,最后才会回归到守护的戒律。这就是皈依以后的八个方面。
如理作意,依教奉行
大家都是有生活阅历的人,也都是很有智慧、福报的人,恰恰是我们这样的人,有这个时代、这个年龄阶段的困惑。为什么?人到了40岁以后,要接受一件新事物非常难。特别是佛法,它是一种增上的智慧,如果你第一步踏不好,后面步步都会错。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学佛,一定要管好嘴巴,管好思想。可能你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个新思想很容易,但是40岁往后接受一种新思想非常难。特别是佛法的焦点,就是有关信仰、信心、应该怎么信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都是考验。因为我们不习惯这种生活,我们只习惯非理作意,只习惯出于利益和建立种种团体的原因去接触佛法。比如亲近师父,这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难。
在这个末法时代,人的苦不断地加剧,最大的苦是来源于思想方面。人类的思想特别纷乱、特别执着,外部给你不断地灌输错误的东西。就好像一件衣服,还没有洗出来,每天还在接受新的污染,越来越脏,最后你想洗净它非常不容易。这是我们这个年龄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可能对于这三信——真、德、能,对于八个修学的方向,深入地观照。我们为了法,如果想要提问,就要问师父“我应该怎么修,怎么信”,而不是“师父你听我说”,这样的做法求不到正法。皈依是为了修行,为了以后怎么修。就依这三个层面、八个方面去修学、增上。
我们皈依以后,一定要慎重地对待自己皈依所获得的学处,哪怕开玩笑都不能说“我不皈依了”,因为语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就像你说一个烦恼的事情,别人听到了就不舒服,你自己还要在那里喋喋不休,想把那个道理给别人说清楚,又有什么意义。你只需要照着佛法所说的去做,慢慢地就把自己问题的来源弄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你自己也就觉悟了,就不痛苦了,一切问题都变得很简单。
如果可以,我们应该昼夜六时修皈依,以保证延续和增长我们这种皈依的品德。修113000遍三皈依只不过是和三宝结下一个缘,我们要不断地修,一生都不能间断,每天都应该修。三宝的真实,从社会生活当中就能证明;三宝的功德,若如来以广长舌相以无数劫来宣说,都宣说不尽;三宝能够拔除的苦,更是无量无边。
我们现在是人道,苦乐参半,非常不错了。不用说地狱,我们看看畜生有多苦,你不到那个境界真的不知道有多苦。我们可能对于现状不满意,觉得很苦,但是如果你不如理思维,不法随法行,未来会比这更苦。所以,一定要忍耐,不会忍耐的人,不会有任何出息,一个不会忍耐的人就没有资格做佛弟子。
大家要好好用功,一边思维,一边念诵,要用感恩的心。正法的价值是无量的,就这一点点的东西也够我们学一辈子了。我们要用心,如果你不能够用心的话,又会被带回到原来的生活和思维习惯,用大脑去做种种的妄想假设,这太苦了。学佛本来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但如果你不会如理作意、依教奉行的话,在佛法当中很难获得利益。学佛人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依教奉行。
“问道华严”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要知道人生的方向。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个方向当中,带着方向,带着觉知,带着真诚,去寻找、实践人生的这个方向,这就可以概括我们未来的一切生活。
我们的主题“问道华严”,乃至我们这一课的一个主题,所谓的“真”“德”“能”,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所谓的华严,我们要知道,它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而是生命的一种真理所显现出来的真实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所享受的生命的光明和安乐。那个就是纯粹的一个境界,我们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分别心,安立了一个概念叫华严。换一句话来讲,华严是一种真理的境界,而非语言、文字的所诠、能诠,那么我们就会体会到,华严的这种境界叫做“真”。
而对应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生命,或者生存的状态,在我们有漏的意识或者社会的共识里面,它跟那个境界可以说是不相应的。我们要它们两个发生相应,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向的寻找,而方向的寻找就是回归,向着那个去,我们的内心已经得到了这个依靠。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就是要明白这种真而生起来的信,所以皈依是一种信的体现,相信。真理并不是那么深奥,为什么呢?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刹那的感动,有刹那的真实,只是我们忘了而已。这就是我们的认识当中,我们是佛而不能够成佛的原因。这个就是需要我们生活中相互的陪伴。那么这个就是在华严的境界,第一层是真,第二层是它的善意。它的这种善意在我们来讲就是它的一种功德。
