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二章 认识生命 驾驭生命——业感缘起|《修行的艺术二:以“如来藏”圆悟大千世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这是我们的感受,它是一种境界。而佛陀给出来的名词是一个概念,是冲向这个烦恼,或者这个境界去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当中都能体验到这道“风景”,却不知道这就是佛所说的法要对治的对象。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二章 认识生命 驾驭生命——业感缘起


第一节生命到底是什么

        上一讲是开宗明义,我们要知道佛法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而佛法的本源是佛陀发现的真理。

        烦恼是人生的主题

        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有百年,实际上我们这百年的人生就是一场学习。但是我们所有的学习都带有自我的角度,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错误的学习。而且有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资源的学习,比如我们认为烦恼是自己的,实际上不是。如果从道理来说,烦恼是一个自然现象,有它自然的成因;如果从真理的层面谈,烦恼是可以解决的;如果从广大的角度来谈,人生的主题内容都是烦恼构成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烦恼。佛陀为什么要安立“烦恼”这个词呢?这个词是一个总摄,它概括了我们很多不正确的心理现象,或者痛苦的心理现象。我们虽然觉得痛苦不好,却不能摆脱它。当我们说痛苦的时候,基本上是从感受的层面谈。而佛陀说法不是从感受层面,而是从痛苦的现象,给它一个中性的名词叫烦恼。这是我们的感受,它是一种境界。而佛陀给出来的名词是一个概念,是冲向这个烦恼,或者这个境界去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当中都能体验到这道“风景”,却不知道这就是佛所说的法要对治的对象。

        什么叫烦恼呢?它有很多种心理现象。在佛教当中把每一种心理状况都安立了一个名言,比如根本烦恼有什么?贪、嗔、痴、慢、疑,还有小的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诳语、忿忿不平、恼害有情、低眉下眼。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的生活内容,从五种根本烦恼到二十个随烦恼。只不过我们可能经历了,却很难和中性的名词“烦恼”对应上。这就造成了我们与法之间的错位,好像觉得难以理解很多事情。

        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惑、业、苦。惑主要指的是现行的心里的烦恼的一个状况。所谓的现行是当下出现,而你当下只出现一个烦恼,当这个烦恼出现的时候,把过去经历的另外一种烦恼给忘了,它把你当下的心抓住了。这种“抓住”实际上就是一种障碍,或者叫隔板,实际上它就叫做无明。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惑业苦的相续,我们观待不起来,观照不起来,实际上它是有它一个惑、业、苦的相续。比如我们当下很嗔恨,嗔恨是因为我们向外在去要求,所以就对外在有一个不满意,就产生这个嗔恨;第二个,是感受到这个嗔恨;第三个,对于这个嗔恨想要去改变;第四个,通过语言、行为对外境造成了某种改变。

        嗔恨对于外境的改变通常都是有破坏性、强制性的,带有强烈的情绪,非常有力量。当这种力量出现的时候,你分解不了它,所以叫做无明。心的惑显现在你身语意的行为上,而做了一件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的事情。甚至因为嗔恨而杀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杀人的新闻报道。一个人会不会平白无故地杀人呢?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没有嗔恨,没有把那个人恨到极点,他怎么会杀人?开始的“恨”呢,他只是一个不舒服,最后达到了不可控制,在这个中途实际上是有无量的“踩刹车”的机会,但都没有踩住。我们看历史上有的公案,砍了一刀还不解恨,直到那个人死了还不解恨,这个嗔恨心很难满足,要再剐三千六百刀,要剐三日三夜,这个心不能满足,这就叫无明。

        无明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一种力量,这实际上就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心理的问题,我们好像轻飘飘地说:“噢,是一个烦恼。”实际上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心的境界,所以这每一个层面它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讲你的当下是车轮转,今天是贪,明天是痴,后天不知道这个无明会转向成什么样的现行。这就叫做业感缘起的本质,我们看不到,而佛看到了,他概括性地去评价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就是惑、业、苦的“转圈圈”。但它这个转不是简单地转,它转了一圈以后再回来,力量就壮大了,它是一个呈上升趋势的恶性循环。这既是心,也是心不断地被扩展,从心力到成为物力,再成为一个“识”的力量、看法,这就是业感缘起的被动性。

