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华严经》的功德
弥勒菩萨在大宝楼阁外面为善财童子遥指世间,一切众生都是以色、声、香、味、触而在旋转不息,所以弥勒菩萨又回身指着这个大宝楼阁为善财开示:“佛性犹如虚空,充满了光明,至于这个虚空性如何庄严?你要进入到大宝楼阁。”应念之间,善财童子就进入到大宝楼阁,在大宝楼阁当中看到阁中有阁,宝焰围绕。那么所谓的进入这个大宝楼阁,实际上就是进入到真空观所显现出来的法性的真实的第一个层面,我们把它叫做真空观。由这个真空观而显出宝珠,摩尼宝珠放出微妙的光明,充满一切处,这个就代表自性的宝藏,重重无尽。那么这就是华严的三种观。
善财童子进入大宝楼阁,是因为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所以善财童子以这个妙观察智才能入法界,发现法界当中如此的庄严无尽。这代表我们的智慧,它的创造性是无穷无尽、辗转自然的;而阁中有阁的,就是重重无尽的。我们契入到法界,就是观察法界。何为法界呢?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妙觉圆觉性,即我们一直在说的“觉”。因为有觉的本体,我们能够彰显出正确的觉知,即是向上;而在颠倒的觉知当中,即是向下。往下虽然成就了业感的缘起法界和阿赖耶识的世界,但它们当中的空性是不可能消失的,这就是真如或者如来藏的本体,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还是有着自我净化的能力,所以“离幻即觉,不假方便,知幻即离,亦无渐次”。
所以这个“能知”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这种知本身和这种空,或者说乃至于这种庄严,它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们的觉性,它可以说有的时候呈现出弥勒菩萨的慈,有时候呈现出观世音菩萨的悲,有时候呈现出文殊菩萨的离一切境界而得到的法喜,有时候又呈现出普贤菩萨于一切境界不动的舍。所以慈、悲、喜、舍它是觉性的不同层面,我们可以说它是“空”,因为它不以一切境界为安立;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可以觉知一切,以智慧可以成就一切,以光明可以照亮一切;也可以说它是“即空即有”,它的德性无尽,因为它可以出生无量的真诚、善意、美好、真实;而它自体呢,又互相地同时立,同时破,所以也是“非空非有”。
在《华严经》当中的《宝王如来性起品》里面讲:“众生的心中有菩提树,菩提树下的佛成就有早晚,但成佛是必然,因为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人也是称着佛性而成的,我们本来就是佛。乃至于万事万物当中都具备着空性,因为它都是缘起的,都是没有自性的。虽然显出一个相,但这个相也在变,正是因为变,如果我们从对治觉察到它的过患,说它是无常。我们从积极的心去经营,实际上它也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不好,我们才可以把它通过无常的法则变好。
心虽然没有本体,但它都是有作用,而有作用无非是在错觉地运用这个资源,或者正确地运用这个资源。实际上这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有它终极的趋向,就算你轮回为一个最细微的众生,你也在变的过程当中,所以它叫做空。成为细微众生不是你终极的结局,只是因为你放任自流,随顺时间和空间这些无情的众生的属性,所以觉性被尘土掩盖了,但这个觉性从来没有失去过。所以我们无论到了任何时候,也不自卑,这即是信解如来藏。相信如来藏就是入到法界了,这就是我们学《华严经》的一个功德,无论心处在任何的境界,在法界这个大盘上的坐标永远不失。
观世音菩萨在善财童子去参他的时候,刚好也就是在西边。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意思是当我们的生命进入终结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在西方接引我们。同时西方也是代表我们要静下心来,我们的心如果不纷扰,它就是圆明的、寂静的、涅槃的、微妙的真心,它是清醒的。静下来实际上就是让第六识静下来,因为第六识动得太厉害了,由坚固俱生我执带来的虚妄分别会主观的来评判这个世界的一切,它可能比现在最高端的电脑的运算功能还强。就特性来说,观世音菩萨与第六识相互对应,有自己遇境创造境,对境不断运算的能力。它同时是一个叠加的状态,它叠加了五识的总括,执取为自己的对境;又受第七识的影响,被它所绑架;第八识又源源不断地输送来信息,所以第六识最厉害。但它无非是通外通内,往外他可以看见眼、耳、鼻、舌、身感知的物质化的世界及思想。向内他观察到一切心的本质,从而反过来应众生的祈求而教化他们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因为他是观世音菩萨,是过去劫的正法明如来,他用明的功德,正明正觉,如如不动。
