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的灵性为什么会受限?
《华严经》为什么我们要数数地宣说呢?因为《华严经》本身就是生命的实相,是我们佛弟子生活的指南,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华严经》以生命的科学为核心,提供给我们一切对生命的认知。人类之所以成为宇宙的主人,创造了丰厚的人文,而且不断地在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灵性,我们的这个灵性,它看似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们回顾历史就很清楚,在历史的每一个关口都是人类的智能真正带动了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人类的文化,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所以我们才会拥有国家,才会拥有社会,才会有群体的觉悟。以这样的因缘,我们一个脆弱的个体才能够安立于世间,得到万事万物的呵护,这样子生命才产生了奇迹。
在这个可能不圆满的世界当中,我们用智能改善了我们的人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精彩,找到了人生当中不悔的这种真实。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是一个觉悟的过程,是灵性展现的过程。虽然说总的趋势是好的,可是从我们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障碍来说,虽然我们的灵性无所不能,但是在个体来说,有时候真的是不圆满的。我们有的时候是知道的,有的时候是不知道的,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上,事物的存在有它的现象和本质,而且有它的随着时间因缘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比如说一棵树,在春天是花枝招展,在秋天是果实累累,在冬天它又叶落归根。同样是一棵树,它有着不同的一个性。我们在春天的时候渴望它的果实,在冬天的时候悲哀它的萧条。
换一句话来讲,我们的灵性随着事物的发展也在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会造成一种错位,所以什么是真正的事物的本质呢?我们在静态观察的时候好像是明白了,但是当事物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回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诉求,而这个事物没有给我们以回应,这造成了我们自身的局限,这叫什么?我们对这个事物没有得到其真理的一面,我们只得到了其现象的一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所谓的灵性,所谓的能知,在这个错位的时空因缘当中,它还是会有局限。
提升认知的方法——缘起论
中国古人讲“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要格事物的现象,回归到其本质,以便与这个事物保持着如实地观察,我们就不会错位,不会伤感。在这个层面来讲,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所知,那么我们如何提升所知?在佛陀的教诲当中开示给我们一条基本的准则:万事万物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造的,万事万物是缘起所生。这个“缘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缘起就是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如何思维的方法。那么缘起本身就是说事物是多元性的,是在各种条件下产生的。
而所有事物的本因是一个,而它的缘很多,有潜伏性的,也有表现性的,总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而我们的所知往往都是单一的,这样忽略了很多条件,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不全面的。我们看到的是平面的,没有立体地如实地看到。这样看到一个认可一个,其他的被忽略了,这样造成我们人的知见和佛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换一句话来讲,佛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质,我们被现象所遮,人为什么不是佛?就在于此,他没有如实地了解一切事物。