三宝有他的真理和方便进入我们的世界,来成就我们;他以他的资源,以他对生命真理的发现,来分享、给予我们,我们要想收到,不仅仅是信心,而是有一种对功德的渴仰之心。那么这个同时也是我们一种至善的心,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三宝的第二个“德”的层面。我们的德是什么?就是对真理的寻找,不放弃。我们对真理的那个方向感,来源于我们对于人生很多很多的不甘心,因为我们有很多的恩没有报,我们有很多的志没有酬……基于人的神圣性,我们还没有拓展,我们被我们的动物性束缚,被我们的局限性伤害……基于这些人生的经验,我们才要去寻找真理的方向,才能够带着一种来源于灵魂的呐喊,想要真正地完善自己,有一个至诚的态度。这是我们的德,这个德和诸佛菩萨基于真理的那个光明,这两个是同体的,所以它没有距离,才能发生感应。
我们的德是如此,诸佛菩萨的德是善意,至于他这个善意诠释出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诠释,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佛要说法的原因,他是善意的,因为是至善,因为他对真理的认同,也就是佛说法的两种密意。实际上无论佛出世不出世,说法不说法,这个真理永远都在,不因为任何人的说而增,不因为任何人的不信而减,它就是那样。这是第一层,世界每天无言地演绎它的那种境界,它创造了万事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非常潇洒,它不落在一粒微尘,它如此尽情地发挥。这就是华严的一种真境界,抚育了万事万物。我们人是万物之灵,换一句话来讲,我们完全是华严境界的体现,但是我们不知道,所以孔夫子讲“百姓日用而不知”,指的就是这个层面。我们如何去开显这个层面?它是一个长期的,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自我革命、自我觉醒、自我提升、自我奋斗的过程。
那么佛说法,佛出世的慈悲在哪里呢?在释迦牟尼佛来说,最核心的是他建立了三宝。我们要明白贤劫千佛,只有四尊佛建立教法,其他的佛都很潇洒,特别是未来佛——弥勒佛,他都觉得那个啰嗦,他在龙华树下说三次,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拉倒。释迦牟尼佛是婆子心切,所以这个世间的寺庙,这个世间的出家人,都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悲愿加持而施设的。它是一个真理的影像,不是真理的本体。如果没有核心的方法上的诱摄群迷,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时代是多么幸福!
而这个时代佛陀的伟大,他的手段,他的方便,就是把这一切都交给了凡夫。凡夫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家虽然个体不是圆满的,但是我们的共体——团队是圆满的。
一个人很不容易,就算把这个法说出来,在知行合一层面,那只是一个框架,而一个灵魂层面自我的提升,实际上会遇到很多挑战,是你未知、难以应对的。每个人都有他的软肋,每个人都有他的佛性。我们共体就可以把每个人的软肋都让它变成佛性,把每个人的佛性得以升华,把每个人的弱项可以变成强项,就是说我们是一个生命体,这就是共修的殊胜。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了不能行,照样走不到究竟,所以我们的这场讲法不是讲法,而是一场羯磨,就是如何把这个法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共体,从祈愿到实践,就是一个蚕蛹化蝶的庄严的过程。我们创造出来的这个美好就是华严世界,通过2500多年到了今天,通过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聚在了这里,落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它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在成熟着一个神圣而伟大的事业。
换一句话来讲,我们通过这个共修获得了资粮,获得了资粮以后我们就有了能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我们就会有心力,就会感受到华严世界的美好。这种美好已经不需要你用信去理解了,更重要的你有解,所以我们叫做解行并重。解终于趋向了行,行最终让解升华,达到绝对的对真理的感动,虽然你不能表达出来。那么你的生命当中,释迦牟尼佛这个教法,在末法时期这种互相的陪伴非常重要,而不是个体的解脱,所以我们要提出“问道华严”。
