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三章 “擒贼先擒王”——阿赖耶识缘起|《修行的艺术二:以“如来藏”圆悟大千世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用我们世俗的话讲,佛所提出的理论是对世间高度的总结,或者说是共法,或者说他能够脱离了它而谈它,那么就看得很清楚,他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佛提炼出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是针对事实的共性而提炼出来的。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三章 “擒贼先擒王”——阿赖耶识缘起


第一节业感的世界

        我们所谈到的现实的世界,复杂的万事万象,自古以来,人们都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去总结、去概括。但是佛所说的一个角度,它实际上是对它整体的认知,而不是局部的,我们世间之所以对它不能完全了解,主要是基于自我的一个角度,或者时代的一个局限,或者文化的一个背景,那么这样子它只是一事一议。佛是脱离了这个层面,站在宏观总结,上升为理论。用我们世俗的话讲,佛所提出的理论是对世间高度的总结,或者说是共法,或者说他能够脱离了它而谈它,那么就看得很清楚,他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佛提炼出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是针对事实的共性而提炼出来的。

        惑、业、苦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既不知道如何是惑,也不知道如何是业,更不知道如何是苦。当你知道这个的时候,它是另外一个状况。你知道的时候,有可能又落于情绪,所以这都不叫做法,这都叫做“我”。我们有了“我”以后入到这个山里面,我们是自我主观地去判断我所看到的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永远没有脱离自己这个主观,所以我们很难宏观、整体地去认知我们生命的本体到底是什么。

        而这个理论,“惑业苦”是一个循环相,什么是循环相?惑是现行,当下我们的心是知道一半,是一个平面的思维模式、思想模式,对境的条件反射模式,当下的现行是这样。它的业在时间来说是潜伏的,我们在这个时间段是这么去理解这件事情,过一段时间想法、看法又变了,这是什么?是业在教唆,那么业是什么呢?是一种成见,很深很深的一种看法。

        而这个“苦”,第一个,苦得不一样,苦展现的时候,大苦是按照时间段出现的,我们是在以时间为轴的抛物线中经历人生,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分不清楚这个苦,因为所有的苦和苦受、乐受不一样。而超越苦受、乐受的是什么?当我们经历了,认为它是快乐的时候,它会无常,它会变化,它会成为记忆。当我们经历的快乐成为记忆的时候,就成为求不得的苦,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妄认为我们的人生不苦,这个就好像现在的麻醉剂一样,它掩盖了这种苦对你的伤害。所以从这个惑业苦来讲,一个会有时间的障碍,一个有感受自我的选择、优化、主动回避,有这种种的东西,所以这个真理不现前,我们看不到,也不能够评价我们的生活是苦或者是业。

        业是什么?你得不到的东西,命中注定得不到;你能够得到的东西,你可能不想要,你也没办法甩开。这个只有你经历了才知道,你不经历,你觉得人生是有自由的,实际上不见得。所以业,它有它的想法,它怎么给你安排,你说了不算,它说了算。我们没办法说这种境界,只能说是业,业决定,业的意思是它有决定的作用,它不和你商量,不听你的,所以我们就要听业的。

        我们不知道惑到底是什么,业到底是什么,苦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对这个生活抱有很多的不切实际的,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愿意承认,也不能面对生命是这样子一个没有意义的、生老病死的延续,所以我们是有选择性的接收,这就是我们的惑。我们最大的惑来源于这个,我们是以主观所认可的,以感受为串联的,以时间为轴的对生命的渴望,把我们带到了现在,又从现在带到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现行决定了一切。你只有每一个当下而已,你不能把整个事情宏观的看,你只能看到一个点。

        所以你看到的世界是你所创造的,但是你的世界只有你能够走进去,只有你能够理解,而且没有办法给别人讲,而且你相当满意。所以惑业苦相当于什么?是一个充满了黑暗的地洞,这个地洞是从哪里来的?是你挖的,是因为你想钻,你才挖,所以你只能够给自己挖,而你挖出来的这个世界,是为自己准备的。为什么是为自己准备?你为你未来在挖,你现在想要,是因,叫做惑。你对它充满了期待就充满了行动,所以你再挖,就好像现实的世界有很多东西特别微妙。我举一个历史的例子,以便大家理解惑业苦。

        曹操一世英名,胆识过人,福报无边。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晚年的时候。他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在思考的时候,他的灵性有一个投射,投射出来一个梦。梦到“马在他的槽边吃食”,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很多年以后他往生了,他儿子继位后就把汉献帝的皇位给夺了,但是对汉献帝很好,还给汉献帝封了个侯,汉献帝大概活了54岁。但是他的子孙越来越愚痴,没有他的胆识和能力。而他的老臣司马懿很有胆识,很有心机,有很好的心态,所以很长寿,把曹操的子孙都给“陪死”了。与此同时司马懿很有心机地培养自己的儿子司马昭、司马师。那么最后的结果,司马昭篡位的时候和曹操篡汉献帝的位一模一样。这个就和那个梦“马吃了曹(槽),得了曹的天”下,这个“曹”是为“马”服务的。

