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不可见,见在作用
法界的明觉,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得到,这个明觉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知善、知恶、知美、知丑、知好、知坏,这既是分别,也是智慧。外境和内心实际上是同时俱作的,就好像我们的第六识和第七识,它是同时生起一样。所以在我们生命的这个奥妙里,它是有这么一种能力,无论它是分阶段的明白,还是整体的明白,“能明白”永远是如此的。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什么叫观自在呢?能够观的这种能力,在他心念当中所起的种种妄念引起冲突、矛盾、局部、局限的时候,能够把它分解开。把所有的外境或者对境都能够分解开的时候,能够觉、能够观的这个心就占了上风,它就自由了,所以叫观自在。观世音菩萨具足了这种成就,就是观自在菩萨。当观世音菩萨安住在这种心的觉性的时候,就叫做深的般若,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
什么是五蕴呢?就是业感的世界和阿赖耶识的世界。所谓的现象世界即是色;它给我们的感受即是受;因为这个受,我们有一个思;因为有一个思,所以有一个想;因为这种想,就有了一个惯性的成见和看法,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从外境到内识,八识的配合,最终形成了阿赖耶识仓库里的一个种子,而这个种子又以成见的方式,以本能的条件反射,又用这个主观的心去应对新产生的一些事物,十二缘起就产生了。
我们平常所谓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五遍行当中因为作意,然后触、受、思、想就产生。佛陀所说的都是非思想所能够领悟的,它都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是真相,不能叫思想。如果是思想的,你因为思、因为想而存在,实际上你把它放到佛法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作意,每一个当下都带有作意的成分。而作意就是我们的心能够独立地创造一个方向。方向一出来,我们的心就伴随着一种触,紧随着的就是一种感受被我们接收到,所以我们愿意在自己作意的基础上去追逐。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选择这种作意的影像。然后心投向这个影像,就好像我们看那个屏幕似的,屏幕里面显起种种的人,或者鲜血淋淋,非常真实,或者花开灿烂,让人心动,乃至于种种的情感都因为这个对境,与它同时作起。这时候触和受就非常精准地把它导向了我们作意而产生的那个情境模式当中,然后随着情境剧当中的人物的悲剧,我们自认为他们很傻,没看到那个真相,在旁边想给他们“参谋”,差点儿要钻到电视机里面去。这就是思和想,把我们的心进一步加了杠杆,投到了我们的作意所产生的内心的那个图像上,这就是大脑思维它的一个自循环模式。所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那个境上,都认为“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看到你的那个作意,也没有你那个感受,他当然不会按照你这种境所起的思和想去判断。所以作为个体,我们所谓的心是不可见的。
而在作用当中,无论我们说它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还是圆成实性,还是五识,还是百法,它都能够进入到这些境界当中去,所以叫遍行。我们现前的这一念心是遍行的一个增上,而产生了主动投入到五蕴当中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心之所向,身必然跟着随往,思想,乃至于一切行为和语言,都是保持着这么一种同步,我们把这种方式就叫做抛物线或直线的方式。这个就是心缘着自己的相,而自己的相又缘着名字相、概念相、外界相,内外建起了桥梁。那么六识、八识作为工具,我们的心就朝前颠倒地移动,而对每一个移动的境都去抓,这就是执取。
能执的我与所产生有感觉的外境,再加上中间的工具,这样三细六粗辗转增上,在一念之间完成,这样子我们的心就成为时空所局限的一种心,就像抛物线的心,心有了轨道。如此看来,心不是不可见,不可见的是它的本体。而它的作用是非常可见的。就犹如火车的轨道,犹如航线的设定,犹如经历的年轮,这一切都有痕迹可循,并可见的。而心的本体是没有痕迹的。换句话来讲,当我们的心遵循一定的航线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本体,因为它已经上了“飞机”。你如果上了飞机,就失去了可以无限穿越的可能性,心已经不自由、不自在了,只能在这个时间轴上往前发展。根据这个轨则,生老病死就会在前面如劫匪一般等待你,当你的业到了,对不起,它就把你一网打尽。这就是无明的互相呼应而产生的自然法则。
所以你看观自在菩萨,当他知道心以后,他因为能观与所观获得自在,这时候就能够照见外在未来的一切一切的必然性。照见了,心就不去了,再不往前无明地冲了、上了,外在的一切对他就没有影响了,没有行为和行动了。觉察到有危机,而且已经找到方法了,就是住在如来藏的明觉上、本体上,住在能够觉察到的这种智慧上,溯流而上,智慧再发展本性的这种明觉,找到它的方向,这时候它就往回照了,五蕴境上就不去了,所以叫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是从色、受、想、行、识产生的,所以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思想都是基于感受这样辗转增上的。而思想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我执的理论体系而已,我们看不见。我们只看见了思想,还要维护我的思想,不知道我的思想本身是有片面性的,世间的思想真的是漏洞百出。因为我们不能够起觉照观察到思想背后的我执,所以我们就会维护“我的”这种思想。所以并不是因为思想本身是对的,而是因为这种思想是由“我”产生的,所以我们才去维护它。