        认识身、心、命

        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这个“身”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很简单,我们今天想要做一场长途旅行,就要选择交通工具,最后选择了飞机。但飞机那么大的一个重量浮在空中,对于它来说有某一种危机在。在没有上飞机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有危机,觉得比较恐怖,还是不要去坐了。这个时候,它是一种洞察力,我们也许看到那个危机,我们把它叫做智慧。你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念想,但事实是无奈的,你总是要去那儿,你不得不去选择。那么这样子你只能是选择,当你选择了以后,你在飞机里面可以正常地吃饭、休息、上厕所、走路,这和你平常的生活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你觉得飞机很安全,刚才多虑了,你会忽略了它的危机。

        但是万一呢?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危机不以你心的看法为准,开始认为它有危机,后来又认为它没危机。它有危机有它危机的缘起,没有危机也有它没有危机的科学性。如果它没有遇到那个必然性的意外条件的话,它不会出问题,这就是缘起观。但是有一条,当你上了这个飞机,你想什么该发生,不该发生,这都没用。你没上飞机,它有用。换句话来讲,飞机本身就是一个局限。我们反过头来看,我们来到这个人间,我们的这个身体就像一个飞机,所以它已经具备了某一种万分之一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拒的力,这就是我们的人身,为什么呢?我们的人身是一个物质层面的,它这个物质就是和烦恼相应的。

        烦恼用另外一种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它是因为组成我们生命的几种元素不平衡产生的。比如嗔烦恼是什么内因?是因为火大太强,火具有焚烧性。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地有稳定性,火有温暖性,水有润下性,风有流通性,我们的身体就是这么一个自然的法则的组合。所以我们讲人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保持平衡的,所以平衡的状态就叫做健康,不平衡的状态就叫做疾病。烦恼叫做心病,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其他的一些能够显现的身体的隐患,叫做身病。而心病导致身病,就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了具体的疾病。现在人文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说这个核心是要提纲挈领,大家要明白在无明的意识里,很多人看不到身体的不净,只看到所谓的“颜值”,让人产生了很多心理的追逐。这种追逐实乃是苦,因为什么呢?它是无明,它是烦恼,它是心病。很多人为了颜值,不惜财富去做手术,无休止地折腾,乃至于我们不愿意承认老去,见不得自己那一张充满皱纹的脸,觉得很崩溃。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病,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改变,只是变成烦恼的自我折磨而已。如果我们能够洞察它,用智慧刹车,穿越这种病态的心理,我们就解脱了。那么这就是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我们的潜意识,就是我们的心理。所以佛法就是有关生命的科学,让我们远离虚妄的造作。

        我们个体生命的诞生虽然是父母给予的,但它基本上是以物质为缘起,包括烦恼也是物质的能量不平衡而产生。如果去掉身的局限性,以及心理的物质缘起性之后,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很多人就算想到这个,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的时候,他解决当下的一些不平衡只是负面的,而真正的是让我们的心找到它永恒的解脱,这就是一种安乐。当然,我们自己可能得不到。但是,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聪明人是怎么活的,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有爱心,为家族、子女、家庭树立了一个信念,能够超越这些低级趣味的束缚。他自己的生命也达到了一种满足,同时鼓励了周围的人。这就是精神品味的不同。

        精神品位和智慧有关,形而上和光明有关,而往下的都是一个器、物,是一种固化的思维,越往下走越具体。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心已经很物化了,像玻璃心一样很脆弱,没有一点儿弹性;也会看到很多老年人,痴呆了以后还是活在他过去的印象当中,最重要的是活在他的看法当中。这些都是黑暗的,而黑暗和认识有关。由于长期的一种认识、一种自我,而建立了一种与烦恼相随顺的思想,就是普遍地追求以生存为核心的金钱观。这个真的不能说他错,但他确实很有限,人变成了一个物。

        虽然钱可以解决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但绝对不能解决精神生活的品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中道,既不否定钱的功能,也不认为金钱是人生的全部,这就是智慧。智慧,它有着实用性,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达到一种平衡。

        而最重要的,这种平衡是由我们的认识决定的。而这种认识就是我们所思所想的,所以叫做思想。生命应该就高不就低,这就叫做觉悟之路。向上发上等愿,重视现实的社会,良性地和社会、事物、家庭互动,这就是中道。我们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如何认识自己的业力呢?我们的遭遇就是自己的业,但是我们的业是可以通过智慧建立正确的认识改变的,这就是修行的价值和意义。