        这个叫什么?这叫业,你(曹操)因为有迷惑,你想得到那个位,你也得处心积虑地培养你的儿子,让他当皇帝。你本来都可以做那个皇帝,你把事儿都做出来了,但是你还不坐那个位,实际上就是心机藏得太深了。所以在你的生命当中,就呼唤感召出来一个司马懿,比你心机还深。你看这个惑业苦按时间给你呈现,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你给它什么,它给你回应什么。但是结果没出来,这个结果和它的种子一定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我见到的最神奇的事情。有一个人看他的孩子不争气,为了学习,摁着孩子的头往墙上撞,他觉得这样能改变他。后来经过十多年以后,他有一天和别人发生冲突,别人也没拿他怎么样,但他自己把头往石头上撞,也是撞得头破血流。这就是业、惑,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个怪圈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么经历,我们不知道。所以他那个业力来的时候,他觉得有一个原因,实际根本都不是原因。他就使劲撞,自己撞,是那个业力,他曾经造下那个因,那个业力让他撞。所以生命你要尊重它,任何人你都不可以强求他,他只能够自觉。你如果试着以任何的东西去解释这个,都可能是迷惑、造业,我们的生活逻辑就是这样。

        历史和现实,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这样一个抛物线,当你扔出一块石头的时候,你的朝向就是它前进的方向,你给它的力,就是它落下来的距离。所以并不是这个结果在未来呈现了,而是在你想要扔石头的心念里面已经呈现了。而后面只是按照时间,时间也是物质的一部分,按照空间来呈现你那个心念而已,这就叫惑。把惑和苦一归纳总结,业和苦回到惑上,惑为主因,业为果,只是呈现,只是借助了时空的缘来展现,这叫无明。无明是很有力量的,特别有力量,真的看不见它,但它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控制者,也叫“阎王爷”,它就把你牢牢地控制在里面。

        而业感缘起控制的三个阶段,看似是三个,实际上一个抛物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当它离开了这个点,前后的点就都错位了,而最原始的点和最终的点是保持一致的,这就是我们难以理解惑业苦的原因。我们现在所有的遭遇,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因决定的。而在惑业苦当中,它的因是惑。我们生命当中每一个事情都有它的因果,能够成为主因的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自我。生命的奥妙就在于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和理论,而是一场自我创造、自我设计、自我升级,自动的智能程序在操控,我们只是当中的一个配合者。

        命运是自己设计的

        如果这个主动权被深层的因所控制的时候,我们现在学缘起是要得到它深层的因。我们展开惑、业、苦三相,业和苦接到了我们的现实,而这个惑是在现行当中业和苦的一种呈现,它含藏着,所以它三个又是一个,并不是三个。集中体现爆发在现行,爆发在惑。与惑相配的是眼、耳、鼻、舌、身,这几个都是以物质为体的,无情无义的。如果你用心去照亮它,识就变成智。五个全部能够作为一体观,那么就能够成所作智;单个的都入法界体性,它是法界法性的一部分。所以《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谈他们是从哪里契入到这个法性的实相,法性的实相就非法性的现象,它所有的变现都是按照无常呈现的。

        如果你能够知道苦,这种苦不是你能够主动回避的,它以变为根,变就是无常。而这种变,你不能主宰,就叫做业;你不能够主宰,这个本身就叫做无我。这三个是有次第的,而这三个都带有真理的光明。所谓的苦、空、无我,空当中也就包括了无常,或者叫苦、无常、无我。我们现在如果对苦不能够体会,你体会无我,就是你不能主宰。那么你应该可以理解你所有的生活,实际上你真的不能主宰,这就叫无我,法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包括我们的审美、思想,都可以通过学习被塑造,但是有一点,我们的底色不能塑造,就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它按照它的逻辑、它的因果,如果我们的基因里有一个致命的病,是不能被改变的,就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能改变,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包括你今生成为男人,成为女人,或者说你生命当中有些是该遇到的人,你有什么样的父母,它都是因为你的业,并不怪父母。真的!父母只是配合者,是处于次要的位置,不能说没有关系。

        所以生命是独行者,你就是这么创造的,所以兑现的时候就是这样。包括过去世虽然你可能对于金钱有所执着,但是你还想遵循一定的底线。后来你觉得这个底线是障碍,你突破了那个底线,到这一世你就会为了挣钱从事恶业。这都是与过去世有关,你没得选择,所以你要发愿、忏悔。如果你不发愿,它不能够改变这种你不能控制的命运,业的安排或者基因所控制的事情。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它的必然。比如说你对生为一个女身不满意,觉得有家庭的负担、有情感的脆弱、有意志的懦弱,觉得生为男的好……但是这个你今生知道了,你今生发愿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你必须接受今生作为女身的局限性,因为这不是今生可以改变的。这又是在现行上说,这虽然也是迷惑,但它决定了未来的成果。