观自在菩萨照见了五蕴皆空,他听见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的一切众生它们那种苦、空、无常的声音,他都去关照他们,这时候菩萨就有了化身,所以叫做观世音。我们的心是有声音的,我们的念头是有声音的,这种内心特别渴望的能量,菩萨都能听到。因为菩萨能够去掉了自我的执着,照见了五蕴的空,空了以后就没有距离和障碍了。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我们看五种缘起,观世音菩萨已经观见世间的过患,这种观相当于我们说的第六识,所以观世音菩萨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中,对善财童子的教诫主要是如何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因为第六识非常特殊,它通于三种量——现量、比量、非量。因为它通于非量,所以和第七识一直合作;又因为它对五识境有现前明了的作用,所以通于现量。同时它又有自己的逻辑、思维,这就通于比量了。所以第六识最特殊,它能向外照,也能向内照。向内它可以影响第七识,通过第七识可以转化第八识。而在平常它完全就是一个“打工”的,它是它的“老板”(第七识)思量所产生的结果而兑现的,但它们两个非常紧密。第六识能够看见五蕴,所以它能够平衡,或者叫覆盖世间的缘起。
我们在世间经常能够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比如说母亲,母亲就是不忍你苦,总想帮助你。你看我们寺院的布局是根据华严建设的,观世音菩萨能够照见内外,我们塑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圆满身——莲花部的佛母,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身,叫准提观音。“准提”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明觉的意思,所以你看我们大殿正中间是准提菩萨,他背后有一个背光,就代表他360°的明觉,没有障碍,向外照到两个世界(业感和阿赖耶识缘起),向内连接两个世界(真如和无尽缘起)。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是五十四参,因为参了文殊菩萨两次,所以叫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都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转我们平常的五识:眼、耳、鼻、舌、身,转这五识为五智,也就是成所作智。观世音菩萨转分别识为妙观察智。在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的指引去参弥勒菩萨的时候,善财童子是一个凡夫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一般的寺院,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是要转五识为成所作智。从另外一个概念建立,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我们的未来很重要,所以我们现在要和弥勒菩萨结缘。换一句话来讲,要成就你的未来,是你来寺院的核心目的。
在《华严经》当中,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的指引去参访弥勒菩萨,走到大宝楼阁前面,正在顶礼围绕的时候,弥勒菩萨带着他的眷属——无量的天龙、鬼神、护法,从外面回来了。他们在这个大宝楼阁外面相遇了,弥勒菩萨就跟他的眷属讲:“这个善财童子经历了百城烟雨,有着至诚恳切的心,令我非常感动。”弥勒菩萨又给善财童子讲:“你所有的因缘都是为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要入这个大宝楼阁当中去看。”意思是他这里有转五识成成所作智,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一弹指,善财童子已经从外到内,身处在大宝楼阁当中了。所以你看我们寺院的弥勒菩萨在前面。
他进入到大宝楼阁以后,就是去参观音菩萨。在我们佛学的体系里面,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传承者,他传给了无著、世亲,无著、世亲又在印度形成了很多传承。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印度,就是跟着戒贤论师学习。戒贤论师他活了一百来岁,就是一直在等着玄奘大师,他本来在晚年的时候深受病痛折磨,在他想要发愿往生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给他托梦:“因为你过去世做国王,有很多杀业,这一世是重罪轻受,但是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你要等待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来传承这个法。”这就是弥勒菩萨传承的唯识学。