由于观世音菩萨转六识为妙观察智,所以可以循众生之音,察众生之难。所以一切众生都能够通过它们的声音祈求菩萨的护佑。声音就是能量,我们的心音和我们的身体保持着同频共振,心动了首先就是一个声音出现,菩萨都能收到。而且他有条不紊,能够给予相应的回应,启发我们的觉性。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走投无路了,就忆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就会感受到有慈悲,就有办法。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慈悲,我们对自己也要学会慈悲。生活中遇到苦难,要学会变通,要懂得换一个思维。所以在这里“慈”也有柔软的意思。我们的第六识如果净化了,向外看到生命的过患,向内看见生命的来源,就能够真正地读懂自己的这本书——心。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真理的如来藏性就是我们能够观察自己心的资源,以这种智慧而焕发出慈悲。在如来藏的本性上,万事万物都是一理,它可以空掉一切,而不安立一切。
生命要有全局观
我们平常错误的认识是怎么建立的?仔细地观察会发现,大部分的思想,它都是落在两边,要么落在断空,要么落在执实。认知方法,都是落在四个层面:说空,是对真理减损了;说有,是增加了;说非空非有,是戏论;说即空即有,就是矛盾。很多人的认识都会落在这种矛盾里,充满了片面性。以为是对的,就一定不会错;是错的,一定就不对,只能够二选一。
在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别呢?实际上就是识的原因。我们主宰的这个系统本身设计得有毛病,就是有八识互相的矛盾性,以及八识有自我的维护性,所以八识都缘着外境或者内自相起一个能执,然后再受一个成见的影响,内心才会纷乱而维护自我。这种境界确实是很深奥的,但是在佛陀所开出来的真理里面,如果我们认为它是“有”,佛陀就说“空”;我们认为它是“空”,佛陀又会说是“有”。佛陀这么说并不是说怎么样,而是一种提醒,提醒让我们有一个生命的全局观。
当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产生的原因,确立一个原因的时候,实际上这个事物是由很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当我们只确认一个原因的时候,等于否认了其他的原因,所以对事物的判断是错的,是脱离了事实的。所以我们说这种认知落在四边,要么空,要么有,要么即空即有,要么非空非有。这在佛陀的智慧里面,有一个专门的名相,叫做有无四句。“四句”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认识有落在四边的片面性,所以在这种局限的角度下,你认识到的真理一定不是真实的,都带有自我的倾向性,而我执,或者法执,是它的根源。用“四句”就可以解释我们的一切生活,乃至于生存为什么发展到了一个阶段,遇到瓶颈突破不了,它是源于认识的偏向,因为这个偏向而带动了事物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事物失衡了,所以叫做业。他有破坏性和覆盖性。要想了解这个道理,中国老百姓有一句特别实用的话,“人吃土一辈子,土吃人一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资源都源于大地,我们一辈子都依赖大地。大地好像只是付出,实际上不见得,当我们死了以后,尘归尘,土归土,又都还给它了。到底是谁胜利了?我们在得势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尽兴地往前发展,可以在地上跳、骂它、侮辱它,所有的脏东西最后都扔给大地,大地从来都不吭气的。但它一吭气,我们就只是它的一个分子。
同样的,我们人不要认为自己怎么样,人类就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事物的成住坏空表现在我们身上就是生老病死。如果事物的成住坏空不能改变,我们的生老病死也不可改变。它有着决定性,所以不要妄想去改变它。那怎么办呢?好好地适应它,不要排斥它,我们要学会互动。“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可以遵循的准则。一片树叶落了,也叫做死亡,但这个是自然法则当中最和谐的,它又归到它的根上。你看赵朴老老先生的“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清风明月,不劳寻觅”,让人不要再去执着他。这就是一种生死观,没有否认生死,而是超越。生死是可以超越的,能够超越的是生命的主体,但是我们要认知生命的现象。当我们的智慧认知到它,就可以从整体身心的和谐上超越它。