《华严经》,它也是遵循缘起,从根本来讲,所有的佛法,当年佛陀说法49年,所有的法都遵循缘起的核心,缘起的准则。这样子,我们看到《大藏经》,佛谈到了很多,但实际上他都是围绕缘起而展开的。这个缘起非常深奥,如何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生命的本体在现在来说就是条件达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经验,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上,我们对自我的观察、评价,对事物的互动和社会的学习,实际上这里面就都显现出一个缘起的科学性。但是我们在这个缘起当中,总结不出缘起,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序的状态。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没有一个可以贯穿它的,我们处处没有看到这个缘起的核心。我们的状态如何描述呢?回忆我们生命的诞生,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从父母生下,呱呱落地开始的,然后分作几个阶段:儿童、少年、中年、老年,而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迎面而来,一个接着一个。所以眼睛一睁开,每天都在不停地看;眼睛一闭上,一切都回归于消沉,就在这一开一合之间,我们延续着时间,却没有看到它背后的无常性。而缘起的深奥,就是对于现实发生的事情概括总结,指出它的成因,这个就叫做缘起。
人生的真相——业感缘起
现在大家做一个观想,如何观察我们人生的缘起?佛陀是如何说的?佛陀说我们的心充满了渴望,充满了不安全感,充满了自我的需求,这种种种种的我们把它概括为心理因素。而我们人的这个需求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本身都带着自我的角度。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个和世界互动,或者和社会互动,实际上也是一个奉献或者索取的过程。
但是我们会很奇怪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动力?我们人生的激情从何而来?你看我们生下来实际上什么都还不会呢,就会寻找,好像就知道母亲会给自己喂奶一样。当我们走上社会也是这样,有一个原始的动力,去寻找自己所希望的一切,最直接而来的就是财、色、名、食、睡。你可能在经历着你的人生,觉得你在寻找着这些。实际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模式,只是你不知道别人也是这样的而已。但你走过了就知道,这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佛法上怎么概括?实际它就是一种牵引,这种牵引我们叫做俱生我执,在现代的心理学来说叫本能反应、条件反射。而这个本能本身就是一种势能,这种势能是俱生而来,而这种俱生而来它带有自我的角色,力量很厉害,所以叫做俱生我执。而这种俱生我执真的是充满了力量,但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业力所设定。
而我们在这个社会的互动当中会看到,很多人在经历了人生回头看的时候,你看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在说一个什么共同的话题呀?人生充满了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而内心充满了渴望,叫做五阴炽盛,还有生老病死,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而这些状况贯穿了生命的主题,而这八个都叫做什么呢?苦。概括起来叫什么?惑业苦的延续。你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这叫惑;但是能够自动地去反射,这叫业,充满了内存,像一个智能的程序,它指挥着我们的一切语言和思维,你认为是你,你偷偷地不敢和别人说,但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差不多。换句话来讲,惑业苦是人生的驱动力,是人生表现的轨道,也是人生经历的实质和必然的结果。
这个具有高度的真实和概括,很多人都是这样一个生命的历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当你高度地去真实地反应的时候,这几句话是最切实的描述。而在这个当中,你要去评价它,你的苦、你的惑、你的业,它是怎么形成的?它都是因缘而起的,不是哪一个鬼神,哪一个天地,或者别人强加给你的。强加给你的,你都可以挣脱。而真正的迷惑是来源于内心的,你什么时候都不能摆脱。
而决定你人生的命运,就是业;你的无明、你的自我,就是你的惑;你的苦就是你的身体。换一句话来讲,身为苦本、身即是苦。你得到这个身体,实际上就注定你要受很多苦。而你的心充满了自我,实际上就是心里面充满了迷惑。所以惑、业、苦翻译一下是什么呢?是你的身,是你的心,是你的命运,任何人都不能超越这三者去谈你生命的真相。惑业苦是一个概念,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你的身,你的心,你的命,这三者自从你诞生以后都不能够更改。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真相,而我们往往是不能够这样子高度地概括,我们是不承认的。但是无论你怎么样怀疑、信任,生活还是按照这个自然的逻辑,自然的法则,按照惑业苦的当下必然产生的结果,按照身心的逻辑和轨道在往前发展。
这就是什么?我们的生命科学。所谓的科学不在你相信不相信,不在你怎么样解释。从这个角度看,你仔细去看了,它确实是一种真相,它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也不用商量,就是这么回事。可能你还年轻,不承认,当你经历了以后,你才知道这个不能更改。这个即是我们生命的缘起,这种缘起叫做什么呢?我们把它叫做业感缘起。佛法把这三个总结起来,它的逻辑体系,认知的轨道,就叫做业感缘起,它有着普遍性,而我们的修行从这里建立。