        所以这个心特别可怕,如果被惑所局限,它就按照惑的需求,惑所希望的方向做设计。这个设计图一旦做出来,就不能更改,法界就会按照你的设计给你兑现,成为“产品”。这是命运给我们很多考验、挑战,乃至于痛苦的原因。法界,它就是这样的,它收到你那信息就是这样的。我们得到这个方向,才大概地得到科学和真理的一个方向,才明白我们的生命应该从哪里创造。如果没有这样,我们会在很多缘上去创造,盲人摸象,没有对机,治不了病。


第二节从业感缘起到阿赖耶识缘起

        惑从哪里来

        惑业苦如果归为一个点是它的因的话,就是惑。而惑又从哪里来?惑从五识来,惑从第六识来,对吧?第六识能分别,它能分辨很多东西,知道好坏,知道以后就要好的,不要不好的。这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应对事物的本能反应。在这六识当中,第六识又是前五识的“孩子王”,它管着这五个,但他自己有独立的境。但是前五识都要汇报给他,才能往生命深层的后台去深入。实际上第六识只是一个管理者,他不是一个老板,他自己也说了不算,他只能在他的职权范围里说了算。老板是谁呢?是第七识,第七识执着“我的工厂,我的家庭,我的老婆,我的员工”,它是中间的枢纽。

        如果从这个惑去看,它代表我们的现行,但是我们所有的现行都会有一种影响力存在,而这个影响力就好像我们智能手机的仓库一样,就是软件,都会储备在那儿。你今天翻了一天的手机,所有的痕迹都在后台保留着,所以后台很重要。所以明天你收到一大堆信息,是后台根据你的所好,给你推了一大堆信息。可能你觉得很奇怪:“它怎么会知道?”,这是因为你的痕迹,痕迹是按照时间累积的,它有它的轨道和记录,它有它的倾向性。所以我们当下翻叫现行,现行的记录叫仓库。仓库里面保留的信息,又成为你明天现行的一个来源。后台根据这个又给你推介这方面的资源,那么你明天在这个方面就会更加如鱼得水,效率百倍,这叫什么?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

        如果从当下来看是惑,实际上是过去的现行累积出来的在法界当中的一个“弹射”,又给了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能自己是主观的,给了环境一个要求,而这个环境按我们的要求成熟了以后,它又反射回来的时候,实际上又在加大我们的某一些认知,或者给我们划了一个范围。所以惑按照时间轴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它叫做“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而当下的现行当中实际上是多元的,所以事物会岔开轨道,慢慢地从一个细微的事情又成为另外一种方向,不断地变换轨道。

        所以我们现行的载体是前五识,与前五识同步的是第六识——“孩子王”。第六识在现行当中分别、感受、主观判断,就像一个经理,一切为“老板”(第七识)负责。而“老板”每天收到这么多的成果、信息,回家交给他的“老婆”(第八识),他的“老婆”照单全收,“老婆”就是一个仓库,收了好多好多。等“老板”一死,下一期生命开始的时候,实际上他就带着前世他所有的影子,或他的财富,种种的渴望而投胎。所以他投胎的时候就带着潜在的仓库里面的种子,属于他的财产。所以他投生以后就赶紧找他前世的“财富”。而他前世的“财富”,当然不是财富这么具体,而是思想,他的思想就在影响着他当下一期的生命,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因为他对那个“财富”很有感觉,执着它,虽然已经忘了它,但那种本能的抓取在。这是什么呢?实际上把一个惑按照时间段去分位的话,就是八识。

        而八识起作用的是“影子政府”,背后控制的就是“老板”的老婆。“老板”是第七识,他是“我”,第六识就是“经理”,时时刻刻为老板负责任。第六识再往下就是“员工”(前五识),“员工”去创造。但是第六识和第七识同步,又和前五识同步,所以它是上传下达。但这一切都是背后思想当中的欲望,“老板”的夫人只是他生命投射出来的思想载体而已,我们把她叫“仓库”。她收藏了作为“我”的所需,“我”的所有,“我”的看法,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而安立,所以第七识只是以“我”为概念、为境,但他看不到员工在干什么,都是通过第六识。

        所以对于这一切来说,载体反而更重要,载体是惑的因——阿赖耶识,它可以主宰未来。当你未来到了那个阶段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惑的因。所以我们说这个惑先天性所带的不足,就是以阿赖耶识这个平台和载体而成就的。所以生命的因是什么?是“我”,而这个“我”是和阿赖耶识同步的,是“我”的量身定做,与“我”同步的,起着决定性的,可以说是一个思想,或者就叫阿赖耶识本身,看不见。那么如果从惑业苦的这个循环,以惑为因,深入到它的逻辑的时候,会发现它(惑)是一个果。这个果的呈现是因为阿赖耶识是动态的,时时刻刻收藏很多信息,又通过第七识、第六识而建立一个现行的不圆满。