当善财童子见到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已经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了,观世音菩萨就给他开示:“众生种种的过患,通过祈祷可以获得解脱;一个家庭经常研究佛学,就能够化解暴戾之气,化解业障,增长慈悲之心;整个社会应当推行仁政……”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观世音菩萨从这个明觉体系当中对善财童子开示的对治世间,乃至于看到出世间的方法,就是菩萨道和菩提道。
如来藏的本体
《心经》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体系——妙观察智,所以他能够首先照清世界的过患,我们看《心经》接下来的几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几句话其实是说如来藏的。如果不学华严,都不知道《心经》这几句话是在说什么。这几句话也解释了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通达、解决世间的过患。因为他安住在如来藏的明觉当中,以明觉而成就了智慧,以这个智慧让他的明觉向着性起的方向走了。
而缘起和性起之间的障碍就是我执和法执所摄的一切色、受、想、行、识形成的结果。“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对治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法界的这些问题——所谓的我执和法执,“苦集灭道”是对治这两个问题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是说“苦集灭道”中的道智是方便智,用了就可以,不可以认为它是可以得到的,所以如来藏的明觉可以用,但是“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如来藏的本体唯有这么一个明觉性,它显现在这些世俗谛上面全是空性。换一句话来讲,世俗谛因我、法二执显现起来的一切相,它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显现出它法界体性的大空性,也叫做法性。所以在业感缘起当中,“我执”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没见到法性的空性。在阿赖耶识所起的相始教当中还有法执的部分,需要发起更大的大乘的心才能够对治。所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空亦不可得”,但是不落在断空。很多人以思想攀援的心,以后得的方便智执为真实,以为空性就是究竟,这个空就是断空。
我们要知道佛法所说的这个空,它既可以空掉一切因缘所生的业感——惑、业、苦,空本身就是遍法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的真相,但它本身不是没有,它非空非有,是一种境界。就好像水,它有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这个就是自然的法性,它能够把惑、业、苦净化掉,所以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叫做空。我们世间人对“空”实际上有很多的感受,不是很多世间人都会说法嘛“财也空,名也空,一切所见皆都空”,但他说的是断空,所以他落在两边。他会说不会做,他不知道这个因缘和合的法当中确实是没有自体,所以它叫自然会空,这个就叫做法性自显现。“帝王将相一抔土,孤坟尽是少年人”,谁在这个自然的空性面前都没有办法。
我们之所以建立了一个自我,自我是缘起的,因为自我的本质就是和合的,它没有自己,所以自我是从自我本身瓦解的,并不是外界有个力量使自我瓦解掉的。时间虽然空了,过去了,但它的未来还基于它的过去,所以花会开,可惜没有看花的人了,你只是伤感你不能看了而已,所以叫做断空。所以这种伤感的情绪的空,即是基于“我”的断空,而非法性的“空”。在始教来说这个“空”不简单的只是一个空,而且是一种智慧,它能够照见路在哪里,所以在这上面菩萨已经开启了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永恒的,而这个菩提心的生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乃至于到达永恒,直至成佛。所以从大乘来说它是不空的,只是在处理因缘所生的障碍的时候要把生起障碍的对境空掉,而对境之所以能被空掉,完全是自然的法性流露的结果。所以那个能被空掉的是断空。这是佛法当中最难以体会的。
所谓的我们这个觉性,知好知坏的这种能力,它不是空不空这么简单就能说明白的。但在我们的思想惯性里,当外境失去了,我们会觉得“空”。而《心经》说我们所执着的一个境,都是从色、受、想、行、识,乃至于有智有得,有苦集灭道,在这个范围内的,它都是因缘和合的。“以无所得故”,这叫做菩萨毕竟空,它是很清凉的,它让菩萨经历了很多境界,而心力和勇气、智慧、洞察力,完全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心里没有纤毫的微尘,叫做“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从字面解释是觉有情,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叫勇敢的自我认同。为什么勇敢?就是知道空性,但它的这种觉性是更加充满了力量,所以叫勇敢。
