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皈命毗卢性海尊,
觉性明空遍法界!
佛功佛身佛资粮,
无尽事业摄群生!
行愿品者,法界体性光明遍照警觉一切有情之无尽悲愿也!蒙此慈光,大地苏醒,情器世间,欣欣向荣,迈向解脱之觉醒次第也!亦即灿烂生命遍一切处的俱生相续光明,重重无尽而显现!
拥有生命虽然宝贵,但是如实知见自心的究竟性质却非常不易!在种种幻觉之中,惑、业、苦三相在时空中因心力相续而形成宇宙身心,其真实只是苦、无常、无我。一言而摄之,其相曰“轮回”。觉醒此义,即加行圆满,堪入行愿之道。
主观情见,为一切轮回之动力,为最根本之无明混乱。如何能使心有自主之力,不被境夺,则须修禅定。散乱心若伏,心之洞察力渐至宏大,一切万有真理渐渐如实显露,正念自知,自然能如实知见自心之轨迹!
从凡夫到佛地中流淌过去的只是这颗心,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此唯明唯知能够到达佛地的明光之力,即此心是佛!加持情器,即是法界!此即普贤信。
在凡夫地即是意识无时无刻的觉知连绵相续,若此明光能如理去行持,了解境的能力圆满发挥,就是佛果!此即普贤解。
于实践中,以禅定力,清净心现前至坚固后,隐密难察的身心意识将浮现出来,积累经验体认法界,即身心意识将于静中到动中、到梦中、到死有中,体验觉性明光之规律!此即普贤行。
我们将自证内心的功德,这需要不断的实践串习,而非意识的理解。从内观生理心理之细微隐密,就会经历体验到意识的层层境界,名言可称之为空、极空、大空、皆空,即心有多种粗细不同的层次。所言空不是没有,因为此处空的所破是粗分意识的感受。细分现起,上层粗分空掉,故立名为空,意即暂时假有,空境有别,故立四空。首层空遮止自性(八十种自性)的妄念,再遮止现相、增相、得相(空,极空,大空)。
一切粗分意识空掉之后,剩下就是皆空。唯有一切都空,剩下最极细微的,就是明光。意识可分为粗、细、极细三种。第四空是属于极细微意识状态,前三空在止观慧力下是可以被分解的,是属于暂时性的,真正永恒性的是第四空,也是俱生原始明光,是永无相对生灭的,但在因缘和合下,轮回中的心性明光是被粗分意识所遮未显而已。此明觉之性没有任何烦恼可以污染到它,因此被称为普贤识!
因了解境的能力最究竟、最细微,故称为明光。此即普贤证。
原始,俱生,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有生起,不可消失,虽可被遮,却不失自真!此即信解如来藏!此为发起菩提万行,证普贤法界之必经之途,亦即普贤境界,由信、解、行、证一脉贯之,方显真实胜义之光明觉性!
禅定为万行之根本,六度之首法!以禅定力,心得专一于境!以止观力,止息攀缘,亡情息念,以此定力洞察一切外境如幻,现证一切颠倒妄想皆虚妄境界,即离幻境;复次观察与幻境远离之幻心,以正思维力觉知,了不可得自然尘亡根尽,于心远离。再察此自证境界之智:若是真实,则生爱著,即为心垢,此智即了不可得,自然远离;虽离此智,若还有此“离”字,自然能远离“离”之名言。
明光智慧真实,唯明唯知的普贤遍一切处,为最妙善!本不可增减,未曾远离我于一念之际,亦即法界之心,菩萨之力,本无舍离。即证解脱之境!入不可思议之界!
故此,远离即是法门!所涵即是行愿品,所破皆是情见,所显皆是重重无碍之情器眷属真实事事圆融法界!圆通显密之境、行、果,现证现前一念心之普贤境!
故,于心,顿显华严之愿海;于境,现证不可思议之大方广!若论因地,毗卢性海,垂迹清净之准提!菩提圆果,明证菩萨之圆因!略摄即曰:
一念信心即相应,
开启无量普贤行,
圆融解行证圆满,
恢恢法界无尽心!
从因向果种子力,
悲智总持方便成,
理事浩眇宇宙界,
重重无尽毗卢性!
