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十章 事业成就羯磨法|《修行的艺术一:问道华严 游心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因为在羯磨当中受到挫折的时候,你不再认为是别人错了,而是自己的事,那羯磨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但是最重要的,你要放在华严的大背景上去说的时候,这就是业感的缘起和真如的缘起两个在交战、在拔河,你不拔是不可能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十章 事业成就羯磨法


第一节 什么是羯磨

        羯磨的内涵

        实际上真正的羯磨还是在羯磨会议之后自我的思考。因为在羯磨当中受到挫折的时候,你不再认为是别人错了,而是自己的事,那羯磨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但是最重要的,你要放在华严的大背景上去说的时候,这就是业感的缘起和真如的缘起两个在交战、在拔河,你不拔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在你自己有所见地的时候,你不通过生活,这两个之间的“拔河”反馈不出来,你不能够成为自己的客人去旁观。所以羯磨的意义并不是要找出一个正确的东西,而是看到了你在那个事情当中的业力是怎么表现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这就够了,明白吗?

        千万不要把羯磨弄得好像“我们要弄出一个真理”似的,结果弄出一个是非。它能够让人成长、真正深刻的东西是一个人真正地想要学好,结果碰壁了,那种挫折感促使他再一次深入地思考:业感到底是从哪个种子生起的现行,往内找。那么知幻即离,他还把这个“幻”离不掉,吞不下,吐不出,这就是禅宗说的要进入参的境界了。“我信,世间人是不信,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我的目标‘两张皮’”,这个时候才进入修行的感觉了,这是很庄严的。就像老母鸡抱窝似的,21天废寝忘食,不断地发热,都不知道这能量从哪儿来的,像人沉醉了似的,这时候自己愿意参了。好了,这就不管他了,让他自己在那儿发酵、沉淀。收果的时候可不能不管,不能像鸭子下蛋只下不管,所以这个你要等待,但更重要的,如果小鸡孵不出来,你还要在外面敲一敲。所以平常要陪伴和等待,在适当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共同运作来说,我们是要通过羯磨创造一种人文的氛围、和谐的团队,羯磨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种平等的原则。你作为羯磨主持人心中没数不行。但这个是外在的,这就是一个“诱饵”,实际上羯磨是促进他的“内发”,并不是你外在的要去帮助他,世间开会是外在的去帮助。为什么我们不用开会,而用羯磨?因为是为了创造一种氛围,立起信,生起那个信念以后让每一个人自己去参。所以羯磨主持人在总结的时候一定要留点尾巴,你不要一点“余粮”都不留。中国人很重视这“余”,你看天地之间都要余下一天,都不相等,如果相等就死了,就终结了,要引而不发。羯磨只是创造一个氛围,以诚相见。这个诚太重要了,诚的加持能够让羯磨的会场改变氛围,能够让羯磨留下来的种子即使在梦中也牵引不散,这样才能够达到羯磨的效果。

        大家知道什么是羯磨了吗?你能不能够把握一下这种度?这就是文化的柔软力。修行人要至诚若神,寂而不动,心要啥一定很坚决,这个意志不能被任何事情影响,哪怕天塌下来都不能动摇,一定是向生命方向去,但是一定要在生活上体现,包括了生存法则,不能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成了一张皮。我们该怎么办呢?等待、陪伴。真诚所在,自然会发生感应,到最后它就通了,感而遂通。这就是三个步骤:寂而不动、至诚若神、感而遂通,哪一个步骤都不能乱。你心中不能没有方向,没有信念,你知道你为啥,其他人为啥,那你肯定是把他容纳进来了,所以你一定要等,要至诚地等待,上乞诸佛菩萨,下启一切众生,为他修福回向。你发现这个就是所谓的法,法是在这个层面。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有这个时代的命题。对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思考,可以说,但是很难有结论。因为时代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们要有所敬畏,还要不退、不动,来什么球接什么球,这样子法界一定有所回应,你一定要相信。我们这么多年走过来,不都是有回应吗?法界给我们的回应太厉害了,我们一个发心都收到无量的回报。