所以“菩提萨埵”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能解决问题,因为它是法性当中一个自然的真实,所以这里是求真。“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这是《心经》里面唯一一个“得”字,所以“无有恐怖”,他就没有恐怖,远离了一切颠倒妄想。远离什么呢?一切外境,一切内心造作,一切认为智可得,一切认为空是实相,所以叫做“远离颠倒梦想”。三世诸佛也一样,他都谈到了第一义谛的大般若。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得到了大圆觉,没有颠倒梦想,没有外境的影响,没有白天黑夜,见一切心都不动,这时候就是成佛。所以“三世诸佛”也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这里就说到了如来藏,即如来藏当中的实相般若,也叫做理趣般若,也叫做第一义谛,也叫做无生灭的智慧本体,而非对治般若、观照般若,也非文字般若,而是般若本体,法界的实相。它有可能显现为空相,也有可能显现为常相,也有可能显现为常、乐、我、净,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十方三世一切佛同说,就是大家证到的般若波罗蜜多是一样的,包括菩萨也都在异口同音地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出离业感缘起,出离阿赖耶识缘起,脱离这些缘起对生命的局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出家吧,出国吧,出宇宙吧”,那就没有生命的危机了。那么这个都叫做空、明,由明能够反察这个法性,能够知这个法性,所以我们叫做智慧。
称法界性——成佛的庄严与美好
在华严来讲,我们能够知道的业感缘起的局限,阿赖耶识缘起的局限,如来藏的自体,以及称如来藏法界的一切性而起普贤愿,以这个真如体、光明、圆觉性而度化众生成就的福德而入了法界大定,成为毗卢遮那佛的法界心,无始无终。那么时时刻刻,以此为缘而起,就能够在此方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出世、出家、成道、示现涅槃,在彼方也是一样。所以八相成道的相续不断,皆是毗卢遮那佛无尽的垂迹。他从天上垂下了一个“万尺之索”,那如同是一本天书,如果有一个人照着这本书宣扬它,那这个人就是佛,书就是法。法来源于毗卢遮那佛的垂迹,释迦牟尼佛也是毗卢遮那佛派来的,最后成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还是承载着法界缘起的毗卢遮那佛的见地。这个见地就是《法华经》中讲到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佛陀在涅槃的时候交待:“你们有佛性,都能成佛,乃至于提婆达多都是来配合我演戏的对手而已,你们不要有人见、我见,提婆达多是大菩萨。”换一句话讲,大家都是未来佛,一切人都当成佛。所以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因为毗卢遮那佛都能够通到他的体性。“如果你们觉得佛道遥远,那么我就在中途给你们设一个避风的港湾——极乐世界,那也是因佛的本迹所呈现的,你发愿也能去。总之,你们有什么问题佛都能解决。”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在法界的大缘起背景下,才能够脱离来去之相,而且不但真理是如此,由真理所兑现的境界,它的事功也确实是如此永恒的。
在这个背景上,我们知道一分,生命都有方向。它不是一个安立的最高的理想,而是一个真理的自然方向,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称法界性,法界性者即是空、明、觉。而这种空、明、觉,它都是叠加的一个状态,你说它是空,它又成了明,所以语言概念不能说明它那种能量场的无限叠加状态。它有时候就成为一个美好,有时候成为一个善意,有时候又成为一种真实,头头是道。《华严金狮子章》中,用金狮子来比喻人的认识角度是有片面性的。面对一个金狮子,我们看到它是狮子的时候,就忘了它是金子,它到底是金子,还是狮子呢?这就是我们直线型的物质化倾向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自我所局限的选择性地接收、看待世界的方式引起的。它基于主观,所以叫做“我”;基于对现象的迷惑,所以叫法执。
这一切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自己又可以分解,所以如来藏是无所不能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如来藏,“尽所有智”是从如来藏的圆满基因展现出毗卢遮那佛成佛的庄严,如来藏里面含藏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质世界、一切情感世界,乃至一切眷属世界。表现在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身光无量、寿命无量,超越了分段和变异的生死,是永恒的。而且他的世界的器世间也是不可思议的,“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这里就说了一个物质世界的依报,一个眷属世界的生命共同体,一个自证觉世界的对生命真理的无误的确认,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去了极乐世界就相当于回到了生命的本源。
空无自性和真空妙有
