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的这一念心,它能够处于觉和不觉之间。能够觉知,这就叫明觉。无论我们是在睡觉,还是在做事,这个能觉的能力,无论它现前不现前,它一直在,所以称为本觉。如果你主动地有一个方向性的导引,人生有一个目标,这个觉性就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叫警觉。在警觉的作用下,就是十方诸佛在加持我们,在呼唤我们。我们在这种加被和呼唤之下,不断地提起正念。那么这样子,一个一个点的正念如毛毛细雨,汇聚成江海湖泊,这个就是有关觉的圆满、有关觉的相续、有关觉的护持,我们把它叫做修行的过程。所以修行是围绕这个“觉”展开的。
如来藏——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的背景
觉的明性被覆盖了,是被外境以及我们习惯性的思维给遮蔽的,这个尘土时时刻刻会落在我们觉性的这个镜面上。内因和外缘,对于我们业感缘起的众生来说,最能够障碍它的就是现行。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见到外境,我们既被外境所给的信息“污染”,又被“认同外境是实在的”念头所迷惑。在这个污染和迷惑当中,它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成为一种思维、思想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带有自我角度的烦恼,或者叫做贪嗔痴,这样子的一个辗转就产生了。所以在业感缘起,它的核心是以如来藏作为支撑,而阿赖耶识是生灭之相。
为什么有生灭之相?如来藏有与阿赖耶识同步,阿赖耶识是它的生灭相,如来藏是阿赖耶识的背景和支撑。这样我们才会了解到心,它实际上是很深奥的,当心和物发生了互动以后,这个就叫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相当于电脑程序,而如来藏相当于电脑程序设计者的思想。他的那个思想创造出这个程序,而这个程序它是要处理外在的事项,以便再回归到他的思想所决定的目标上来,从这个上面来说是一致的。但是阿赖耶识虽然来源于那个人的思想,但他的思想本身就是固化的,就好像我们人类,我们人类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的缘起。
这个物质的缘起就是我们动物属性的来源,也叫做基因。人类和大猩猩的基因大部分是重叠的,但是从这个当中你不能说人无限,你只能说到人的有限。我们人也是有双面性的一个倾向的,我们的能觉之性实际上不在这个基因里,但是不得不借助这个基因来展现。因为这个基因成为一个生命,成为一个肉体生命诞生之后,它的互动却不是以这个基因为源头。因为他里面有一个能力是能够建立自我的意识分别,也就是说能知好、知丑、知善、知恶,这是我们的下丘脑决定的,它当然还是物质的缘起。但最要命的对于猩猩来说,它没有这个,它没有羞耻感,它没有审美感,它只知道食色而已,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所以在基因的这个层面来说,人类和猩猩也是生命的奥妙。虽然含藏着实相的奥妙,但它只能展现出与物质同步的庄严和美好。所以我们世间的人说这个物质,其实所说的并不是一个单个的物质。这个世间,在《金刚经》来说,叫做“和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皆保持其自性,不相混杂,所以花有花的自性,水有水的自性,火有火的自性。但没有一个事物是纯粹的火,火要借助因缘才能产生。换一句话来讲,这些事物虽然分门别类,但都要借助因缘才能产生。但它有一个基准点,是它们共同具备的,叫做无情,也就是现代人讲到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这个范畴。
事物既遵循着双方的帮助才能产生,同时它又在动态发展。不管是动物、植物、矿物,时间、空间都在变化,都在运动,没有一个不运动。可能有人要较真说化学元素、纯粹的金银,这些东西好像是静止的。实际上现在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它们的分子里面都在高速运转。它们在热能的作用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只是你的眼睛捕捉不到,是你的身体设置有问题。你看到的是它没有变化,这是你的错觉而已,这就是遍计执。你认为的不代表事实,事实不是这样的,都在变化。
我们感受、感觉到现在地球没有变化,但是太阳告诉我们地球在自转。我们说太阳没有转,实际上它也在转。虽然九大行星围绕它,但太阳本身在宇宙的大坐标里面,它在飞速地挪移,这是现代科学都证明的。所以我们更加明确地知道,所有的事物都在高速运转,就是佛说的“诸行无常”。没有一个事物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因为你本身都在变化,所以“诸法无我”。所以我们会看到物质世界完全符合佛所说的法性的原则,就是缘起而已。