        你看世间做事业,都是发无量的发心,可能只得到一个回报,不仅如此,到时候还要被清零,你说可怕吗?现在有些企业家就是这样,他用公共的资源,都想成其私得,仅为自己一家人安身立命,成为时代的索取者,他怎么会有好因果?稻盛和夫的成功不就是在这上面立住了吗?并不是他那套学说,那都是外在的,人家宿世有那个福报和智慧。善因要自己种,才是自己的善果,学说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学说是一个冰冷的东西,怎么能够解决时代的问题呢?因为时代是要转变业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把很多现象剥离开去看的时候,就看到了深层的因缘和因果,就是那个业感的杂音太多了。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包括你的禅定也要这样抉择抉择再抉择,最后落在正见上。通过这样子的一种看待,是可以用抉择来安立这种禅定的,而这个识智是一体的。因为先天智容易,后天智难,光有先天智的话,你是感性的,你永远不知道怎么用,你也用不上,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所以我觉得有关如何做羯磨的问题,你不要依赖外界,你要自己去破这个局,活学活用。比如“法界理趣图”,它只是一种启发,并不能解决你实际的问题。为什么?实际的问题都是业力在主宰,你能不能够破了个体的业力?当你用华严五重缘起给他一个眼界的时候,业力已经破了,因为他一下子坐在了最高的见地上,他能够看到他的业感缘起了。他用高屋建瓴的眼界已经把自己的很多东西、方向理清了,这时候才能够谈所有人的联合,像苏秦、张仪的那些合纵策略就能用上了。这样子,你在法界的自然法则当中能到达哪里,你都是心中清楚的,就好像诸葛亮在隆中已经三分天下了。所以《隆中对》你好好看一下。

        华严就像《隆中对》,它完全是理性、客观的,那么你就知道处在哪一个阶段,在运用的时候哪里是拐点,哪里是着力处,哪里要随缘等待。中国人所说的“对”,这个词太妙了,对应、对策、对话,恰恰符合佛教说的缘起。但是基于什么样的见地来给对策呢?因为第一现场都是不可以描述的,这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法界。但是你要相信,在第一现场,你想呼唤什么,你给予什么样抛砖引玉的角度,它一定会出什么样的成果。你按这个原则去想问题的时候,你不会对方法那么重视,但是方法会有一个参照,流程更重要。剩下的就是按流程往下走,要走到哪里,你一定会有自信。这个自信就是寂而不动,在态度上就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至诚若神。

        羯磨时所谓的平等不是口上说的概念,你要念一遍《心经》,看到众生的苦难,要有回向的心。这时候才能够发起至诚忏悔的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视一切人的罪过都是我没做好的原因,这样那个场就叫净场。我们洒净,为啥说用大悲水洒净?大悲就是背后的作意,所有羯磨的背后都是基于某一个伟大的目标,运用最圆满的发愿,再用最好的心理状态调整自己。心就住在法界,对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业力,对十个人就遇到十个人的业力,那就需要你自己调整到有十倍的功德和发心。如果这个内在你做到了,那个羯磨场一定会有感应,因为佛菩萨会来。佛菩萨不来不行,仅凭我们一己之力,一定是带着自我的角度和业力,会把这十个人都带偏了,那就叫开会了。你看世间很多的会议开不下去,开下去了也是解决阶段性的东西。

        一切都是觅心处

        佛法是很简单的,它一切都是工具,包括佛菩萨让你怎么样去发心,怎么样去缘念。那么什么是缘念呢?缘念的时候,你要身在、口在、意在,你意不在就不叫缘念。“念”是心念,“缘”是身和口,大家要坐下来,不是一边跑一边缘念,那就不对了。这是流程,但流程本身所指的那个“标的”,你必须自己去完成,不是别人可以帮你完成的。我们凡夫的习性就是这样——做一做就疲了,做一做都是好像完成一个工作似的,这是态度上出了问题,你自己要知道,所以每天要打坐静心。什么事情时间长了以后,人可能都会生起厌离心、厌烦心,这个时候你要知道这就叫业力,你又在给它的种子加营养了。儒家都知道“日日三省吾身”,我们这叫“时时勤拂拭,莫令染尘埃”,这种修行是我们的本分,一定要坚持,就是要在枯燥当中去沉淀。

        你说植物生长是不是很枯燥?一刻都不能停,人生也是这样,你不能给自己放假。百日之功,一个念头就废了,所以“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不能等待,就这样子这一生都打折太多,你要临死无悔,所以你要以观待生死的心来观待这个问题:你如何能够做到先知先觉?在临死前可以无悔地对自己所衷心的事业,乃至于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念兹在兹。那么在你人生当中经历很多世俗的缘起和业感的感受,财色名食睡出来的时候,你会去觉照它,每天不培养它。那个东西来源于法界的,它天天在加持你,你怎么能够胜算呢?所以真实的修行是在愿、在心、在灵魂的深处,不是在这外在的一切。

