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十章 如来藏与人生|《修行的艺术二:以“如来藏”圆悟大千世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我们看到世间那些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成就是方向决定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距离最终的目标有多远,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感觉。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十章 如来藏与人生


第一节如来藏的妙用

        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

善财童子经历了一百一十城的烟雨,按照弥勒菩萨的提示,来到了文殊菩萨住所的城外,距离文殊菩萨的住所还有一百一十由旬。文殊菩萨伸出手为善财童子摩顶,此时善财童子与文殊菩萨以心相应。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如果没有信心,就不能够知道一切法性,也不会趋入解脱,乃至于成佛。”信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距离五台山,实际上还没有善财童子距离文殊菩萨那么远。在将近两三千公里远的距离,善财童子虽然没有见到文殊菩萨的真身,但他以信心感应到文殊菩萨伸出手给他摩顶、说法,这就是智慧的力量,所以信心来源于智慧。我们看到世间那些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成就是方向决定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距离最终的目标有多远,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感觉。

这就谈到了一个方向的问题。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方向?我们达到这个结果之后,这个结果又会不会变异?这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的话题。每个人天生都有方向感,在诞生的那一刻,方向感让我们找到了乳汁。父母让我们上学是告诉我们一个方向,我们也知道上学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想要明白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真正学业有成的时候,发现按照这个方向苦苦追求的结果,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我们会对人生产生第一次的怀疑。怀疑出现的时候,信心就不在了。可能是父母没把话给我们说清楚,所以我们误认为是为了上学而上学。父母的潜台词是告诉我们,要通过上学展开自己的人生,我们却沉浸在这个阶段性的上学的感觉,我们很难面对人生。因为我们对人生有未知,未知来源于自我的恐惧,或者我们对人生很有信心,急于结束学业去寻找金钱,觉得投资就要收到回报,知识要变成金钱才能够兑现,否则知识没用。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在相信或不信这两种状况下往前走,而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我们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我们被佛感动,就要明白如何是成佛的原理,去学习成佛的方法。那为什么要成佛呢?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动物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能追求,而成佛会带给我们究竟的快乐,所以文殊菩萨就给善财童子讲“平等的智慧是生命快乐的来源”。这句话是一个高度的概括。每个人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生活那么苦还不放弃?因为他要追求生存的安全,或者他要追求生活的内容,或者他要追求生命的那份安心,也许这几个目标是一致的,他相信自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所用的工具有限,达不到,这样才造成人生种种的错位。

但是,生活中理想和现实早晚会走到一起,这是一个自然法则。生活可以矫正理想的错和对,而理想是方向,它能够让我们勇敢地趋入生活。这一切都是现象界的缘生缘灭,而终极的目标无非是为了得到幸福而已。而要获得终极的幸福是需要一种平等的智慧的。无论我们是否选择修行,都是为了追求终极的幸福,因为这是方法上的问题。而在某些时候,你不明白而去修行的时候,它也只是一种方法,一种生活方式,看不出它的神圣性。只是因为你的清高性,你才赋予它神圣,这种神圣性才能够安立,这本身也是一种迷信。

生活到底是什么?其实本质上我们并不知道,只是因为俱生无明的驱动

性,以及看到所有人都是这样生活,不得已而屈服,可内心还是有一丝的不甘心。当夜深人静,我们独自一人很清醒的时候,也许会想到:“我这样到底在干什么呢?”这叫做刹那的觉醒,第二天还是无奈地该干啥干啥,这是持续性的“死亡”、迷惑。生活就是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心。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挣扎,只不过有些人心力强,他很自信,认为他做的没错,不断地通过事业彰显他的价值,实际上他的内心并没有方向。这个方向是他强大的自我暗示引出来的,为什么能够自我暗示?这来源于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的种子作为生命的底色,会不断输出一个方向。而阿赖耶识本身就在生灭变化、变异当中,所以它会阶段性地给我们一个看起来的方向,却不能一以贯之。这就造成我们自认为找到了方向,而结果恰恰走到了反方向,人生完全是一个错位。在小乘来说,这是为惑业苦的现行所遮盖;在大乘始教来说,这是为阿赖耶识的自我主观性、深藏的生命的“设计性”所局限,因为阿赖耶识这个“设计者”本身就不圆满。文殊菩萨告诉我们可以做到终极的设计,只要“设计者”圆满了,就可以设计出幸福的真实内容。这个真正的设计者是谁呢?它就不是阿赖耶识了,而是如来藏。虽然阿赖耶识也彰显了心的功能,但是它的背景是如来藏,真如实体。它能够通达、遍摄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所以叫做如来藏。

