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三章 华严人生五十年战略规划|《修行的艺术一:问道华严 游心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而华严在整个佛教来说是有着科学精神的,它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而生命的真相就是佛的境界。它是非常宏观,而且是非常具体而简单的。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三章 华严人生五十年战略规划


第一节 华严精神与人生五十年的规划

        华严精神与人生三层次

        《华严经》是讲佛果的因缘,它的根本是告诉众生佛境界的庄严,然后告诉我们如何达到生命的庄严,从而解除自己生命的危机和过患。在现代化的今天,华严的精神才刚刚被发现。在古代来说,《华严经》是一个奥妙,为什么呢?当人不能够完整地了解、审查生命的成因、发展、局限,以及佛的境界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从片面去看的,这样会带来很多局部的观点。而华严在整个佛教来说是有着科学精神的,它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而生命的真相就是佛的境界。它是非常宏观,而且是非常具体而简单的。

        我是想把华严的精神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它根本的一个出发点是让大家能够运用、得到。去掉华严的宗教学,去掉华严的义理学,我们取出华严的一份现代生活意义和科学层面这个维度来介绍,希望对大家的生命有所帮助。我先提一个思维的角度给大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奇不有,时间无始无终,个体生命的存在只是这个无限时空当中的一个刹那。而我们拥有这个生命,会感觉到它有着无尽的内涵,这种内涵会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我们感受到这种真实,却没有办法驾驭它。我们的人生会在无常、局限、时空当中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不能主宰。虽然拥有生命的一种美好庄严,但是稍纵即逝,这往往让我们对生命有着欲罢不能的无奈。

        如何解决它?有没有可能解决?这是佛出世的原因,也是佛对人间最大的慈悲。因为佛已经成功了,可以把他的慈悲、智慧以及无量的方便分享给我们,以便于我们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得到终极的生命思考、生命方向和生命的圆满。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如果我们不明白的话,整个宇宙、世界、人生是无量的现象,我们一生都会在无量的现象当中,或者有意,或者无意,或者被动,或者主动地去寻找。我们美其名曰“寻找幸福”,实际上是在寻找真理。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是在说一个不朽的真理。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也会体验到确实如此。人心也是这样,一会儿合,一会儿分。从这个当中演绎出很多的不自在、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无奈。这是生命与生俱来的不圆满,需要后天发展我们的智能,找到解决它的方法,这就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人心本身具备了觉悟的能力,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圆觉的状态。佛曾经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智能就是佛。但是生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佛性展现得忽明忽暗,不能够直接为我们所用,所以需要借助佛法完整地把它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更是一种方法。

        基于佛陀的成功,佛教有两个最伟大的终极发现:佛陀的认知达到了最究竟、最真实、最圆满;佛陀是用方法而成佛,佛陀的方法也达到了最究竟、最圆满、最真实。佛即是知行合一的终极,所以“诸圣佛为最”。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局部中,或者了解,或者知道,但是却很难达到终极。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叫做生存,大部分的人没有发展自己的智能。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讲,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人的身上同时具备了物质性的人、精神性的人和真理性的人三个方面。

        华严的开端就是把这三个作为完整认识人的三个基准点:物质性的人、精神性的人、真理性的人。那么,顺着物质性的人去发展,便会成为一个生存的思维模式;顺着精神性的发展,就会成为艺术或者文明,它有局限性,是相对性的认识;如果向着真理性去发展,便会获得真相,没有生灭。从这个层面出发的,我们把它叫做生命;从第二个层面出发的,我们把它叫做生活;从第三个层面出发,最基础的叫做生存。

        生存性的人是很多的,生存性的人是在物竞天择的丛林,遵循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生活性的内涵实际上是在寻找人类美好的状态,它以艺术为根本,而真理性是生命真正的源泉。知识是生存的追求,艺术是生活的追求,禅定是生命的追求,我们按照这个马上就能区别出它在哪一个层面,这是一个前提。换句话来讲,生命的精华是在真理上,而它被“稀释”,我们从生命到了生活的层面;再“稀释”,我们的生命就会更加降低品格,到了生存的层面。

        我们的人生幸福不幸福,是由我们生命的本质决定的;而我们会不会生活,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真理的光明。如果去掉了这些,我们是不会有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进入了丛林游戏。丛林游戏里面的每一个动物都不会幸福,它在这个食物链中,已经是一个物了,具足了一个物化生命的悲剧,这是自己制定的“锁链”。我们进入了十二缘起的无限循环当中,这个圈子已经把我们限制了,我们出不了那个圈子,怎么能够说我们的生命是自由的呢?而最悲哀、最可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

        生命是多维的,但当我们从一个平面去看的时候,必然受生命的局限。能够从多维的角度看生命就叫福报,这里福报也可以叫智慧,智慧就是一种眼光。这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发力点不一样了,起始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佛法是从生命这个最高等的状态开始,而生活是可以和生命融合的。但是从大部分认识来说,它是以世间为基础的,而生存根本都谈不到文明的光辉,只有物性的互相障碍,以此为它的基本构架。大多数人都被一网打尽了,他们生命的起始点太低了,和真理性绝缘了,很难获得生命的自在和自由。

        生命的机遇在于主动地赋予

        生命是一个机遇性的平台,我们要赋予它什么?是主动地赋予,还是被动地赋予?是自己决定,还是接受外在因缘的给予?在生命这个平台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作用和本体,即佛教所谓的佛性、法性和空性。我们大概也认识了念头对身心转化的影响,以及生命内在的转化机制。当对这些有所了解以后,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在修正颠倒的不正知当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也明白了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以对生命的了解,算了一笔账,我们想利用自己本具的本觉和佛性,赋予生命慈悲、智慧和力量。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整个唐代,这些人的伟大成就来源于生命的互动。生命的互动实际上可以叫做共识,是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个体生命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生命而成就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能够让我们以现在的主动赋予,在未来发展出一个美好时代。