佛说法第一个就说苦是真实的。就是说惑业苦的现实,就是身心命的真实存在。所以你身为一个人,实际在你生下来那一刻,你的思想带有某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的这么一种自我的差别性,同母所生都不一样,所以这属于你的,不属于遗传的。当然,遗传有很大一部分,遗传以什么建立?它以遗传基因建立。而遗传基因有些,它是可以决定的,但有些认知方式,它里面都可以说有很大的决定,最起码有七分的决定,你不能更改。就是说你作为一个男人,你就是以男人的角度去看待或者理解这个世界或者命运,所以男人有男人思维的共通性;同样的,女人就有女人的思维的局限性,或者有她的共通性,或者有她的优势,或者有她的缺点,它都是很明显的。所以你只能够知道你这个层面的事情,你不能够知道另外一种生命形式的层面,这就是不知。
“有一事不知,必为一事所惑”,惑的产生是很真实、很自然的,而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冲破这种先天的设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探索了很长的时间,他有种种的假设,在全世界的认知范围内,用哲学、用心理学、用鬼神、用宗教,去探索这个奥妙,但都是盲人摸象,都是局部的。不能说它不真实,但都不能够完整地得到。
讲法的前提
现在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在当下接近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人类教育已经达成,人类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本上都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了一个基准点。所以当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熔炉,大家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这个教育本身,已经解决了很多唯心或者唯物的局限性的时候,他对事物的真相的认知已经有了科学性。而这个科学性实际上是缘起的同样的名词而已,这种我们把它叫做合理的、真实的认知。所以我们现在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教育的普及为生命科学的认知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在这个层面,我再要说这个惑业苦,它有它的一个角度提供给大家,至于你认为它是不是科学,你可以怀疑它。同样的,你可以用这个理论去解释人生的或者社会的很多现象,你能够明白它的科学性在哪里。
我们今天之所以讲这个《华严经》,就是《华严经》对生命的总评价,合理的、科学的、逻辑的建立就是缘起论。另外一个,生命认知、灵性认知、宇宙认知、事物认知,这几个层面现在都有了科学的界定,而且取得了共识。通过科学家的发现,通过教育者的分享,通过我们的合理思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达成共识了,这个确实是非常合理的。在这种基础上,我们才来谈《华严经》,这是这次谈《华严经》的原因。
这是一个前奏,这是一个序幕,基于这个共识而安立生命科学的合理性,基于对一切事物的觉察,它都符合这一个缘起性,也就是这个科学性、合理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可以缘一切事物而去探讨。换句话来讲,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灵性得万法实相,而能够超越局限性,让我们的生命达到真正的智慧。智慧是生命的本体,事物是真理的展现,我们通过这个理,对事物的认知超越它的现象,回到它的本质,我们才能脱离惑业苦的这个怪圈,所以大家要了解。
因为前期的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已经建立了对生命基本的认知的时候,我们生命的方向通过缘起的召唤,马上可以大道至简地呼唤出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这一次讲法的一个前提。换一句话来讲,对于现前的各位,你们通过多年的修行,内省诸心,外察诸境,身心已经有所平衡,我们才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而了解了生命的真相,而宇宙的真相都是遵循着生命真相的缘起,都在遵循事物一个普遍的缘起的法则在展开,这个实际上是非常深奥的。
我们第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对这个非常深奥的宇宙的成因、生命的缘由、事物的内涵,乃至于人心的被动、社会的局限、自我的分别,我们都要用缘起这把尺子把它化繁为简,这是第一步。所以我们大家要明白,这是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是有很重大、很重要的一个帮助在里面。我们必须通过把一个感性的、自我的、颠倒的、与诸法不相应的、错误的认知,逐步逐步让它转过来。