称如来藏性发挥,打破轮回的界

如来藏非常微妙,犹如虚空,既不变异又具足众法,本体清净,没有自

性,我们不可以以一个概念来定义它。如来藏是一个境界,充满了活性,所以我们说它“有”;但它又充满了脆弱性,所以我们说它“无”。因为它是境界,如果用世间的话来说,它就是真理。但是我们要认识这个真理比较难,因为它遍一切处,而我们人是易于着相的,总是有选择性地认为它在哪里。

我们现在的心行是基于阿赖耶识缘起,总是带有主观性,当在阿赖耶识层面上,就会认为真善美是如来藏,假丑恶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背后的如来藏了。文殊菩萨开示的平等的智慧,不是从相上去看事物,而是从缘起性看到每一个事物犹如虚空,没有自性。它充满了无为法,也充满了有为法的一切变化,每一个事物无不是充满了生机和光明,我们却看不到。

虚空是什么?虚空首先是名言,这个名言是基于每一个人的境界。如果一个人现在没有看到虚空,我说“虚空”的时候,他头脑里面马上会因为名言而撬动阿赖耶识当中过去对虚空境界的映像,这个影子马上浮现在他的心里。心为什么能够浮现呢?因为阿赖耶识里面存着它的业相,这是种子。阿赖耶识本身能够见,阿赖耶识的所见又“缘”着它的种子,“起”当下因为这个外缘而引起来的我的见分、相分和能见分。内在的相和外在的名言就出现了,我们就会像猴子捞月一样不断去抓,以为能抓到。

基于两个缘而产生六粗和三细,基于我们名言的缘叫六粗,基于我们内在的缘叫三细。阿赖耶识通过六识的帮助和外境又链接了,在一刹那之间完成了色、受、想、行对识的固化。他的心动了,而且产生行动了,这一个名言更加重了他的迷惑,让他的业力更有倾向性了,他的自我自然成为一种更加确认的思维模式了。我们把这种状况叫做现行绑架了思想,呈现出来一个抛物线形的惑业苦的循环。这条路已经发动了,他的命运在这一条看不见的绳索上已经抛向了它的未来,不能改变。

这就是轮回界所有的法,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产生了思想行为,乃至于造作,最后创造出山河大地,都和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相应,所以叫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可改变,即是命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命运当中,因为身为载体、心为惯性、业为内存,而开始了这一期的认知。以这个身体和人结缘,以错误的思想要求所有的人,然后带着无明的判断造作更大的业,或者福业,或者漏业,总之都是在无明的范围内。

而这个当中我们来源于阿赖耶识的那份生机和光明,虽然伴随着造业的过程,却始终没有衰减,只是被隔断了。虽然灵性被遮盖了,但并没有失去那份功能。从这个角度我们把它叫本觉,也叫佛在众生中。佛性就是我们如来藏当中那份能觉知的能力,永远不会失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与其说是阿赖耶识来的,还不如说是从如来藏的清净、能见来的。有时候我们能看见如来藏的妙用,比如狼妈妈彰显出来的伟大的母爱,超越了狼性,它的行为甚至人都做不到。这一角度来讲,平等性即是大悲心。

平等性通过法界体性与眼、耳、鼻、舌、身、意偶尔刹那的贯通,两种智慧的结合创造出道。如果第六识没有转为妙观察智,仍在分别的时候,就不能获得终极性的真理的方向,依然处于阶段性的迷与不迷之间,所以我们的心忽明忽暗。但一切都是基于法界不可思议的清净本性,你方唱罢,我登台,有时候是觉性,有时候是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有时候又是成见,

色、声、香、味、触搅动得人心不安,天雷勾动地火,生命不断地爆炸。在疯狂当中爆炸的结果已经不能改变,而最终的“能改变性”只能是在基因性上去改变。

生命复杂广大,又有局限,所以是矛盾的,而人只看一面。大部分的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会说一些真话,比如“生活就是不如意事,常占七八九”,这就是人间的公式,因为是惑业苦,所以才会“七八九”。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很圆满,要小心后面可能会出现一个大的不圆满。这就是预见性,不是迷信,大的不圆满就是生老病死,正是一个人觉得很顺、很好造成的结果,不好可能马上要来了。这是自然法则,也是如来藏性,总会有一个平衡,在人间叫做无情的天道,也是如来藏的妙用。环境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轮回有其必然的局限性,我们现在要称如来藏性发挥,打破轮回种种的界。