而这个缘起,有着一切事物的准则,就是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轨则在运转。无论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成佛世界,还是成为众生世界,都是在运动变化中,达到了逐步的成果的展现。但是无情世界,它永远只能达到一种和谐,一种美好,它不能够脱离无情的本质,所以它叫做依报。什么叫做无情的本质?它不能变成有情,所以它是附属于精神生命的一部分。
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但是在自然科学之上的人文科学,人文应该是精神的审美,所以它求真。人能够了解到这个,而物质不能了解到人是超越它的。但是人是在自然属性这个基准点之上去了解的,所以人本身也就是一个物质属性的自然人。他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能谈到他的进化,成为一个纯粹的精神审美的人。乃至于形成人类的共识、审美,最重要的是道义和求真,而这种进化是生生不息的。而这种生机,我们把它概括为有温暖的佛性。它是有温暖的,所以叫做有情。
人类为什么害怕这个孤独感?就是他不甘心于他只是一个物质性的自然人,这是我们内在超越于无情生命的一种可贵的佛性,不仅仅是法性,所以也叫做觉性。但这个基准点——物质属性,是必须要遵循的。我们人最起码有三套系统:物质性的,意识性的,还有觉性(精神性)的,所以人有多维叠加的三套系统。生存法则是一个无情的世界,它不是我们生命的本体,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层面,但它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我们的意识中含有灵性,它可以基于某一种信念,遵循无常变化的法则从不好走向好,以便弥补自然属性人的一个先天的不足。这就是人类之所以可贵,之所以能够互相帮助,之所以应该发展人文、发展道德的原因。它是一个方向。
而这个基准点是基于精神,而非基于你的基因,但这个基因和它都是互为缘起和支撑的,这个也就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互相支撑。所以说阿赖耶识在世俗中有,在胜义中无。胜义中就是至纯至粹,最纯粹的那个精神的、灵性的、最真实的那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物质。这个见地现在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物质和精神是不可能分离的,只可以进化,只可以提纯,而这个“提纯”的过程就叫做修行。而且这个是无限的,无止境的,好上还会好。这就犹如这个物质世界,我们觉得地球很大,大得不可思议,但是放在太阳跟前,小得还不如一个蚂蚁;把太阳放在整个银河系,放在宇宙当中,又小得不得了,所以说无有止境。
生命的广阔就是法界的实相,但它都是基于一个缘起的理论而建立的,所以这个理是可以设定一切事相的。但一切事物,它都是缘起的,它都没有自性。现在的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将变成核桃这么大。这不是神话,科学家有他论证的办法,而且我们必须相信,就好像古人不相信“飞机会飞上天”,那是你的执着。你现在也同样地不明白“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但是你用了就要承认,你迷是你迷的事情。但是对于法界无限的创造力来说,我们只是见到了一个微尘的可能性、创造性而已。
这就是我们学习华严,我们要从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广阔无边,意识到我们的如来藏也是如此的庄严而不可思议,它不是神话。所以你不要小看这一念觉性,佛可是把它当做宝一样地护持。但我们往往不珍惜这个,我们宁肯毁灭它,宁肯不觉,我们觉得这个觉对我来说能够创造生活的幸福吗?我们信不过。这就是我们的我执,它是这样强烈。我们对于法并不知道,我们都是以贪心去理解这个法的,不顺法性,都是顺我性。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法修多少遍,我们就会得到什么”,这是对法最大的不恭敬,所以你必须要知道全体的法、佛所说的法是什么。
华严的妙用
佛所说的法,有一个可以安住的就是在涅槃的大背景下,万事万物所幻化出来的那种美好或者庄严,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真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能够以物质世界的审美,作为你人生终极的追求,因为它会变异,它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已经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承认了一切事物都是在时间点上变化,所以叫做易。而在一个圈内不断地变化,无限循环,所以叫做周易。而它在每一个点上,一个阶段是可以成为一类,所以叫做八卦,八个阶段。表现在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中,你看春分、秋分那天刚好白天和黑夜都相等;冬至、夏至,一个白天最长,一个黑夜最长。这四个点刚好卡住了,从时间上来说,把一年分成了四等份。