        理性认知,科学规划

        修行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讲,正确的认识就叫做智慧。反之,与烦恼相共生,为吸引力的法则所主宰的思想和行为,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能够带来痛苦的,就叫做意识的偏颇,在佛教来讲,它叫“识”,很简单地概括它,我们的认识是物质化的认识。那么,这就是识和智。缘起是什么?缘起是概括智慧的。识是什么?识是纷乱的现行的无限循环,它的循环分阶段,它的驱动力是惑,它的内涵是业,而由这个业引发的就是苦。

        你说我们人到底苦不苦呢?苦是真实,你看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哪一个人的人生不是这样?所谓的真实,就是实相,不在你认可不认可。但是佛教所说的苦,和我们所说的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佛教说的苦是一种不带情绪的智慧,洞察事物的本质而能够觉醒。我们所说的苦是一种萎缩,是一种情绪,是一种逃避,所以它是一种感受,是不一样的。佛说法是带有中道的,客观、旁观地认识事物,不放大、不否定它,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解决它的方法,这叫做观。

        观事物之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一个理存在。惑有惑的理,业有业的理,苦有苦的理。桃花有桃花的理,菊花有菊花的时,都不一样,天时即是它们的理。而事物发展到某一个阶段,都有主宰它的一个平衡点,就是这个阶段的理。但这不是真理。真理不需要证明,它就存在,而定理是你需要去论证它。所以这样子,我们大概第一个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如果理性地去分析、洞察,这个底色确实是如此。第二个,我们知道这个底色对于我们生命是有积极导向的,是要让我们生命净化,以便于我们生命有着更大的科学的生命规划,能够完善作为物质属性的自然人的局限性,优化升级、发展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智慧。

        这个道理你明白了的时候,真的,人生是有方向的。如果不明白,你就像把自己放在飞机里面,你所有的都是落不了地,你是受它的局限的。所以换句话来讲,我们的身有一个自然属性,可能本身就不圆满,可能就带着烦恼,但是我们的心可以驾驭升华我们的烦恼。这在中国的人文里面叫做修养,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有品味,更有幸福感、归属感和存在感。人的本能是很聪明的,所有的人类文明实际上都指向了这个层面。当然,可能在这个层面的认识上有局限,或者有族群,有某一个阶段性,所以形成了种种的价值观、历史观、人文观,乃至于生命观,但是每个人都在学习,都在认识。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实际上我们的人生都是一个认识生命的过程而已。

        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流转,心更不甘于停留。这样的动,不要让它变成躁动,而让它变成有序的、有方向性的、整体的生命自我提升的一种上升,这就是智慧遵循道的理,不断地随顺着万事万物而优化万事万物,没有被万事万物局限,这就是修行、修养。休养生息,不要让心生死疲劳,追逐不断,临死了还放不下,这对心的伤害是很深的。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生命的过程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知道是苦,实际上已经成熟、成长了;如果不知道,后面一定会有更大的苦来粉碎自己的执着。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去深化。

        中国人发现身和心是矛盾的,把这个身叫做“壮色不停,犹如奔马”,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个分子、原子、细胞都在高速地运转。大脑作为“总司令部”,每天处理千万条信息,有时候它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它只是基于一些经验。这就像人间法律的制定,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判断哪个对,哪个错,但是作为事主都不满意,所以只能采用社会的共识,从中间给一个了断,不一定是给一个答案。所以我们大脑每天这样运转是非常疲劳的。

        换一句话来讲,心很疲劳,心被物质绑架了,物质又受外境的刺激和吸引。每天眼睛看到很多的信息,耳朵听到很多的声音,鼻子闻到很多的气味,舌头尝到很多的味道……这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存在的美好的同时,也让心疲惫不堪,大脑高速地运转。哎呀,透支了,没办法,大脑休克了!通过自我休克,在我们进入睡眠、脱离自我主观判断的时候,大脑把这些混乱的信息分解,该用的用,该入“仓库”的入“仓库”,该删除的删除。心经过一夜的昏死状态,第二天清醒了,又充满了条理性,可以“上班工作”了,接着又被迎面而来的很多信息打回原形。我们每天都活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晚上又“死”了,昏死了以后第二天又醒了,这就是轮回的可怕,身心的不协调。