在我们佛教来说,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很多有修行的人虽然被病痛折磨,但他的心可以超越病痛。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是心而已,并不是这个肉身。我们虽然知道这个肉身是假的,但在生活当中却处处执肉身为真实,这就是我们的观念,它一旦成就了,就很难改变。我们身和心结合得太紧密,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强烈了,会抓取身,所以在这种交互作用下,我们的认知才会慢慢地固化。我们受自身物质属性的约束,同时又能超越它,这种叠加性也是法性的一种自然作用,我们的心可随时向物质的束缚和精神的解脱方面倾斜,所以心是多元化的。可是空性作为心的本体、载体、能变的基础,永远在那儿等着我们。
在一个物质性的生命当中,它就是众缘和合。时间是天,地大是骨骼,水大是血液,火大是温度,风大是流通。我们全身时时刻刻都在刹那地生化反应、细胞生灭,这就是风大的动性。皮肤包裹着的四肢百骸,它无非是一个“包袱”里面包了地水火风,它们按照它们互相的统筹、制约在里面发展,我们怎么能管得了呢?而疾病就是它们发展到某一个不和谐的点而已,而这个不和谐的点,只要心不帮忙,清净下来,就可以脱离它的束缚。
事物的叠加态
所以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也是如来藏的一个展现,它生生不息,既有清净,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份生命的真实和美好,又有现象,而现象的本质是表达如来藏永恒的生机,这就是如来藏的功德。所以如来藏是一个境界,不是一个概念,它有时候是空,有时候又是有,有时候是非空非有,有时候是即空即有。说它空,是因为它没有自性,它在不断地变;说它有,是因为它里面的那种生机永远不变;说它即空即有,是因为它可以称性发挥,无限地延伸;说它非空非有,是因为它呈现出这样的自我的平衡,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但还在变化。
所以任何的事物,多了一点都是多,少了一点都是少,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而非多非少,多也不以其为多,少也不以其为少,所以多也就是少,少也就是多,它都是活性的。诸法不可以言传,只能够意会,我们内心可以去体验,少分地觉知,所以它也不是那么深奥。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议。它称性发展,在哪个点上都不停留,而它正是通过空、有的互相限制达到的。
现在物理学证明了在自然的法则当中、法性当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是抛物线的,而是一种叠加的状态,是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说空又有,说有又空的状态。它不是一个死、静止的东西。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强给它一个概念的时候,它也接受,但是在法性自然的流淌当中终究会自动删除。如何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呢?称性发挥,慈悲喜舍。所以菩萨就是觉性的一种人格化,而人格本身是称真理性而存在的。所以《性起品》中说众生的心中有一棵菩提大树,自己坐在自己心中的菩提树下早晚会成佛,因为本性如此。所以称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性,它会表现为如来藏空与不空的两个方面。空的一面就是在轮回中被我们错觉地认为真实而又没有实体的诸法的影子。它不空的一面,就是七地菩萨往上的功德。这个同时也展现了诸法不可思议的空和有的两个发展。
它是怎么发展的?它都是依靠外在的一个条件或者一个缘,才能够发展。普贤行愿就是这样,它是彰显如来藏妙用的一个缘,或者说是一个道、一个方法,同时它又是称如来藏的妙德。所以普贤菩萨就是遍观十方,每一个愿的背后都是“尽未来际,无有间断”。这就是如来藏法性的作用,而他法性的作用都有一个最大的慈悲和善意,缘法界一切众生。我们说这个方法简单,是因为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用普贤行愿开展自己的本性。而之所以不简单,是因为普贤行愿是称法界性念念相续的。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在每一个念的亲历当中,念念要觉才能保持和他同频。所以难在不离觉性的念念相续上,而要保持念念相续是需要最大精进的。