这都是中国古人的发现,他的智慧来源于观察,非常遵循法则,从来自己不说什么。现在的很多人已经失去中国人的根了,都是“我说什么,我是什么,别人说的,谁说的都没用,我要说”,他实际上走向了一个文明的衰退,因为他的方法不遵循基本的科学精神,而整个社会也在培养着这种消费低俗的审美观。你看很多东西,家庭观念、幸福感都在解体。一个人能看到多大的世界?所以古人要经史合参,以整个人类、宇宙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作为实事求是的一个基准点,所以他的话是不朽的,包括家庭观念的形成。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开启了觉性,如果一个人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他不会用资源,自己不会开启觉性,还冷漠地对待觉性,就只能像一个无情世界的没有觉知的生命,只会按照四季花开走完自己的人生。你是一个唯物的观察,忽略了作为心的不共,所以你的生命怎么会有永恒的、精神的存在与价值呢?你就像一个微尘,真的是无处可放的。所以这是对于天道来说,你违背了它的变异的原则,老想以我执来永恒,所以天道不留。对于天道来说它一定要保持平衡,而现在就是不保持平衡了。人类制造的垃圾太多,生活的垃圾多得难以处理,整个的海洋被塑料污染,我们透支了子孙的生存空间。而“精神垃圾”更强大,但看不见。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这都是我们心的不正知造成的,就是贪心,贪心就是不觉的状态。如果觉,生命是全方位的认知、全方位的改善。所以我们要深刻地去体察佛所说的法对于我们觉性的护持,真的是为我们着想。只有从这个里面,才能建立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人生的驾驭能力,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我们近几十年来患癌症的数量非常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污染造成我们的食物没有生机。我们受用食物实际上是要吸取它的能量,而非物质体,而能量是更高端的精气神,植物也有它最美好的一面,并不是说具有同样的相状、颜色、重量,你吃了就可以养你。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自我的话,这个世界自然会被搞得一团混乱,而每个人都平摊了作为我们集体无明所产生的结果。如果大家都不好,你怎么能好?但现在的思维模式是“我有钱,我就一切会好”,这是一种索取状的饿鬼的心态,这是一种烦恼,也叫不觉的状态。
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差别
人和物质是同步的,物质也有它的法性,展现出来的只是美好而已,它不能够直接让我们达到真实。但是我们借它的轨则,它的变化轨则就是它在它这个相之外告诉我们无常的真相,这个要我们自己去领受得到,所以它就是这样供养我们的。所以你看王阳明就说:“山里的花与你的心同步,你的心开了,是你的眼睛看到物,实际它就是为了供养你,而这样辛辛苦苦地等待了你多少年。”所以没看到花,我们住在这个真理的无常层面,我们保持着如此的境界,花也是保持着如此的境界,大家都在涅槃的境界当中潜伏了自己的生机和光明。
没有现前不代表没有觉性,花永远在它的树上含藏着,这是因决定的。我们学过因门六义就知道这是因决定的,就是什么树开什么花,它开和没开只是后来的事,它具备开的这种潜能,这是在它种子里面就决定的。这个已经粉碎时空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已经消除了。所以我们见到了什么呢?觉性的涅槃状态,是生机和光明的内敛状态,不是没有。而在我们的分别识里面,没有;在我们的经验里面,没见过;在我们的眼根来说,没看到,所以不承认它存在。