        而且大脑在收到很多信息以后,它还很搞笑,它还要给它再加“杠杆”,这就是思想、成见,所谓的佛教说的我见、边见、恶见、邪见、身见,用这几种固有的思想给它加“杠杆”。因为大脑不像眼睛一样,它能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它只收到了一个眼睛提供的信息,就像手机一样,它要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它只看到了颜色,看不到花,它只是觉得这种颜色不是美妙的,就要排除它;这个花不是香的,就要逃避它。用什么来逃呢?用嗔恨来应对,毁灭它,所以它又发出来的是一个错误的指令,因为它没见到,都是基于自我的角度。所以我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大脑希望拥有它,分泌了一种多巴胺。不净的身体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变得美妙?是因为大脑分泌了肾上腺激素。这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动物,自然属性的物质的能量场就体现了,烦恼就出现了。所以大脑很厉害,但是大脑自身并不健全,大脑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让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说我们人这个生命有多少危机?它都是真实的存在于内在。这个危机来源于内在,并不是外在。当我们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毫无理由对的时候,那么我们就是在和一切人为敌,这就是甚深的我执。而我们俱生以来,就有这种自我保护、自我暗示、自我认可。心来的时候就带着毛病,所以我们的脑细胞是按照这个思想,按照我们过去世的认识在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周围所有的教育有可能都是生存法则的金钱观的培养,我们的生存危机很强,这和狮子、老虎在丛林里面寻找小动物的弱肉强食一模一样。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没有觉性,真的会以伤害别人为快乐。而在我们不完整的生命、有错误倾向的大脑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当中都有一个野兽的种子。

        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智慧,为什么是智慧?它是真实的,本来就存在,所以我们不必要去评价自己好或坏。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一个不完整、有着物质属性的人。这是华严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中道,不要带有情绪地自我伤害、自我评价、自我暗示,而是认识到它的科学性,用适当的方法具体地改正,让生命深化升级。当因为多巴胺和肾上腺激素产生的很多强烈的感受生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去明白它、冷却它、优化它,让它转化为生命的生机和光明。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从识向智的转化,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命。


第二节洞察缘起,转凡成圣

        了解生命的奥妙

        我们生命当中很多深层的、潜在的一些信息都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事物及其规律的揭示。我们人本身是一个物质体,而这一个物质体看起来只有一百多斤,但它和宇宙之间有感应存在,互相吸引。人看起来很小,他却需要太阳、月亮、山河大地,这一切都是纳入到我们生命里面的存在。换一句话来讲,它都有它的“语言”,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也在影响着我们。从正确的方面来讲,它是我们生命的一个主人;从不正确的来讲,它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黑手。因为它有磁场效应,我们的心念受制于它。而物质之间的互动,科学家已经给出了生命的答案。

        而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折射在自己的内心,这个不需要科学家说我们都知道,它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选择忽略、无视,但是阳光、空气和雨露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真实和美好的前提和底色。我们可能认为物质、金钱是第一位的,实际上比起生命的诞生来说,这些是完全可以忽略、可有可无的。这就是心不可思议的,我们认识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为什么发狂。而如何看待才是智慧,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它,善解它,分解它。

        所以养心在于静,要静下来,不要让它这么烧脑;养身要动,它在动态当中才达到了生命运动的一种内在的欣欣向荣的新陈代谢。这两件工作都是非常具体,而且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内心很多负面的情绪;在静中,我们才能想着如何深化、转化它。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静心,就走向了萎缩。所以我们还要让身体动起来,身体带有能量才能够循环。身体自给自足以后,就不会给心找麻烦,还会提升心力,让智慧凭借物质的前提去观照。

        身和心是有矛盾的,虽然它们两个都是运动的,我们却能够平衡它、左右它,这就是人的智慧,或者叫做主观能动性,或者叫做我们的思想。我们能够剥离一些相对性的自然属性,让它达到人文的和谐,能够驾驭我们的生命,创造我们的生命,设计我们的生命。它就是这样的,而它都是非常现实的,都是在矛盾当中去平衡的。

        而我们要想平衡,首先要尊重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烦恼。烦恼也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看不到它的缘起,想抽筋拔薤也拔不掉。你越嗔恨,越觉得自己不完美,将越来越不完美。