        我们知道人生无常,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获得无限的智慧,这就成为了我们首要的抉择。回顾历史能让我们厘清很多妄念,在这个大的GPS定位下,我们能看到许多时空与生命互动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主动地规划生命呢?实际上这就是愿景。

        愿景在佛教叫做愿。在法界中,佛菩萨是已经发展和运用这个愿的成功个案。最开始,佛菩萨是被自己内在的生机和对生命的关怀激发,因为这种激发,他在真理层面不断地认知,乃至最终成佛,这一切是为了满他自己的愿。什么愿呢?服务众生,他要“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以为佛陀成佛是为了自己,如果他是为了自己,那么他成佛以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我们也不可能在2500多年之后,还能够知道有关生命真相的传承。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叫做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指的是“明明德”,提出生命的方向;与大家分享这个方向是建立事功,即立功;再止于至善,这是真理的名言传递,即立言。立德是完善自我,立功是完善他人。立德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他成佛的刹那,明白了生命的真相,这个真相犹如光明遍照,让他的内心不再有任何困惑。而后他建立了事功,与人分享,传递给未来的是他所体验到的生命真相。由此我们就看到了从事相到真理的定义,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事功以及德用的传递当中,我们知道了人生解脱的途径。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并不是因为标新立异,并不是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去谈问题。圣贤提出来的方案,是我们生命的本具。这个本具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以他的经验为我们做证明。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是我们把这个问题复杂化了。我们的人生基本上是一个被信息不断覆盖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长大后对每个事物的看法,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今天有可能否定昨天,整个社会也有可能走回头路,所以没有内在的明德,我们的人生很容易失去方向。

        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很清楚,但是我们规划未来的时候又很茫然。人类所有的希望和命题都在未来,但是我们在做未来的设计方案的时候,真的是无处下手。我们就穷尽我们的心思,穷尽我们的野心,想一想,我们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对幸福的概念是什么?比如说想要多少钱,想活一万岁,这些都是目标。我们再想一下,这些目标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成功?我们的目标虽然多,却不一定能成功。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至少我们还有希望。

        人有所希望是好的,如何让希望变成现实?不仅仅要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原理去实现它,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所说的知见。知见是信念,我们到底信什么呢?信念最忌讳的是不断地换来换去,这是人生最大的问题。所有美好的知见,建立起来是不容易的,它在我们散乱的内心当中,就犹如被荒草覆盖了。我们这一念之迷很麻烦。佛教说:尚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正道是我们不断实现我们的信念而产生的结果。但是当我们内心是散乱的时候,我们必然会不断地换信念。所以,古人为了治这个散乱,就谈到了一个生命的话题——立志。

        为什么提出五十年的人生规划?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15岁的时候就去学习,通过学习来了解什么是方向,什么是知见。他志于学,学的是什么?生命之学。孔子到了50岁方知天命,知道了生命大的前提到底是什么,这时,他才真正地承认了客观规律对自身生命的影响。他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学而立足,不断地坚持信念,治了自己的心,达到不惑。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而不逾矩,这个过程大概用了50年。这50年很重要,因此根据孔子的人生历程,我们提出来一个50年的人生规划。

        在这50年的人生规划中,我们为了清晰,所以取每个时间节点的整数,从20岁算起。20岁时发现惑,所以“志于学”,志学的目的是解惑,了解生命之学。这个过程经过了10年,到了三十而立;从三十而立开始治惑,到四十不惑,又经过了10年;从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他的认知达到了完善。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也按这个时间呢?应该是要靠后些。古人受到的污染少,社会教育体系没有那么庞大,认知没有现在这么混乱,只有一门学问。从二十发现有惑而“志于学”,朝着治惑的方向去,到三十而立之间,这个10年的过程是在了解惑;再到四十不惑,这是很重要的20年,这个过程是在了解心。“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是指心能够控制境,从了解自己的心——不惑,到可以自己说了算——知天命,这又是10年。

        了解惑以后治惑,从而达到不惑,最后知天命。从解惑、治惑、不惑到知见的真正建立,这个过程是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从30岁到40岁,再从40岁到50岁,这两个10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想要知天命,首先要把散乱降服,方能达到知见的建立,才能称为立德。知天命以后,他就能够与别人分享了,这是立功,再从立功到立言。

        从四十不惑开始,一个人才真正成熟起来。有惑就是尚未成熟,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不完善,向着完善的方向去学习,终于能够治惑了,这个时候应该叫善人。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不完善,想要有一个生命的目标,达到生命独立,需经过10年;从生命独立,达到不惑,成为一个善人,要通过10年;从一个不惑的善人,到知天命,富有天下,还需10年。

        我们想,从生命独立到不惑,这中间他主要在做什么?实际上他大概只做了一件事情——治心,也是治惑——降服身语意,喜欢规矩。从生命独立,到自我提升,他喜欢规矩了,不违背规矩了,他用规矩来让自己向着生命的方向靠拢。他十年磨一剑,坐了十年冷板凳,不断地和自己碰撞,最后工夫上身,可以不惑了。所以,他从喜欢规矩到不惑,和外物对接的时候能够自己做主,这是心决定。

        从他喜欢规矩开始,他就不和善的能量对抗了,这叫做顺善入流,这个入流是入天地的规矩之流。第一步是入心的规矩之流,降服内心的散乱,从而达到不惑。然后再与天地间万事万物对接,入天地的规矩之流,不再违背客观规律。这时候他与天地同频,接收到天地给他的信息,并且对所有信息都不逆着解读,这时候他叫入流了。一个人在50岁知天命的时候,叫返璞归真,如同我们从那一念入了母胎,经过50年的循环之后,和天地同频,一呼一吸都不再制造摩擦了,没有摩擦就叫做入流。