我觉得“问道华严”当中最核心的,华严就是真善美的真理的境界,我们就是信德能的这种相应。我们向着那边去就叫做皈依,而皈依的八个层次都可以说是我们个体的成长,而我们的共修已经为我们的修行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让我们可以长期、可持续地提升灵魂和法身慧命,并且这个过程是很优雅的。所以这个皈依与我们的主题“问道华严”是相应的。而我们的结果“游心法界”,那就是要得自在,你有这个能量。鸟儿为什么能够飞到虚空?因为它是有能量的。你的心有能量,你的心就可以游戏人间,游戏法界,游戏的意思是你可以自在。你无论如何都是在法界的真善美的层次,或者你住于法身,或者你住于报身,或者你住于化身,随着这个世间,你与它开合有序,无欲奋发,自然达到了成佛,庄严自己,带领别人,开启这么一场幸福的人生旅行。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在华严的体系里,皈依是一个落脚点,个体的成长是八个次第,你们要看牢它。而真正的信心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最难得的,人能相信,就不需要理由。如果你没有理解,那我就把这个掰扯掰扯,把这个华严的境界用有漏的语言给你们一个少分的启示,以这个启示来讲,它就是密意。你们的心本来就是佛,你们根据这个启示,就是开启正能量。如果你不照着这个方向和启示的话,你就开发自己的未知的现象世界所组成的业感缘起的世界,而这个业感缘起的世界都是无穷无尽、迎面而来夺你的眼、耳、鼻、舌、身的种种种种的境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一切。
各位,你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一个纷乱的世界,纷乱的意思是纷纷入心,迎面而来的,你看人生不都是这样吗?你认为金钱,你认为任何的寻找,或者是亲情,或者是家庭,或者某一个层面的东西,它也许就是根本性的错误,也许是阶段性的陪伴,它都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得到真正的归属和彻底的升华,所以这些都是一个生命的支点。从这个角度我们要认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要用心地去经营它,但它永远是不究竟的。所以你要早早地上路,早早地要储备,要看到生命究竟的真理是在什么层面。那就是性起的法界,而非缘起的世界。
这个缘起的世界真的是空洞无物,总的来说是在苦、空、无常的成住坏空的演变当中。这就是一个业感世界的不圆满,我们值得敬畏的地方,而且以我们怎么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的地方。因为这个,我们才有敬畏;因为敬畏,我们产生了寻找这种方向的冲动。而这种敬畏,这种寻找让我们获得了智慧,把它简单地概括就叫做学佛。实际上这个话言不对意,我们是要成长,我们不是要成为佛,而是要遇见真实的自己,那个状态就叫做佛。但是我们不能贴标签,把佛概念化,这样子去压制自己而崇拜佛,这就走向了迷信。
佛陀是生命的导师,是正遍知,更是明行足。明行足的意思是,他在集一切生命的历练,于一切处生信心,于一切处寻找生命的真实和方向。那个“明”就是明明觉,本觉,然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就是于一切境界上去寻找。佛陀所对的那个目标就是因为他得到了最无上的启示,而这个启示是基于对生命的情怀,他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觉得怎么样都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思考和答案。他曾经寻求过其他宗教,6年苦行,但他最终知道这些都不是来源于生命的真理,都在人制造的世界里去解答人生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迷惑,所以非道即舍。佛陀有这种勇气,舍弃王子的身份,舍弃苦行的这么一种历练,最终于菩提树下,以他的这种情怀,不起于座的这种誓言,带着这种方向,于一座之间成就了无上的正等菩提。
所谓的千佛所见同等,释迦佛所说有别,为什么有别呢?释迦佛创造了圣教,安立了戒律,交给了凡夫,所以在这个人间,圣教才能延续下去,但无论延续了多少年,只要是有为法,它总是有定数。所以佛陀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在他的一生多次授记佛教的圣命,那我们要做善解。我们要做善解的意思是什么呢?佛陀虽然说有定数,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打破这个。所以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我们要在定数当中,以我们的福德和愿力,要成为佛法的传播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佛法的住世在于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于自修。但是自修永远是有限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无数的有心之士的团结、奋斗、努力,才能超越定数,让佛教住世无数年。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在轮回,在这个百年的人生,我们不为别人也要为自己,所以佛法是非常现实的。