        但是如果我们累了,觉得枯燥了,在华严来说,一定要有调适,一定要有结界。那么我们如何去落实呢?大概来说,一个是我们不能和乱七八糟的人有过多的来往,另外一个是我们要过一种有禅意的生活,因为生活当中有很多美好的刹那。这样我们在接受众生的供养的时候,就可以无愧于众生的供养。所以我们做功课、回向,乃至于每一个当下的审美,它中间都隐含着一种集体运作。在运作当中所体现的关系就是华严,要杂花庄严,要万华庄严,要有一颗热爱美好的心。为什么把寺院弄清净?为什么把卧室打扫清净?那都是觅心处,我们可以乱七八糟地过生活,但它背后是让我们的心不完整,你走到了与另外的一种思想匹配的行为当中。你看中国式的审美好简,视知己为一切,因为他是你生命的伙伴,更是你同行的善知识。

        华严就是要共修,要互相帮扶,不是走个人修行的路,所以一定不能脱离团队,不是团队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团队。一个修行人如果自视甚高,他一脱离团队,结果三天以后啥都不是。这种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所以守意如守城,你要是城守不住,敌人一定会攻进来的,那还不都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的吗?因为我们现在是在业力的惯性当中,你必须要把这个方向调整过来,你不用力行吗?华严是用心的,但是你必须用力,因为你活在业感世界,你还没到达华严境界,所以要在用心和用力之间善巧地切换。

        三岁的小孩不知道《华严经》,百岁老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必须由佛提出来,必须要先学后知,然后再活学活用,善用其心。一切都是觅心处。


第二节 对应  对策  对话

        羯磨中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不要忽略了羯磨中最重要的东西——对应、对策、对话。前面我们说过,羯磨并不是要你弄出一个什么结果,而是有什么样的事情,通过羯磨场你收到了,这个就叫对应。这个事情你心里收到了,和这个事就叫对上了,你关注这个问题了,这就叫对上了。接着再发生感应,感应就是用你的思想去理解这个事物,还没有结果,你还没有对策去驾驭它。当你有对策的时候就到了第二个阶段,你有了驾驭它的能力。但这个能力你是怎么理解、怎么表达的,这就叫对话。因为你这个对策可能还罩不住这个事,这个事会给你一个主观的打翻,又超出了你主观的认为。这时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就到了羯磨场之外,这时候是你和它对话的过程。

        实际上这当中从方法上给出的就是一个对应,这个事立起来了,立住了,进入你的视线了,你想要去理解它了,第一个阶段完成了。这个就是在羯磨场上把问题抛给大家了,而大家理解的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在想每个人的对策了。到了第三个阶段,所有的对话无非是成立不成立的问题。当成立了以后,就说明你这个对话对于那个事情的感应已经达成一种平衡点了,这个对话就能对上了,否则不可能发生对话。你内心主观地理解它,有一个宏观的驾驭它的能力,这就是对策。你收到它,搞定它,主观地认为能够搞定它,最后表达出来,形成对话,这个对话就叫思想。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何收到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如何去驾驭问题这三个阶段。隐藏在里面的宏观的这句话非常重要,“中国人所说的‘对’,对应、对策、对话,恰恰符合佛教所说的缘起”,这句话是真正的核心,其他的都是“烟雾弹”。

        那么,我们基于什么样的见地来给对策?因为第一现场都是不可描述的,是什么现场?见地是什么?见地是不可描述的,只有这个理在这个事情上的时候,这个事当中才能显出那个理,那个理不能单独立起来,所以就叫“第一现场不可描述”,或者说案发现场不可描述。案发现场一定是个事,你用什么样的理去理解这个事,破这个案?这叫见地。有刑侦经验,针对现场看,这就是理和事。这就是如来藏,见地是如来藏,就是法界。

        这个时候我们引申出来羯磨是什么?大家不要忘了,不管什么样的羯磨,最后是为了找到真理,找到真实。寻找“真实”的开会就叫羯磨,寻找“定理”的开会都叫开会。其他的都叫聚会、Party,没有理,只有情,它是增长情见,不是增长智慧的。所以派对是聚会,开会是为了处理一个事,一事一议,这里面没有什么真理,只是对治而已。寻找真理才叫羯磨。

        羯磨的流程是:第一,要有什么样的见地;第二,你收到那个事儿;第三,用这个见地去格那个事儿;第四,你格得对不对。当你真正能够和它对话的时候,说明你驾驭这个事的力量达到平衡了,由语言可以理性地诠释这个事情了,这就叫对话,是你这个见地在这个事情上的具体显现。

        我们学佛了,学了一个见地,这个见地在生活中用的时候,一定会有差距。羯磨就是平衡、驾驭,最后达到一个折中点。这就是在动态事物当中,用智慧去超越情见的落地方法,所以叫羯磨。所以我们说羯磨场上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羯磨场上是解决第一个“对应”的问题;下了羯磨场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对策”;过了一个阶段,你才给出一个“对话”,或者能够进行第二场羯磨。这时候真正的见地现前了,就是理和事匹配了。这个理不是孤单的,这个理真正成为你从生命理解事物的一种方法,所以叫见地。你看见的这个真理的地方,那里带有光明,可以照破一切黑暗,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对策:如何理解问题