我们总是处于主观二元对立的这种混乱的状态,怎么能够知道阿赖耶识是觉性因缘的现分呢?但是阿赖耶识只能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它倾向于物质法则的缘起,相当于基因。而这个基因含藏着如来的觉性,所以是统一的,所以叫做觉与不觉。觉有觉的设置,所以阿赖耶识是一个最终的设置点。按照它的流程,它是一个控制的点,它是一个支撑的点,所以叫做识。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物质性的含藏混合相,相当于一个没有生命体的自动智能程序。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会看到这个手机的智能程序比我们人类还有情有义,它只是不会说,就像你画了一朵花,它和真花不一样,它里面没有生机和光明,它只是一条线。这个程序只能按照时间,这一秒它产生什么,下一秒引你到哪里,它是一个单线的。而有生机的作用是随时可以改变这条线,它可以逆流而上,可以从360度的任何一个点绽放,不是从此点到彼点,它是一个立体的,所以我们把华严叫做“凿空之旅”。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观,而不是一个单线的因果观,有因必有果,不是这么简单。生命是复杂多元,而又保持和谐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法界体性,所谓的万物以万物为缘起,但是都没有自性。
我们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场中,但有时候这个能量在急速的运动和高温的因缘之下,它会呈现出实体性的,有形有相的,所以中国古人说的“形而上,形而下,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现在科学已经证明,这个完全没有毛病,是这样的,绝对是这样的,就好像阿赖耶识就是基于如来藏的这种法界体性互动而存在,并不是在哪一个细胞里面,它不这样的,而是整体的协调性和运作性,以及含藏性、收藏性。
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它总有一个把儿,你认为它的把儿是连接它的,但是你不知道它里面还有一个种子,后来还能产生一棵树。但对于苹果来说,不管是把儿,还是种子,种子是决定未来的,把儿是从过去延续的通道。它在性决定这个基准点上,在这一个完整的事物当中,它已经把时间都融合在里面了。你看不到,是因为你在主观地看它,你只看到了它的色、它的身、它的营养、它对于你的作用,你是让它来满足你,你完全忽略它的无常,它有着方向。你不能完整地认识它,是因为你自己认识的完整性不具备,这就叫分别识。而那个事物是法性的一部分,它很圆满,只有圆满的人,才能看见圆满的事。
每个人的世界是因为自己的业力而呈现的,我们的业力只允许我们看到自己能看懂的事情,而且我们也主观地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不仅仅是他的思维模式,更是他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他根本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也很难理解如来藏。作为如来藏是潜能无量的,作为我们永远是单线直入的。所以当我们关闭了眼、耳、鼻、舌、身,这几个基本的现行的捣乱的小鬼以后,用真实的心静下来,这时候不是这八识消失了,而是它同位了。同位的时候,它在动态当中和万事万物互动的时候,它感知到的世界就接近于真实。
这就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差别。阿赖耶识只是“对口”地接纳信息,所以它是业力的载体。而如来藏是遍法界光明以为体的,它通于法界,连接着我们的觉性、灵性、慈悲性。它们虽然连接着,如果我们把自己和法界之间的“脐带”剪断了,我们的觉性就潜藏起来,就不觉了。没有“能源”,没有理论支撑,觉性就开发不了,有等于没有。我们说没有,是因为它不起作用,但它这个起作用的潜能永远都在,所以我们说佛性周遍恒常,众生是佛。
圆觉——觉性遍覆一切
我们人的第一个对境实际上是外境在主宰,就是前五识都是因外境而起;第二个对境就是我们的自心,我们的主观性来决定。所以当这个主观性能够了解的这个和外境变化的两个结合的时候,一个叫做境,一个叫做心。它两个会互动,会匹配,能够看到自我世界的是自己的心,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虽然它的呈现充满了启示,但是我们只收到一个平面的信息。眼、耳、鼻、舌、身都是单一性地收,耳朵听到的是声音,眼睛看不到;眼睛看到的是图像,耳朵收不到,所以它是单一性的,所以它叫做现量,唯是现量。当你看到它,知道它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是比量,是第六识了。但无论我们收到什么,都是我们主观性地在裁判,所以这个叫做心。
在心的层面有心的迷惑,所以叫做阿赖耶识缘起;在境的层面有境的局限,所以叫做业感缘起;而关于灵性的层面,它的本体就是如来藏的含藏性,它全面含藏了一切物质,一切复杂的关系,人和万事万物的互动,还有自我的灵性。就是我们说的如何管理自己心的学问,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如何和人互动的能力,我们把这三点叫智的层面。它是主观能动性,脱离了分别,能够照顾到客观的层面,这是一般的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当我们真正地知道这一切都是世俗谛的学问,这一切都是可以脱离我们生命的主体,这个叫什么呢?叫做空掉它,空掉世俗而缘着法界为身。
