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圆融四阶两道|《修行的艺术一:问道华严 游心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随着经验佛法正见,我们会发现佛法的原理是如此圆满,它就是我们浓缩的生活理念。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四章 圆融四阶两道


第一节 圆悟佛法次第

        入法四阶

        佛弟子,无论出家或在家,趋入佛法一般都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遇法结缘。在这个阶段,我们会与佛法结缘,会对佛法有美好的愿望。我们会去亲近寺院、亲近僧众,会去放生、布施,我们会有种种的善行。通过与佛法结缘,我们的生命品质会发生改变。在这个阶段,有的人会经历很长时间。结缘中,我们会经历欢喜,也会经历挫折,而所有的经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经过与佛法结缘的第一个阶段后,我们会进入第二个阶段——知法正见。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思考佛法的核心是什么?由此,我们会慢慢觉知佛法的正见,从浅层信仰层面开始步入深层理性层面,即进入真正的身体力行层面。在此层面,在我们有所体验、有所体会的时候,即是觉知佛法正见的第二个阶段。随着经验佛法正见,我们会发现佛法的原理是如此圆满,它就是我们浓缩的生活理念。

        此时,我们就可以再往前走一步,把佛法的最大利益带给自己,即修法圆融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获得一个真正的法上的抉择、法上的依止,并在一个法门上不断精进。这并不是说我们选择了一个法门,就不能再选择其他的法门,因为佛法是一个整体,当我们真正觉知了佛法的正见,树立了佛法的终极目标并相续修持时,一切皆圆融。所以说,通过第三阶段——自修及圆融阶段,我们的烦恼会逐步离去,个人的成长会越来越有秩序。当修行融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及生命的一切时,我们就会自在,我们的自利就会有一个依靠点。

        在第三阶段,我们会进行禅修,或者达到自我觉性的一个开启。我们对佛法理念的觉悟会不断矫正,对事物的认知会越来越理性、客观;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清净,并逐渐获得源自生命的感动。我们会发现佛法是如此之简单、方便,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这时候,我们会希望与更多人分享。但是,我们认同佛法并不代表他人都认同。所以在分享的过程中需要种种方便,让他人能有机缘接触佛法,促进他人善根成熟。

        这就进入了第四阶段——护法利他。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在利他方面多关注。真正的收获也是在这个阶段,“护法者,法必护之”。当我们发心护法时,就能真正放下自我对法的认知,矫正在知见上的种种偏差,真正达到与法的相应。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会觉得人生宝贵,时间宝贵。蓦然回首,会发现人的一生做不了多少事情,时间已匆匆而去。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想,还没有去做,就已经没有时间了。遇法结缘、知法正见、修法圆融、护法利他,一路走来,我们就知道每一个佛弟子要经历的四个阶段,要走过的一条艰难道路。心念是很无常的。也许,我们在佛法当中一直很有感觉,很有感情。但是,某天早上起来,会突然觉得佛法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什么?这叫人的烦恼。烦恼是什么?烦恼也叫心是无常的。我们纵有百年寿命,对人生的体验,每天都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果有一个理念上的认清,我们在佛法当中会变得平平淡淡亦真真实实。这样,不需要建立所谓的信仰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生命的升级和升华。学佛、修法在生活中不会变成一种负担或压力,而是一种非常纯净、纯善的,且内在的真实和自我的觉性会悠然而显现。

        趋入佛法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正见。我们不能一辈子在佛法当中只是结缘。那只是一种生活、一种信仰,并不代表佛法的核心。所以,通过结缘我们要趋入正见,即步入知法正见阶段。了解到一个正见,我们会有一些慰藉。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落实这个正见,加深自身体验。这才是修法的真正核心,即要经验修法圆融。

        作为佛弟子,遇法、知法、修法,这三阶次第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一生连第一个局都没有走出。当然对于非佛弟子,他们可能连第一个问题都没有想过。也许他们会觉得这种结缘是浪费时间。因此,世间的人多会远离佛法。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有什么好,因为他们的因缘,过去世的善根、福报不具足。世间人多数是这样的状况,我们也深感无奈与怜惜。

