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开启觉性——如来藏缘起|《修行的艺术二:以“如来藏”圆悟大千世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所谓的觉与不觉,就是好和坏,导致了成佛中种种资粮差别。而法界的体性就是这样,它无始无终,你给它什么,它给你回应什么,这就叫如来藏。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四章 开启觉性——如来藏缘起


第一节向着解脱,入佛轨道

        觉性——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在平常当中,我们都有人生的经验,那就是我们对于心的种种体验。比如心清净的时候,能感受到很多的美好;那烦恼的心,也会感受到种种自我的逼迫,烦恼的现行如猛火、大水,让人疯狂。在经历了无数的轮回以后,实际上我们对这些东西是有着一种经验的,这种经验也是一种直觉。所有人类的文明,包括知识都是基于经验的记录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换一句话来讲,心是更深广的,而所有的逻辑理论都是第二手的资料,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点。

        当我们受资料、文字、名言影响的时候,有时候又会把我们直觉的经验给扰乱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谈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是相续状的,它是以一个一个念头的转换在时间的轴线上拉开的,所以如果做一个标记,前面的一念和后面的一念是两种状态,而这两个东西是静止的,它就会有矛盾产生。所以矛盾的产生一定要基于前念、后念,也就是基于你的所知和直觉,它之间才会形成矛盾。

        我们有时候建立一个理论,建立一个概念,是为了分门别类,以一个名言把这些摄持,以便更深入地去探讨一些问题,让它达到一个逻辑的体系。但有时候这个逻辑体系一建立,我们又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又成为所知障的来源,而忽略了圆满的洞察力对你的直接的影响。这个也是意识各个不相知的原因,事物也是各个呈一个分散、分离的状态。而在心的动态相续当中,它又会顾此失彼。这三种就会让我们陷入到非左即右、寻找对错、人我是非,这种种更加复杂的一个因为时空、妄念、执着而分别产生的一种心理的状态和感受当中。

        心是散乱的,因为受很多信息的控制;心又是无明的,因为它遇到矛盾,最终也不知如何应对。换一句话来讲,心是无常的。而法揭示了这个无常,把这种种复杂的体系都高度概括了。所以你的智慧首先要有一个对于一切法总相的了断,那就是当我们对于很多细节的事情陷入到矛盾的时候,你都用智慧去观察,而如何用智慧观察呢?你知道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用这个来驾驭自己矛盾的心的时候,“无常”就变成了口诀。它会唤醒你的理智,会让你的心恢复到“出厂”的设置,不受各种传统、成见、知识、概念、内心挣扎的干扰,所以这是佛说法的原因。

        换一句话来讲,佛说法不是为了建立概念,他是让你去用的。而我们往往是在遇到不能够面对的事情,感到无力、痛苦、逼迫、无奈的时候,认为这是无常的;当我们顺境的时候,健康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不是无常的,我永远会这样幸福下去。这里面没有觉察,没有洞察,没有真相,又进入到时间轴上标记性的、相续性的某一个点位上去了,这个心就变得固化了。而你的身体是你想从哪个门出去,它都有出去的门,最起码有六个门,就是六根。而六根又缘着自己的判断,处理事情的思维模式就是六识,六根去寻找各自的对境就是六境,这十八界就会串起来,都是自动模式,相当于是一个智能的程序。

        这个状态实际上都叫做不觉。所以我们在生活经验当中,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地方,把自己置于悬崖峭壁,想回来的时候也回不来了。在这个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够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反正就是我对,你说咋地吧?”不能解决的时候,“我执”这个老大就出来了。它来把这个一揽子工程干到底,不愿意回头,或者寻找错误答案。我执还会抓取错误的逻辑,因为这个现象当中都会有某一种合理性,老鼠也有老鼠的道,强盗也有强盗的道,做了错事的人都有他的理由。你如果要是从理由去说他错了,那他是不会认的,因为你所遵循的理和他的理不同,所以理和理也会打架,并不是只有你有理。