生命的本源是一个理,这是如来藏。而把这个理展现出一个事,那就是顿教,或者说无尽缘起法界。这所有事物的背后都呈现出一种空相,这个空相也就是它会变化,我们把它叫做生机和光明。这种生机和光明也是从这个变化来说,它展现为积极的一方面,叫生机和光明;如果在业感世界,就叫错位和隔板,所以在业感世界是苦空无常,而在佛世界是真常变化。所以佛会入清净法身,也会入圆满报身,他是这样的一种永恒,他可以三身成为一身,也可以一身成为三身。一身成为三身是什么呢?如来以他的功德愿力,称如来藏的法性之理,故而任运显现慈悲化身深入到我们的世界而说法。而说的这个法是一个理,顺着这个法去兑现叫做事,所以叫做理事无碍。它都是基于一切法界无自性而能够不断地组合,组合的“设计图”就是心的愿力。心之所向即为外境未来的庄严之成就,或者是充满了痛苦之结果,这一切无非是这个心而已,所以从如来藏也可以说是心。
我们天天说心,但这个“心”是觉性,是灵性,是能知,一所知以后,对所知境如实知就是智慧,不如实知则是错觉。智慧能够觉到这个理,就是觉到它的本体。法界皆是一理,这个理通于世俗和胜义,我们把它叫做空。换句话来讲,就是无自性。正是因为无自性,在极乐世界才会有孔雀、鹦鹉、迦陵频伽,种种的共命之鸟种种的差别相,它是真空而妙有,它的真空是这样呈现的。而在下面的两个世界——业感和阿赖耶识的世界,这个“空”以不可得而呈现,这让我们的心会空落落的,没有方向。我们平常最能体会到的是阶段性的“空”的结果,就是生老病死空掉了我们造作、创造的一切执着的对境,所以亲人、财产会离开我们,一切都会空掉,所以叫“不可得”。而且没有一个能做者,只有一个法性的自然,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天道无情。万法都是称这个理,只是对境和范围的不同,安立的道不同。
转八识成五智
如果在《华严经》来说,弥勒菩萨开示转五识,所以叫成所作智;观世音菩萨开示外照内显,这是妙观察智;那文殊菩萨呢?他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因为他对众生的慈悲和平等是基于法性,没有自性。所以你看文殊菩萨的十大愿,把所有的仇人、伤害他的人都视为善知识,面对一切恶缘,都是“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他这就是平等心,相当于第七识。普贤菩萨正是因为这个平等性而起大方便,行愿无尽。使得相对的阿赖耶识当中所含藏的因缘因果成就为绝对的无碍法界的生机和光明,从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为什么是大圆镜?因为它过去的信息并不是它创造的,都是前面五识、六识、七识给它汇报的,它自己并没有想要怎么样,前面给它的这些东西是智慧了,它自然就是大圆镜智。所以以镜子来比喻,不是说镜子照了一个丑的世界,是因为外境是一个丑的世界,所以它照的就是丑的,外境是妙的世界,它照的就是妙的世界,所以叫大圆镜。阿赖耶识里面的“鱼、龙、虾、鳖”全净化了,海水也成了H2O,都成为虚空性了,一切的分别都消失了,明明朗朗的,没有一丝粘尘,这就是大圆镜智。
而这四个智都是在法界体性智的这么一个真空的层面呈现出来的,它可以圆满兑现出毗卢遮那佛这种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基于真理的光明和生机的终极生命体,也可以变异成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不堪的生命,两个都没有极限。为什么没有极限?一方面对于毗卢遮那佛的乐,我们难以想象它有多么的丰富;另一方面对于地狱当中,或者说我们人间的苦,我们也很难体会。苦是总相,而苦的境界不同,这是别相。苦的境界只有你经历了才知道。所以一切法都是各个不相知的,只要它以缘起来显现都是对境,都是当下,所以每一个当下你不知道。但真正地打通它,它的背景都是法界体性智而显现出来的真空,这就进入到华严三观了。
最重要的是转八识成五智,而具体能转是转四智,法界体性智无有生灭,处处可见,就是空性,遍于世俗和胜义。而世俗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显现的地方,所以在世俗中佛只能以事业作为载体来利生。而在胜义就是如来法身的清净和庄严,清净是法身,庄严是报身,所以如来的化身是报应身,只在下面的两个世界出现。世俗和胜义中间像有一个连通器,有一个根,连接它的就是如来藏的空、明、觉,这个是平等的,所以叫平等性智。文殊菩萨为什么能够成就千佛?就是因为悲智一如。观世音菩萨的悲是因为文殊菩萨智的平等而显现出的作用,所以这个平等性是观世音菩萨的本体。
我们这一次以观世音菩萨所摄持的圣教,以弥勒菩萨而安立的真理,以文殊菩萨开示的平等性,以我们多年与普贤菩萨的法界缘起的行愿之道,来认知所谓的佛教整体的智慧是什么。它既是法性、如来藏性,又是菩萨的慈悲性,更重要的是转识成智。而转识成智以后,一个重要的成果就体现了,我们就是转凡成圣了。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我们学佛是要干什么呢?转凡成圣。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是什么意思?凡夫是充满了危机又不能自我提升的生命形式。佛是什么?佛是真理的一个体现,也是我们生命本体的一种真理。所以说佛是基于两种法而成就。一是本住法,即是所谓的法身。二是自证法,即是所谓佛陀自我的觉证。即是基于如来藏性到法界成为毗卢遮那佛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展现了菩提道和菩萨道。而这个过程不离如来藏,所以如来藏即是与法身不二的因。