我们刚才说到了四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第一个叫离境;第二个叫离心;第三个叫离智;第四个叫离空。离开了一个区间,就拆了一个区间的墙;再离开一个就拆掉了一座城;再离开一个就拆掉了一个国界;再离开一个就脱离了地球。我们的认知是逐渐拓展的,如果你的心能够离开这些相对性的时候,心的本体的觉性会遍覆一切。因为这个遍覆我们叫做圆觉,是觉性功能的不可限量,是这样的,所以你不要认为这个现前一念觉心是很微弱的,不是,它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平常人也说:“这个心太厉害了,上天入地,一念之间排山倒海。”你看世间那些有权位的人,他的一个念头一动,一句话一说,很多人脑袋搬家,核武器爆发,你怎么能说它小呢?我们世俗的心都是如此的或者疯狂,或者产生这么大的破坏力,你怎么能说这个觉性渺小呢?它不是一个妄念,它只是没有加杠杆,找到它的平台,它实际上有穿透一切的能力,所以把它叫做金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这个事情,一切都可以空掉,在哪里都不住。在哪儿不住?在境当中不住,在心当中不住,在智当中也不住,在空当中也不住。这是谁的境界?普贤菩萨的境界。所以普遍十方,贤善圆满,理无不周,事无不尽,所以叫普贤。
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我此礼敬无有间断,尽未来际覆盖时空,我们认为说:“礼敬我还不会吗?”虽然你的心也很光明,但你不会念念相续地礼敬,所以你连自己都照不亮。而普贤菩萨用同样的觉性拆掉了四堵墙,遍法界以为身。所以《圆觉经》普贤菩萨顶礼佛足,他以他的修行的方法——如幻三昧,请佛开示。佛就说:“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幻即离,不假方便。”所以要知道这是幻境。我们天天念《普贤行愿品》,一切的美好和真实都在普贤菩萨简单的十大愿里。你认为它很简单,实际上它会感召不可思议的我们人间的一切圆满,和出世间成佛的圆满,所以它是成佛的圆觉性遍照而起的妙用。
所以在世俗谛来说,它感召的“七回九德”,人间很多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普贤菩萨只是在一念间就得到了。所谓的“眷属广多恒炽盛”,就像历史上的袁了凡一样,命中没有的都会有。人最大的无明是不知道自己命中有什么,命中有什么他不知道,命中有佛性他不发挥,命中没有的东西,他硬要去求。所以他失去了普贤的圆觉,而要钻入这个外境,要钻入这个心相,要钻入到所谓的智慧,而不知道智慧本身也是一种安立,不能得到根本智,以为空就是根本智。
那么佛陀告诉普贤菩萨:“离境、离心、离智、离空之后,不落断灭。”很多的人连空都离开了,肯定落到断灭了。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说一切都空了,那我问你:“谁在观?佛陀讲‘应作如是观’,谁在作?”佛陀说一切有为法是这样的,佛陀没有说无为法是这样的,无为法是圆觉性。圆觉性称性发挥,“一切众生,若湿生、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有众生可度”。难道我们空了,就是不度众生了吗?我们不想度众生,总是想修仪轨,能成佛吗?我们都和人不打交道,能知道众生有什么毛病吗?我们不和众生打交道,就不知道自己有啥毛病。所以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坐而论道,不如勤而行之。”去跟人学,不是跟物学。
佛陀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如果你求真求不了,你就要把这个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就是安立菩萨乘的必要,所以它要两者同参才可以,这就是圆觉性。所以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的法门,我们都能做到,但是我们难在念念相续。我们老是要用一个贪心,只做一件事,所以佛也没办法,最后不得不说“你先磕十万个头”。实际上磕十万头是不够的,但是你没有时间,你磕头的至诚心要在,它比磕头本身还要重要。它代表一种态度,代表一种方向,一种对于佛所说的法皆是生命真相的一种永不言悔,永不放弃的态度,所以叫心里顶礼,念念在顶礼。
深心与直心
你看《普贤延命经》当中,他为什么能延命?普贤菩萨,十方普贤坐着十方的六牙白象,遍布一切处。我们这样去供养佛,实际上是供养自己生命的永恒的存在,当然就能获得金刚体,都不知道怎么延寿的,就延寿了。因为它是法界的运作,不是个人的运作,不是对治,不是靠医药来延寿。所以法门的运用,它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人没有诚心,没有用上觉性的这种甘露,他以为觉性只是一个念头那么简单,是一个够不着的东西,信不过,所以我们要发深心、直心、大悲心。