        你拥有的就像捏一把沙子,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轨则:如果太紧了,它也会漏下来;如果太松了,它也会漏下来。所以你能够调整手的这个松紧度,这个就是主观能动的心。我们把它叫做心的本体,或者叫“能”的心,而不是“所”创造的心,能够创造的心,能和所的关系,而所有的心都有能、所两面性。但是我们之所以发生错位,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照顾心的本体,而是在心所投射出来的境界当中转,所以生命在心的本体的外围转,转了无数次,还是不认识贪嗔痴,因为它都认为是我。

        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体验,每一天都在经历,但是当带着自我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生命。人都有羞愧之心,但是羞愧之心让人不敢直视生命,只能够粉饰太平。一个人如果不洗澡,擦多少香水都没用,就是会有臭味透出来。但我们采取的方法往往都是不断地擦香水,人本来是想掩盖一些东西,但这个最后演变成一门专业,成为一种追求自我价值认可的病态心理,有些人甚至把自我认可、自我价值都寄托在这个上面。所以有些事物是因一个无明,经过无限的循环,最后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没有这些需求的人也被绑架了。

        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有什么呢?我们能够自信什么呢?我们能够跟风,但是真正能够找到生命内在的安详和充实吗?找不到的。只要你向外找,永远找不到。因为这是内在的,属于心的层面、思想的层面。什么叫做思想?理解生命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任何人说你是圣人都没有用,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可能比一般的人还不堪。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自己清醒一点儿,做一个清醒独立的人。

        只有法才能够让我们清醒,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性的快乐,能够安顿身心,安顿生命。这不就是每个人人生的目标吗?这就是真实、清醒地活着,真正有自己的见地,我们可以不卑不亢,不用媚俗,也不用自我欺骗,这难道不好吗?我们深层的灵魂所呼唤的一切幸福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获得财富自由,不就是想得到这种境界吗?很多人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这种境界。所以对于我们的生命要建立整体的认知,而整体的认知建立了就不惑,不惑就不造业,不造业就没有苦。你已经完整地设计了你未来的生命,不是带着物质性倾向的二元对立的、有漏的生命,而是达到了无漏的,达到了生命审美的极致,在未来将成就最完美的自我生命的高度——佛。

        所以,佛教,是一个揭示生命真相的佛教。这种真相没有远离任何人的生活,相反它有用,在优化升级、经营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让我们避免生存的危机。那就是属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它是生命真正的主人。当主人安立了,一切客人都按照主人这个圆心运转的时候,我们将在一切的事物当中,获得有序的一个驾驭的能力。它真的是非常真实而现实的事情,根本都不深奥。

        洞察缘起,驾驭生命

        只是我们的心迷了,只在当下的感受里面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惑和业的必然性、局限性,我们就忘了这种危机的存在。我们可能不应该说人到底忘了什么,但是我们会看到低等级的一些生命,它们真的只知道吃,也只知道所谓的色,它们只有这两个物质性的两个本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境界,当然,我们清醒的时候还是多,所以你看自己梦当中的条件反射、杀人放火。你心里有这些种子,当然需要净化。当你杀人放火的时候,你的心是安的吗?它让你得到了什么呢?而你在现实当中对别人的要求,就是和梦当中杀人放火一样。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子对待你,你就不应该这样子要求别人。那么这个是什么?觉醒。如果你不觉,只觉得你自己对,这样子去处理很多问题都是正常的。你愿意正常地在这样的不安当中去延续自己的生命吗?它最终只会让你身心疲惫、疾病缠身、厄运连连。而你的这些方面都敲了警钟,你还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对,是惑啊,真的很迷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拿掉这个惑?在业感缘起当中,组成我们生命的元素——地水火风空的不平衡,让我们的身界不安。身界不安就是三界不安,“三界不安,犹如火宅”,火是什么?是渴望,灵魂深层醉了一般的渴望。它的驱动力太强了,这就是无明,就是我们的烦恼的起因。