        菩萨道与菩提道

        到了护法阶段,我们要给大众机缘亲近佛法,与一切大众分享佛法。所以我们在护法阶段拓展的是菩萨道,而非菩提道上的事情。即如何“觉有情”的方法及其道路,而不是菩提道所涉及的“觉悟”的学问与方法。或者说,已经从菩提道的内在、自觉和智慧层面的修为,转换到菩萨道的外在、觉他与慈悲层面的修为。

        如何在菩萨道上去拓展?它需要我们去关怀更多的人,关怀一个人、一个朋友圈或一个家庭的圈子。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没办法把我们发现的佛法当中的意乐传递给他人,而他人的意乐我们也没办法发现。看似永远是一些平行线,怎么办?这需要我们去面对,真实地面对这些事情,并做一些更有意义的用心。比如,为他们创造机缘,或是为他们祈祷回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可以扩展谈论的话题。

        对我们自身而言,修的还是菩提道,即经验前三个阶段的修为。当然,到了菩提道的最后,当我们经历过一阶段菩提道的修为,进入法的第四阶段——护法利他的时候,呈现的就是菩提道与菩萨道的互动。即将我们在菩提道中修来的自觉和内在的智慧,通过菩萨道在外运用,显化为利他与慈悲,并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和推动。这两个道都非常重要。大家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也会发现这些,因为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如果我们发现了上面所说的四阶、两道,觉察出这个规律,我们在佛法当中自然会真切地去修行。无论用什么工夫,都需要我们对四阶、两道有宏观和整体的关注与把握,不断补充各个方面的功课,加深对四阶、两道及规律的认知。


第二节 四阶两道解析

        我们看到的事情非常复杂,这个四阶不仅仅是学佛,一切事情都可以用这个来处理。我们把这四个换一个格式,我相信大家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首先,我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第二,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第三,我们改变了什么样的世界;第四,我们将护持什么样的世界。这个对于我们世界观的建立,已经直接导向了它的终极和终点。对于学佛,同样的也是如此:我们遇见了什么样的心;我们看见了什么样的心;我们应该改善、提升什么样的心;我们将怎么样去护持这颗心,那么这就是心。对于华严:第一个,我们遇见了华严;第二个,我们看见了华严;第三个,我们怎么样修这个华严;第四个,我们怎么样证这个华严。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迎面而来的。当你的生命诞生,从那个时候开始你有了一个名字,你一生都在经历,可能你觉得它很复杂,你被自己所困惑、被时代所困惑、被你的命运所困惑的时候,你都可以用这四个层次去问它的时候,它就理顺了,答案也在那里。所以,我遇见了我,我看见了我,我改变了我,我守护我。你做事业也一样:我遇见了什么事,我认识到什么事,我将怎么样去看到这个事的转机,以什么样的心和思想去看,第四个,我将如何让我的事业升华成我的生命。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四个阶,实际上它是一体的,但是它又是可以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拆解开。

        所谓的两道,菩提道就是说我们向内开发什么样的心,叫做功德,所以叫做菩提;菩萨道,我们向外以这个心应该去担当什么样的事、应该亲近什么样的人,应该去改变外在,那么就是外在的事业。在佛法当中有句话叫做:“真如界内,不立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所谓的佛事,就是首先你要成为佛,然后再做佛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在佛的事情当中,他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和众生链接的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是互相羯磨的基础。从自己是佛,到别人是佛,那不就是一个菩萨道的拓展和分享嘛!所以,两道也是一个问题,对于心的理解,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心的改变,对于世界的改变;对于心的珍惜,对于世界的珍惜。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我们怀着一个美好的心,我们得到一个人身,它都是可以用四阶两道,把一个很复杂的未知,变成一种很简单的思维模式和逻辑,那么这一切都是你的心。