        那我现在就说羯磨怎么运用,对策怎么进行,这个非常重要。

        实际上,现在我们一个个体生命的生活状态,只是处在一个纷迭而至的业感世界的现象当中,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它还没有达到缘起。我们说“见缘起者见佛”,如果你洞察到一个缘起的时候,这是一个缘起的层面。而华严给我们的是五重缘起,五个层面,五个层面加上业感的现象,这是六个世界。我们现在修行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华严经》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我们学《华严经》是为了学圆融道,叫做一念超越道,这个一念超越是一条道。另外次第是一个道,我们的羯磨是在次第道当中的一种方法论。

        它是怎么运用的呢?华严这六个世界,就等于是我们自身身心世界的“六个我”,你们这样去理解就很容易记得住。什么叫“六个我”?如果财色名食睡、贪嗔痴这些东西迎面而来,我们只是扑上去,这个叫业感世界的第一个“我”。如果它对面来,我在这个当下不为它所动的时候,这个是在业感缘起的现行当中的第二个“我”。当它来的时候,我知道它是从哪个种子来的,那么这个就是突破了阿赖耶识的第三个“我”。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如来藏的空性上,真如不变,随着这个缘而激活了过去阿赖耶识的种子,因为惑、业而感召的这个身体来承受这个苦,这就是如来藏不变随缘的那个我,随着缘成为物质性的我,这个物质性当中是一个种子性的我,而这个种子投射出来一个现实的肉体来接受现实的世界,这个叫做如来藏的第四个“我”。这样它就一个台阶在另一个台阶上面串起来了。

        那么现在很重要的,我们羯磨的见地不是如来藏嘛,我们现在羯磨的范围是如来藏针对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的世界做包围、歼灭、化解、了解,治疗心的病:所谓的惑业苦形成的思维模式、命运的模式、身体的模式。首先把华严的六个世界去掉三个,以如来藏的空如来藏往下走。不空如来藏往上,不空如来藏、真如缘起和无尽缘起这三个先不谈。我们先谈空如来藏往下的三个自我。

        就拿我们一个人来讲,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构成了第一个业感的我,他只接收迎面而来的信息,各有各的对境,而在每一个对境下面都会走向自我,这就叫业力。第二个我就通达了义,义是什么?义就是可以分别,第一个都是条件反射式的现量,第二个就进入比量,所以我们从业感的世界就走入了阿赖耶识的世界。

        换一句话讲,深层的我是心,浅层的我是物。我们是一个物质性、动物性的人,就是表现在眼、耳、鼻、舌、身。你们去观察一下低等级的动物,你看狗有灵性,但它基本上都是眼、耳、鼻、舌、身的现行。我们人也有这个生命体存在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条件反射式的我。这就是我们认识自我的第一个理性层面的剖析,我们是动物性的一个人,食和色会是我们物质性人的一种磁场吸引的无明的力量,无明就是物质,物质是靠着物质的磁场在吸引,不由自主,物质有阴影,所以叫黑暗。

        精神的没有阴影,第二个层面就是叫做精神性的自我,也叫做意识层面的自我。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心理层面的自我,他心理的思想、习性、思维模式,是在这个层面的第二个深层的我,它和物质性重叠,但是又有它独立的一部分。它以思维为主,而这个思维就是妄想、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它既是现量,又是比量,又是非量,特别颠倒。因为眼睛看到的时候只有当下,耳朵听到的时候只有当下,这就叫现行。现行的我,只是当下,当下,当下,这就是刹那灭,生灭同时,还没有想好,这个已经过去了。这就是无常最深层的物质层面一种粗大的意识,它离开这个对境就不存在,所以这是我们物质层面的第一个。

        第二个是意识层面的,意识层面就包括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八个里面就分出时空、惑、业、苦、过去、现在、未来、根身、器界、种子。它最深的层面是阿赖耶识仓库里面所收的过去因为惑而造业的那个信息,成见、我见、主见,主观的这些就会按时间因缘展现,就是生灭之相,随缘之用。它是生灭的,仓库里面有什么种子,哪个种子先出来,表现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上,它就主观地驾驭这几个成为行为。这时候是第八识做主,六识、七识、八识才会有延续性,延续性不就是时间吗?这时候内外一对应,种子又能够控制现行。这就是十世隔法异成门,过去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这样一算是九个,这九个再加上一个不动的不变的本体,就是十,十个世界。按时间来说十世,实际上都在一念当中。当说它是一念的时候,就到了如来藏,这就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个是一个。从这里建立了所谓华严的见地,从这里面开出真如缘起和无尽缘起。