        如果为这个活,你甘心吗?如果你为这个活的话,加给你的所有能量和健康,所谓一切的资源,都是为你造业准备的,你将永远地陷入二元对立的逃避、对抗、破坏,以种种心理的负能量为基准点去处理一切的人、事、物,会陷入到很可怕的状态、失控的状态,社会上这种人不少。我们现在是有自制力,有佛法的光明,多少有一点儿善意,这是我们过去世曾经追求过。但是我们会看到社会上,新闻报道的所有负面信息,真的是每天都在发生,国与国之间的绑架……都是烦恼。你说战争多可怕,战争不就是烦恼的体现吗?核武器已经准备好了,不都是烦恼与烦恼等同一物的东西吗?而在自然的属性里面,它可能有危机,但没有这么强。所以我们一个有情有义的生命体,比无情无义的地水火风还具有破坏力。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拥有的这个没有净化的心,它对我们的生命会吸引来什么,我们难道不应该提前认知、化解吗?这是为我们自己努力,所以这就是轮回。轮回是在吸引力法则所导致的心与物的平衡当中,形成的一个生命的个体。当这个个体存在的时候,又按照心、物的比例,以无明为缘,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认知的世界。它是以物为缘起,当以这个物为缘起,与万事万物再去互动的时候,它又进入到一个同为一体的缘起。所以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十方,我们的生命刹那都在运动。它有它的轨迹,它有它的规律,所以叫做业感的世界。

        而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当中的惑业苦,分而治之。擒贼擒王,先治惑,再创造善业,这个苦慢慢地从可控再到分解,那么未来的一个没有危机的高品质的生命就出现了,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做这个事情。所以用智慧,智慧有背景,还有它具体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很多。在每一个缘起当中,看到每一个层面的缘起,而这个缘起本身就是一种洞察力,我们把这种洞察力叫做智慧。它同时一定可以给出一个方法,去提升、改变某一些危机。

        所以,一个是物质性倾向的不圆满,就是心被物所驾驭,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识,它有着与地水火风相应的这么一种特色、特质。如果用心去补这个、平衡这个,就是用智慧,把生命当中的那个智慧的水柔软地流过,把那些地水火风挖的坑填上,就可以转化,这就是识变成智。只有净化的物质的缘起,才有净化的心。而物之所以能被净化,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平衡它,物没有按照物的轨则去走,所以它形而上。

        业感是一个世界,缘起是分解、优化了这个世界,而洞察缘起叫做智慧。智慧是缘起的驱动力,用智慧洞察分解,归天的给天,归地的给地,归父的给父,归母的给母,我们就可以用心逃逸,或者说穿越这种“遗传”,它就是人文的特色和本质。人文的建立是以思想为体系,是围绕智慧形成的一种方法,它成为一种系统性的、能够全面地对治惑业苦的层面,这就有了方法。

        有了方法以后,我们就去改这个识,就能够转识成智。换句话来讲,圣人为什么是圣人?圣人是以智为体的。我们为什么是凡夫,遭受那么多的无妄之灾?因为我们是以识为主的。而识是可以转化的,那就是法和智慧。如果转化了,我们凡夫就变成佛了,所以转凡成圣、转识成智就可以概括为:洞察缘起结什么样的果,不洞察缘起结什么样的果。一切改变都是主观性的改变,是我们驾驭生命的能力而已。


小结

        本章就业感缘起做了一些基本的梳理,让我们离开“我”的主观评价,简单、客观地评估生命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以便认识到,我们如何安立身心,如何轻松自在,如何上求下化,如何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就是在业感缘起的层面,成为一个体系,就这个现实的世界,而看到它的内在本质和它必然性的结果。如何针对未来的危机,现在先知先觉地洞察它的必然性,超越它的障碍性,优化生命的本体性,以便驾驭生命的本质,就叫做转凡成圣。

        这一章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从现实来说,也不简单。你要能理解,也不容易,因为它去掉了自我。


 互动问答

        烦恼的自然属性

        问:师父刚才好像说烦恼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去我觉得是业力造成的,所有人为制造的东西都属于自然现象吗?那我们能对待烦恼也像对待自然界的现象一样吗?