        此时知天命,默然而住。我想一个人到50岁,如果他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话,他的废话确实就少了很多;相反,有些人可能越老话越多,所以让人家觉得烦,不是因为话多,是因为他越来越远离天地的那种生机了。为什么大家喜欢小孩呢?小孩是灵动的,充满了生机。很多人身体里面装满了杂质,他的生命是枯萎的状态,人家看着烦。人给自己的生命空间越来越满了,如果我们能够清盘,就回到了天地的怀抱中。

        圣贤的生命境界

        中国近代有个人叫黄永玉,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趣的人,曾经受过弘一法师的教化。他年少的时候很调皮,这种人生命能量太足,真的是找不到对手,所以他看待世界的心态有点儿玩世不恭。那年在泉州开元寺,寺院里开满了玉兰花,他看玉兰花开得好看且没人看管,就蹿上树偷花,结果碰上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一个很疼惜万物的人,看到他把树给折断了,就问他:“你摘花干什么呀?”他说:“老子高兴,想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结果弘一法师并没有动怒,还招呼他来禅房里坐一坐。

        进了禅房,弘一法师和黄永玉聊起来,交谈中得知黄永玉喜欢绘画,便和他谈起了美术。从文艺复兴三杰聊到国画,弘一法师在美术上的见识令人惊讶,黄永玉这才知道遇上高人了,才知道眼前这个老和尚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黄永玉没有拜师,但是他和法师成了忘年交。圆寂前四天,弘一法师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他得知弘一法师圆寂后,整个人嚎啕大哭。

        实际上他和弘一法师一起对话的时候,弘一法师没有说什么,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只要谈到弘一法师,内心都是波澜壮阔的,不能自已。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碰到圣贤无言的教化,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就像我们没有办法解读孔老夫子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对生命有感觉的人特别有情义。

        孔子曾经在弹琴的时候,因为思慕文王的德行,二者的生命境界在无言的相应下,发生了链接。他在琴声中,见到了周公,看到周公的眼睛很深邃。在孔老夫子晚年,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心力越来越衰朽了,他说我都梦不见周公了,觉得自己的生命要结束了。这种圣贤的境界,是我们所谈到的默然住。虽默然住却有生命的情怀,他们的感情很丰富,并不是木讷的那种默然,而是他被自己所体会的境界所激励、所感动,又不能说。天地万物有大美而不言,他用默然对无言。孔老夫子50岁的时候知天命,这个天命是他所体会到的生命境界。看到他对周公的思慕,我的解读是:他穿越了时空,两个人的生命同频,在同一个境界里确实真实相遇了。我觉得这并不是像相思病一样的跳出来的一个幻觉,我认为是真实。在真实的境界下,生命是可以穿越的。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当年,佛陀快要圆寂的时候,他要从毗舍离前往拘尸那的娑罗树林。在他跨入拘尸那国之前,他站在毗舍离的一块石头上,最后一次回望他的故乡。为了报答这片故土,佛陀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告诉阿难:“这是我此生最后一次回望故乡。那些追寻生命方向、对真理怀有渴望的人,生生世世对我怀有信念,为了报答他们的这份情义,我将祝福和感恩之心化作这块石头上的脚印,以此作为真理的凭证,并供后人纪念。”

        当代的星云大师也是如此。大师把生命看得透透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有情怀的人。他跟他的弟子讲:“你们尊我为师,本来按义气来讲,我要一直陪着你们。尽管如此,我们也得尊重自然的规律,我此生会先离开,但是我相信我来生还可以报答你们,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信念与追随。”

        这些对生命有真实体验的人,从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奉献,从来没有后悔,这种生命境界让人很感动。这样的人,既自信又充满了情义。一个人的生命,经过治惑、安心的实践,他最终会懂得如何与万物规律互动。他能够全盘地存在于这个空间当中,并且完善生命的美妙和无尽的庄严。那么这个人,是从一个不完善的人成为了一个好人,从一个好人又变成了一个富有的人,从一个富有的人达到了安住、入流。他住在世间,达到了立德的完善;立德完善后,继而立功,去弘法利生;最后,他在弘法利生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所有的事功得以完善,继而留下言教。他给更多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思考的空间。就好像一个苹果成熟脱落后,会种下种子,留待于未来。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与他有缘之人,他都做了度化,未得度者也留下了得度的因缘。很多佛弟子基于佛陀对生命的体验,证得了阿罗汉果,得到了出世的功德。这是佛陀的证悟给世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福报。佛陀创立了圣教,他为未来的众生留下了火种。在他的一生中,与他有缘的人,他做了安置,与他无缘的人,他做了回向,送去了祝福和因缘,而且他为未来留下了最宝贵的教言。

        五十年生命规划的大概历程

        我们大家想一想,如果从现在开始,经过10年的评价,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有勇气追求生命的圆满吗?我觉得10年能做到,都是上等根器了。很多人一生都在拉锯,对自己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因为他没有接受生命之学,他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他不知道,就不想学;他从自身的体验当中知道自己有迷惑,他就会志于学,去寻找资源。

        孔子志于学是从15岁开始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开始志于学后的第一个10年,是在正确地评估自己,寻求资源;寻求到资源后,第二个10年是兑现这个方法,这个治惑的过程需要10年,从而达到不惑;我们从不惑达到完成明明德,还需要10年;在明明德之后,开始亲民,与人分享,立功也需10年;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立言,还需要10年。这是一个人五十年生命规划的大概历程。