如来藏性唯明觉,
秘咒不密本真心,
万行由誓一摄尽,
福智回向遍时空!
知幻即离显涅槃,
无散乱心最胜修,
愿此口诀普贤藏,
常住有缘众生心!
惟愿了义教法,遍布十方,众生知幻能离,念念皆入普贤愿海,是为至祷!
问:《普贤行愿品》非常殊胜而稀有,这几年一直在念诵,如何将行愿品用起来,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不断地落实呢?
答:我们在生活当中,一般会面临三种对境:一是座上修,一是座下应事,另外一个在梦中。日常每一天的修行按照初善、中善、后善,基本上也是三点:出去度众生,回来度自己,梦中不断地成熟自相续。
比如早上出门时发普贤愿度众生,怎么度?和众生结缘,带着普贤的祝福就叫度,这是初善;走入众生中间面对具体的事相,认真地做好事,这是中善;晚上回来,观察应事当中自己的觉性在哪里,欣赏别人给予自己的善意,或者面临恶意、挑战时检验自己的工夫,最后做一个总结、忏悔或者回向,以文殊菩萨十大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心”等回向。
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一天所有的影像都删除,去掉事相。因为“事有隔理之功”,它会隐藏理;“理有摄事之德”,我们再回到理,理又回到普贤愿的某一个层面上。这时候带着祈祷,我们知道今天出去没有忘记度众生,回来后又以普贤菩萨为自己注入生命的能量,最后带着祝福入梦。自性当中的很多种子会在晚上睡眠当中显现,用白天应对事的理,带着觉性去应对,认识种种境界。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安排,不必在细节上纠结,这些都是理上的事情。而理论需要实践,修行人需要一种长期、可行、稳定的生活,以及生活的准则、方法及打理,每天要在灵性上持续加持或者净化。这就是普贤,不管向事、向人、向我都在完成身心的提升或者管理。
心与心怎么打交道,心与人怎么打交道,心与事物怎么打交道,这都属于平等性的范围,不落在一个层面上。如果做不到,可以重点看看文殊菩萨的十大愿,文殊菩萨的愿和普贤菩萨的愿都不能离开。它都被我们的一念心所摄,而我们的一念心就具备毗卢遮那佛的光明和平等性,所以叫三圣圆融。
“普贤十大愿”如何落地
问:师父好!弟子想问一下,现在发愿要生大悲心,要求善、求美、求真,我们要有这个愿力,是每天都发这个愿,一有时间就想我们有这个愿,让这个愿力增胜,还是我们发了这个愿以后,就把这个愿先放下,做事的时候以这个愿为总则、为标准就行,以平常的心,平平淡淡地去做就可以,这个度怎么把握?
答:这实际上是普贤行愿如何运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普贤行愿品》背熟,我们不是自己乱发愿。我是把普贤行愿简单地概括为求真、求善、求美,但是你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就忘了普贤行愿。求真、求善是一个方向性的、一种概括性的自我性的说法,而它的过程就是在生活当中普贤十大愿怎么运用。
那么怎么运用呢?你要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是佛,这时候你看第一个愿“所有十方世界中”,一念现前,十方诸佛都在;“三世一切人师子”,这个佛在哪儿呢?内在的是在你的觉性,外在的是每一个众生的觉性,他们是未来佛;你看到过去佛,十方法界都在;你看到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坐在大殿;你看到你心里的佛。这就是要生活当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普贤十大愿所覆盖的范围,所以这个叫做称法界性而行普贤愿,它即是大悲。
所以你念这个的意思,一个是代一切众生发愿,所以你看“我与法界一切有情,从现在起直至菩提,未成菩提前,尽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身语意功德事业,我都要礼敬”,如普贤菩萨所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未来际”,生活当中每一个念头都是礼敬诸佛,都是赞叹如来。如来呢,即是如来藏性,无有生灭,平等永恒,光明遍照,生机充满。你看到花,你不是为花的美而癫狂,你是看到花充满了生机,佛陀为我无声说法,如来性以眼根所见,是妙色香。
所以你要还原到你的生活当中,你看到的就是普贤境界,普贤菩萨都告诉你了怎么看,你怎么还能把它弄成两个事情呢?所以我们要善用其心。生活当中的对境,无论生老病死都是一个生活的幻化,心要离开这种相。病正是要你去觉察,它才能让你的心不狂妄。修行人对顺逆境界都是平等一味,都是欢喜,因为他看到的是觉性,他看不到病相,病不可得,只是一场教训,所以没有什么不乐观的。