        答:它不叫自然现象,叫客观存在,有它客观的原因。如果是自然现象,我们就不能改变。它有一个客观原因,我们看到它的原因就可以改变它,升华它,这是智慧。明白这个差别了吗?客观现象,为什么客观?你生来就有烦恼的基因。而烦恼的基因,通过人类的科学研究和中国传统的结合,就说人的基因是以八为倍数组合的。

        之所以说它是自然现象,就是在物质的缘起,因为五行而成为八种事物。它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八卦当中的“艮”就是山,“离”就是火,“坎”就是水。“山”代表什么烦恼?山让你看不见,代表愚痴,水代表贪欲,火代表嗔恨,是它们的一种自然属性。

        心本身也能够和物结合,如果和水结合了就会贪,和火结合了就是嗔。这时候成为物化了的心,形而下成为器,具象化了,所以我们说这是它自然的属性。

        烦恼有它自然的原因,出现烦恼的时候是心被物化了。

        我们现在如何用“智”化,让心脱离贪欲而恢复清净,不变成浑水。心有这个能力,这当中就是识如何去升级、改造。你的理解是:它有一个自然属性,山永远不能改变,就让它存在。那还有愚公移山呢?我说的是愚公,你说的是山,这就是你没听懂的原因。

        问:师父,我想问一下怎么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答:它以两种方法而达到,一个是建立认知,一个是用具体的方法逐步改善,就是戒定慧的内容。但是现在建立认知要宏观,要成为体系。我们现在在了解和理解的层面,还没有到善解和分解的层面,你说的是后面的部分。

        为什么把如来藏开为两个缘起?

        问:您前面讲到如来藏开了两个缘起,一个是真如缘起,一个是如来藏缘起,如来藏本身分成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两个层面,空如来藏对应的是真如缘起吗?

        答:空的如来藏对应的是如来藏缘起,不空的对应的是真如缘起,真如是离言的,真如唯有境界。阿赖耶识的背景是如来藏、法界藏,所以叫做空,它的本质是没有的。由此所摄的一切法,在本质上是没有的。当然,昨天是开宗明义,首先把这五种缘起对应五教而建立它的次第,后面会细讲。

        问:华严宗的分类实际上是四大缘起:惑业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以及法界缘起,为什么我们这次把它分为五大缘起呢?

        答:因为要解决五教。

        问:顿教是离言的,是无相的,应该是没有缘起的?

        答:离言的,所以叫做纯粹的,一个事物只要产生,它怎么没有缘起呢?它是离言的真如。

        问:离言、无相应该属于是无教之教吧?

        答:它有结果,它有以这个教成为一个品位七地以上的菩萨的话,它一定有它的教法。换一句话来讲,佛陀建立圣教,不离文字相,不离语言相,这叫方便相。这个方便相实际上是有局限的,像我们平常说的热,每个人对热的定义不同,同样的温度,有的人觉得热得不行了,有的觉得不热。现在科学理性的分法,基本上37度以上,这就热得有灼热感了,那么要到100度、1000度都可以用热来概括。那么我们现在建立名言,它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就是说我不能说热,而是要用理性的说“40度,有点儿烫,有点儿热”,这个量是可以称为量的,这个我们叫做科学。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可量化的,很多事情不是感性地说了,只有三种的量,现量、比量、圣言量可以成立。安立这个名言的目的,一个是量化,一个是区别,量化本身就是为了区别。而五教,建立五教,终教和顿教本身就是为了区别,但它们都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而这个大背景就是密意。换一句话来讲,言外之意,我们平常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真如缘起不以文字相所指的那个为它,那么是以真如所指的那个境界,而不是概念,那个境界是真实存在。所以这个境界并不是不存在,它这个境界叫做一种量。

        问:那还是有相的,对吗?

        答:它这里已经不是有、无二边的思维了,从如来藏缘起往上都叫做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是华严想要表达的核心。但它并不是没有量、没有相,量就是相,有了量化,它一定有了相。只不过这个相是脱离了空、有两端,而是真空妙有,离言思分别,离前六识的分别所能捕捉,唯智能通达,它和智相应,不是和识相应。对于识来讲,我们安立一个“空”,或者有相、无相。无相本身不是没有,你在这个概念上有一个比较混淆的地方,把它有点儿当做没有去理解,不是的,空、有本身也都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这个我们先不谈,我们就谈到顿教起点很高,它对应的是修学的品位。如果在如来藏,我们说菩萨,在终教七信位的菩萨,把他放在顿教的地位,实际上是初信的菩萨,所以顿教已经是见到真相的终教的七信位的菩萨才可以。如果再往上发展,就更不得了,这个完全是大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个顿教是建立在大菩萨的位置。建立这个教,对我们凡夫来说就是叫做离言,因为我们的语言根本描述不到那个境界,所以叫离言。