        以阿赖耶识为缘起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唯心的缘起,心决定,也叫做因果的变现,识增长。“未造者不遇,已造者不坏”是什么意思?你过去做了什么,它一定照单全收,收在哪里?收在阿赖耶识。当你下一期生命诞生了,随着眼、耳、鼻、舌、身的诞生、成长、兑现,个体生命的分别就都建立了,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它是受阿赖耶识先天的控制,所以你这一世的惑就呈现出来了。我们只能活在惑的呈现里,而看不到惑的后台是谁。就好像我们是一个木偶的话,我们看不到挑线的人是谁。而挑线的人只有自我的执着,而他的思想才是阿赖耶识的仓库,是他的思想在操控一切。思想是看不见的,而这个人是看得见的。所以对于第七识来说,它也是和第八识保持同步,又和第六识保持同步,第六识又和前五识保持同步,又和第七识保持同步,所以它看不到第八识。而第八识看不到前五识,有一个隔板,八识各各不同,所以叫八识。

        阿赖耶识——生命的“信息库”

        在阿赖耶识的世界里,我们曾经有一个比喻,是为了认清这个生命的复杂性,就是在种子的含藏性、能藏性、所藏性当中,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大海,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大海是从哪里来的?本来没有大海,我们安立这样一个名言。天上不断地下雨,四面八方的河流都汇聚到这儿,就成为一个大海。而这个河流本身也不是从河流来的,它来源于天上,天上下雨,天上下雨的每一粒微尘,它的聚集都是海的一个因。当我们这个生命诞生了以后,实际上在这里就比喻为这个大海已经成功了,所谓的海很深、海很大,不是一个小的,四流都归到这个海里面了,这个海就成就了。从这里比喻我们这期生命已经诞生了,成熟了,成就了。实际上,它本身也是很多条件下产生的,同时它含藏着更多的种子,里面有沙砾,也有鱼鳖海虾,也有咸味等等,是一个复杂的和合相的混合体。

        但是,是不是到这里生命就停止了?并没有停止,他又在接受“下雨”。海没产生之前,河流或者下雨的水,和海产生了之后,就有个时间段的分别。所以海成就以后,再下雨,它接受的这个就叫做现行,就是有新的种子产生了,新的事物介入了,也许天上下冰雹,也许刮风下尘土,也许是鸟又叼来了沙砾……这些都会进去大海,大海也会有新的事物产生,这些都代表了新的惑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体。如果我们这个“大海”有一万年的时间累积,去收藏了宇宙当中的各种事物,而这个海有一万米深,事物往下沉的话,一年沉一米。所以当一滴水进入到你的生命体之后一年往下落一米,那么在一万年中它都是动态的,一万年来不断有新的种子产生。为什么说一万年?就是无限循环的生命体。

        海的本身是空的,它是因缘形成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缘起。而它本身又是现行的,有新的事物介入的。新的事物介入决定了海平面的上升,海的各种波浪的大小,或者决定了它的枯竭。这个就比喻雨滴是大海的因,大海是惑,那雨滴就是现行。现行生种子,大海里面的每一个事物都代表了一粒种子,大海本身是一个仓库,大海对于未来的破坏力,或者创造力……成就了未来的生命。这个就是把一个动态的生命一层为一层的因说清楚了。通过比喻,大家容易理解我们的这个生命体是条件决定的,大海不能说“我叫大海,我就是大海”,这就叫无我。

        为什么有的时候叫大海,有的时候叫雨滴呢?事物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而在每一个阶段的标记我们都把它叫名言,它是为了区别,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事物。所以阿赖耶识,包括前六识,都是一个因缘下的存在,它能够转变,所以我们说转识成智。阿赖耶识非常广泛,而我们的现行非常具体,这个毛毛细雨湿透了衣裳,最终我们的生命体又在动态地变化。正是因为变化,让我们觉得难以琢磨。它不以我们的意志而变化,它以它自然的法则来变化,所以叫做缘起,叫做科学,它的条件达到了就变化。有雨滴故有河流,有河流故有大海,这就叫科学,事物有它自然的法则。

        如果再说到水,那更有意思,它也是缘起,H2O,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的结合就成了水,水也没有自体。所有事物推到根都是缘起,没有一个是实体。但是我们安立名言的时候,看每一个事物都是执实的,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有“我”,所以第七识和第六识是捆绑式的。第六识因为有分别,第七识有自我,分别和自我一结合,我们就想拥有世界,我们就想拥有永恒,我们就想拥有长寿不死。实际上这些东西,我们所想的东西都和缘起不相应,自己不能控制,所以叫做无我,又回到一个基准点:一切法你都不能控制,你都不能改变。