        理和理打架,大家说的不同,什么能够统领这种矛盾?真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相似不能说是假,但在它的层面是合理,放到四海就不准了。所以在一个圈内必须设计一个圈的轨则,但是不能以这个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法执障。所以活学活用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从你的第一手资料——你的直觉,你还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受,你的觉性,就是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有时候它是独立的,有时候是基于发生过的历史规律和法则而判断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经史合参”。这是从时间上以过去的经验来认知现前的矛盾,还有从他人的一些失误来判断自己的未来,这都是基于如实而产生的。所谓的经验就是后知后觉的认同,但它需要一个过程。

        入佛知见,完美解决

        我们现在之所以学佛,因为佛是一种资源。佛是过来人,他是一个经验,他把他的经验传递给我们,这是我们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的起点是从佛的教诲开始。当然,信与不信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看到,所以你不信。但是我们没看到的事物多了,我们没看见我们的曾祖、高祖,难道他们不存在吗?这些范围都是可以通过逻辑知道的,但是你知道不等于你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你生命的意义,因为离得太远。理和事之间是有矛盾的,理论上知道你有一个高祖和你见到一个高祖是两种境界。所以我们理论上学佛和自己用心去体验生命的境界,也是两种境界。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要善用其心,体察佛说法之外意会的部分,而不是言传的部分。言传的东西没有错,但它不是那么有血有肉,而你的心是佛的另外一种本体,我们还要去体验两种教证(本住法和自证法),这即是法。

        第一章,我们把佛的教言以五种缘起而开宗明义。因为佛说《华严经》是把所有的生命形式成功、失败的原理,乃至于最终的结果都说出来了。不仅说了有情世界的物质发展运动规律,也揭示了历史、自然、人文、器世界的发展规律,体量非常庞杂。而我们的心念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归纳总结。

        第二章,基于我们业感缘起的现实世界,举了很多的例证,验证了很多的道理,最后高度地总结:现实世界是惑、业、苦辗转增上的一个理论性的循环。苦又产生了惑,惑又产生了业,因又为果,果又为因,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的生命在被动、无奈地相续,这是我们的结论。当我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基于惑来下手,用持戒、修定来解决。但是在此之前,要有一个对世俗谛的思维、抉择而得定解。定解就是确认世间的很多问题很难解决,解决不了,所以我要换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在枝末上去分别。而对世间来说,我们最终只能够出离。

        所以针对业感缘起的因是惑,惑的支撑点是阿赖耶识,而我们要出离的这个出离心的决定,它是一种信念,要远离。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首先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我们说决定一切事物的成果,基本上都是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方向要对。心向着何处去?如果没有方向,虽然你走了很多路,实际都在重复地走,所以叫循环。如果你在这个轨道上循环,这个轨道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另外起一个轨道,这个就叫出离。而另外一个轨道的起点,首先是一种认知,是以阿赖耶识为起点的。阿赖耶识是那个层面的起点,但阿赖耶识又和这个世界的惑有联系。这只是理论上的一些铺排,而不是对阿赖耶识本身定义的分别,所以大家要善用其心。如果不能够理解,我们要知道现在讲的阿赖耶识只是一个体系的建立,至于它是因为什么而建立?是真实,还是人为呢?后面我们会讲。

        这是对前面三堂课及一堂羯磨的总结,这是结论,结论是什么?是导向出离,全部解决,向着解脱入佛的轨道。也许我们还没有感受到世间的过患,通过我们的讲授,不断地去论证,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你会有一种感觉出来,实际上就是有一种方向出来,方向有种决定。而我们的着力点就在出离心的培养上,这是核心点。你要有着力点,就好像迷惑的着力点是阿赖耶识。换一句话讲,阿赖耶识是支点,而迷惑是这个石头。要想撬动这个石头,我们不能实实在在地去搬它,要以阿赖耶识的支点来撬动它,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作用。

        我们要开启觉性,而非分别,当你静静地去想这些道理,确实有这样的痕迹,虽然你没明白。所以,所谓的法是来源于自己的心,当我们的认识知道外境是如此充满了相对性的时候,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境。外境遍布荆棘,但我们不需要把地板铺满地球,只需要穿上一双鞋子。这就是要回归到我们的作用点上,这是第一个转弯,佛法上叫转依,也就叫着力点。如果你散漫地再去说外境、世间的不圆满,说来说去只会增加情绪,所以我们说到这个程度就不说了。当然没说清楚,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把它全部解决,要和它断离了。