如来藏非常微妙,如果它通于物质,它就是生机、光明;如果通于精神,它就是慈悲、善意。而它的一切不以人为的分别,它只以法性存在,这就是本性而起。而这个本性没有自体,它时时刻刻都在起的状态,要么就是缘起,要么是性起。由性起称法界性,成法界佛;如果只是称一个角度的性,就走向了众生。所以当我们确立一个事物的时候,其他所有的事物都会被掩盖,法界性就成了物质化的一种自我的呈现。
在五种缘起,你看如来藏是站在中间的,“如来”是往上的,这个“藏”是往下的,含藏(cáng),含藏着一切染法的种子。在遍计所执当中,这个唯是空,相当于龟毛兔角,它是不存在的。但是当人的心里面执着它的时候,虽然是一个错觉,但我们认可它的存在。从情绪、自我的安立来说,它是存在的,所以叫做情有理无,从本质上它不存在。在依他起性当中,它是相似的有,因为一切都是和合相。实际上事的背后还是“无”,就连依他起性本身都是无。为什么是无呢?因为依他起只是一个工具,它以净分的依他起走向了圆成实,以染分的依他起走向了遍计执,它在三性当中连自体都不能够建立。而圆成实性,它是不变和随缘的,随缘的部分就叫如来藏,不变的部分就叫真如,所以圆成实性统摄了如来藏和真如。
如果从它能空掉一切轮回来讲,我们说如来藏是空性,它呈现出空性。而从最下等的一个生命往上所走的每一个道都叫做对治道,也叫方便智。而这些对治都是以空掉所有的障碍,回归到自然的法性,从而把安立在万法上的最复杂、最细微的名相、名字统摄在空性当中为其特点的。所以对世俗谛来说,圆成实是空,在胜义谛当中是不空,因为它是如来藏往上走。而如来藏本身没有自体,只有含藏,含藏着一切性德,所以叫“诸法空相”,这是共法,其特征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它性德却是无涯,辗转增上,呈现出种种庄严,这就是有,叫不空如来藏称性发挥。也就是善财童子进入到弥勒楼阁当中看到的微妙的摩尼宝珠放出的无限光明,让人身心愉悦,站在法界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真空妙有。所以法界有它的因和它的果,它的因是如来藏,它的果是毗卢遮那佛。
同样的,众生所依的轮回,它的载体是阿赖耶识,但它背后的推手是错觉。而错觉的本体是觉,觉性是相同的。因为不觉、错觉,被种种的缘控制了它,所以生命往下走,它的如来的这种微妙的真如被遮盖了。因为展现了它的空性,不能够展现出它的有性,所以在这个当中,它这种随缘是随了差别法的缘。而我们立起一个信念就是性决定,它是把成佛作为目的而展现出的遍法界性的那种善意,即无漏善业的因。无漏因的累积是度众生而产生的福德,他空掉了和众生一切的债务、纠缠,他空掉了造成轮回的一切习气以及对人、法二我的执取,本质上还并没有把佛性空掉,因为在轮回中佛性只是被遮盖了。所以这两个方向都展现出这种平等性的智慧。
这种平等性的代表就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的眼里,看到一切法、一切人,都是如此的平等,所以文殊菩萨在人、我、是、非、物、事,这种种的层面都展现出平等性的不可思议的不分别,所以叫做智。有分别即是识,无分别即是智。这个可以作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种判断,主观的分别一起来,我们马上认为自己所安立的理论非常正确,马上看到相应的对境。所以认为某个人是小偷,我们就会想:“这个小偷很聪明,处处在掩藏自己不是小偷。”实际上他到底是不是小偷,不好说。也许看准了,也许恰恰看到了假象。所以我们要防这个心,这个心特别能够创造出无限的角度去维护自己想要取的境。我们很多时候的自我的维护,并不是因为自己说的那个话有道理,而是要维护“自己对的”这个概念而已。所以我们就知道轮回当中,这个心真的是很虚妄的。
我们有时候回想自己做过的一些事的时候,都会哑然失笑。这就是觉性。错觉像连续剧,一直在错觉,也不是不知道它错,只是不能自拔而已。那怎么拔呢?要立起方向正确的生命观,而这个方向就是以成佛为目的。如何成佛呢?要用到如来藏的性起,知道如来藏已经从理论上是佛了,所以成佛并不远,因为有成佛的原理。甚至,我们从成佛的这个角度也能够知道轮回。无论我们轮回到哪一个境界,佛性并没有失去。在轮回中,我们才有方向,应该感谢轮回,它逆着我们的因缘,我们虽然创造了恶业,但它同时也在提醒我们,难道还不开心吗?对修行人来说,犯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不修行,就算我们有如来藏,那也没用,时时刻刻都在那个漆黑的洞里面,走到哪儿实际上都一样,都是在延续一种错误,这样的生命真的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方向的,获得人身又怎么样呢?