        华严的见地就是六种,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和无尽缘起,那三种暂时不用,先用阿赖耶识的缘起往华严的见地延伸。阿赖耶识所依靠的背景就是如来藏的不变随缘,就是精神和物质是重叠的,不可分,而这个重叠的层面成为根身、器界和种子,就有了时间的相续和空间的延展性,从而时空下的局限性就遮盖了我们那个如来藏的光明性。就是镜子上面落了灰,不断地落灰,代表我们的尘垢,但这个镜子的光明一直没失。尘土一定要落在这个镜子上,阿赖耶识一定要有一个载体,阿赖耶识对于如来藏来说是生灭之相和随缘之用,什么叫做随缘生灭之相?就是按照时间轴不断地有新的种子进去,我们把阿赖耶识比喻为一个水池子,有一个出水管、一个入水管,出入同时,不断有新的种子进来,有过去世的老种子出去,又产生了新的作用。阿赖耶识就是这样的一个仓库,出入同时。而现在出的是过去灌的水,现在灌的水进入这个池子里面,又会成为未来流出去的水。

        生命不好理解,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这七个都可以独立地进入阿赖耶识这个仓库,都可以往这个仓库里面收东西。仓库里的种子出来的时候都要通过第七,然后从六个往出走,我们的意识是阿赖耶识给什么种子,它就展现什么思想,这叫习性。我们过去理解事物的方式,成为我们现在的秉性,我们现在的思想、习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最粗大的物质性的我,稍微微细一点的意识性的我,深层的、看不见精神性的我。精神性就叫如来藏性;意识性的就是阿赖耶识,它里面很深,有了时间的相续,空间的融入,物质和精神的叠加状态;而浅层的我是一个纯粹的动物性的物质性的我,它只缘两个境界:食和色。这就是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肉身所承载的生命的三种层次。如来藏被压在海底,中层的暗流涌动就是意识,我们平常都是在浅层的波浪——现行中,这就是我们一个立体的生命。

        对话:如何去驾驭问题

        现在我们羯磨,就是要用如来藏的光明格另外两个我。如来藏的光明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见地。所有在你生活当中经历的疑问,我们所有羯磨的主题,实际上都是为了寻找如来藏。而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如来藏的见地,我们相信的佛性,知道它带有光明,我们相信致知在格物,就进入了圆融道。我现在就用如来藏的见地去格浅层的我、深层的我,乃至于精神性的我。因为你在深层的时候,这一切都在你的范围之内,这时候我们的心收到叫对应,怎么样去理解它叫对策,对策是你心里在打草稿,对话是自我之间在这里对决了。

        对应是收到,就是用如来藏的见地来格业感世界的事、阿赖耶识深层和浅层的自我,你退一步就有了空间。当你一个人分成三个层次的时候,才能拉开距离,拉开距离你才能看见自己。你从业感往后退一步,退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就能看清业感的我;你再回到如来藏的时候,就能看清阿赖耶识的我。这个时候,你站在你的本位,就是站在如来藏的思想上,这就是见地。我用这个理来理事,就像头发很乱,我用一个梳子来梳它,不就把它理清楚了吗?理清楚了,这个工具和这个现象达到统一,这就是展现事物的真实,叫做美好。

        那头发不乱,人就看着整整齐齐的,别人看到了心里也不乱。你说这头发乱不乱和心里乱不乱有啥联系?生命就是这样子感应的,而且处在不断动态的感应当中。所以你对于每一个动态都把它做一个分割,做一个切面的时候,通过对比,然后就收到对应、对策、对话的流程当中,这就叫做羯磨,也叫做理性地寻找真实,剥离那些虚妄的主观认识。如果你不剥离,它就在现行当中又变成了惑。因为你都活在生命的浅层,就像药没有打到深层,到达那个病菌的地方,都在皮肤外面。

        我们要用如来藏这个药去治浅层、深层的、不了解生命真实的病,一定要一层一层地到达深处,找出那个病因。一般来说,就是阿赖耶识是怎么样变化的?它的靠山是谁?你找到它的靠山,它的主人,这个阿赖耶识就听话了,它这么猖狂就是有背景。就像一个冰山,你看水面上只有一点儿,下面很大,你如果光消上面的冰,它可以再浮上来一点,因为浮力永远在。所以要从冰山以下海水这个层面才能彻底消除冰山。这就叫对话、对决。如果你的见地用得好,从事到理,你就把阿赖耶识对决了,把它超越了,你就可以往如来藏以上走了。