换一句话来讲,智慧是生命的本体,我们就是要寻求生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了解事物的轨则和发展的必然性的时候,我们大概的也能够了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找到生命终极的方向。这是一个向内拓展智慧,向外驾驭事物,向上和万物同步的一种生命的自我提升,一场合理规划。
《华严经》与我们的关系
基于我们这个业感缘起的现实的局限性、痛苦性,我们要找到它的缘由,要解决它的局限;基于事物都遵循着缘起,我们要探究到生命终极的实相,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学习《华严经》。因为在《华严经》当中,它才完整地把这些都概括了。而它针对的是什么?我们一个个体的惑业苦的当下,宇宙当中所有生命形式,就是所说的所有的圣人,包括佛陀、菩萨、罗汉,一切圣贤,他们的生命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缘起,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我们要了解。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缘起,有什么样的局限,未来有什么样的过患?我们要了解。而万事万物它同步这样子的一种存在,它是我们的大背景,我们也要了解。
这种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先要了解外部所有的一切现象、一切本质,宇宙有没有终极的智能?我们的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拓展?是有限,还是无限?在这种情况下,《华严经》把佛陀的生命给我们摆出来,说出他的庄严,告诉我们这是我们智慧的圆满相。佛以成佛来告诉我们,我们的潜能如果展现出来,它是这样的圆满。而我们把这个潜能可以说给“扭曲”了,所以我们现在成为了这样一个状态。还有比我们更扭曲的,就是畜生、地狱、饿鬼,种种不如意的生命形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向上、求真、求善、求美,那就是罗汉、菩萨、声闻、缘觉他们的境界。这种种的状况,每一个生命的层次都有他的科学性,就是缘起性。它是基于什么样的生命认知,而达到什么样的生命成果。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命,第一个是得到人身。而这个人,他本身具有某一种可贵性,所谓的人有灵性。如果人要去探索,没有任何事情不知道;但人不去探索的时候,人另外的一个局限性,就是人的动物属性就会出来,这是科学的,不含任何的褒贬情绪。我们可能自己不是这样,但是偶尔会这样,你看社会新闻你会看到很多人是动物属性占主导的。这是很真实的,我们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去褒贬社会或者人性。
我们首先要承认人性的二元性。你如果发展形而上,那么人的生命体是一个非常神圣性的生命存在;如果你向形而下求,真的,你就是非常具体的一个事物,好像你的生命存在就是一个火,你只能够按照火的原则去焚烧一切,你不能如水一样去利益一切。它就是非常具体的,你是水,不能变成火,是火,不能变成水,就是这样的具体。而我们的生命你会看到,他真的会有着这样的念头,他的念头有的时候如春风,有的时候如钢刀。你都不能够改变,你的念头,前念出来,后一念你已经木已成舟,你不能返回。这就是两种生命的趋势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去洞察,我们这个生命有某一种危机存在。这个危机给你带来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由他深刻的认知决定的。
认识生命危机,科学规划人生
危机不来源于危机自身,而是来源于认识。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必须从认识上再去还原。而认识,这种智能、这种灵性,它如果和自我合二为一的时候,它真的是不能够柔软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我们如何脱离与生俱来的这个模具。就是我们的业力所感召的我的这个自我,以自我主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而下的断语,你是这样理解的,所以你也要求别人认同你这样理解的结果。别人不认同,你就会去强迫,这就使人和自他、事物都产生了矛盾,你的痛苦真的是来源于你的认知。你只认可自我,所以叫做我执。你生命不自在。如果你认为惑业苦很难,我们不用说那么具体,我们就说你生命的局限性和不自在。
换一句话来讲,我们每个人想突破的就是这个。我们会有很多的判断,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的不自在是因为我没有钱”,可是他在追求钱的过程当中,身体出状况了。当疾病来的时候,他说:“我可以治这个病。”但是所有的药都吃完了,病也没有好转,这时候就会怪自己的亲人没照顾好他。总之,会陷入到无限循环的抱怨、自我、不正知,他就会陷入这种认知,以这样的角度永远在错位当中去理解自己的遭遇,抱怨命运的不公,在妄想着与他没有因的果,在否定着别人对他的帮助。很多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这永远是一个错位的。在这个错位当中有很多“隔板”,佛法中说各个不相知啊!不知即是惑,认识有局限。你没有做终极的安排,就是因为你没有终极的认知,你都是局部的安排。所以谈到一个生命规划的问题。