没开启觉性的人,从造业角度讲可能比一个低等级的众生还要惨。因为低等级的众生不会说话,可能不会影响到他人,人类会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如果我们不会说话,总是说错话,到了下一世,生命下降了,可能就把说话的功能给废了,嘴巴变的就只能吃东西了。这就是如来藏,它很厉害,搞不好就会不断地“废功能”。但废来废去,最后一盏灯——佛性废不了,到达轮回的最低点,也就该迷途知返了。这是如来藏最伟大的地方,谁都不能把它否定掉。我们不应该自卑,因为无始劫的轮回以来,实际上这些“把戏”我们都玩过了。
解读《华严经》,找到成佛的依据
往昔世的轮回不用说,但是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听闻正法,积累的善根肯定也是很明显的。只是我们走到今天,要把生生世世所有的累积打包,做一个了结,这就是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能我们认为生在这个时代很麻烦,释迦牟尼佛圆寂了,文明普遍在衰退,环境被污染……这些是时代共同的问题,但是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于我们不神话《华严经》,解读《华严经》,认识如来藏的科学性,找到成佛的依据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可以不需要再以一个宗教徒的身份,带着迷信修行。
也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个时代才可以做到。我们是最幸运的,因为与《华严经》有缘,刚好在《华严经》要展现的时代,我们加入了。我们要看清楚时代的脉搏,这就是如理思维,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在世间,法界体性智永远在涅槃,如来藏是我们的资源,有这三个点还不够吗?过去世再惨,到今天可以结账。当然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听闻了佛法,已经很圆满了,所以应该发起精进。
这是了解华严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真正地找到了如来藏的下手处,理解了轮回的必然性,但是也看到了成佛的合理性。虽然我们还是用着同样的方法和平常的思想生活,但是意义却不同了。实际上在华严大背景下,选择以成佛为目标的话,方法都还是在平常当中。从我们诵《普贤行愿品》开始,已经在走上成佛的路了,只是那时候是带着迷信的。从今往后我们带着科学性、合理性去修了,不需要自我吓唬自己、暗示自己,被动地去修行——因为过去没有用上觉性,只有法门。
佛出现于世,以密意而说他无所说,以觉性而开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的生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时代虽然有不圆满,自古皆然,但是所有人类的文明,包括佛教都还是有它的延续和发展性。
《华严经》通过中国五代祖师的完善也得到开显,乃至经过千年的轮回,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也出世了。为什么法门寺的佛在地宫里待了一千多年,是因为我们愚痴大概也刚好有这么一千多种。在一千年当中,我们每一年都在经历着痛苦,其实是在消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很幸福的,有很大的宿缘和善根。
所以佛永远在,这是佛的誓言,佛在,我们却看不见。佛以他的真身,以他的愿力护持,他就成为我们开启智慧的一个来源。他告诉我们法界是永恒的,虽然有缘起法,但愿力是可以达到如来的性起。所以在这一千多年,其实我们还是在修行,并不是没有做功课。虽然轮回的资粮、习气很深厚,而解脱的佛性却大于这一切,解脱的因缘一直在,所以我们很轻松地得到了如来藏的教授。这和我们的因缘有关,是一种自然的呈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佛菩萨的加持,但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转内在的八识成五智的话,那将会是又一次错过。
华严是让我们合理地生活,合理地修行,快乐地生活,快乐地修行,把这一期生命用好,我们就对得起自己。同时,对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成佛之间,用普贤愿去保护自己,所有与我们有缘的众生,我们都能保护他。所以在华严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带着这种深心、直心、大悲心的,所谓的直心,就是直接朝着成佛去,不要再扭曲、蹉跎、犹豫,因为只有这个目标可以抓,其他的都不能抓;悲心是要带着自己的家人、有缘的人,一起接受今生的命运和挑战;深心是要深深地知道如来藏是我们成佛的资粮。