        如果我们想要探寻生命的方向,我们的人生需要必要的成长环境和历练的阶段。比如,我们要有睡觉的时间,还要有玩耍的时间。生命没经过玩耍的阶段也不行,就好像小孩一样,有了玩具的陪伴他才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首先要完善身心,身心的完善得20年。一个人在20岁时,基本上身体和心智已经完善了。当然,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大部分人通用的时间算法。

        从20岁开始学,到30岁生命独立,独立意味着我们可以生存,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但我们还没有沉淀下来;再从30岁到40岁,在生命独立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满足生存的需求,还可以思考生命,这个过程都在治惑,生存和生活并驾齐驱;40岁治惑成功,再经过10年,到50岁知天命,生命的谜底已经揭晓;此时认知和行动可以进一步向前,再到六十耳顺,七十随心不逾矩。所以从20岁开始看到方向,到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刚好50年。现在的人寿大部分是超越七十的,那么我们这一生想达到生命的升级,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也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有可能的。至少50岁到60岁,实现亲民是有可能的。

        当年袁天罡给李世民算卦,算出来了武则天要夺天下。李世民就说赶紧把这个人找出来杀了,袁天罡就跟他讲:“陛下,你不要把她杀了,杀了她很麻烦,会增加仇恨。你算一算时间,你现在不杀她,就算她夺了天下,那时她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了,她会是一个很慈祥的人,正是亲民的阶段。”所以人到了60岁,在花甲之年,经历了人间的荣辱、苦乐感受,他释然了,亲民也有条件了。所以50岁到60岁之间亲民是有条件的。60岁到70岁,是可以让人真正达到光辉的10年,这符合自然的规律。

        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我们看,做任何一件事情,真的要有耐心。我们读书得10年,创业没有10年也不行。看看那些创业的人,创业3年,企业没倒,是靠运气,10年没倒,是靠管理。所以经过10年,我们才真正能摸索到一套管理的方法。就算我们有点儿福报,能撑得过3年的危险期,如果想要做到10年以上,就要看人力和经营的能力,事在人为了。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他贵为王子,都去追求生命的升级,追求生命内在的安乐,追求明明德与内心的完善。境界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不以任何的我执而改变,苦瓜连根苦,甜瓜连叶甜,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是人类认知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叫做如实。

        没有一个人的幸福能从追求我执获得。现在很多人很幼稚,很迷惑,认为那样很快乐。就好像一个大人拿着小孩的玩具,天天玩,而且认为很好玩。不仅如此,他还想让别人也跟他一样放心地玩。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有病,成年人玩小孩的玩具,还说很好玩,他不是自我欺骗是什么?他不仅自我欺骗,还要欺骗别人。一个不成熟的生命就是这样可笑。我们是不是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这样可笑,对未来没有任何展望呢?真正让我们内心能如此反问自己的是佛,他跟幼稚格格不入,这些东西是玩不起来的。

        我们看到现在,有些人自以为他的生命很丰盛,我们会觉得他很可笑,他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他不愿意睁开眼睛,有点儿像皇帝的新装一样。他从来不知道精神是什么,也分不清楚什么是感受,什么是低级趣味。他的快乐是以否定别人的成果为快乐,实际上这没有任何价值和方向可言。好的东西就是好的,不会过时,过时的一定是不好的。真正的精神结晶,是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的。

        我们的我执很强大,一直在自我欺骗。人不愿意觉醒,不愿意面对,经常在逃避,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人生如何。试想一下,曲终人散之后,我们是不是还会执迷不悟呢?恐怕这一天等不来了,所以人应该尽早地醒来,面对现实!

        以华严的背景认识生命、改造生命

        通过华严,我们会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它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因果。当我们真正地把心唤醒,用这个清净心去面对每一个物、每一个事、每一个人,我们都是在加持它、净化它、重组它,我们的人生起点就不一样了,不会局部地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佛法当中,通过华严我们就知道功不唐捐,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向着最终极的真理前进的,不会在局部的事相里面纠缠。但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个层面的事情,就会纠缠,为什么呢?生命很复杂,如果按时间轴来看,生命是一个因和果不断地累积、延续的结果;如果我们从空间来看,生命就是和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共同影响,所以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而华严是去掉了一切局限,从终极来说,它的起点是我们和万事万物是同体的,“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后体”。我们看到一棵树,这个树就是我们前世的肉身化成的。物质在不断地转换,会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感恩和珍惜,会抚慰我们前世的遗憾。从那个事物当中,我们会得到一种信念,会更加努力去照护我们的后身,规划我们的后身。我们和人互动也是这样的,前世我们的母亲是如此辛辛苦苦地拉扯我们长大,我们如何回报她?虽然我们很不成熟、没有办法、在智能上还太弱,但是当看到母亲的痛苦,我们会积极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答案,或者是大悲心起,我们从一个凡夫成为菩萨。当我们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她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我们的母亲也会觉醒。在这个层面上,大家是平等的,我们都免除了轮回的过患,这就叫以法利生。如果我们没有法,我们既利益不到自己,也利益不到众生。

        由此可见,我们和一切人、事、物都用法来格式化,那么我们就踏上了正确的轨道。就好像我们今天终于知道飞机可以带我们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已经买好了票,从家出门的时候,就不要迷惑,要打车,坚定不移地上飞机场。中途的每一个环境、每一个过程都不可以停留,直到我们坐上飞机,好了,一切都交给飞机了。在这之前的事情,我们都要主动地发心。七地之前就是这样,我们会退退失失,会有很多信息障碍我们,但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地朝着那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给力。如果我们不给力,我们的心念就东拉西扯,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模式是这样的。

        当我们到了七地以后,上了飞机就好了,什么也不用管了,是飞机的事情了,因为有福德了,也有正见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上了飞机,这个飞机有一个愿,愿就是它的方向,飞机的方向和我们的方向一致了。这个飞机是佛派来的,是佛的智慧和福报提供给我们的方便。但是我们的路线要和佛的目标统一,不能上了飞机让飞机按我们的来,本来飞机要去美国,我们要它朝韩国跑。这是舍我入佛。