所谓的直心,现在朝着成佛去,以这个为期来做我的生命规划。你连这个规划都没做,也不想去,怎么能叫直心呢?当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的时候,就能够善意地理解实际上别人都在帮助我们,所以会感恩一切,包括我们的对手,他都在成就我们,告诉我们很多珍贵的知识,珍贵的资料。法界当中的每一个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它都是在成就我们,在启发我们,这就是直心。
只有我们有了方向才能看到它对我们的作用,所以《金刚经》当中歌利王割截释迦牟尼佛,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凡夫地没有生分别、嗔恨?他还有欢喜心,就是因为他知道“他这是成就我成佛呢,所以我成了佛以后,要先度他”。如果他没有这个神圣伟大的终极的生命目标,他怎么能理解歌利王的无端指责,任他一刀一刀割截自己的身体呢?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生命觉醒的目标,所以才有勇气敢于与众生互动,因为他在成就我们,所以《华严经》中有两种回向,其中一个就是成就众生。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在给我们示现很多真实的人性的黑暗、世界的不圆满。我们如何超越它?离境、离心、离智、离空。
这种深心,是我们对生命最勇敢的回应和最圆满的呼唤,真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啊!因为我们的精神在流浪,流浪经验已经太足了,看到哪里都是无常相,真的不满足啊!不怕你有野心,就怕你野心用错了方向,所以你看菩萨“贪利有情成大贪”。一个人有的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搞不定,他就是没有“贪心”,没有“野心”。所以佛门中说“求名当求千世名,求利当求万世利”,我们当然应该追求为自己提供快乐的事情啊!但是你不能找到一个无常、不能主宰的快乐,那你一定会错位的。只有在永恒的真理的层面,你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那就是什么呢?一滴水要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枯,就是我们要和所有的众生绑在一起,我们的生命才能永恒。
你都把自己和众生没链接,你只能够接受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这种果。因为你是单一的,你永远大不过缘起法当中无常对于你个体生命的粉碎,你抵挡不住的。一个眼睛就把你每天搞得神魂颠倒,因为看见了不该看的东西,从此就印在脑海里,念念不忘,成为精神病。这种案例还少吗?你说你修了啥仪轨就怎么样?就能解决什么问题吗?你这纯粹是迷信,你这纯粹是贪心,这是拿法入我。所有修法的背后都有华严的大背景,必须按照信、解、行、证,得到一个完整的基因,才可以发展。所有的观想,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在外境看到的无常多了,很多人会伤感的,因为他并不接受无常。为什么不接受?因为他没有从觉性而来,是从“半路插队”的。什么是半路?没有探究到事物的源头,没有就整体的宇宙观而建立生命观,而是基于自我建立了一个修行的体系,他没出门已经错了。所以他在修什么?他在修成魔的大法,在修入轮回的意乐。因为轮回就是要贪眼、耳、鼻、舌、身的对境,所以你才长了眼、耳、鼻、舌、身。佛的眼睛是遍满法界的,不是朝前看的,也不是朝后看的,他能朝下看,能朝上看,十方世界佛都能够以法眼看见。所以我们长的这个眼睛,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业力的设计感在里面。你看羊长两个眼睛,是往两边看,所以它看到的都是线条,所以它只是一个看食,一个看色。
这就是法界性,法界性是最伟大的可能性,最智能的、程序化的整体的生命观和产品。如果我们不知道法界性,只知道自己的基因性,我们是有选择,有背有向,所以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就有动向;有动向,永远不能得涅槃;我们做什么,都是增益生死疲劳,所以不懂华严的圆觉行吗?所以叫做“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最重要的是“知幻即离,不假方便”。假方便是做什么呢?就是做有为法,但实际上,你假了方便,你都不知道这种有为法是“被假”的。所以佛在《楞伽经》说:“我从某夜降诞,某夜出家,某时成道,某时涅槃,中间一无所说。”连佛自己都说他没说啥。