        接受现实,创造未来

        生命的转机在未来,你现在基于什么样的认知和抉择,然后按照这个法界缘起的因缘所生法的科学合成法,你去创造,未来才可以被控制。而现实是这一期这个不完满的生命你只能接受,这叫接受生命的不圆满。你不能改变,但实际上我们都想改变,这就叫妄执,也叫分别。因为对于第七识来说,永不满足;对于第六识来说,永远不自量力,认为“一切我都可以”;对于前五识来说,它紧跟第六识,老是瞎说“第六识说啥,咱行,咱弄”。生命就进入到八识互不相知而又疯狂联合,这么一种失控的惑业苦的无限循环。那我们的生命真的是会飞车,真的,谈不到我们驾驭它的能力,它只是按照它无情的轨则在往前发展,所以发展到终极,就出现了生老病死的成果。我们谈不到生命的自由,因为我们生命的自由全被八识控制了。

        就好像你买股票,实际上你怎么能赚钱呢?都是人家在控制。你说“我今天赚了钱”,今天人家是给你点儿好处,让你明天多买,你没有贪心,他就拿你没办法。这市场不是你说了算的,你老觉得自己聪明,一定能赚钱,是不可能的。你以为你赚了钱吗?你没有赚到钱,你赚到了什么?你被人家赚了时间,你的生命都拿去在不可能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你输的是时间。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时间,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会后悔“我为什么没有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是你不想做,是因为你没时间做,为啥没时间?你认为你可以控制这个世界,你可以用财富来控制,你的妄想太大了。与其说你获得了财富,还不如说财富控制了你,把你一个人给废了。你说哪个厉害?是无情的东西厉害,还是你一个有灵性的厉害?

        如果一个有灵性的生命,总是形而下地去追求物质的法则,被物质无情地吊打、碾压,还说:“好,真好,你看我成功了,我成就了。”这叫什么?这叫无明,这叫我执,这叫迷惑,这叫赌博,这是一个赌徒的心态。啥是你的?禅宗的老和尚为了让人开悟就经常提醒:“你说啥是你的?”父母是你的,走着走着也不见了,你只能在心里面苦苦呐喊;老公走着走着,变成别人的了;孩子走着走着,翅膀硬了,也飞了,留下你满目的伤痛。你都在错位当中,你说啥是你的?

        小和尚一出家,没见过寺庙的庄严,看看佛像,看看地,不好好走路,不好好吃饭。老和尚就问他:“你看啥呢?啥是你的?”听得懂的,感恩;听不懂,会说:“老和尚咋了?脾气这么怪,说啥呢?净找我茬,我走路走得好好的。”他认为自己走路,身体在走路,眼睛在天上飞,鸟来了也看,人来了也看,听到一个声音就回头,这是八识在错位,在疯狂。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老和尚在说什么,只觉得这个古怪的老头很难相处。

        法是超越常情的,我们要听懂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就脱离了成见,脱离了俗见,就是脱离了识。识就是成见、俗见。哪里是识啊?人类的共识、认识,人类的潮流观、价值观,凡是变化的都是识,凡是永恒的都是智。它怎么变的?通过八识变的。八识怎么变的?现前一念被他的一个惑驾驭了。惑怎么驾驭?以业、苦来指挥你的身心,就这样子一套体系建立了。

        现象的世界多么的精彩!但都是为了制造你的惑,你这时候才知道现实的世界好像要分析分析,这就是智慧。你不分析,拿一个百年之躯要和这么大的对境做斗争,你不用斗争肯定都输掉了,斗争就是死得更快而已,能不苦吗?我们不是说死,而是你不能驾驭自己的生命,你没有自由权,失去得更多,你失了佛性,失了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最可怕的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生命意义的时间。

        很多人根本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人和戴着“无明眼罩”拉磨的驴有什么区别?自己觉得走了很远,实际上没走出去一步,都是为别人服务,为无明服务。我们人类怎么样无明,这个法界就怎么样对待我们人类。就是自己挖一个洞,因为只要你戴上“无明的眼罩”,你就会陷入到主观的对世界的看法。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因为你的心而创造的,别人走不进来,你是这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所以你的业力只允许你看到你认为真实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和你无关。


小结

        业感是对现实的理论上升、宏观总结,缘起是对它的成因和它的分解方法的一个呈现。为了呈现它、分解它,我们探究它背后的黑手、推手,擒贼先擒王。控制者被找到,是阿赖耶识。这个世界只要有心,都是阿赖耶识的范围,一切见闻觉知,都是阿赖耶识内外沟通,收藏一切收藏品的仓库和通道。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缘起,它和业感的缘起是有联系的。只不过阿赖耶识作为业感缘起的支撑和因,埋藏得更深而已。我们看到一个小树桩,踢了一脚,以为它会被踢倒,结果脚被崩了,就要去寻找原因。刨开土一看,好家伙,它下面的根如铜墙铁壁,这才知道害怕。这就是面对真实,把这个根全刨出来,这个作为障碍物的树桩子就不存在了,不是树桩子的毛病,是它的根很厉害。根就是阿赖耶识,遍及根身、器界和种子,含藏一切生命的信息。


互动问答

        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的关系

        问:师父,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之间的联系,可能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干,然后树叶。一个是可以看得见的,一个是需要深刻挖掘才能看得见的吗?