        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地摆问题。所以我们讲第一个是要了解外境发生了什么。第二个,如何提升我们的内力,内功。这是第二个问题,了解不代表理解,理解了才能出离——这个东西惹不起,我躲得远一点。你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是法的次第,而非概念的次第。如果你还在外面分析,那就是执着理论,而忽略了你要干什么。一个复杂的外境,你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它就变得相对简单。你觉得它很难,实际上是因为你智慧不够,你培养智慧的时候,难的事情就不难了,是这样地转向。

        儒家不也说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要认识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以自身为因的,你看到了问题,没找到解决它的因,那么你就永远在问题里面转。好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延续这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太多了,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只是你现在拿法能不能对号入座就不知道了。你没有理解的话,还是转圈圈,还是晕的,而我们已经举重若轻地走到下面一个层面——如何解决问题,你还在复杂一个问题。

        什么让你复杂?就是你的分别心。所以我们平常这个第六意识特别麻烦,它不断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本来山河大地都属于公共资源,你总是要把它据为己有,所以费尽心思,但是纸包不了火,最终败露。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东西是你的,你都认为是你的。那这是什么?贪心,有了贪心才认为“这个是我的”。所以是心出了问题,还是这些东西出了问题?你说这些东西勾引你,也没错,这个理论成立。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有缝它才叮的,你怎么不说主因在哪里,你光说缘。这个问题,你如果用智慧去想,它马上就能解决;如果你不用智慧想,就会陷入到我执,必然被外境绑架。这就是两种方向,所以我们说要转向,回到出离心上,整体解决,是这个意思。

        学佛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

        从了解到理解,理解了,生起菩提心了;理解以后要善解,那就求自己的问题了。所以真正的了解就是你生起出离心,因为什么呢?真的,这个世间的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你就不会认为自己这么能了。我们平常都认为自己很能“啥我都能弄”,世间很多事你都弄不了,最后弄了半天没办法,只能无奈地交给时间去处理。早早让你退,你不退,最后弄得很尴尬,才退下来,退下来就叫出离。出离不是为了退步,而是为了进步;进步不是为了进步,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增长智慧。说到底是我们智慧不够,所以学佛是学什么?学智慧。

        你看医院、世间的单位都在解决某一个问题,但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敢去夸这个口。他们所给的方案和方法都是相似法,所以你就要知道,那都是相对的,不能说它不是法。那我要彻底地解决,我还是要高起点,由此我们回到了所有修法的着力点——出离心。而勇气是什么?能够出离的勇气即是智慧;愿意出离的这种智慧即是方向;不断去实践这个出离,就是给力,找到了驱动力。所以问题的本身就是你觉醒的勇气,现实的压迫就是你驱动力的来源,这不都是现实的问题吗?所以学佛是为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

        你只照顾一个点就会偏,有些问题你要宏观调控,不能进入到理论层面执着分别。因为那是第六识的无明,你被无明所惑,认为你的这个理论圆满,这样不代表你有信心和方向,你学佛永远学不明白。连佛说的你都不信,还要论证论证、思考思考、参考参考,这个不叫做参,这个叫做疑。如果你落在疑本身就是烦恼。我们佛门,你看禅宗一路都是怀疑,但他那种怀疑是信佛说的话,只是“佛说得没错,但是我为什么就不能验证?”而很多人是“佛说得对吗?从我看好像有点毛病”。它是两种方式,所以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我执。

        这个叫做“趣”,因为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分门别类,说清楚以后,它应该怎么办就呼之欲出了,所以叫做趣向什么正确的方法。基于现实是“宗”,现实太复杂,我们把它分类,叫宗。分了宗是为了解决它,方法就和它分宗以后,每一个层面呈现出来的问题的核心点相对应。你对着那个点去解决,在那个层面解决,就叫做趣。所以你走一段路以后,就像竹子一样,长一长就要有一个节疤,要有一个节制。如果你不节制,你一定走不远。节制就是整体解决,因为这些问题是有共性的。这是我们佛法之所以能够实证的一种哲学的原因,这是佛陀最伟大的地方。你不要陷到现象里面去,无限地放大,放任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而是要反过来,回观这些情绪的本源是从哪里来的。看到源头就能得到治理,就像看病一样,找到病因,药马上就找到了它的“敌人”。