你与生俱来一无所有,所以当你成年之后,你首先如何通过10年的时间,完成你的财富自由。这是人生的第一个目标,生存的发展。当你生存发展了以后,财富自由了,这时候你肯定关注生活的质量,而生活的质量是艺术的范畴。所以艺术就成为一个贵气所主宰的一切,而这个也许真正的艺术是成为很多人的需要。当你再往上走,从富到了贵,贵是一个位置,你的位在人间来说你高高在上,因为你的思想。但真正的思想,是很多人都需要的,可以永恒的,那么这就是贤。你真正从物质生命进入到精神生命的认知和创造,乃至于圆满。能够到达这个层面就是生命的话题。但是当你贤位已具,你要自在,那你才能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所以从富到贵,从贵到贤,从贤到圣。而且从你生命诞生20年起算,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贵,这就是70年的人生设计。所以当你有了富、贵、贤,这就已经到了50岁,这时候天命向你召唤,这真正的是希贤希圣啊。所以顺的人生是能够走到终极的,不顺的人生是在这个中间停留下来,就很可怕。它一停下来,生命不可能在原点停留,必然会倒退。逆流而上的一个人生的旅程,不进则退,这是自然的法则。你有一事不知,惑成为你的内动力,业成为你的吸引力,把你吸引向下走,就是顺流而下,下流的生命就建立了,倒退回去了。
中国人说真正的很有德行的一个家族,最长不会超过五代,那就是说真正达到了圣贤的教育。一般的来说三代,你看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家族,你回过头来看,你往上推三代,你都不知道你曾祖的名字、他的作为、他的思想。这是时间的残酷性,它是有信息覆盖的,一切都像一场雪之后被隐藏了。时间是最大的艺术家,是悄无声息进入到你的物质生命体,否定了你的一切,让你的惑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敬畏。
我们看到历史的很多人生命都如我们一样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拼搏,可歌可泣,但最后都不知所终,很残酷。而我们重复前人的生命轨迹,在你人生的历程上,你将划一个什么样的抛物线?你将落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向哪里去。这样的人生不是被动的,是主动地经营,是规划,是有着存在感、归属感、科学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如果你上升到这个层面去看,所谓的你的一切努力,金钱、健康、亲情,你梦寐以求的,得到这些的背后,实际上你是为了得到生命的安慰、归属感、终极的实相而已,而这个实相就代表着幸福。
但是你如果说幸福就是健康的话,你不能主宰;幸福就是财富的话,也不能主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你可以说了算的。很多人没有想发财,发财了,很多人没有想长寿,却很长寿。我看到过几个老人,他不想活了,但是死不了。真的,人生非常深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设想去想象我们的未来,你会碰见什么人?你会碰到什么事?你会生在什么时代?你都一无所知。所以从潜能来说,你无所不知;从现实来说,你一无所知。
所以修行就是要什么?把一无所知变成无所不知,从被动到主动,而这个旁边的参照物就是佛菩萨的生命的自在和随心所欲,他以什么样的生命原理、生命认知,而规划了自己的生命,创造了自己生命。这就是成功的案例,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华严经》是首先明白自己的生命,它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简单来说就是业感缘起的身、心、命而已,你可以反驳它,但是你要思维它。
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我们再来看佛菩萨的生命,是这样的庄严,是这样的清净,是这样的自在,而且我和他之间是平等的,这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可以针对这个,做现实的人生五十年的规划。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伟大的设计师,你的审美无过于佛,所以成佛对于我们来说是共同的生命终极的实相。虽然现在是以佛这个概念代替,但是在我们的生命基因里来说,我们有佛性,但没有用上,所以生命现在才如此地局限,充满了种种的众生相。
不知道大家对自己的生命满意不满意?如果你满意,应该说过得不错,但是它能不能够永恒?如果不能够永恒,那么谁将永恒?谁将永生?那么,佛是如此的生命。实际上,我和他不差一丝一毫,这是佛成佛以后,不是鼓励我们的话,而是真实告诉我们生命当中还有什么潜能。所以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来源于宇宙,真的如此。但是我们忘了宇宙,回不去宇宙,所以被宇宙所粉碎。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危机?这就是华严的生命科学观。
这是什么?这是宗旨,什么是宗旨?核心的,主因,什么是核心的主因?惑、业、苦是我们当下生命的逻辑和核心,佛、华、严是佛生命的原理和核心。两个相比较,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在比较当中不是产生了伤害,而是产生了希望。我们不会被阶段性的目标而冲昏头脑,我们的生命要做顶层设计,是这样一个生命科学的建立。所以这个宗是什么?是以我们的心为背景,而这个心当中产生了惑、业、苦,但是也产生了真理、光明、生机。心有这两种倾向,我们应该发展哪一种倾向,而回避哪一种危机?这两个宗旨和方向,已经概括了我们人生所有的努力,也概括了我们终极的生命理想如何建立。