《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而我们连非法都舍不了,以执实的心去看待法,不知道这个方向,所做一定是错的,因为它不是顺解脱分,而是顺轮回分的。没有始,哪里有终呢?在基因的层面、开头的层面已经错了,结果怎么会对呢?你都不明白佛是谁,因何成佛?以执实的心修再多的法都没用。所有修法的背后都要有华严的大背景,必须按照信、解、行、证,得到一个完整的基因才可以发展;所有的观想,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所有的仪轨都是表法的,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法。念念相续的是理,而不是一个事。所以方向肯定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没有,第二位的永远不能代替第一位的。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
如来藏是以平等性,以大悲覆盖业感缘起法界和阿赖耶识法界。它在这里只能整体性的覆盖,而它的大悲只能是互换,互换只能是出离,这叫整体性地解决。在这个业感的世界,首先是要远离开这个外境,叫第一重的远离。因为我们现在就是环境决定了,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个环境。而这个环境就叫做业感的当下,一切眼、耳、鼻、舌、身都纷纷扰扰,处处都夺了我们的心,令人纷然失心。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经历的事情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做事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所以袁世凯临终的时候口露衷言:“我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读书不多,做事太多,致有今日之败。”那我们会不会失败?你做事多会不会失败?不是因为做事多,而是你的智慧不能驾驭你做的事情,不能理解你做的事情,更不知道你做事的目的在哪里,是这样引起的错位。
佛就做的事很多,但佛能驾驭,是因为他自身很强。我们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所以懂得环境太重要了,不受外境的诱惑太重要了,要离开它。而离开它不是离开它,是因为内在觉了,所以知道它是幻了,所以叫“知幻即离”。你不知道幻,怎么能离开?那个那么好,那它就是真实的呀,因为你不知道它是幻,所以你离不开。你看很多人看到色、声、香、味、触、法,不得不离开,但是眼睛很真实,扭回头看。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心很诚实,离不开呀,但是黑白无常给你“放假”不?会饶过你吗?真的,在某一个点来说,它真的是无能为力的。
在第二个层面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是基于心,也就是思想建立的,而思想本身就有它的局限,灯下黑。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这五遍行是非常厉害的,它能够把你的根和境牢牢地抓在你所愿意看到的地方,它能够牵动你的全身、八识,都能够牵动。所以我们的心理层面实际上是有它的一个自然的,可以说作为物质性的一个心理状态,是有它自然性的规律和力量,而且力量很强大,我们最终连自己的体验都会被割断。
人类安立名言,实际上是很有伤害、很有过患的,它会断开人的直觉。所以不是有一句名言嘛,“我思故我在”,你本来就在,而这个名言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我不思故我不在吗”?他的理论就是这么铺排的,所以我说这个话和他那个话是同样的逻辑和证据。而思是什么?想是什么?它只是一个遍行而已,只是在一个刹那爆发,所以你找到了“我在”的感受,你是从感受上认可“我在”,而你忽略了“你本来就在”。所谓的差别就是对自我的定义需要不需要,这是直觉,也叫现量。有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去复杂化它,实际我们都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人有主观的能动性,能够思考。但是思考并不是能证明“我”的存在,而是为了证明智慧的存在,是了解、理解万事万物,和动物性不一样。它只是证明了一个有情性,但语言的表达恰恰陷入到逻辑概念的矛盾。所以学问是有局限的,只能以自己的理解表达,所以佛说“我无所说”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佛以何而要说这个密意呢?佛以两种法说这个密意:第一个,佛所证到的法,离名言、离境界、离一切八识所能覆盖的范围,就是离开了一切,只是大圆觉的本体。这个本体和十方诸佛所证到的完全一致,这是佛所证到的终极的实相法;第二个叫做本住法,就是佛无论说不说、证不证,法界的真理一直是这样,和佛出不出世没有关系。以这两个佛展开密意来说这个大圆觉性,就是要让我们在文字概念之外去体会这个灵性。这个灵性离开了外境,离开了自己主观的分解,离开了所谓的智慧的洞察,而且离开了它没有自性这么一个层面。它就是圆圆满满、光光明明、清清净净。就这个,是一切法的基准点、出生点,是最纯粹的精神的本体、生命的本体、终极的实相。至于在这个实相上建立出来的种种其他的相,或者成佛相,或者成为众生相,只是我们的灵性和物质结合,或者和时空结合,以种种的缘起而行出来的变异相。而它的本体永远只是一个觉性而已,这就是如来藏缘起。