华严是什么呢?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要知道无论我们遇见什么样的功德,还是遇见什么样的事业,它都是你的心的变现。如果你认为你是佛,那么你就可以协理万邦,可以调和一切矛盾。因为大自然都有这个功能,大自然就在所有的矛盾当中生生不息,走向光明。这不就是伟大的无言说法吗?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心是可以超越它的。所以无论外在的山河大地,还是你内在的生命的愿力,它都是应该安立在由心而起的诸佛菩萨的愿上。你认为自己能,是因为你通过四阶把自己的心格式化了,它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认为它复杂,就是因为你在遇见的世界当中强造了一个世界,你强造的世界与诸法不相应,所以被一切法的规律所粉碎。我们就在造作,我们所有的造作都是没有用的,它只延续了我们后世的一个无明,我们的业力就是我们的“财产”。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并没有提升我们的灵魂和思想,我们只是在赋予我们的因缘当中,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内耗,不断地欠债。而自然的法则是“挖的坑,自然要填的”,这就造成了我们不断地堆砌,不断被这个堆砌的问题所压垮,最后什么事都没干。

这个四阶两道看似简单,但我们用它能够找到我们的心,能够知道我们的心。过去人是贪嗔痴,在我们所遇到的时代,现在人把那个任人打扮的贪嗔痴换了一个花样,我们还是同样的没用。华严只是把我们个人的这么一个体系在物质世界、器世界、人类关系,乃至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的这个层面,都拉到一个同频共振上去考虑,就是说从人是人,但是把人翻过来看的时候,人是事物的一部分,里面就含藏着事物的规律,这个就叫破了我执。

如果事物有什么样的不圆满,它遵循着什么样的法则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用考虑,你就有什么样的问题。贪嗔痴属于你的法界,但是如果贪嗔痴不在你的心里现前,这个法界就没办法加持你负能量,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任何人、任何事。贪嗔痴在你的心里面显现了,是因为你有我执,它才能显现。当你没有“我”的时候,它怎么能够显现呢?我们应该认可我们的佛性。从《普贤行愿品》的性起法界当中,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本性是佛,我们不看在这本性、佛性之外,一念分别之后缘起的纷纷扰扰。否则,你永远把它纳入不到你的生命体系里面。世界再纷扰,与你无关,你管好自己,贪嗔痴的我执就不在你的世界出现。你本来只有你的觉性这么一个资源,为什么要把它搞得复杂呢?这就是华严的起点,就是在如来藏的这么一个“觉”。你紧紧地抓住觉就够了,不要再用复杂的概念,如果任何的事物出现,你就用四阶两道把后天缘起所造作的、附着在它上面的事物,给它统统水归水、尘归尘、土归土,万法本自无碍。这就是我们要通过四阶两道的方法,化繁为简,理显情自亡,这就是观。

我们能觉的心是佛,所观的一切境无非是光明、生机,我们就会真的认可,这才是在这个世界生生灭灭的现象的背后没有生灭的东西,那是唯一的皈依处,唯一我们可以拥有的。我们能够拥有的我们不去拥有,老去追逐有意义吗?我们的追逐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工具。但是你不要忘了,佛是你的,其他都是缘起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地放大我们的能力,认为我们可以撬动这个地球,就算你能撬动,这不是你的能力。所以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加杠杆,你就回到你的本位、你的本心、你的本觉,一切本自现成。

这就是四阶两道,是最简单的,但又是圆满的,它可以促进你的觉悟,你的悟性,所以叫做圆悟佛法次第。圆悟了以后,佛法没有次第,只有一心。

第三节 四阶两道的密意

这个“四阶两道”的表和大家前面学习的四阶两道的文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个文字和你们的问题怎么对应?整体的四阶两道密意到底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基本上能够覆盖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做这个“四阶两道”表的意义在于,一个学佛人一路走来种种的经历,在回顾的时候,这个在华严叫做事相;而我们提出这些干条条,这个叫理相。这是理和事的差别。如果你没有经历,我现在跟你讲,有这么一个未来发展的阶段,你可能就有一个预期,或者说你就有一个预知。这个预知带有一种觉性,当你在某一个阶段要走偏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升级,它有阶段性的核心话题在引导。如果你只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话,它成为一个平面的话题,你会突破不了,你会走不通。这就是在理论上梳理这个的必要,就像你已经有头发,这个梳子就是理论,一梳你的头发就整齐了。如果你没有头发,你用梳子怎么梳也梳不出来,它没有整齐的头发呈现。你有头发了是代表你有经历了,但是你没有这个梳子的时候,头发就容易变得乱七八糟的。