        这是基于我们人生的经验,开启了一场正确和错误的抉择,以我们的觉性慢慢地去体验人生的现实真谛以及佛陀所开示的法——苦空无常是对现实高度的概括总结,我们才会知道在身心的层面如何治理,慢慢趣入到方法,那就是戒、定、慧,这已经导向了它的终极。我们开启了一条路,而佛过去也是走这样的路,他实践了戒定慧,展现出了一个结果,叫做成佛。


第二节成佛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明、唯知的觉性

        成佛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开启你天性当中的一份唯明、唯知、唯灵的能力。

        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能够感受到人类的一切安乐,乃至于社会的发展、高楼大厦、人文、审美,实际上都是在觉性的层面展现出来的一种成果而已。一个人的路自己走过来不容易觉察,不知不觉,因为是惯性推动。但是整体人类的成果,还是很具体、很量化,能很清晰感受到的,这就叫觉悟。觉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然后合理地认知它,合理地规划它,是为了合理地实现、创造它。连社会的发展都不离我们觉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不就是一样的道理嘛。

        当然了,觉性是根,他想要什么样的成果,会去寻找这个成果的原理。遵循这个原理,他那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出来。而我们现在说的是最高理想、生命终极的实相,是以觉圆满地呈现出来的佛。换一句话来讲,它并不是外在那么复杂,只是内心的觉与不觉。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高自大。什么是妄自菲薄呢?“哎呀,觉,我好像没有觉呀”,自卑,你咋能没有觉?你为人父母,你的觉性满满。

        我讲过那个狼妈妈的故事,你看狼妈妈,被猎人打断了腿,还是爬行回到它的窝。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皮毛撕碎,猎人追上来了,一看这个皮毛撕碎了,算了,把它抓到也没用。当它全身鲜血淋漓地回到窝里,它要干什么?它担心自己的孩子饿死,它要给孩子们喂奶。喂奶这种天然的力量,让它冲破了对自我的执着,能够忍受疼痛,能够原谅猎人,只选择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觉性。谁没有?你怎么能妄自菲薄说自己没有?为什么要相信那些枯燥的理论,而不去翻一翻你心里这种对于生命的洞察力?哪一个众生没有觉性?我们生下来,眼睛都睁不开,就知道奶在哪里,“觉”就是知道。

        你看那个鸟,每天都会回到自己的窝里,不会回到别人的窝里。你说它啥不知道?它所谓的不知道,是不知道人间的事。所以唯明、唯知、唯觉,明白了也是“觉”,知道了也是“觉”,而“觉”的本体是有无限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以“觉”来概括唯明唯知。你看我们有时候自己都很感动,会说:“哎呀,我不知道,误会了,给你道歉。”道歉是什么?就是“觉”,所以不觉也正常,觉也正常,它都是天性。

        本觉和始觉

        而我们现在是要开启觉,以觉为起点,洞察不觉的因缘,以觉去覆盖,让我们清醒地知道,就这么点事。它没有那么大的、庞杂的理论铺设。我们只需要明白自己的模式,就产生了两种方向:你选择了觉,就走觉悟的路;你选择了不觉,就走不觉的路而已。这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只是你那个路不要苦。那么对于佛来说,他当然很自觉,所以成佛了。但是成佛之后他不忍心,所以给我们说法,自觉又觉他。我们能不能成佛?成佛叫觉行圆满。佛是已经觉行圆满了,所以这是佛的三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佛之所以给我们说,因为我们具有佛的潜质。从我们的经验也能发现,我们能够创造文明,能够审美、追求安乐,能够有情有义。虽然大部分时候会忘了,但这种能力从来不会衰退,它是天性,你抹杀不了它,所以我们基于“觉”而趣。

        那么你不觉,也是正常的。在不觉的状态下,你突然觉了,这就是一种开始,所以叫始觉。开始觉悟,它依赖的资源就是因为你有天然的觉性,所以那个叫本觉。始觉如果没有本觉,它无从觉起,所以始觉是运用,本觉是资源。所以佛对于我们来讲,他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现在愿意觉悟就开始觉悟,开始觉悟先是名字,按照佛说的名言你去体会“哎,确实还是有道理的”,他不是无端说的,所以这是佛说法的功德。他说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我们的觉性。只是话不说不明,理不说不清,锣不敲不响,敲一下一定会有回应,这本身都是基于佛的自性。佛成佛了就知道众生是怎么回事,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来说法度众生。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慈悲。虽然自信,这个路也不好走,所以他开出无量的方便之门,都是为了开启觉性。