诸佛菩萨是以智慧为他生命的本体,而我们之所以是凡夫,是以我们带有物质倾向的、不成熟的思想或者认知来构架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构架出来的世界、人生是有问题的。生、老、病、死只是这种构架中的一个层面的展现,而八苦、三苦才是它的内涵。而我们的本觉当中,我们生命是本自圆满的,这个“本自圆满”,我们把它叫做智的境界。在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和诸佛菩萨是平等无二的,这是佛成道后,基于他伟大的发现,对于所有众生的一个鼓励。
我们开显华严,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这一点,我们最原始的储备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佛性是我们的底色,是我们的大背景,而我们不知道,所以佛陀在《法华经》当中就比喻说,我们真的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障碍。因为这一点,佛陀而起了大悲。我们先不说佛陀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大悲,实际上作为我们生命的本能来讲,我们真的是非常慈悲。可能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潜能,但是当我们被赋予种种社会职能,有责任、有担当的时候,比如作为父母,你对子女的付出,那就是佛性的一个展现;或者你作为企业的老板,你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最重要的是要为你员工的生存着想,这个就是证明你有佛性。
但是我们在已经做着这些事的时候,忘记了我们的功德,只取自己认为的一份,你认为自己是以赚钱的这个动力去做事业的。实际上你起着服务社会、服务更多人的作用,但是你却视而不见。我们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法则,叫做生存法则。实际上你拥有生命的法则,你却把它排除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但并不代表生命的法则不再体现。我们本来可以优雅地活着,但是我们把自己搞得很不堪,就好像身为皇帝,却老想着去讨饭。为什么要去讨饭呢?他觉得那个有意思,他要用讨饭来寻找生命的刺激。所以很多人生命的存在是为了一种刺激,也就是一种欲望。而解除了这个欲望,我们的生命依然可以无欲奋发,这本来就代表了人作为万灵之长的一种神圣性所在。
有时候,无论你获得什么样的一个地位,获得什么样的认知,都不被认可,甚至不被你的家人认可。你的付出是无价的,却从来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回应,所以我们的孤独来源于此,我们的不安全感也来源于此。这就是我们用生存法则去理解我们本有的生命光明的时候,这个光明被极度地压缩、扭曲,所以我们会受很多委屈,我们不能够绽放,我们不能够自觉觉他。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原因。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实际上在每一个当下,你的生活是可以多姿多彩的,而它都是迎面而来,逆着你的因缘来的。你如果有觉性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和它进行一场生命的羯磨和对话,这是一个充满了乐趣的话题。那么你看人世间,每个人都经历着亲人之间互相的伤害,乃至于社会的隔阂、人类的战争、疾病,甚至种种人祸所加的考验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找到化解它的方法,就是因为你不能够羯磨、探讨、对话、聆听。
你以什么样的知见去聆听,你基于什么样的理解去回应它的时候,它同样以你所发出的信息来回应你,这就是如来藏的奥妙。所以你就认为这个世界确实是这样,你会抱怨这个世界。我观察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是不甘心的,他觉得我付出了很多,但没有人理解我。实际上确实很多人并没有给你一个回应,但是最重要的,你没有给你自己一个回应。
所以圣人的坚强就在于此,他能够给自己一个回应,那么他当然能够抚慰这个世界,这就是大悲遍满、大悲遍覆,这就是为什么圣人无言而能够默默地在法界当中注视着我们,启示着我们。所以当一个父母的智慧真正增长的时候,他们对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担心,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他用他的这种内在的智慧的交流来启示他的孩子。