        佛的愿就叫普贤愿,我们一定要到了普贤愿上,才可以把自己交给它。我们的目的地要清晰,不能中途打闲岔,因为想法很多是我们的本能。这就是只求佛果,只有我们真正得到佛果之后,所有的生命内在的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危机才可以解除,这是华严给我们的完整的生命答案。在完整的方案里,每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出问题,这就叫华严的生命的整体观、科学观。最后,佛提出了普贤行愿,我们的愿与佛的愿融为一体,就叫做如来藏的缘起。而如来藏的缘起通过空的法理,不空的本愿、本誓,与佛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这个层面修行就叫做瑜伽相应。

        瑜伽相应心,也叫做秘密不可思议心,这个当中就是纯粹的方法。有些方法只可以用,不可以去探究,就好像我们坐上了飞机,却在那儿执着 “这个飞机为什么能飞?你要跟我说清楚,你不说清楚,我不上”,这个没有意义。信心大于智慧,不是不能说,一个是浪费时间,另外跟你说了,怕你听不懂,照着这个方法往前走就对了。这个方法是佛传的,古人也是按照这个方法,虽然不清楚,但是用这个方法的人都成就了。你问念《普贤行愿品》有用吗?告诉你有用就够了。

        华严就是告诉我们一种生命的整体观和方法,都是很秘密的,因为是和万物同参的,万物都是按这个模式诞生的。万物都是无心而成,无心就是智,智就是因缘,它是法的理。我们看每一个星星的轨道,它都不是很圆的,都是椭圆形的轨道,但是都不会碰撞。真正的成就都是在每一个刹那,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就是在一个背景、坐标下,微观就是每一个心念所指挥的每一个物质的能量。地、水、火、风、空不断地组合而形成了万事万物,它是怎么组合的?那就是十玄门,所有组合的背后都是人为的界限。把这些界限打破,我们在这个法界当中就叫做“妙湛总持不动尊”,不用再动了。生命没有动荡,就没有危机。但是只是没有动荡是不行的,它还要很庄严,要有受用。

        生命不是一个枯萎的,不是像木石无心的,永远不动地在那儿,不是这种状态。它是能够出生万华庄严,花无量无边,一个事物都是无量无边,杏子有大杏、小杏、白杏、红杏,有此方的杏、他方的杏,口感、味道、颜色都不一样,每一片雪花大小形状都不一样,这才叫庄严。谁做的?这么好。它不是流水线做的,不是一个模具里面出来的。这叫华严,它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光明、充满了内在的生命的质感,虽然都不一样,但每一片都在给我们说法,每一片都在启示我们,让我们找到那个差异性的美好。

        事物既要有共相,又要有差别相。虽然所有的事物都有差别相,但一个族类是一个平面,那么无尽的族类就是无尽的平面,这个叫因陀罗网。物质是一个大平面,精神是一个大平面,精神和物质高度的统一就是以人为载体,又是一个平面,这叫重重无尽,万华庄严。但是每一个境界当中,都享受到生命的自在和光明,一散开是这样;一聚,弹指间地球变成核桃那么大,这就是芥子纳须弥。生命就是这么伟大,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我们根本都想象不到它会怎么样,但它不是不可捉摸,它都是解脱境界的万华庄严。

        这不是神话,我们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相貌、财富、时代……都是不可思议的呈现。当然,现在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心识、智慧,是因为人类进入这个时代在不断地创造,但智能也是事物当中遵循因果缘起法则的一个层面,它还会不断地发展,这个叫重重无尽。无限的时空坐标、无限的心识坐标,这些都是无限的,这叫生命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我们只有以清净的心和它保持互动,不劳而作,我们和万事万物相合,这就成佛了。 

        我们能够加持万事万物,聚散自由,聚来在一个微尘,散去普熏法界。

        《华严经》就说到了无量的“香菩萨”。现在各种的檀香、沉香、龙涎香都贵得不得了,实际上它不是贵,而是生机和光明的不可思议,这叫福报,庄严就是福报。而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没有福报,很萎缩、很干瘪,这个“花”一点儿都不好看。我们看低等级的生命,觉得它们的生命很局限,真的受不了它们这样的生命。但是高等级的生命看我们,人家也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力争上游,我们有资源,有平台,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生命摆脱这些局限和无奈呢?

        华严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它不是谈一个理论,而是谈一个真相。它的理论可以按照小、始、终、顿、圆这五种状态展开。只有在华严的层面,我们才能够知道佛为什么一辈子说那么多法,每一个法的要点是什么,每一个法让人类的认知提升了多少。我们提升了一步,都觉得不得了了,但是还不满佛的愿,佛想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们成佛以后会有生命的自信,因为有愿景,有展望,通过佛的“望远镜”看清楚了每一个细胞,也看清楚了山河大地,一切都在手掌心,那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华严太伟大了,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因为因是圆满的,我们是在这个因上去改造生命,认知生命,这就是华严。

        图示:《华严人生五十年生命规划蓝图》(详见书末附录)


第二节 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有什么样的发现,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华严经》有一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应我们的人生五十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向空间的一个拓展,我们是个体生命时间轴上的一个拓展。我们人的一生是带着什么样的心,带着什么样的发现,带着什么样的寻找,度过我们人生能够做主的五十年呢?我们看善财童子,他是发了菩提心,他是有目的的。我们学习华严,实际上有一个很简单的核心——每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换句话来讲,每一个人的心就是每一个人的世界。你对自己的心有着什么样的发现和认知,实际上你的人生就是在这种经验、经历、参访中,它会固化什么。那么从你的心会展现出你的世界,就是你的未来。