第二节

寻找如来藏

为什么不觉

我们的知见和价值观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能不能认识到如来藏,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摆脱时代的绑架,从世间惯性的见地走出来。如虚空一样具足不可坏性、无变异性、能觉性和光明清净体性的如来藏,就是我们的心。即便承受着痛苦的压力,阶段性地忘记了很多觉醒时所发的誓言,如来藏也在展现。阶段性地忘记很正常,但是旁观者清,当我们在不觉的时候,家人在觉。觉察的方向是个体性的,要避免生老病死等八苦的逼迫,则需要群体性的协助。所以人类有着自然法性决定的生命共同体性,这也是一个真理。

在法界来说,一切法此方觉,彼方不觉是相对的,我们此时觉,可以用他处的觉来介入,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生命能够互相影响。特别是在现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天耳通、天眼通,可以和古人联手、和圣人谈心,这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语言、文字、概念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要得到一个完整的体验却很不容易。我们要虚怀若谷,在境界当中去体验心原始的光明、俱生的灵性,要发挥如来藏性,不可以让它隐没。这是我们对自己最究竟的保护和爱护——处处觉,但是方向要对,否则都是错觉,基于自我的觉恰恰是不觉。

用华严的境界来说,不觉是因为有“五重围墙”在障碍我们:第一个是事法界,一切事物的矛盾性,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如果洞察了缘起,觉察其缘起是惑业苦的惯性,但没看到惑业苦的来源是阿赖耶识,就只能在第一重城墙的范围内;第二重城墙你只知道阿赖耶识,理解了生命是怎么流转的,但不知道阿赖耶识来源于如来藏,基于阿赖耶识所变化出来的事物你能够统摄,阿赖耶识不能覆盖的思想你就不知道这是第二重围墙;第三重围墙,阿赖耶识的本体是如来藏,但我们认为如来藏就是一个法性——空,认为一切都不可得,落在了断空,把如来藏性当做名言,而不知道它的境界是无始无终遍覆一切的,这又是一重如来藏的围墙,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来藏之上的事。

如来藏通达的境界是离言、不可思议的,为了了解它,不得不给它安立一个名言,这种名言安立不是我们能够知道的,它叫做真如性。而真如性是纯粹的圣人境界,真如性虽然让我们明白了阿赖耶识的来源,但是真如性本身是离言的,只能够用行去通达,所以我们讲“教浅义深,行为最胜”。“行”将带我们到哪里,我们不知道,这时候我们用不到自己的比量、现量,唯一的依靠是圣言量,因为有信心,我们能够发信,这时候谈到了皈依佛,以此来界定我们对真如性的体察。所以真如性的安立,本身这个名言和这种感性的描述,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重围墙。如何打破这种围墙呢?我们称法界性,以普贤识,以无上的慈悲,就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以这三者遍覆一切因。如来藏与真如最纯粹的那一份真理,将带领我们到达不可思议的佛果。在成佛之前的称法界性,还有一重围墙。

只有成佛之后,这五重围墙都去掉了,我们才能完美地规划生命,所以生命的规划不是阶段性的目标。一个修行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退转是很容易的。因为五重围墙来自于看不见的无明,不管俱生的还是烦恼的,在华严来说,必须要整体全部解决,所以只有围墙可拆,没有虚空性在变化。我们以虚空八德来比喻、界定如来藏。在第一个层面,虽然你轮回了,但是你的灵性,这时候也许是灵性,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觉知性、是非性,因为你有一个美好的方向或者愿望,能够让它保持,让你有所敬畏。敬畏能够通达智慧,而智慧分不同的因缘和缘起,我们要以五种智慧全方位地拆除五重围墙,而所有的智慧都是觉性的用。

把五重围墙反过来用(注:不拆除)也是成立的,成就的则是人间或者六道的果。所以一切心是佛和众生的因,一切众生或者佛都是心的展现,为什么?心没有本体,这又是对如来藏的一种定义。虚空是动的,还是不动的?我们怎么说都是错,这就是密意,就是常住法,就是佛所证到的法。常住法是佛对我们的保护。我们如果要觉悟,就不能够赤手空拳,佛给我们的法就是我们的武器和智慧。我们为什么能够运用智慧?因为我们本身是佛,才能把武器用起来。从这个缘分来讲,还是我们决定,不是佛决定,所以叫自觉,主动权在我们。一个人愿意追求无明带来的感受,是因为他不知道智慧给自己的快乐要比无明带来的感受强很多。