我们人人就是应该祝福,为什么呢?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层面所发现的都不一样,虽然我们还不如佛一样遍知、不颠倒,但是我们在某一个事情上是旁观者清。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经历他的痛苦的时候,我们是有资格去劝慰他、安慰他的。所以这就是生活的内容,你要善于观察生活。每一个人都是具备着成为大德的潜能,具备着大悲的角度。当你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对人生的态度可能就已经成熟了。这就是立于不变而应万变,而这种不变即是圣者的情怀,即是以智与沉默来应对,所以语言不能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安抚我们的心,让心去真实地体会到生命的一些无奈、包容、等待、祝福,那么我们就是需要初善、中善、后善种种的陪伴。
带着这双有心的眼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日月在陪伴我们,四时给我们以供养,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父母虽然不在了,他的心是在的,我们就会达到一种永恒。所谓的真正的告别是从每一个现象当中都能够让它圆满,而不是保留着一种残缺,带着一种伤痕不得不告别,那是被动的思想,那是被动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一念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你可以去弥补很多的事情,最重要的你可以创造好多的事情,创造好多的机缘,建立一种缘起。那么我们也就能理解佛菩萨,或者说我们就能理解父母,在那么困难的一个时代,他们那么样的柔弱、不圆满,为什么能用他们脆弱的肩膀把我们扶持到现在。所以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种在差别当中互相启示,互相成就,这就是华严。
华严说万事万物在矛盾中,但是都保持着和谐、统一。因为这种统一,它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它创造了善意,创造了美好,延续着某一种真理的永恒,它都给予万事万物以普遍的孕育、抚养。我们也是能够做到的,我们的心和佛的心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的资粮道。我们见到了这个,就是说不仅仅理解了,我们以我们的誓言,把我们的生命安住在这个层面,那就是资粮道圆满、加行道圆满,“见到”了这一颗心。“见到”这一颗心,我们自然的有为有不为,我们在红尘中是带着愿的,这个愿可以让我们在红尘中不迷。
虽然随顺着这个愿,但不是创造着迷惑的十二无明的缘起,我们是有我们的方向的。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化身六道,能够去结缘。如果我们不能度化他,你看六祖大师说:“合掌令欢喜,见面即有缘。”这一面是千年的等待。我们见到佛身,见到佛像,我们见不到佛心,我们就是要通过佛陀所垂示的经典,一步一步地慢慢体会到佛心,如金子一般、如父母一般、如日月一般的这颗心。实际上我们发现,我们也有这样的心。所以《华严经》说“善用其心”,带着善意,不忘初心,这就是一个生活态度,这个心里面肯定含藏着一切法的圆满的基因,这就是成佛的基因。
那么我们不是正在实践着这么一个基因吗?在世间的碰撞当中,哪一个事情不是我们让一步,最后才得到圆满处理的?这种“让”不就是智慧吗?这种“让”不就是让我们看到了转机吗?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时风平浪静。虽然我们能够这么样体验,但它如果不能延伸到华严的大背景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够在遇到真正考验的时候让出一点空间。我们能够让出一点空间,创造出一点空间,这不就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吗?所以,这个世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它,我们如何赋予它。我们生在一个离佛遥远的时代,我们以这样的心,可能就是回到了2500多年前,佛陀在华严会上那么神圣的一刻,它也没有什么奥妙。所以我们不要被宗教性的语言把自己绑在那里,这不是神话。
我们的心在某一个痛苦的时候,虽然痛苦,但它是很清醒的,你就知道这一念心是有力量的。如果它没有得到回应,或者它没有得到它想要的,它真的会杀人放火。那么它真的也许会创造出伟大的、无限的美好,我们要敬畏这颗心,我们要开发这颗心,我们要回避这颗心对自己的残忍,这就是智慧了。如果这个心变成一种“识”的话,它本身就带着器世间物质性的不兼容,如水和火一般的生命,这种生命就叫做轮回。地狱里面有一个“火地狱”热得不行,有一个“冰地狱”冷得不行,它就比喻我们的心态,它有时候就会成为这样的境界。我们哪一天的生活不是体会着冰火两重天而带给自己的伤害呢?