        所以我们现在是带着一个先知先觉的心,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真相在于生命的真理,而生命的真理,它是带着菩提性的觉知而完善菩提的一种道,循着华严去入这个法界。因为在那里,生命才能够经历五十年的循环到达了一个最纯粹的真理境界,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就不是个体化的碎片,它就是一个真实而完美的世界。所以,人生宝贵的是什么?是时间。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于你的发现是有限的。

        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种人生状态代表了三种发现,可以概括为所有人发现的起点。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和解,实际上都是取决于他背后看不见的这种对生命的定义和发现。我们谈的这个背景就叫做法界,就是你未知的自己。在未知的世界里,你认为它是什么样,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样。你的心看谁像小偷,这个时候你看他所有的动作都在证明、都在掩饰“他是一个小偷”这样的身份。所以我们这叫“心有所现”“唯心所现”,这个世界的深奥就在于此。

        如果你用生存、用物质来理解这个生命体的时候,它真的就给你这样子呈现。所以大梵天认为这个世界是他创造的,真的就是生起来一个这样的世界。当他动了第一念的时候,以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简单的现象说,他拿了一个柳条,用了一团泥巴,做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最后用柳条摔打着泥巴,人类就出现了。这是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深刻的比喻,并非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的真相。这就告诉我们佛教所说的心,你这么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无量的人,无量的认识,无量的生命的不同,对于真实的法界来说没有障碍。我们相信心有它的多元性和多变性,那么我们对于这个心就会有所敬畏。

        在这个无限的敬畏当中,我们是要自己去摸索呢,还是要脱离一切现象,来看待这个地球的变化规律、来看待生命的悲欢离合、看待器世界的成住坏空呢?当我们能够从这些充满对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或者生命的规律性的起伏当中脱离的时候,我们就在变化的后面看到了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用大家的话来讲,我们是向内寻找我们的心,向内去突破,不是向外去突破,生命终于完善了它的方向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向着这个心、向着内在去认知这个心,根据我们的认知发现的规律,从而理解外在的山河大地,以及内在的身心如何由一粒种子变成了一个生命的“轴”,或者由一个集体的共业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类的社会。这都可以说是一个心的创造,所有的东西在这里变得条理化。那么我们首先是要突破这个心,突破心的局限性、多变性、多元性。

        “心不可见,见在作用”,我们现在一个生命的状态,无论从生命的哪一个原点出发,它都是一个抛物线的形式。因为这个和你的理解有关,而这个理解和你的种子有关,而这个种子和你过去世的作为有关。换一句话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都是在业感现象的自我的执着里面。我们的这个理解是非常坚固的,或者说我们根本都不能够改变。因为我们离开了自我的定位的话,我们会感到茫然无措。我们没有办法看到那种纯粹、深奥、奥妙无穷的宇宙规律,因为它不是现象。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静下心来,一切法自现自明,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所谓的福慧人生的基础是什么——它是对真理的发现。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有这样的发现,我们大概有了一个对生命的敬畏。而这种敬畏就会带着一种寻找,带着一种商量,我们一边走,一边探索。这样就可以说是在道上,因为它的起点和真理有关,它的方法来源于圣贤的传承。

        人生五十年的生命规划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通过起点,我们就能够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的真理,它呈现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得到这个的时候,我们会没有迷惑。所谓的智者不惑,就是你大概会知道人生五十年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轨则,你会不断地成熟。如果你站在生命的起点的时候,你知道一切都是在道上的成长和经历,包括我们在50岁之前和生命的碰撞都是一种演习。所以到了50岁之后,我们大概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地评估。这时候你能够认识到自己,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而你的这种认知来源于你的人生的实践。但是如果没有华严,你可能把你的实践,因为你的感受和兴趣你只取那一份,你不取真理份。这样子你的人生就进入一个颠倒、妄想的世界了,你没有客观地“去打包”,而是以利害、相对、得失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偏离真正的宇宙人生,变成一个索取者。

        你在这个天地、自然当中有所索取,那个地方必然少一块肉、少一块骨头,它要吸取营养,这句话简单地来讲就叫因果,也叫“出来混,早晚要还的”,知道吗?这个就是真正地让人知道了在生存的境界,你所有的索取都会在自然的法则面前化为一场空、一场梦。而你真正地与这个真理融合为一体的时候,那就是活出了佛一样的精彩。你所祝福的这个世界,它也会再祝福你,就像空谷回音一样,如果你诅咒这个世界、抱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同样的也在抱怨你。所以,心是主人。

        了解“心”的过患

        我们敬畏这个心就是要明白它的过患,从而避免这种重蹈覆辙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因为与真相的脱离而导致的风险。换句话来讲,如果你和人生融合、链接,一切会如母亲一样的,它会包容你,它会赐予你,因为你和它在有效地互动。这就叫做知恩报恩,“母亲”会更加得健康,而这个母亲就代表了我们真理性的自我。在那个层面的话,它是灵动的,它是能量守恒的,它是不需要再以一个起点来规划的,而是浑圆的状态、自然的状态,里面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在佛教的话来讲,“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一气才分之后,枝叶遍满十方”,万事万物在进入这种微观而微妙的真理世界的时候,它真正才是一种生命的美好、生机和光明,它是真实的存在。

        当你把这种能量注入你的愿和誓言的时候,那才真正是你的事业、你的公司、你的员工。你就是“太阳”,每一个员工就像每一个星球一样都围绕着太阳转,你不需要给他加油,他就会自然地和你有序地互动。在这个有序的互动当中,生命一切的灿烂和庄严都是任运自然的。它的起点就是我们现在人生现象当中的每一个对于生命的觉知、对于生命的赞叹、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生命的感动。如果我们人类不知道这个就是佛性,而要去寻找的时候,就会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统统会被这个世界所孤立,成为与之对抗的一种状态,就进入宇宙大自然的“排异反应”当中。所以我们要知道人是有过患的。