五重缘起对应五教
当然,它都是在心的层面,而心的层面是什么?我们前面讲了,心叫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它比较深奥,我们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让大家体会。所谓的如来藏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如来,第二个是藏。换一句话来讲,如来者即是光明,藏者是这种光明像一个宝藏一样,可以被呼唤而出。这个就像一个虚空,空谷回音,以这个核心来理解一切事物的出处是虚空,一切自他的来源是虚空,一切圣凡的载体是虚空。圣贤对着这个空谷呼唤圣贤的觉醒,生命就按照这个被呈现出来;我们向这个虚空去呼唤我们所愿望的一切,它就如我们所愿,展现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个生命的承载,就是所谓的“我”,它分三个层面:身、心、命。
这一切,它的结果是我们的希求,不断地去呼唤,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设计,不断地去施工,而创造出来的当下。佛菩萨也是同样的理论,去向这个虚空呼唤。那么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是发这个心,不断地去呼唤,他当中有智慧,也有慈悲,他视一切众生如独子,“他们怎么办?他们怎么这么苦?我想要解决他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带着这个激情,他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不断地向真理和慈悲靠近,他终于与这个法界的真理合二为一,他成佛了,他终于发现这个奥妙了。但这一切都是在如来藏这个虚空藏、这个摩尼藏、这个宝藏里面任运自然,因我们的心而等流的呈现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如来藏缘起。
我们把我们现在生命的现实叫做业力感召的缘起;把佛与万事万物达到统一而超越,能够说出法的轨则,我们把它叫做无尽缘起。这三种缘起为框架。业感缘起往深里说是阿赖耶识为生命的主宰,以它为因而成了惑业苦的现象。如来藏是以真如,那么就是不空如来藏。如来藏本身有一个层面叫做空,一个叫做离言的真如。以真如为缘起的,而展现出万物的同步,这个叫什么呢?真如缘起。而这种真如缘起就是什么?就是顿教。如来藏缘起是什么?如来藏缘起是终教。我们所说的无尽缘起是圆教。
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虽然真如和如来藏是可以合为一体,但在五教的建立来说,它是要分开的,因为它一个是空如来藏,一个是不空如来藏。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如来藏必须开两个缘起,在前面没有具体说。这五个缘起以缘起为核心:一个是认识心的真相,一个是认识现实的、杂染的生命的真相,一个是认识心,一个是认识虚空、法界,一个是认识我们的真心、誓言,一个是认识与法界平等一性的。这五个缘起的层面就概括总体的认识。
所以《华严经》我们通过前面几年的学习,今天第一步落下来,再一次地回顾,万事万物归到缘起是平面、是核心。而立体的是什么?圣贤,无论任何的生命形式,或者作为真理本身,就是以一个缘起串起来的不同的界别,这就是所谓的法。以缘起为中心,所谓一切生命的形式是以界的差别而安立的五种缘起的实相,而每一个缘起都是一个独立的逻辑体系。
大家如果前面没有学,会有点儿困难,但是不要紧。你把握住缘起,它是认识论的核心,是科学性的。生命的形式是从各个差别当中而呈现出来,这个能知的灵性为它的本体,这是共通性、潜能性。以这个一心来摄持所谓的佛与众生,以心来平衡,那么你就把握了《华严经》的核心。我想,这里面所涉及到的是非常深奥的。
那么换句话来讲,如果你要展开,我们的生命无非是三种元素构成,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还有一种就是介于它们的一种重叠的层面。那么关于这个部分,它是一种具体的应用、逻辑的分析,我们会在后面展开讲。但是现在来说,我们所谓的法,是以缘起为核心的。《华严经》的宗旨是以缘起、因果、理实、法界,但是是以缘起为共法,以缘起为核心。大家明白吗?而我说的五种缘起对应的是什么?五教。
五教的建立对应三观。真空观就是观尽惑业苦的无自性,以及阿赖耶识的种子无自性。当这两个观了以后,我们就叫做观世俗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如来藏缘起是华严的第二观,理和事互相摄持。本章内容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真的,我给大家讲,你明白这个,佛法的一切奥妙都非常简单,宇宙人生你都可以参了,就这一点儿秘密。理事无碍观就是如来藏缘起。事事无碍观就是无尽缘起,如来藏的不空缘起和法界一切事物以事物为缘起而为缘起,事事无碍,所有的局限在这个时候都被打破了。所以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了解佛法,就能够理解我们的生命,就能够善解万事万物。
佛陀的密意——一切圣凡,皆是一心