        那个时候就是要建立真如的缘起、不空如来藏的缘起,然后建立尽法界以为身这种法界的无尽缘起。处处都是心,处处都是真实,处处都是圆融,处处都是自在,那是成佛的境界。但是我们成佛的因,就是现在的这个佛性要在,第一个就是找到它;第二个是庄严它;第三个是成就它。找到它,你才能开发它;开发它,你生命最后才能够全部成为它。

        我们现在通常是往相反的浅层的方向发展,只在现行当中开发,已经触及不到阿赖耶识的深处了。现在人是最苦的,你看那些流行的短视频都在现行当中,都是抓你的欲望,都是你想看的,那你就会一直看,现象对现象,这时候你都是机械的反应,失去主动的思考了。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前五识有一个“总管家”就是感受,感受抓着眼耳鼻舌,让它寻找它的对境,连第六意识的比量大都参与不进来了。止观禅是从这里断开生死迷惑的结,把这里一断开,就把现行断了,然后种子不断显现出来,在这里融化。忆念“无常、无常”的口诀,无常就把“两边”“六个意识”都化解了,这时候生死的习性、错误地认为一切是恒常、是快乐,这些感受都慢慢地如热汤浇雪般融化了,是从这里断开生死了。

        你不明白华严,你都不知道那个修法在修什么。很多人修止观修偏了,他开始寻求禅定当中那种舒服的感受,这是另外一种更细微的高级的感受,他没有得到见地。没有见地去修行是很可怕的,他不能够抉择抉择进入决定。得不到见地,得了一个“禅修病”,不断地禅修,他修不出来见地。所以修行是两条腿走路,见地是见地,你禅修了以后,抉择抉择再得决定。因为人临死的时候,那个感受是痛苦得不得了,你那个时候不能够回归到事物的真理层面,就解脱不了,你还是在逃避和对抗。所以禅修并不代表你修了就会得到一个东西,一定要有见地。但是你有见地不用,你还是不知道它,只是概念,所以华严很科学地提出理和事两个层面。

        羯磨的作用

        羯磨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羯磨?看我们这个见地到底理解到哪一个层面,怎么样运用?生活中所有的事相都是一种启发,来帮助你寻找见地,锻炼你把见地用起来,让你的见地成为一个体系。这样你的生命就可以理清,不再像是一头乱发,心就整整齐齐的,来什么你都可以知道,都可以回应它,收到它,给它一个方案化解它。最后它就空了,这时候显现出如来藏的光明遍满三界。再用福德、愿力去庄严它,它就成为佛了,不会成为阿罗汉。所以羯磨很重要,羯磨真的不是一场开会。

        我们学习华严本身就是为了宏观,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也得不到。这只是一个过程,最后得到的是很具体的见地,看见真理之地,那里带有真理的光明,带有生命的安乐,带有生命的善意和美好。它让我们从一切业感的生死疲劳和阿赖耶识生命的控制当中,化身而出,脱离物质的因缘,那是一种生命不可思议的成功、自在,是值得期待,值得努力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做事,为什么要培养福德资粮的原因。就是这个过程很重要,我们要通过这个见地,在事中慢慢地理清我们的业力模式。念兹在兹,像鸡孵小鸡,那个母鸡很伟大,它孵小鸡的时候绝对不会中途而废,它只是过程当中努力,不管成与不成,态度要坚持。这个态度就是在事中,你要知道你在轮回当中,你如果不努力地去朝这个方向磨练自己,你的信念、心力都不会出来。但你也不能走错方向,所以理和事之间需要羯磨。

        就像画一个大的包围圈,慢慢把所有的问题都统摄到里面,再慢慢地收网,你不能漏,漏了就麻烦了,所以网要画得大。但是生活当中各种层面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的问题,你明白这个就抓住了佛法的核心。这个心如何用缘起来解读它?我们平常都是用主观来解读它,这就是错误,用颠倒来理解颠倒。所以大家一定要宏观,要举重若轻,建立一个体系的思维。羯磨实际上你用这个理,如来藏的理是空性,就是无我,无我就成为事物的逻辑和事物的普遍性,这是空性。但是再要用那个光明去照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真理性,而且有智慧性,因为你看到了事物的拐点在哪里。这就是你要出设计图,要把你的生命设计成佛,不是罗汉。如果只在那个层面,就成为阿罗汉的生命内涵了。