        对于佛说法,他安立的一个位,他有表达,但它是他语言之外的言外之意。但是我们有心,可以通过这个心体会,而这个心如果在戒和定的觉照、觉性很稳定的时候,那个心就游到了佛菩萨的那个境界去理解它。同时,从小、始、终、顿这几个教来比拟它,触摸它,对于心来说有这个功能。所以这里一定要安立量,也就是这一次为什么要把如来藏缘起一分为二的原因,因为往上即是不退转的胜义,往下是有退转的胜义,但非世俗,再往下面完全是世俗。有世俗唯说空,因为没有自性;以胜义是解脱,但它是离言的解脱。

        所以如来藏是承上启下的,如来藏称性发挥,纯粹的一部分我们叫真如,实际上它是如来藏的不空如来藏,叫真空妙有的菩萨境界,即七地以上或七信位以上菩萨的境界,它有一个位。至于怎么样到那儿,佛陀用说法的方便把如来藏的体系告诉你。它并不是不可捉摸,它是可以体会的,它有它如来藏的一个说教系统,甚至我们大乘的禅宗就是顿教的范畴,这个当中都有它的方便。而我们说这个顿教,就是在整个法的层面给它的一个区位,就是把这一块叫做一种方便,了解它。

        我们要了解法界,《华严经》就是要了解整个的法界,不要说顿教的菩萨,我们连毗卢遮那佛都要了解,你听明白了吗?这根本都是圣言量,就是依靠圣言量来了解那个境界。按说语言就更不行了,那这个经典为什么还可以表达呢?你读一遍经文就知道,心有这个功能,同时就是在扩容我们凡夫的心。从我们现实的密意来讲,实际上我们心的创造性真的是上天入地,这本来就是比拟那种不可思议的生命的设计力、创造力、人文力、智慧力的一种显现和作用。

        只是我们没把它聚焦,所以我们造出来的东西都是静态的,不能如宇宙造出来这样动态的一个圆满、美满、和谐的事物。花开百样,样样不一样,时间全不一样,人类造不下来,这是法性。但佛性不会去为了追求美好而存在,佛性是为了追求真实而存在,然后鼓励菩萨以善信而存在。所以每一个位都是求美、求真、求善的不同层次,当美到达极致就是善,善到达极致就是真。如果有真,生命一切都可以以真而建立永恒,永恒当中才是最完美的。它是这样的,逆推顺推都是心,所以一切都可以以圣言量安立方便,达到那种境界,了解全部,所以华严是让你了解全部,并不是无相、空。

        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或者世间人,有很多都是因为概念而引起来的混淆。这个概念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于每一个法相和法性一以贯之,就是你的觉性,所以《华严经》是谈觉性的。如来藏是谈圆觉的,《华严经》是谈本觉、始觉的。《大乘起信论》《宝性论》《法界赞》这些,它就是专门解释这个离言的圣言量所化出来的这个法,是怎么样让你明白的。到了那儿你就知道了,卤水点豆腐,那妙得很,完全都是用语言的方便、文字的方便。

        我们实际上谜底都给大家了,就是因门六义。因门六义把你已知、未知,不管圣言量、比量、现量,都可以推测出来,你就用你凡夫有漏的身去推,都能推出来。就像你要学会八卦,你掌握它的方法,就能算出来这个结果,你也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但结果确实有时候是可以作为参照的。所以这法界叫不可思议,没有一个事物是静止的,都是互相影响的。它进入到不可思议的全息场,就去掉了你的分别,去掉了你大脑的思维模式。

        你用戒定慧所主宰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感应这个世界,以你至诚的愿——至诚若神,感而遂通,寂而不动,以这种模式来互动,你的生命正在被创造。这就是你先天的是一个物质体,但是你的心,你如果用这个精神的这么一种方法去开发它的话,处处是惊喜,这就是修行的成果。你心情很不好,一座打下来,全身通透,看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给你牛粪,你都觉得比金子珍贵,心主宰一切。

        反之也是成立的,你说这个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体验,它怎么不合理了?太合理了,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只是你没有去开发它而已。你只是在用它,一直在用它,不知道给它储存。给它储备一下,不要太虐待它,把它压榨得都枯瘪了,你最后说:“哎呀,我这个心咋都不知道这个?我的心只知道知识。”实际上你的灵性被知识所填满,所以我们是开启灵性。灵性当中我们的生命可以矫正,福报可以圆满,因为福报是什么?福报有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