这就是华严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最重要的出处,这个四阶是来源于菩萨道的五十四个阶位。第一个叫十信位,第二个叫十住位,都是以“十”为目标。第三个叫十行位,第四个叫十回向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上十地,这是五十个,等觉、妙觉,再到成佛,你的开始也是一个位,共五十四个阶位。去掉开始的那个位就算五十三,这就是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很有意思,第一个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有一个理论的规划。你出门前一定要有一个路线图,所以文殊菩萨让善财童子去参,参到中间是观音菩萨,参到最后一个老师是普贤菩萨,这就是华严的“三大士”。这代表菩萨的成长历程,如果你很顺了,就是经历过这四个阶段。到了十回向位基本上就不退转了,你都能够利他了,你向十地的拓展就不会再回头了,所以十地就不谈了。最难的就是第一个阶段,我们学佛的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很多人一生都在结缘,这是浪费呀。

“四阶两道”这个表就是根据《华严经》的中心思想,让我们明白应该一直往前走,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可住,从信到住,还不能住,要去行,不能坐而论道。那么信位是信众,它是外人,住位是自家人,行位是为自家创造的人,不是索取的人,十回向是从自家到别家了。这就说明我们人心随着福德和眼界的拓展,如何生生不息的一个问题。所以在这个层面都可以叫做菩萨道,基本上到了十地就不叫菩萨道了,就叫贤圣位。十信位不入流,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这是菩萨的阶位。

我们要明白华严的境界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但是华严的境界本身就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四个阶段。所以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你遇见了,这是结缘,你看见了,你理解了,你是住下来了,你怎么样改变它?因为它不完善,这是菩萨的价值和意义。最终通过自身的提升,对世界的天命和奉献更大。这些都是正向的、能量的提升,首先是方向,然后是累积,最后发生大作用,这不就是一个人从富到贵到贤的位置吗?所以它是互为一体,互为增上的,和你的规划有关系,和《华严经》菩萨的阶位有关系。

那么到了中间,见到观音菩萨的时候,这时候就说明菩提心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候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的众生越来越麻烦了,你只能够为他服务,他有他的理,你没有办法从理上给他说明白,所以这时只能回向了。这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所以它里面密意很深,遇到的境界越来越大,遇到的矛盾越来越不可思议。你遇到人类还好办,遇到老虎怎么办?你遇到君子好办,你遇到土匪怎么办?这就向内是考验你的信念,向外是考验你的福报,中间考验你的位置,你没有位置行吗?你没有法、侣、财、地行吗?所以菩萨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利生的工具。

前面我们大家是在集体地完成这个四阶两道,我们先建道场。法、

侣、财、地,因为有法,法是第一位的,要弘法才建道场,我们建道场不是为了搞旅游。有的人有第二个阶段,没有第一个阶段也不行。有的人有第三个阶段,但是在第三个阶段,一定能够把第一个阶段提升。如果光有第三个阶段,你也走不通。它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结尾,这不是一个故事,它不是一个事情,不能成立。所以这个四阶两道非常深。对应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对应宇宙规律也是这样。经历过春夏秋冬,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

种子。在时间的轴上,万物运用伟大的生机和光明的力量完善了自我,从而数量上增长,品质上不变,这就是佛性。不变能随缘,随缘能增长,你看这多美好?所以时间过了,不能白过。你在第一个阶段如果停留下来,等于一切前面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以成佛为圆满,以登地为圆教。