因为菩提道的认知,而建立了菩萨道的行持,这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命真实的呈现,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是在了生死中成佛。换一句话来讲,我们是在追求生命的终极实相当中生活,而我们的生活毕竟能够得到成果,就是得到生命的真相。那么我们就会免除、超越当下的一切障碍和人生种种的不圆满或者苦难,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做?我们一定要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才明白,这样子我们的菩萨道才会不达终极不罢休,不会在中途停歇下来。
佛在《法华经》给我们开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途不能停歇,要达到终极的没有危机才可以。这就是为什么罗汉成就了、自我觉知了还要修行?因为他没有福德,他不能够利益他人,对真理来说没有建立事功。他的真理只能够照亮自己,他并没有做到他想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安住于这种法性,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对法的一种执着。虽然他破除了自我,但是依然有法把他限制住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应该还会感到不圆满。所谓的知耻近乎勇,知道什么耻辱呢?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知。他不能像菩萨、像佛一样的能,不能像佛一样的清净,不能像佛一样的无所不知。他不知道菩萨法,也不知道佛活在什么样的一种极乐。他的心还是小,所以要回小向大,回事向理,这就是要回向的原因。
回向就是方向,有了方向才能回向,所以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方向?我们又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可以通过回向而指向我们生命的方向。《华严经》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观,从自然的科学来说是空,就是它的变异,一切都在变;从人文来说,它是慈悲,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我们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指明了方向和生命意义。如果离开这个,我们就是一个动物性、自然属性的人。这样的生命一定会充满了局限,因为局限,我们肯定会有很多的痛苦、黑暗。没有一个人甘于自己的生命是如此无奈而苍白,但是解决它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开药方,可药吃了以后都是越吃问题越严重。所以基于这个,我们要探究病因到底是什么,给他的方法也要彻底地把这个病根能治了,这就是华严。
如果不懂《华严经》,那么我们对佛教的了解都还只能在局部,或者我们都会以自我的角度去要求佛教,这样得到的资源都是自心呈现的,他修不修都一样的。还是在自我的监狱里,开不了智慧,得一点福报倒是很正常,但是在佛教这个高能量的场,若有种种的分别的话,造业也更容易。所以入佛教,就算我们不成佛,也要知道佛家是干什么的,要多少知道有点儿敬畏,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不要因为一时的妄想、分别,而对过去的惑业苦放不下,这样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这也是我们不能加入外道的原因,因为外道的思想是对生命一个层面的了解,甚至他的有些思想都是出于我执而建立的,本身就有毛病。所以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地轮回,而佛法最终将解决不知不觉,让我们的心明明白白。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讲佛法不是宗教,它只是让我们的思想“有所宗”,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完成自觉,所以佛法也可以叫做自我教育,是我们成人自我完善自己的生命体系,从而让我们摆脱了被自然属性的识所驾驭的一切境界。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基本上也就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一个思维模式,这就是事法界的内容。事法界只有事,那个事谈不上理,是他自己的道理,而他的道理就是我执、我对,如此而已。基于这种寻找都是自我欺骗,就是我们内心有邪心,外面大家也都差不多,所以它成为影响你的来源。所以有邪思,这样辗转增上,就是惑的来源。所以世间没有几个人不是落在两边的。这就是要认知世间的过患,我们要有独立的、独行的勇气。能够自我觉醒,有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勇气的时候,你就是“菩提萨埵”,武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一定可以远离颠倒梦想。你要去观自己的心,你观了,才能从它当中出来,所以你就是观自在菩萨。没有任何人可以解救你,你就是你生命的主人。佛教只提供给你资源,你的人生定位和人生的攀登,必须你去经历和做,所以我们要行。