学以致用,你今生修习佛法到了哪个层次,要稳扎稳打。你的命运,你的境界,你的福德都是取决于你自己,虽然你生生世世在分段生死当中,但是你的普贤行愿可以无限延展到未来,这就是人心不可思议的地方。人心值得敬畏,这个世界上只有人心和太阳不可直视,如果人心发展出负能量,不仅仅伤害着自己,更伤害着家人。人心永远在正负两边,它不可能走中间路线,你不选择对,你就选择了错。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行可能是被动的,但是被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已经超越了我们一切负能量的被动。基于这一点,我们也应该走这条路,你说世间还有哪一条路可走呢?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一方不可能陪伴你一生。父母对孩子的心大于佛对众生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很难呀,佛利益众生,佛是有这个功德和能力,父母就算没有能力,对孩子比对自己还好,父母太不容易了,但父母也不能永远帮助我们,为什么不能帮助我们?因为年龄的自然法则,他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所以死了心都不甘啊。所以这就是无常的法则,你必须面对,你必须超越亲情,你只有具足智慧、功德才能回报父母,并不是你做任何事;只有你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了,才能够回报父母之恩。特别是国家之恩,也是如此。佛恩当然要报,按《华严经》来说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成佛都不是为了报佛恩,我们是为了报众生的恩,能让众生欢喜,诸佛才会欢喜,才能报了佛的恩。佛不差你的恩,但众生需要你。
所以你们获得三皈依,你们在你们的家庭当中,在你有漏的生命的流转当中,每一处你都不要忘记你的起点高。当然,这个起点可能是移植来的,拷贝来的,但是你有就是有,这个嫁接的品种就是比你原来的品种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我们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自依止,我们才能藐视人生的困难,我们才能奋发图强。法、能量都来源于你的心,这个真理、智慧都是让你真正地受用之后,把它传递出去,所以你要懂得和一切人结缘。我们和佛陀链接,那我们出口都是佛言,心都是佛心,见到自己的父母都是度众生。这时候亲情已经被升华了,不是无情,而是真情,这才是有真情。你的真情的付出,让你对生命有所发现,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你,这个感觉就对了。为了利益他们,你才会真正地去学习,这个生命就互相循环了。上承佛意,下化众生,你的激情就有了,你就会有满满的能量。所以我们学佛不是消极的,不是低级的,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在有限的时空当中,这种奉献的力量才能够让你真正地超越业感缘起所主宰的内心那些实际的阴暗和阴影,乃至于现行的业感世界的纷纷扰扰,你用那个激情的定力才能够遮断这一切。这个就叫做华严世界,它一切都是动态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概念、知识都是刻舟求剑,永远难见佛心,更不认可自己。
华严起点高,但是我们起步是很基础的,是从皈依开始的。皈依就是一个法界,里面会遇到无量无尽的问题,那么到了什么时候才圆满呢?成佛的时候才圆满。所以以皈依为核心是自己,以华严为核心是世界,那么这个自己是核心,世界是360度,你站在自己的这个上求下化的八个步骤的时候,处处能见佛心,处处能够遮盖业感世界和阿赖耶识世界的不可思议。你才能够绝对的无我而超越,有我而奋发,头头是道,圆融自在。这就是我们这次华严学习想和大家探讨的核心话题,做好自己,游心法界,坚稳自行,那么法才是灵活的。这个当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你直心往前走,大胆往前走,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生命的层面,都是有肉体的局限、思想的局限、命运的局限。而这三个的局限就让我们对佛法看不清,对人生看不清,命运不圆满,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考验来障碍你。但是你突破它的时候,就要用普贤愿这个能量去打破它。能量就是资粮,普贤愿就是以佛的境界让我们的身心得以全方位的脱胎换骨,所以普贤愿是资粮。你没有这个资粮,你看到的华严境界都是理想,就改变不了你在修行当中跌跌撞撞、深一脚浅一脚的那种状况。所以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但是你要有资源,这个资源就是《普贤行愿品》。
大家要知道一切法、一切心、一切圣贤、十法界,都是这一心。这一心需要《普贤行愿品》真正地赋予它能量,它才有用,要不你就像一个气球一样,看起来能飘上天,里面没充上能量,永远上不了天,它是一个“漏器”,所以《普贤行愿品》才是最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