在不觉位,它是藏(cáng);在觉位,它是藏(zàng),海量的信息。所以它有空与不空的差别,于空知出离,于不空知庄严,一个成佛,一个就成众生。于众生相,我们应当远离,因为入牛胎、入马腹,这个生命很不堪。它是对于我们本体的扭曲,是物质磁场能量的一种变异相,它呈现出物质的一种状况。而在上呢?而向上称性发挥一直通向成佛,精神和物质保持高度的一致,以精神驾驭物质。所以在极乐世界,佛的自受用光明遍满,佛的这个净土,所谓的地水火风空也得到极度的净化,金沙铺地,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是这样一个依报的状况。它实际上就是称性发挥,可以收,可以放。
在《佛说阿弥陀经》当中佛说的“此等诸鸟,非是罪报所生,乃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这就说的啥呢?相当于现在的收音机呀、智能程序,我们这个世界也有。我们觉得没有啥,但对于佛来说,这都是法性的一个流露。如果法性当中没有这种缘起法的可能,人类怎么能够造出一个收音机呢?这只是法性被人发现了而已,所以这叫本住法。发明者只是组合,所以依据的理论也是法性的一部分,就是觉性的一种展现而已。
一切的背景都是觉性,既非唯物,也非唯心,离言思,离分别,就是这样。是这样显现,是这样平等,是这样光明,是这样清净,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超越精神,超越物质,超越意志,永恒不朽。这就是我们现前这个能够知道好坏、美丑、大小的“能知”的伟大的创造力。它不是一个很萎缩的,如我们所见的这般渺小,不是的,所以叫称性发挥。
大家好好地去体验这个如来藏,它是一个支撑。所谓的如来藏缘起,就是和一切事物都可以结合,它又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就好像基因就是所有人类伟大的创造、一切一切的背景和支撑一样,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连重量都称不出来的一个缘,它是支撑,所以叫体。依靠这个缘,它能起,如此而已。脱离了大小分别,脱离了我们的能知、所知,所以叫做“知幻即离,不假方便”。任何方法都不能够创造它,因为它是本然,所以“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也没有过程。这一点明觉了,到最后的明觉,还是恒常一味。大家能体会到吧?但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吧?这就是如来藏。
何为称如来藏性
问:师父,您讲到如来藏是一种法性的流露,包括上午讲到狼妈妈那种母性的信念,它是不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
答:对,当然是如来藏,它可以显现出种种相。
问: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展现,是吧?
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过来依然成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是再怎么说,人都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如果违背了这个,就说明法性没有规律,乱来。正反两方面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所以有同有异,有觉,有不觉。
一心有二相,所谓的觉与不觉,不觉叫本觉,是觉的能力在潜藏,没有发挥而已;你觉了也没啥了不起,是它本来的功能,因为这种功能显不同的相,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金刚顶经》说狮子心、老虎心、狐狸心,为什么说狐狸心?很狡猾。为什么说老虎心?很勇猛。这都是心的相。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管老虎还是狮子,它都是称如来藏性,都有五脏,都有七窍。这个就是法性,它也在揭示真理的自然属性和法则性,只是你被相所夺,这个老虎一吼,你双腿发软,你不知道那是如来藏在发吼。
问:您刚才讲到如来藏称性发挥,我觉得这句话很洒脱,这跟我们平常说的“无欲而奋发”境界差不多吗?
答:“无欲而奋发”是如来藏处理事物的方式,就是称性发挥。因为“我”消失了,我们现在的业障就是这个“我”很强大,不是如来藏很强大。有“我”以后,拖泥带水,什么都有了: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寿命,我的疾病……啥都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