        答:这是它们的联系点。业感缘起是一个平面,是一个体系,阿赖耶识缘起本身也是一个体系。作一个比喻,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这两个平面是平行的,以平面来讲是自成系统的,但它们两个之间有关系。这个关系的端口就在阿赖耶识和惑,业感缘起的核心是惑,阿赖耶识缘起的核心是阿赖耶识。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生命观,不是平面、单线的。而惑业苦基本上是一个无限循环,无限循环当中会摄持很多事相,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境界、遭遇、感受,它们是以惑业苦这条线串起来的。而惑业苦本身又是一个点,里面起作用的是惑,惑是贼王,但“贼王”到了上一级,就变成“小喽啰”了。

        你这样理解是可以的,首先建立它的体系,所以要分别说。它们中间又有联系,是因和因的对应。在业感缘起的层面,惑说了算;在阿赖耶识缘起的层面,阿赖耶识说了算。就像两个国家,你出国王,我也出国王,才能对应;你出小兵,我也出小兵,那两个人之间说啥都不算,做不了主。决定性的叫做因,主因。惑对阿赖耶识,那真的好像一个乞丐见了皇帝一样,乞丐在乞丐圈里面厉害得很,一出他那个圈啥都不是。

        惑和阿赖耶识之间是呼应关系。阿赖耶识相当于看不见的生命的推手,如果看得见,表现出来的就是惑,所以它们两个又是一体的。这就好像一个人,你能看见这个人,但是你看不见他的思想。阿赖耶识就像他的思想,而惑就像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本身不圆满,而阿赖耶识里面的体系很大,相当于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业和阿赖耶识的关系

        问:业不是和阿赖耶识有关系吗?

        答:当然有关系,业是从阿赖耶识变出来的,但是它转了几个弯,所以不直接,而直接的我们叫它业。业让我们如此疯狂,从阿赖耶识来说,未造者不遇。业相当于一个号令,我发了号令,就一定会出现。有的人发了号令不算,阿赖耶识真的发了号令,还要转很多弯,因果才能成熟,而业不是,业当下就出现。

        八识(即阿赖耶识)是把业的种子收到里面了,但不起现行。八识是国王,不能够跟乞丐直接对话,就显得没层次了,连那个都管,他就不是国王的品位了,所以他就会交给丞相。他的丞相也不会和乞丐说,会交给他的省长,省长会交给县长,县长会交给街道的主任,主任会交给一个办事员。主任出手都嫌龌龊,何况是国王呢?当然,号令是他下的。这就是阿赖耶识和业的差别。

        业是近因,当下的是业力,所谓的业就是一种力量。你不能说阿赖耶识是一种力量,这就有点理上通,事上不通。阿赖耶识是一个仓库,仓库的门关着呢,仓库里的东西咋跑出去的?总是有人去拿嘛,谁拿的很重要,这是第七识、第六识搞的。

        连惑、业、苦,我们都要分开三个阶段说,更不要说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很复杂,就像一个仓库。我们现在就在一个仓库里面,如果现在地震了,大家往出跑。从理论上讲,大家都能跑出去,从现实来说,门就这么小,谁的力量大,谁就能跑出去。而跑出去的如果是一个智者,他可以去传播思想;如果是一个疯子,他也许就会毁灭世界。

        问:从门里出去的力量是谁给它的呢?

        答:它里勾外连,六识、七识都勾引它,外面的时间、因缘也到了,它是众缘和合。你的见地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见地,认为有一个实体,而这些都没有实体,没有自性,是因缘和合,它等于是一个程序,并不是一个人。

        问:因为有缘出现之后,才能把事情调动出来?

        答:简单地理解,阿赖耶识是一个智能化的程序,所以叫物化的思想,而没有实体。如果条件达到了,远近不是问题,局限不是问题,它是靠感应的。外面要有接应的,里面要有推动的,时间要到,地点要到,什么都要到,它才能出来。这就是因缘和合,我们说缘起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没有一个实“我”,没有一个实体,都是因缘和合。在阿赖耶识和业感的世界里面,完全是一个智能的程序而没有主宰。我们认为有主宰,这是错误的见地,是神我。

        问:可不可以理解,“先有鸡先有蛋”,这个无明是无因的。

        答:一说到鸡蛋就没因。没因是啥?所有的缘都是平等,在平等缘之下产生的,没有一个起主因的。有鸡有蛋就有主因了,鸡和蛋,不管你说什么,它两个不能平行,不管鸡下蛋,蛋孵鸡,都有一个先后,这就是时间,它们不是同时俱作,所以时间就是一种错位,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缘——时间。