        我们去觉悟什么?宇宙、山河、大地,它都有一个规律和法则在主宰。你知道法则,不会被它迷惑,像看到天上的星星一样,这个归这个星,那个归那个的星,它们一年四季都是绕着北极星。北极星像车轴,其他的星座就像车的两个轱辘,转到东边,天下就春暖,在人间就显出春色;转到夏天人间就热了;到秋天人间就果实累累了。天地是对应的,今年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这叫做法。所以从过去的法,就能够知道未来;从过去的迷惑,我们就可以知道明年会是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就可以不迷惑了,这就是生命在成长。

        成长的什么?觉性、智慧,理解事物的能力。因为事物是静态的,所谓的静态,就是它有规律可言。但是如果你没有去用你的智能去理解它的规律性的话,你年年在那里癫狂,你种地不知道啥时候种,不知道顺应天时,不知道要治人和,不知道要治地利,人类的文明就不能产生。因为没有办法“觉”,你这个“三齐王乱点兵”,太随性不行。所以“觉”是理性的,叫做智慧,可以传递,不是信口胡说的,说啥有啥,叫如实说。以如实说,而如实地思,如实地知,如实地行,就叫做如实地“觉”。所以“觉”的限制叫如实,并不是乱来的。我们平常也是有本觉的,但都是乱来的,最后都和事物脱离了,所以叫不觉。如此而已,它是一个事物,以觉而开出本觉和始觉。

        万事万物的本源——如来藏

        觉性的本体叫什么呢?觉性的本体就叫真如,而这个真如,涵摄着一切基因,而这个真如,我们可以去体会它。我们已经说过这个比喻,叫做空谷回音,一切都在于呼唤。你呼唤什么,就会发现什么。你在一个空谷里面说:“你好!”空谷也给你说:“你好!”这就是宇宙的奥妙。真如虽然没有本体,却有作用。而真如作为本体的时候,当我们去产生呼应的时候,它需要它的缘。这个缘是真如的另外一种相,叫做如来藏。这是从一种作用去体会,因为真如是宏观抽象的,如来藏是比较具体的。所谓的如来,就是法性的法则,而法性没有本体,叫如来藏。现在它没有本体,却有作用,所以叫含藏(cáng),如来藏(cáng)在这里。

        整个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如来藏。如来藏为体,而有随缘应变;而随缘,就有生灭;而生灭的支撑点是阿赖耶识啊,明白了吗?很多人光知道阿赖耶识是真实的,只知道阿赖耶识收下面的善恶种子,却不知道阿赖耶识当中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如来藏,叫阿摩罗识,这样才能够和一切万事万物接轨。如果从安立的法相去理解这个法相是有问题的,犹如入海算沙,因为你智慧的力量不现,你是按照分别的模式建立的,不是按照如实建立的,所以你的八识在打架,就理解不了阿赖耶识是什么。

        这就是一心。一心的清净相叫真如,真如和万事万物连接叫如来藏。如来藏是本体,它不变随缘,一随缘就产生了不异不一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产生以后,它就不断地收,所以这个时候慢慢地六识、七识、五识,既保持着同等、同源,又有了个别的差别。我们要了解人的心理,乃至于万物、法则的心理,实际上都离不开觉性,所以叫觉悟之路。在觉悟之路上,每个层面都有每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你的“区域自治”,最终达到了“大一统”,就把所有层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们在觉悟的路上,它会有阶段性的目标、挑战。有时候是觉与不觉的问题,有时候是眼界的问题:眼识最后也通过意识,通过末那识,通过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再去通,通到众生,通到法界体性。通的是大圆融,不通的是有障碍,障碍只能够结界,安立这个界的别。所以我们叫惑业苦是一个界,它有它的共性,别的地方没有,所以支撑惑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生灭之相,它离不开真如之体,真如之体是觉性,而觉性有觉与不觉。