从了解到理解,到善解,你已经解脱了。所以我们说这个五教是把复杂的万事的根源和它的结果,以及它呈现出来的相,把这么复杂的事情都给它归宗了,认祖归宗,知其根源,知其必然,知其未来,知其创造。这真的是非常非常伟大而真实的事情,对人生、对生命来说,这真正是实现你人生的神圣庄严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个认识,你没有系统地了解小、始、终、顿、圆,或者五种缘起,或者华严是小、始、终、顿、圆的全部,你真的不知道佛陀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开显的是什么?是密意。你不要用平常的理论去概括它,你概括不了它。这是华严的奥妙,是法界的真相,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密意,但它非常简单。
当你了解到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呈现和原因的话,你当然能理解你是事物的一部分。当你理解了自己的一部分,你该舍的自然会舍,你不会苦苦地为难自己。更重要的,你要用科学的理论建立你未来生命终极如何解决局限的方法,方法就是善解。当你的方法建立了,迎面而来的问题、局限、相对,不管是来源于自心的,这一切都被分解,都被瓦解。
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善解,从善解到瓦解,我们的解脱就建立了。所以解脱是最科学的事情。可怜我们的佛陀,2500多年说的这个密意一直被人们误解。人类带着主观性,以知识的层面,佛陀不得已用文字语言去安立,但是人以分别去歪解。所以佛陀畅佛本怀的《华严经》,佛是自流露、自受用、不请自说,达到了了义的终极。佛在《弥陀经》上说“我在娑婆世界说此事,实为甚难”,佛陀都觉得太难,众生的分别心太厉害,你说这个,他给你知识层面安立,以逻辑来破你,他永远不关注佛陀的密意。
而我们现在这样子宏观和把握核心的,以缘起为中心,建立五层缘起的生命的理论和事相,以及成熟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认识、了解要全面。这个背景你如果了解了,真的,我们就能够理解自己在干什么了,要不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痛苦的自我伤害。人的认知当中都带着“刀屠”,都带着“火屠”,都带着“血屠”。什么叫刀屠?刀兵劫,人间的手术刀、屠宰场的刀、智能化的刀。什么是“血屠”?鲜血淋漓的世界,精神更大于肉体,生存法则的必然性。什么是“火屠”?我们内心的渴望充满了热情,但也充满了伤害。我们就在这种不堪的自我内心的局限和危机当中,我们不自知啊!
所以佛是非常真实而现实地说法,他从来都不是为了建立知识和概念。很神奇的事情是我们在这种境界当中,自己不知道。我们的承受力真的是佛性的展现,我们真是芸芸众生,不知生死,没有危机感。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我们绝对不相信我们有危机。在生命的这种现象当中,真的是充满了局限,而这种局限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限。而是我们成为物的一部分,我们人变成了一个动物,变成了一个事物,它必须遵循事物的自我毁灭原则去毁灭。
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说是“众生造罪自不见,法灭其殃亦不知,并非不见罪不生,诸佛语净如虚空”,佛语是很真实的,是很清净的。学习佛法都是要治我们生命的,逃离危机、改善危机之用的,不是不用,不是把它供在那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讲口诀,要讲密意,要讲现实当中的运用。这个绝对没有吓唬任何人的想法,谈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存在,你看不到,你无知而已。
所以我们如何解决无知的问题?就是首先要了解,当我们了解以后才能理解一些事情。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我们不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还有很多很多命运的未知,时代的奥妙,真的,都是难以理解,都是迎面而来,我们人生哪一天不是迎面而来的很多问题?我们都是束手无策,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无奈地呻吟、消极地等待,我们能做什么呢?人生的五个阶段,很多人财富不自由,更多的人时间不自由,哪里有时间去完善、创造、设计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有觉醒的勇气,因为觉醒的价值本身就代表你所有的幸福,除非你不愿意拥有幸福。这就是生命最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如何理解你生命的原因,为什么你要努力?不仅仅是为了遇见你最好的自己,而是你不要辜负天地父母,君亲师对你的期望。因为他们的期望不是让你成为如何,而是你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难道于你有害吗?生命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真的,如果我们无知的话,我们没有在这个天地之间骄傲的根本。所以我们卑微,有的时候真的不如一粒尘土。那你说还能怎么样呢?