        我们人的过患就在于我们坚固的自我。在这个时间轴上,我们真的是非常难堪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之间的“强盗”,我们以我们的理解来固化这个世界、强迫这个世界,对于父母之恩、对于天地的真理,没有办法回报。最重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的回报,而是需要我们的觉知,需要一个自然的秩序,而我们老想要进入散乱、自我、对抗,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要回归到核心,而这种回归就像在《法华经》当中,那个长者看到小孩子在玩火自焚,所以他设计了一些更高级的游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人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因为不知道一切的核心——自我并不存在,而追求自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就是以感受为中心的自私、自我。为什么我们的生命看起来那样的感动、那样的神圣,它却永远和这个真理对抗呢?因为我们对感受的追逐,它造就了我们自私的本性。而这个自私就像一粒砂粒,它永远在我们生命的眼睛里面,磨得啊,让我们的眼睛充满了泪水,没有办法,这叫“异物的排异反应”。这个“异物”就是我们对生命种种的概念化、自我化、追逐感受,这些在佛法来讲就叫业障。业障这个业力、看不见的命运,像一个能量输出,像一个电脑程序,我们就是被这个黑手所控制。所以我们所认为的我们神圣的生命的背后,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让我们的人生这样痛苦不堪呢?如果你从现象上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就代表了你所有的人生的努力是想从现象上解决这个问题。它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让我们生命的激情成为一种虚耗,成为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一种寻找,它加重了问题。

        以生命为起点规划人生

        佛针对这个问题谈到了无为法的概念,无为而又无不为,无可而无不可。真的,多么伟大的人都在受这个自然法则时空因缘的支配,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仰望星空,真正地发现了这个规律,把它成为一种载道之器的方便,奉献给我们人类。我们要知道圣贤的教诲不在文字的本身,文字的本身是一种痕迹、一种启发。佛陀不需要崇拜者,明白吗?他只是悲悯我们,他想分享给我们的是言外之意。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身份并不可贵,你要知道佛心,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因为你自己的心你自己在经历,你经历了,要把中间好多的现象、杂质沉淀掉,取出那个最精华的部分,这才能叫做你对生命的理解。

        带着真诚、带着方向、带着敬畏、带着发现,一路去寻找,当到了这个时候,就像人生五十年,你在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天命。什么叫做天命?你知道人是要死的,你所有的狂心顿歇,你才有一点点的清醒。当你清醒的时候,你才能够冷静地知道你应该做什么。生命是独来独往的,你无论如何都是孤独的,与其逃离这个孤独,不如面对这个孤独,壮大自己,那么这就是人生规划。你不再和这个世界对抗,你真正地了解自己了,你向自己的妥协代表你真正成长了。你看清楚了人生的规律,所有的人都是受这个规律支配,这时候你才能够仰望那个星空,知道哪些人说的话是有用的,哪些人是在鹦鹉学舌,甚至说的都是坑人的东西。

        生存、生活、生命,这三个层次代表了三个起点。知识只能满足你的生存,人需要生存,我们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因为你生存的意义在于在时间的延续当中发现生命的痕迹。如果你在50岁之前就早早地夭折了,怎么会知道人生有喜怒哀乐呢?你评价别人的时候好像你什么都懂,到了你自己跟前,你都没有实践,怎么知道别人就错了呢?意识到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清净下来、冷静下来。当我们知道知识只是解决一个平面的问题的,生命是一个世界的共识的时候,你才能仰望宇宙,你知道那是自己的一部分,你来源于那里,所以你没有办法回避掉那一部分的问题。而在50岁之后你才知道,那才是你生命的真实,是你生命的全部,其他的一切都是你生命的伴随者,都是客人。客人不会替主人考虑的,你才自己真正的要想:我如何为我的生命负责,我要如何找到“生命的把手”打开我生命的奥妙,让我未来无限的人生没有畏惧,勇往直前,一鼓作气,无欲奋发。你才会按照真理模式,去补充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那么这就是生命的起点。

        有些人可能生下来就一直对此念念不忘,有些人可能到了70岁,乃至于合上眼的那一刻,还不知道人生的神圣性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像孔老夫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它是在一天之间就应该完成的,如果你一天没有完成,你生命的三万天、一百年都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没有意义的挣扎而已,在挣扎的过程当中你还在折腾。你有什么样的智慧呢?是因为你没有资源吗?所以你要带着生命的思考,你才知道所谓的附庸风雅,所谓的美好、善意都是没达到本原的。

        对于第二个层面——艺术是生活的全部,很多人当他从富到贵,享受他的人生的时候,还不知道洪福难享。他所享的每一个洪福当中,都有世间的信息在里面,都有业债的牵缠在里面。财富是世人对生命永恒的理解,而佛陀讲这个财富当中就是一个业力的堆砌,像码骨牌似的,我们向上码得越高,实际上它的危机会越重。它是带有物质的倾向的,物质就是阴阳的一个体系,它就是会有一个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所以你看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当中,把这个过患说得太多太多了,所谓儒家的因果、道家的因果、自然的法则、生命的必然、时空的流逝,它都是按照这个回到它的原点,它才会安心。我们是在生命归零之前,提前做好归零的准备。

        人生不是看你走到哪个高度,而是你回到低谷、回到你的自然状态的时候,你能不能再一次起航?因为那些本来就不是你的,佛说名誉、财富这些都是五家有份的。人多的地方永远是嘈杂的,山底下永远是嘈杂的,在你追求名利的地方永远是拥挤的,就算你是一个人才又能怎么样?在这个层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才之上还有人才,而且都是互相伤害的。这就解释清楚了在自然的法则当中,没有一个分子找不到它的归属还可以存在,一滴水永远是在大海里面才能够存在,一个个体必须要找到他的归属感。所以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真理是自由的。只要你是借了一个平台、一个因缘,这些债都是要还的。这就是说艺术只是短暂的精神的鸦片,只能止痛,不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没有痛苦的人。在生命的过程当中,这些都是短暂的舒缓。