        不觉往下走,走向了阿赖耶识和业感缘起的这么一个从现象到结果,从因到缘,到不可改变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思想走向一个设计,从一个设计走向一个工程的建造,从工程的建造到它建造完成、致用,从它的致用,又走向了生灭法的本然绝对,这个过程就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共法,并没有说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切法就发生矛盾了,它都是保持一致的,而保持一致就是称性发挥。一切法,无论是心,无论是物,它都保持着同步,都保持着无常。所以称性发挥就是成佛的庄严,我们叫性起。而往下走就是缘起,在缘起的世界有我们世俗的一切现象,时间、空间、人我、是非,一切都有,因为它是一环套一环,逐步达到了最后的复杂。

        在中国人的认知系统当中,他也有一个特别高度抽象而又具体落地的,一种认知的逻辑体系和载体,那就是《易经》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为六十四卦”。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太极,但是太极生了两仪之后,就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时候,有了温度,就有了上下的浮动,就有了变化,就有了热和冷。这个热和冷就产生了水和火,水和火的产生和壮大都没有自性,但它不断地在复杂。水是H2O,水代表了冷,并不是水本身是冷的,水只是冷的载体;火本身也不是热,火是能量的聚集,也没有自体。但它两个产生了“正负电子”,就产生了相对性的事物,而相对性的事物在时空上借助时间又产生和壮大了。

        这是一个本体现象和作用的差别,体相用:真如为体,如来藏为相,阿赖耶识为用。“用”是生灭法,是真如随缘的展现,而真如的本体、不变的真性称性发挥,即是行愿的境界,即是成佛之果。这个里面是高度概括,但是非常合理。五种缘起,如来藏缘起站在中间,它就像我们向虚空呼唤,虚空给我们一回应,回应走向了两边,什么两边?你说好,他也说好,这就是成佛;你说不好,他也说不好,那么这就是成为众生。而它的心性的本体是等流十方,所以如来藏虽然有觉性,却不做主人。而这个主人是心来做的,你心想说啥,所以命运的主动权,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所谓的觉与不觉,就是好和坏,导致了成佛中种种资粮差别。而法界的体性就是这样,它无始无终,你给它什么,它给你回应什么,这就叫如来藏。


小结

        华严用五种缘起说明了世间是怎么样产生的,也说明了佛是怎么样产生的,它们的资源、变化的过程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因为你想要什么样的生命。在业感的世界只能求出离,人间才有道,而出离是一种勇气。之所以能够出离,是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当我们有勇气出离的时候,这些东西可以从我们的抉择当中退出,我们的心回到零,然后从零走向正数的建立,从而到达无数。所以在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的法界,我们只能够谈出离;在如来藏,是我们的正见;而向上的佛道是由温暖的菩提心建立的。由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达到生命真实的不断递进,所以它叫菩提心。

        所以五种缘起对应的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它们对应的都是“觉”的展现,觉展现出来的层面是不同的。对于世间,它只展现了一个菩提心为因的出离。所以,反而这个法性没有本体,它是随我们精神生命的设计在运作,所以它叫空性,也叫正见。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成佛,这是以大悲为根本,而成佛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成佛呢?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个方法都是不同,这叫行布,所有的行布都是以大悲为摄持。所以你看首先是文殊引善财入法界,教导他要去参善知识,参到二十七参的时候是观音菩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的时候成佛了。所以是大悲心摄持的五十三参,它是成就一切众生的方法论,但它的方向都是朝着出离的方向。

        佛教的秘密我都说完了,就这么点事,你们有感觉吗?有方向吗?不能说连方向都没有吧?能够感受到一点儿也是感觉。如果你不愿意面对,不愿意觉醒,只能说你没有勇气。你本来就是佛,你知道生命真相的时候,如何选择就成为自己的事情,我已经无权干涉了,我只能做我该做的事情。不自我放弃才是你的生命,你的福报其他人受用不了,你的命运任何人都代替不了。所以你要自觉,要努力地去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宏观去调控,不要落到理论里面,最后不知不觉地入了怪圈。这也是心的妙用,落于俗套,落于常情,落于所知障,是六识做主,不是觉性做主,翻过来是它,反过去还是它。但是知道华严大背景,你想翻能翻;如果不知道华严大背景,你想翻翻不了,这就是本次讲法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