        它一建立,生活就是经历了,因为这个过程最难,并不是结果难,它要长期的熏习。先抓宏观,再抓具体,再用,用着用着这个宏观的理就忘不掉了。先开始对治,这么小的敌人能搞定,敌人更大的时候,你都知道它是体、相、用,用体、相、用把它就瓦解了。再回到这个理上,认识到所有事物你都是被它的相所迷惑,而它的内在都是无自性,所有的本质你认识到了,就回到空如来藏,如来藏的空上,这个空可以搞定一切事。用这个空对那个理能不能对决,这就是羯磨。所有事的背后都是空,以空对有,这就是因门六义为什么神奇?所有的事物里面都有一个空和不空,它都没有自性,但是又显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相。你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事物都符合因门六义,这一点你一定要相信,当你相信的时候,你去验证的时候确实如此。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你通过对外在生命的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习气、作为都带有他的轨迹,你就知道这是他的固化模式。然后你再相信自己也是这样的时候,慢慢地就看到你自己,你业感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偏向,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有的人偏智,有的人慈悲心重,有的人勇猛的力量强,都不一样。所谓的仁智勇、悲智力都不一样,你一定不会都占全了,这个强,那个一定弱。这个我们把它比喻为“鲁珀特的眼泪”,你一定要找到那个生命的软肋,就是你思维模式的惯性和自我的固化处,你才能够用如来藏打碎它,融化它,重新做一个金刚体。很多思想当中的杂质通过这样的羯磨都化掉、炼掉,把那些阴性的东西,就是思想上那个自我、自私化掉,先空掉它,再庄严它。这就叫羯磨,看到那个自我,看到自己理解模式的相对性,这就是真正地向自己开炮了。打碎一个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羯磨的妙用。

        现在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摆脱众生性的思想对于自己的伤害和控制,这一步完成才归内,所以这叫次第道。圆融道是圆融道的问题,次第道是次第道的问题,先对治这个,你一定要把六个背景都建立了才能做下一步的规划。而普贤愿既能够对治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又能够建立如来藏缘起和真如缘起,所以叫做“行为最胜”。


 第三节 事业成就羯磨法

        我们看“事业成就羯磨法”这个表格,我先说一下菩提心三相。菩提心三相在一般的层面上,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内在的素质,而在这里谈到的是一个共同体的生命认知、菩提心的相,就是“普贤圆因”。因为一般的来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到究竟”,谈到的是一个个体生命内在的觉悟和外在成佛的方法,而在普贤圆因当中,它谈到的是全人类的问题。

        同样的,在普贤圆因的背景下,生存、生活和生命也是全人类的范畴。在这个当中的生存的法则,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法则,我们知道自然的法则是适合于一切有情、无情的。在个体的生命当中,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经历,而在共体的时候,它是遍于法界当中的真、善、美。换句话来讲,所有的事物无论从现象到本质,它都有真、善、美三个层次。就量子来说,它有一个叠加状态,不管从微观还是宏观,它的“真”是它呈现出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它的理,一个就是它的智。法界当中有一种智慧叫做觉性,而它呈现出来的所有事物的互动,是一种和谐、秩序、发展,这就是它的一个善意。善意表现在互动上,而它的“真”是在生命的自证觉上。它的生存可以叫做生存的万类差别,各有其延续,这就是它的一种美好遍布于一切佛界和轮回界,所以又是平等的。

        这两个大家先要明白,这决定了所谓的普贤圆因,而在这里说的普贤圆因成就事业的羯磨是什么?基于圆因而行圆行,而成就圆满的果,所以它叫做圆因、圆融、圆满。当然,它指的是如何建立让一切众生都能分享的这样一种圆满的事业,乃至于建立如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净土是最究竟圆满的事业。换句话来讲,极乐世界就是这么建立的。以“菩提心为因”的前善,在个体来讲是佛性,在所有的生命来讲,它既是佛性,又是法性,一切本自具足。

        大悲为根本就是说无论这个情器世界怎么样,这里面都有由平等性而显现出来一种事业相。什么是事业相?在华严来讲,就是基于如来藏缘起而立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成就广大的福德资粮,它是对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的世界,一切有情世界的加持、沟通乃至大悲普照。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世界的美好是从哪里来的。

        从现实的一个法来说,我们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背后有一个无上的意志在运作。这个无上的意志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的概念。在天道的无情法则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类以很多的代价,通过生生世世的努力、牺牲,而创造出了我们现前所拥有的一切秩序、安全、文化乃至于经济、政治的发展,这是人为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大悲普覆,也叫做上天的意志如何落实在人间。