我们不是为了打击自己,而是为了让我们清醒。我们清醒以后才能获得生命的驱动力,才能够获得生命的方向。当驱动力和方向挂钩的时候,我们这个生命之箭就射向了生命终极的目标,才能够圈定目标。我们现在所选的目标都是和人生违背的,我们怎么能说它是我们生命的依靠和归属呢?我们挖的坑太大了,可是再大的坑也把别人埋不进去,你只能把自己埋进去。
这就是第六识,它本身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去研究这个八识,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五重缘起,我们真的难以了解终极的方向。而这些都是要心静下来,清净下来,才能逐步地去如理、合理地看到。这并不是一个理论,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你静不下心,你永远用眼、耳、鼻、舌、身,这五个侍者给你汇报信息,你一定得到的都是错误的现象、扭曲的信息。信息不正确,你所有的规划怎么会取胜呢?
所以华严,说它复杂,我们用五重缘起,对应五教,对应三观,把一切都“一日看尽长安花”,都看清楚。最重要的,我们理解了生命必然的一个朝向。我们最后才能够有一些善意,就是慈悲才会被唤醒。因为我自己的局限和黑暗和苦难,我才推己及人,知道所有的众生都有这个危机。这才是佛性有了用武之地,才被唤醒。当佛性被唤起来的时候,我们一路往前走,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善待一切,求真而分解。所以从内心的驱动来说,生命就是一个向上的求美、求真、求善的一个过程。
生命的差别就是在于精神世界的发现,生命越接近于高贵,他对精神世界的安立就更加的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严格的逻辑。我们对比这个,大概地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哪一个层次,这样子“宗”就得到位了。所谓的“宗”就是一个根,把复杂的全归到一个根上了,认祖归宗。所有的人在20万年前都是一个老父亲、一个老母亲,就是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张、王、李、赵,推到根上,都是来源于一个根。我们都是遗传他的基因,那么当然就不会迷惑了,我们不是凭空来的。
在法的分别来说,万事万物归为五种缘起,五种缘起都是围绕缘起的逻辑而建立。一切圣凡皆是围绕心,心皆遵循缘起,所以创造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当中有自由的和局限的两种趋向。每一个都有它的原因,知道这个原因,就能够分解它,就能够脱离它。那么这样子,宏观的认知就建立了,我们当下在业感缘起的定位也知道了。这个不是分别,而是真实就这样。
佛是密意,很多人对于佛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今天谈佛的缘起是什么?如来藏缘起而显现出来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法身佛,它有着平等性,平等性即是法性,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遍布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局限性的生命形式里面,叫本觉,本来是佛,佛性;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我们想要去理解这个,引领这个,这就是始觉;当我们有一天圆满觉悟了,我们是现证。
华严的宗旨就是要让我们圆融地了解到成佛的圆因是什么,以圆融而达到圆觉。所以行布是次第觉,这个我们把它叫做始觉,是分位的。“三觉圆满,五位不同,五种缘起,三观总摄,皆是一心”,我们就对华严的宗旨,乃至于三藏十二部,乃至于包括佛陀一生示现,都是遵循这个而展现的,就能够理解八大圣行。那么和你的人生就形成对比,那么你就知道如何觉,怎么觉,你就知道今生生命的定位和未来终极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