        问:师父,您刚才谈到第六识是前五识的孩子王,第六识又受制于第七识。但是第六识自己又能独立,您刚才说八识之间有一个隔板。

        答:所谓识的意思就是有阴影,所以叫做业识。八识都是一个影像,而不是一个实体,以功能来区分它们的空间,但它们是一个叠加状态,不是一个空间概念。因为它们从功能来说不同,所以有隔板,并不是有一个实体的隔板,所以说它们的阴影是互相有影响,所以才能够互相又联系、又独立。你们千万不要陷入到思维分别。

        问:这样理解阿赖耶识行不行?就是阿赖耶识相当于百度云存盘,所有信息都在里面存着,但它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实体的,如果想把它里面的信息调出来,必须通过第六识或者第七识才可以,得有这个条件。

        答:你这样一安立,就安立了因和缘的差别,我之所以说诸法因缘和合,就是它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主因。你一立主,这里就成了神我见,执识见,有主宰者,有改变者。阿赖耶识自己说了不算,别人给他什么,它能照单全收,它必须要经过第七识的这个磨眼儿,不经过第七识的他都不收。而第七识“执我”,前面六个他都可以收。

        问:能不能这样理解?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是两个通道,只是解释同样的世界用了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名言,所以才会出现有没有隔板这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化学反应,是互相来印证的,并不是哪个立先,哪个立后。

        答:逻辑不是无缘故安立,它有它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当中有顺法性的一部分,但是有深浅不同,所以它两个之间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重叠的。你到站下车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终点站还没到。它是这样的,因为有重叠,所以不是两套,而是一以贯之。

        问:是先从两套来讲的,但它毕竟是解释同样的世界,所以它们是有联络的?

        答:对,先从两套来讲,是要把一个平面的事情先解释清楚了,一个立体的事情才能建立,所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它里面有一个拐弯,它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一条直线就没有拐弯,就不需要再安立。

        问:就像力和反作用力,总有一个主力和被动的力,但这个不是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化学反应,就是当两个原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哪个原子是主动或者被动,它直接的比如从第六识到第八识,是一个促动,然后它们就有这样一个反应?

        答:这么理解也是一种解读的方式,但是要把握它宏观的趋势。因为化学反应的标志是一个事物和一个事物产生了新的事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的这个是一个物理反应。

        问:但是这个物理反应里可以说是更深的一个物理反应,它有点像纠缠那样同时发动的,没有主因的。

        答:所以它有点已经介入到虚的层面,而非实的层面。到虚的层面,它就不是一个平面或者立体,它就是随心所欲,有可能要变化。我们现在安立阿赖耶识,只是对这个事物的主因归到一个点上,而这个点本身是一个体量很大的事情,安立名言叫做海。海是一个复杂的和合相,《金刚经》说“和合相者是不可说”,而我们现在的理解,都是把这个事情概念化了,认为它很简单,实际上不是的。

        我们把阿赖耶识比喻成大海,然后分析它平等的因。不管水滴、河流,对于大海来说,都是平等的因,没有一个人主动地创造了雨滴,创造了海,没有作者,没有受者,只是因缘和合。对于结果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造就,从这里就分出外道的神我见、凡夫的执识见,它们和我们所要表达的缘起见的不同。

        执识见与缘起见

        问:唯识特别容易进入执识见,因为缘起见不好见。

        答:我再说一个问题,印度有一个国王很有修行,听闻也很厉害。他听说那烂陀寺有一个方丈悟道了,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悟道了。但他这个人又很有德行,他就要去拜访这位方丈。他拜访去的时候带着供养,以一个信众很谦卑的心,把头发放在地上,请大德说法。实际上,他也证到了神通,在内心念头里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最大?第二个,阿赖耶识到底有没有?第三个问题不说了,是关于佛法名词上的。这个大德没有吭气,也用念头回答他:第一个,三界之内,善业最大;第二个,阿赖耶识世俗中有,胜义中无。国王的瓶颈就像我们现在理解阿赖耶识,一个有神通的人都难以理解阿赖耶识,到底是有还是无?圣者就给他一个很明确的圣言量,“世俗中有,胜义中无”。在世俗谛是成立的,是有实体的,在胜义中是没有实体的,因为转识成智了,那就是我们要找的如来藏缘起。

        探讨阿赖耶识和如来藏

        问:是如来藏与业力相结合而产生的阿赖耶识吗?

        答:这个见地不太合理,因为如来藏不会产生现行。

        问:是不是染分依他起?

        答:那它就成阿赖耶识了,染分依他不起不就是阿赖耶识吗?我们只能说阿赖耶识当中含着一分净分,净分称性发挥就是真如缘起,这个从理论的铺设上是合理的。

        问:师父,您在讲业感缘起的时候好像讲了这么一句话:烦恼是一种无明的表现方式,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原因。

        答:它叫客观呈现,这样说精准一点儿。

        问:能不能这样讲,阿赖耶识是惑的,也就是无明的因,能不能由此推出来阿赖耶识是自然界一个客观的因素呢?