        而在生命的真理的层面,我们所受用的这些艺术都是来源于真理的善意和美好,所以它是永恒的。真正地能够在世间的学问体系立德、立言、立功,鼓励无限的人,能够经历了千年万年,他的所有的说法还没有改变,这个就是真正来源于生命层次的真理。而这种它一定要在禅定当中,你要把心静下来,才能镇服住业感缘起的个体和阿赖耶识缘起感召的纷纷扰扰的共相,这么一个人类的共识所成就的世界,你镇得住它的时候,那就叫禅定,那也就叫做你了解它了,它不能障碍你。为什么?你的心有这个功德,你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当你的心的这一份无为,所谓的自信,所谓的这种格局、眼界被打开的时候,世界的纷纷扰扰才不能障碍你。而你和它能够保持一个良性的互动,你看它都是梦幻泡影,都是从你的心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它虽然复杂,但它的每一个构造都是条件达成的。

        当你看到它的条件的时候,它在你跟前都会瓦解。所以你的心是住在佛的世界,你的身是住在业感的世界。那正是你的心所带的愿对于这个世界的安慰和祝福,就是菩萨道的建立。你祝福这个世界,因为你相信这个世界不是表面现象那样的不圆满,而超越现象的这个真理日月永恒、真理光明,一花一叶都能够让你温暖。所以你是带着愿活在这个世界,意思就是你带着珍惜在祝福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的世界是圆满的,这个世界就叫做极乐世界。那么你就是在立着不朽的功业,享受着生命的光明和圆满。这就是为学已达到究竟,为人永远在道上,为圣一切不出自己的自性。而我们的心听闻的当下已经具足了这个功德,又有什么难的呢?所以我们说成佛不难。难的是成为众生,你要不断地追逐。而你的心力非常强大,生生世世上刀山、下火海,你从来没有妥协过,因为你有对生命的激情,有着对亲人的感情,有着对事业成就的那种永不放弃、永不言悔的心,但是它是阶段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一心,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如果你能够觉知到这些东西是真实的,你一定会相信它,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真实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你还是需要完善的,那么早晚你的生活,乃至于你的人生、你的学习都会发现它。无论你是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你皈依佛的这个心,它都会给你带来生命的很多真理和方向。

        以华严大背景规划人生

        换一句话讲,佛法如甘露大海,任何人都可以取一瓢饮。这一瓢饮的是甘露,无论你选择生存、生活,还是生命,佛陀都没有话说,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佛法对于你的生存也能够达到一种帮助,所以佛法对世人来说没有障碍,你无论是从宗教入、从信心入、从真理入、从成佛入,从圆满家庭关系入,你从什么入都可以,所以你不要勉强自己。但是在生命真理的层面不能苟且,苟且了就不是佛说的了,苟且了我们就发不了上等愿。我们发愿要朝那儿去,因为它是心发愿,不是要求。那么你今生所要达到的是一个生存的境界,它会自然地带出来,你有可能达到今生的一个圆满。这就叫做在自然法界当中,运用心的智慧和力量,借助佛菩萨闪光的平台照亮了你个人生命的目标,你会获取它。

        发上等愿,发的是佛的愿,因为你是佛。结中等缘,就是最起码你要以生活的艺术去看待生存的那种悲催和压迫,你要放松。如果你从生命的真理去相信这个的时候,它也是充满了温情和善意的,这就是你对人生每一个阶段要带着善意或者美好去祝福它,这你也能做到的。至于真正的生命,你想要什么?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聪明,你就不断地努力,只说耕耘,不问收获。它给你的人生一定会更圆满,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天地之道对于善人是不吝福慧赐予的,因为天地的能量是无限的,给你一滴,你都永远吃不尽用不完。

        老天有好生之德,他总会给你一条活路。如果你真正地想要以生存的境界得到一个具象的结果,我相信你命中有的会快速成就,命中没有的也会有。但是它如果没有呈现出来你所想要的一个生存的状态,那么你真正要基于生命的法则好好培养福慧。不能抱怨,每个人只能和自己比,不能和别人比,你要真正地评估自己,才能知道你提升了多少。

        佛法是因果之学,一切因都是自己造就才有这个果。而你明白佛法,不一定成佛,但是对自己的结果可以科学地接受,你没有对抗和逃避。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我们带着觉性,这一念的和解就是一个善念。就算我们投生在鬼道,也不是一个饿鬼,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善鬼,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也是一种贡献。你在菩萨道上,就算没有做规划,你都有一个生命的成就和庄严在那儿。哪怕堕到地狱,你想到有“华严”那两个字,那两个字都会放光,都会一下子上升到天界。所以华严对于我们来讲,有形和无形的,它都是全方位的一个甘露大河,你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要有要求进步的决心,要有这种勇气。

        这种勇气就是《普贤行愿品》,你念了,你就是普贤菩萨,你不念你就不是,昨日的昨日已经过去,未来的未来,你的普贤菩萨天天在长。所以佛教讲“长伸两脚卧”,从今以后你睡觉都把心安在肚子里面,不要带着那么多的算计、不安,生老病死都在那儿,你怕也要死,你不怕也要死,你算什么呢?你看什么呢?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你能算计进去的?接受吧!华严就是这样简单,只管宏观,一切问题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所以我们个体化的生命不要再围绕自我,把那个搞得很复杂。华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以安下心来,好好地落在普贤行愿上,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