        在因缘所示的差别法当中,它有平等性显现的圆融法。这个时代要用圆融法,因为这个时代的危机和生机都是平等的,而一个个体可以承担。在前面两个时代的话,个体很难承担。所以在这个时代,一般来说圣人不降世,只有资粮道的人出世,他根据历史的成就可以建立逻辑、建立体系,寻找到蛛丝马迹,从而建立思想,在世界很嘈杂的时候,为这个世界传承着一个方向。这就是共同的“大悲为根本”,所以他需要掌握究竟圆满的、最高的见地,要有最高的发心,还要有最殊胜的方便。为什么这里的方便被称为最殊胜的呢?因为此方便可以开发出物性的不可思议。

        在这个时代,人类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在物性上开发出了很大的方便,却并没有关注到宇宙、人类的终极本怀。像原子弹作为这个时代的标记和产物,就是目前人类一个很大的方便。它等于是迎面而来的,不管你个体的善恶、方向,什么都不管,只要因缘成熟,这个原子弹就会爆炸。末法时期的危机是它已经产生了,而现在忘记了如何控制它,所以这个时代呈现的一切都是方法论,个体有个体的方法,共体有共体的方法。换一句话来讲,你要有非常的手段,才能“方便到究竟”。

        这个时代科技昌明,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交流通畅,可以说已经从事法界达到了一个事事无碍的法界。虽然有原子弹的危机,如何让它无碍,那么这个话题就叫做“方便到究竟”,决定整个人类命运的东西,以什么样的方便可以达成共识、可以化解这个危机。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但是每一个人都想用这个恐吓别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执的原因、法执的原因、自私的原因、追逐感受的结果。所以最殊胜的方便就是对生命本体终极的认知,你能用华严的圆见洞察这个问题,能够用华严的大悲解决问题,能够用华严的方便,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这个问题吗?那么这个就叫做圆因、圆融、圆满。

        这里面的核心是以菩提心为动力的性决定,如何改变现状,如何通过事业去把最高的生命的真理分享出去,而达成共识和极限?这个共识不是一个理想,而是极限。所以把这个方法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需要对这个理论作用在每一个族群、每一个认知当中,取长补短,把这个理想和价值输出,让别人明白,最后羯磨成就。所以它的核心是羯磨,载体是事业,方法是至善和方便,才能到达究竟。换句话来讲,它在结果上呈现。那么一个共体的事情,它是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是这样。

        我们这次谈到的最核心的部分,佛陀所说的法有两种密意:第一种密意,佛陀不出世,这个法是这样,佛陀不出世说法,这个法还是这样,是常住的。那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一切事都是圆满的,不在佛说,佛因为这个密意而说《华严经》。

        第二个密意就是佛证到的这个法,就是这个华严境界,过去诸佛也是这样,未来诸佛也是这样。这个就是人间的标准和人间的量化,它是可以以人文来呈现的,有它的事业相。而最究竟的事业相,它无非都是为了让人类,不管个体还是集体的无明、惑业苦得以净化,而这个净化就是对一切现实世界的野蛮、愚昧、障碍的化解。在这个当中,它的过程、阶段以及规划的制定都应该遵循因门六义。那么我们现在首先是最高的生命见地的分享,而内在的是我们要聚集无量的福慧回向世界的和平,这就是性决定。而世间因为这方面的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很多的东西都在刹那灭当中,它自然会灭。所以回向以后,你要等待刹那灭,就是恒随转和待众缘。

        而最究竟的净化都是从性起的法界当中,以诸佛菩萨的功德、事业来平衡、化解世界的这些危机,这就是如来藏所成就的事业对于现实阿赖耶识所主宰的这个世界的净化,这个过程就叫事业。它不是一个空想主义,也不是一个空谈。这个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所以叫做因缘生。一个人求佛菩萨是没用的,因为业感和阿赖耶识世界带来的“噪音”太大了,我们要有很多人。就像修庙一样,它有一万个人参与和一个人拿钱修,因果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有一万人参与说明有一万人需要佛法,佛法才会出世。一个人需要佛法,那佛法就很难出。所以从这个上面来讲,它需要事业的缘起,就是众人拾柴火焰多。而每一个进入佛法的人,他都有他不可思议的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整体的生命观。我即一切,一切即我,生命是一个共同体。不仅人类和人类,是因为人类和一切物质世界、情器世界、眷属世界都是一个共同体。这样的话,那么佛菩萨的佛性还是大于造作而感召的业力,我们可以转识成智。我们要相信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才要平等链接。更重要的,我们要相信诸佛菩萨有无限的无穷无尽的福德力量。

        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生命认知、定位,然后通过我们的诚心,意诚有感,而感应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在华严,完全是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如何感应呢?我们之前谈到,通过“十对二十法”来感应。那么,什么是华严的感应呢?就是圆因是基础,圆融是过程,圆满是结果。

        大家先理解一下,这个表格确实比较不容易理解,它谈到了华严的核心是事业羯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