        答:自然界当中不含着阿赖耶识的人文性,阿赖耶识是一种很高端的人文素养,所以叫做识,是精神性的。

        问:是生命的因素?

        答:它是带有生命的灵性和觉知的。

        对这些你们粗粗地了解,我们讲华严不是为了让你在哪一个地方停留,你参不透也能得到华严的宗旨。千万不要在名相上太去执实了,我们的思维本身就很容易落在执实,而很难去体会那个境界。阿赖耶识可以说是一种境界,现在人类能看到吗?人类有几种心?很多人能感受到潜意识,却没办法对它做分解,现量抓不住,第六识已经这么困难了。潜意识,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预感力,只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才有点儿痕迹,平常它不现的。

        问:师父,阿赖耶识里是种子识,它里边有善的种子、恶的种子,我想问一下和无漏业有什么区别?

        答: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是无漏种子,善恶的种子是后加的,阿赖耶识本有的种子是与生俱来的,就是净分——阿摩罗识。

        问:那我们修习的时候,我们知道肯定是要断恶的,对于这个善呢?

        答:善与法性相应,必须去培养,因为它虽然不是解脱的本质,但它是可以支撑无漏业的。顺法性,即顺法则,即可以为法,人天乘不建立,如何建立出世乘?

        问:阿赖耶识的本质是无漏业,所以它才能转识成智?

        答:不是,阿赖耶识主要的功能在于仓库,它的本体投射在如来藏上。

        问:那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答:这种说法从逻辑上对,但是一简单化以后,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成了一个事儿了。如来藏是无始以来远离痛苦,远离知见,不被污染的一份。但它既非后天,就是我们善业、恶业的种子,而是先天的一份,这份本自具足的光明不受客尘污染,不受环境作用,不生知见扭曲,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的大涅槃性,它叫做净分。非缘起,是性起的一部分。我们只能说它是阿赖耶识的一个底色,一个背景,它肯定存在。阿赖耶识本身都不起现行,那它更不起现行,有还等于无。

        问:那这个跟唯识家所说的真如不变随缘是什么关系?

        答:真如不变是唯识家的说法;不变随缘,这是顿教,如来藏的说法,所以往上走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境界,在唯识家一定要说真如不变,就是五重唯识观所现的诸法唯识性。

        问:唯识家所说的真如和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

        答:真如就是阿赖耶识的背景,但你不能说它是一个。如果是一个,那就是在胜义中有的东西,在世俗中也有了。就好像说我们本是佛,怎么又是众生?就成为这样。你不能从世俗、胜义两边开显的时候,它就成了在理论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了,甚至你还牵扯到头发了。这就是概念上有这种互相混淆的问题,在境界上不会,从境界上来说是两个,但它是一个同心圆。

        问:师父,您之前是不是讲过它们是屏幕投射倒映的关系?

        答:所以说背景。但是你一说电视机是如来藏,电视机当中的那个图像是阿赖耶识的时候,很多人的理解刚好相反。反而图像变成虚的了,电视机变成实的。就是如来藏变成实的了,阿赖耶识变成虚的了,而我们安立阿赖耶识在世俗中是真实的,所以要说的话,就要成体系地说。

        我们说如来藏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是可以显现在世俗谛的,就是下化门。度化众生之门需要方便,那么这个方便从何而开,从大悲而开,从大悲当中就随缘了。它一定要保持一种迷惑相,才能和众生同步,这个叫留惑润生,入众生界。所以观世音菩萨因为大悲才成为化身。你说“我也有大悲”,那你为什么不能化个三十二应身接引众生?因为向上一招我们不知道,不能入法性,不能自在,没见到那个空性和光明,没见到如来法身。所以向上不去,向下就来不了,而且向上是很不容易。

        它们中间的安立和分别确实很细微,你们不能再像原来一样,马马虎虎就搞不懂了。它是一个活扣,但是安立了名言以后,容易变成死扣。就好像如来法身和如来法身功德,它两个是一体,但又不是一体,所以“诸法不异也不一”,它已经离开名言境。你在名言境中苦苦思索,和它不相应了,只可体会,不可言传。所以要善用其心才能捕捉到,但并不是不能捕捉。那我现在给你的这一把尺子,如来法身和如来法身功德,我们一个通识境,一个通智境,我说它是双运的,你就能体会到。在汉传说是不二的,但也是不一的,叫“离一者离二,离二者得一”。

        这个对我们大脑完全是毁灭性的,我们大脑的模式是啥?非此即彼的,它都能够知道;我们说不是此也不是彼,它就搞不懂了。所以离开二就得到一了,“离二者得一”,一可得,没有本体;“迷一者迷二”,你对一很迷惑,你对二就更迷了;“离二者得一”,这是“不二”的注释。你看到寺院里写“不二法门”,啥意思?如果是法,它一定有一个门,但你老看见门,看不到法;或者你看到法,看不见门,那就不对。你这是用大脑看到,一定有问题。当然,这个值得烧脑,因为它充满了解决生命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