从这个宗到这个趣,从这个观到这个行,怎么行?普贤行愿,所以我们才念《普贤行愿品》。整个法没有一个环节是多余的,没有一个环节是重复可以省略的,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知见。成佛也罢,不成佛也罢,修也罢,不修也罢,总之我们的人生是一个现实的话题。我们应该知道它的两个方向是怎么样的科学建立的,才能够理解自己。理解了自己,才能不压迫自己、不伤害自己。以宗教的名义,以出家的名义,以利益的名义,以人我分别的名义,每天给自己找事情,这样完全是一种自我折磨和自我欺骗。虽然在学佛,如果不知道华严大背景,你不得不自我欺骗。这就是一个学佛人学任何宗派都没有关系,华严大背景必须知道的原因。
剿灭心中的“贼”——愚痴
至于我们想哪一辈子成佛,那个不重要,给自己说就好了,自己是主因。就算我们下地狱,我们自己也要知道,如果是“我愿意”,那也没问题。“我愿意”,这个当然谁也没办法,我们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其他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这是个人的人权,这是个人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就算要成就“下地狱”,也要知道怎么做,就是要遵循一个理,一定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才能下,那就遵循它的原理去做就好了。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行和结果是一致的,不能等结果出现了不认账。生命就是这样的自然,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
菩萨和我们唯一的差别,就是他对自己的结果要求比较高,所以他现在才付出一定的代价,做好自我的管理。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你自己对,还说“我这样做不是下地狱”,那法界不认。因为你向法界是这么呼唤的,法界是按照你的设计图施工的,你不能到时候不认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法既是智慧,也是科学,也是自觉的一个生命的自我经营而已。
那么你从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众生之所以成为现在一个不满意的自己,都是他的心,或者他心之所愿所形成的境界。这个人生都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则,所以没有什么奥妙可谈,但是要有整体观可言。鬼神这个生命形式对我们的影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是我们心里面的鬼神使我们看到了黑暗,所以说剿灭山中贼很容易,剿灭心中贼很难。心之所愿,太强烈了,身之所行,太具体了,那都是自动形成,刹那成就,它有个模式在后面指挥我们,就是五遍行的思和想,而思和想都是缘着触、作意、受。
而在百法当中,有一个法门是最厉害的,就是愚痴。痴法遍一切烦恼境,痴就是无明。我们一个基本的觉性就知道我们人是很愚痴的,但我们的行为都认为我们是很有方向感的。特别会做事的人,特别厉害,像个金刚钻一样,只知道做,不知道为什么做,都是受惯性的思维模式支配。所以他可能会亲近邪师,会消耗时间,很难敬畏,他会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结果是什么,完全不知道。比如有些人投入全部的精力经营家庭,到最后一场空。不是说经营家庭不对,是他的观念不对,家庭是一个道场,它是为了修行,而不是为了绑架。所以经营家庭也不能愚痴,不能在五遍行的境上去寻、去思、去想,这是不对的。
道可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安心于道,今生不行,来生再来,不要匆忙上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再怎么说就这么点儿事,不在我说,而在你信不信。聪明的人,一叶落就知秋;不聪明的人,秋天过去了,还在感怀呢,还在追逐呢,不愿意走出来。患忧郁症的人,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愚痴加持的一个结果。他不愿意解放自己,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承受,放不下就背着去。
我们要在华严的背景下去觉,要警觉,放下自我,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心就在法界的背景上,自己会止也会观,因为方向是对的,真相是明白的,这就是在修行,即华严说的“一即一切”。如果没有这个,真的,会执法,会执我,会执道,会执境界。有些人说起世间的苦,哎呀,哭得不行,他不知道自己从世间的苦难走向了魔道,这是悲魔,就是《楞严经》说的五十一种阴魔之一。人的自我给自己挖的坑太多了,我们要宏观地把握它,所以经要好好读。
但是读经,要懂得五种缘起思想,要知道哪一部经是在哪一种缘起思想下的。哪些经是在五种缘起的观念下建立的对治法、哪些经是终极法,哪些经又是本住法。要不我们会在佛陀这个无尽的智慧海洋当中错解经义,会被文字相所束缚。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在这上面迷失,读书读不懂佛的心不行,读不懂自己的心也不行。我们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生命认知、生命改造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个法,从认识论而建立方法论。这两个建立了,剩下的事只是往前走了,哪一世走到哪一世算,我们都不会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