登了地才叫圆教,他对这个世界才明白了。而这个表对菩萨来说是

见、修、行、证,对于圆教来说,圆教的“见”不等于初教的“见”。那么菩萨的方向和一个轮回中发了菩提心的众生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成佛。它的前提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我们凡夫也叫菩萨,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再去修福报,那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无尽法界缘起。你见的是华严的圆见,这就是明心,圆教叫明心,心是明的,就代表这个方向性的绝对,已经开启了,不可能再打折扣。第二个阶段开心,把自己的心打开了,照亮自己。你明了心是认识,开了心是行动。第三个是用心,是改变世界,改变众生,积累福德资粮。第四个是全心,全心为信,见到了最完整的心,它与法界同步。

我们人现在这个心很乱,都是这个胳膊不见那个腿,这不叫全心,我们都是“缺胳膊少腿”这样一个生命残缺的状态。到了这个证的时候,你的生命终于和万事万物兼容了,这时候才叫究竟利他。成佛以后才能究竟利他,而在这之前我们所谓的利他都是为了修福报,还不叫利他,是众生利益我们。所以要感恩,菩萨就是很有情怀,情怀的意思是很会感恩。在逆缘当中,你要有这个全局观,因为每一个道在升级的时候都会遇到考验,都会遇到天花板。在整体的认知和发愿当中,你就要预估预判,要做预案,这是做这个表的意义所在。生命规划和人生规划,乃至于见地都匹配了,这就三位一体了。

这都是来源于佛陀成道之前,他的一个艰苦的历程和求索,他是在顺境和逆境当中都修行过。我们现在是在过去世累积的善根、资粮的因上面去发展,但是很多的众生没有这个因,所以他在开始的时候,这四个阶段都不完整。你会看到有些人退道了,有些人还俗了,有些人智慧、方向啥都有,但是有病了。有些人虽然没有病,但是又遭遇突发事件了。人生的无常就是在障碍你这四个道顺缘的兑现,这就是告诉你在实践的时候,你如何用信念来突破这些障碍,一直要顺着这个道勇猛直前地往前走。这是这个表给予我们最大的一个启发:对于未来形势,如何在顺境之下开快车,如何在逆境之下修路搭桥。那么这样子你永远是顺境,就是因为有了菩萨道的福德、资粮,所以一定要多修资粮。多修资粮的意思就是多发愿,不是别的。发了愿,你再去修福报,那是无尽的福报,不是有漏的相对福报,是绝对的无漏福报,这就叫普贤圆满,加持一切不圆满而成为圆满,这是圆教的起点。

所以我们这次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了让大家把所有的佛教,从平面上、立体上、点线面上都搞清楚,最后把我们规划的出发点安立在圆教。因为有这些规划和在事相上的验证,这些必然产生的障碍,你要用这个把命运当中的一些波澜都能够镇伏得住,所以这叫普贤圆因。它可以圆融地处理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危机。圆教的因和起点,既是佛性,更是普贤愿。普贤愿等于是佛性全体体现,这就是说它能落地,它有方法可以落地,这就是我们禅修的目的。你不知道为什么做,已经在做了,这就叫福报和缘分。你既然已经做了,你再理解它,就是全局而动,让你知道这么做的意义,你就会有信心,这就是信解行证。因为你做了是碰到了,你理解了是解了,你生起信心。

信心更能够导向行为的产生,就是从圆见立行。这时候吃一口就是一口了,非常的坚定,从这里发起行。这时候的“行”最起码也是住位以上的“行”,不是信位的“行”。我们本身在学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信位,已经住在了佛家,已经把我们过去世所有的善根和今世所有的愿力、资粮都圆融为一个出发点,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我们站在佛陀的肩膀上。佛陀的肩膀就是指的华严境界的全局认知,生命做了全局的布局,找到了它的“把手”就是普贤愿,全局都在动。菩萨道只是一个名言,内在的是这些事相上的。我们可以化解这个危机,是因为在整体的经验和理论这些工具都具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