所以我们要跟自己和解,必须要以华严的境界,我们能够和它对话,能够和它妥协,能够和它商量,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至诚若神,感而遂通,这一念诚心就是平等心,有商量的心。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如何才能成呢?在世俗谛来讲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有很多的无知、无奈,我们要有舍弃生命追求真理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得到真理,你的生命真的无处可躲、无处可逃,都是阶段性的否定、阶段性的归零。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我们无始劫来过得太多了,所以到了最后我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看一眼这个人,就知道这个人不堪纳受,看到了很可怕呀,远远地躲着。但是我们会知道躲外境,却不知道躲自己的心。心是无处可躲的,那你要怎么办?只能够化解。所以这就是法的神奇和奥妙,它不是如此地悲观,它也不是这样无数次的飞蛾投火,它一次的经验就足以搞定一生的态度。
这从哪里来?从诸佛菩萨,从我们对诸佛菩萨态度的学习,从礼敬一切、赞叹一切、忏悔一切、供养一切中来,这样就和世界完整地符合了。换一句话来讲,就这十大愿所起的念念心,把世间最复杂、最痛苦的一切矛盾都统一到一心的平等性里面,而演绎出十种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情怀、不同的风光,没有搞不定的事情。所以在《普贤行愿品》最后一句话就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我们每一个众生产生的因缘,就是我们每一念的分别和烦恼,那就是自性当中有无量的众生。有些时候我们在等待、合掌令欢喜,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搁置问题,把这个生命的功课放在中阴、放在来生,那不是智者所为。
我们现在就是以这一念心,进入华严的模拟的状态彩排。因为在这一念心当中,它是理论,它不是事实那样地严酷,所以它就在理论的计算机的程序当中,我们可以把它演绎,那么这就是法,你要活学活用。有些法对于某些境界完全是不相应的,这就是事和理之间的差别。我们明白这个理了,我们要过我们的心,要过我们的脑,我们就在坐着火箭在提升。
你的念头当中,此念一转即是佛,此念不转,自然成为众生。你不成佛,只能成为众生。所以你不能用精神的纯粹性和神圣性去升华自己的生活和心念的时候,它必然成为形而下的“器”去了解这个世界,就会下流,就会没有任何的清净和神圣性。而这个清净和神圣性当中,就是一切生命内在的庄严所凸显出来的外在的尊严。没有内在的庄严,就不会有外在的尊严。所以圣人的教诲是真正能够利益到众生的,它不是一个说教。
我们想,我们昨天认为我们这个看法是对的,结果到今天我们自己都觉得它不对,我们就是没有得到永恒的真理。我们都知道它不对,当然,这个也是智慧,但是我们就知道不是永恒的东西,它就是没有价值的,它就是在昨天有用的,在今天就是没用的,我们就是要跟这个没用的“智慧”告别,我们才能成长。这样我们的生命在和自我的对话当中,它创造出来一个非常庄严、神圣,透着某一种神圣性和某一种清净、内在的生命的品味,这个首先就是你自证觉的世界,你先庄严了它。慢慢地通过事、通过理、通过人,从理的层面我们好像说我们理清自己的心了、管好自己的心了、认识到自己的心了,那么实际上不是,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还是冰冷的,而是说进入了一种禅意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柔软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慈悲的生活。
佛菩萨的伟大并不是他拥有真理,而是他拥有慈悲,他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而这个就是我们那一颗伟大的心、那一颗崇高的心。它不是一个说教,而是你亲自体验过它的,你正在像培养你的孩子一样,你正在对自己的这颗心付出爱心,正在和它进行生命庄严的羯磨、培养。那么早晚有一天,生命将会从内在打开,你将拥有外在的一切,这就是佛的境界。而你的成佛将会使你无始劫来所发的志向,能够得到最究竟的一个圆满,而且你能够酬报、报答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的天地、父母对于你生命的期望。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要延续的,我们这一期生命随着时间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寄托给我们的后来者、我们的弟子、我们法界的有缘人。这样你的生命是永恒的、有价值的,它永远在鼓励着每一代人。那么我们接受了祖先给我们的恩惠和报答,我们通过这个又把它升华了、提升了,然后我们又传之于后代,这就叫做薪火相传,灯灯永续。我们是要传灯的,就是要带着这种觉知,传下去。
你们对社会有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伟大的使命,这个伟大的使命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所以当我们放宽眼界的时候,这个就叫做所发的心大,所用的方便大,那么所得到的境界自然就大。所以大与小之间都是同样的理,而这样子的一种“大”凸显了我们真理的伟大,而无所不能。这样大与小之间,我和他之间,器世界和情世界之间,它都是统一有序的,统一在一个愿景,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之下,那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在这里安住,在这里发力,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达到永恒。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