我们来到世间的时候一无所有,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不能够赤手空拳。这就是我们要拥有如来藏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它就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么开始的。如果我们觉得成佛很困难,想一想佛,没有人给他讲过如来藏,他都是硬着头皮独自摸索前行,乃至过去生为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偈子都舍弃了生命,而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最完整、殊胜的法。要知道难和容易,不是主观的能说的,要客观地评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的态度。成功的人有成功的理由,失败的人有失败的原因,修行也是如此,没有什么复杂的。
当年宋代的人认为周公没有悟道,认为周公一生见到道的一个背影就紧追不舍,所以周公见到皇位也没流连过,他只是为了世间的道统,一生都在努力,他肯定是见过道的背影,但他毕竟还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了,比周公还厉害,因为我们活在周公之后。虽然佛出世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世,但是我们比处在佛世的人还要占便宜,因为唐代祖师把《华严经》解读了,相当于佛又出世了,哪能说佛不出世呢?这些都不是理由,把心放下来,一切都是现成的。
祝愿大家,早日成佛!
性决定的力量
问:如果从因门六义讲,在性起的角度,性决定是最有力量的,是吧?
答:是的,我们说无论世出世间都是依赖如来藏的,而如来藏自身也是依赖因门六义的。如来藏是什么呢?在成佛或者成众生来说,它是中间起平衡作用的资源性的心而已,我们先把它界定为这个。在心当中有种子,种子含藏了世出世间的一切染净之法,所以叫如来藏。所有的法都没有自性,呈现出一个共性叫做空。以因门六义解读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空”的一面。
这个种子如果是一个单独的因,当中就有净分的性决定。性决定即是法界的光明生机,而光明生机决定是“有”,“有”又决定了没有自性。所以作为如来藏,它首先自身来说具足了“空”“有”的两面,才会和后面出现的缘配合而现起万法。普贤愿是如来藏的一个缘,普贤愿发展了如来藏当中生机光明的决定性。八识、六识发展了如来藏当中的随缘性,也叫做空性,它这种随缘性把那个“有性”遮盖了,最终我们就走向了业感缘起的现行当中。
这个现行最后成为一个很复杂的矛盾体,内有八识,外有外境,八识、外境只在现行当中非常有力地搅和。但是再搅和,如来藏的那一分“有性”还在,虽然被遮蔽了,那种生机和光明还在。乃至于一个无情众生,它所处的因缘再残酷,也不能掩盖它自己的功能,比如作为一个中药材都能够平衡人体的“四大”。如果说如来藏是有灵性的,那么对于万事万物来说都有灵性。包括无情的众生也有灵性,有它的美好,兰花吐芳崇高、清净。
我们认可如来藏是物质和精神不能分离的最原始的基因,从它的无有自性,我们把它叫做真空观,从它的能起妙用我们把它叫做真性情。这种真空能够成就万有,或者改变万有,或者空掉万有。成佛是空掉烦恼,而成为众生是遮盖了生机和光明。一切都是如来藏,如来藏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事,是一个具体的呈现。虽然它没有具体的事相,但是从因门六义去解读它就非常神奇。而且如来藏还能够缘自己的相,它里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基因。所以从它的空性来说,是无自性;从它的光明来说,是有自性。从时间来说,时间是它的一个缘,能够展现出它对万事万物的加持性,这时如来藏就不含藏了,变成了如来。
它能够缘着自己……你看在无情的世界里面,它也是有活性的。比如说无情的一个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包括我们这几年体验到的新冠病毒,它虽然以物质为基因,但它完全是智能化的,非常厉害。它能够缘着自相而变异,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回事,所以不断变异、升级,把如来藏性也展现得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处在这种如来藏的因上,就非常圆满。如来藏非常灵活,而所有的事物却非常固化。所以我们称普贤愿成了佛之后,所有佛的功德还都不一样。所以,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不会重复,这就是如来藏的不可思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