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在人间,有觉性的人也许会犯错,但不会犯致命的错误,他会狂妄,但不会太疯狂。什么叫疯狂?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小看一切,比如一个人自认为抽大烟不可能上瘾,想要体验那种快乐就去抽大烟,结果以快乐开始,以痛苦结束。有觉性的人挑战自己,看起来很苦,但他的快乐在于他有方向,知道他付出的代价恰恰证明能够得到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无生法忍,世间这时候变成一种游戏,一切都是在幻觉当中。所以对修行人来说,他所有的经历不是痛苦,只是经历,这种平等性的智慧在保护他。

生命是平等的,这是世间已经发现的真理,我们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要求或者狂妄,这都是“觉”的真理在展现。本觉在世间本来就存在,并不是佛出世以后才出现,所以处处觉、随分觉、明自觉。你看到平等,就都能够感受到它对你的影响。但我们通常都是在遭受了不平等的境遇时才呐喊、要求平等,所以要感谢苦难,让我们知道生命应该彼此学习和成长。

所有的说法只有在生活当中通过行,我们才能够如实地理解、达到究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很深的,“教浅义深,行为最胜”。所有的说辞是不得不建立的名言和概念,它是有限的,因为有限,所以我们说“教浅”。

“教”来源于圣人的体验,非常深奥,但它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是有价

值的,我们要试图去理解。人生就应该学习,不学习,生命就会萎缩,就像用化肥、农药种出来的菜,只是被动地生长,越来越没有生机,生命的生机被无限次地打压而萎缩,不能养人。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的觉性变成了勇识,这个勇识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勇敢地认识到,转一切境界为道用,一以贯之。

事物随着因缘法的作用,会不断地不断地滑向固化,就像脱离了

“母体”,与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多。人类脱离了大地,结果被大地报复。我们不尊重大地,只是用不养护,大地被农药化肥污染,我们变成了一个索取者,儿肥母瘦,“大地母亲”在遭受病痛。这完全来源于人的错误知见,果报早晚会呈现,人吃大地一辈子,大地吃人一口。既然迟早要回报,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制定方案呢?这些都是觉性的事业。人类对大气的污染让我们深受雾霾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癌症激增,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外在的环境污染引起的。这不能怪哪一个人,所有人都有一份,只是随着造业深浅的不同,有人先受报,有人在排队。但是后面的人有机会,可以觉悟、修持善业。

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生命来源就是如来藏,如何报它的恩呢?我们发愿为众生服务,才能报它的恩。如来藏不言语,但它创造了这么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亿年才进化到这个程度,多么不容易!就像大地的土,尤其是陕西这里600米深的黄土,要在狂风暴雨中经历多么长久辛苦的“劳作”,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当下的人服务。

到底哪一个东西是我们的呢?哪个都是只可以用,但不属于我们。所以没有一个事物是独立的,这就是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的“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这种智慧才能够让人理解人、理解事物、理解历史、人文。更重要的是创造人,就是教育;创造物,就是再也不要创造核武器,而是创造点儿艺术来养人,达到人类之间相亲相爱,都成为好人、善人,最重要的是成为智慧的人。但是只有成佛,才能最终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拆掉中间的五堵墙,这是我们应该完成的自己人生的意义。

我们应该是一个奉献者,而不是一个索取者。当然,我们同时也在奉献,只是对于家庭、社会这两个一个是知道,一个是不知道。我们知道的话,只是在发展我执;我们不知道的话,作为一个人,实际上也在为社会带来

贡献,为什么不能打通这个围墙呢?生活本来就是生命的话题,所以我们应当对生活有所定义,有所理性,有所规划,有长久的生活观念,同时保持着生命的互动,不要成为一个负数,应该有所敬畏。这就是平等性的智慧。

行起解绝

文殊菩萨常住在中国,我们到尼泊尔去,尼泊尔人都说:“文殊菩萨是从你们中国来的。”文殊菩萨还是中国的皇帝,你知道吗?清朝佛教界立的牌位就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历史的事相当中,我们不用去执着那个相,但是要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因为我们有中道,中道就是如来藏的一个层面。“中”就是“如来”和“藏”之间,“如来性”能发挥,“藏性”也会发挥。伟大的人总有他对人类永恒的贡献,这就叫

天命。为什么说文殊菩萨是中国的皇帝呢?这是本住法,不论佛出世,他对众生有责任感,他的精神和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开太平”,不断地为众生谋福利,他最重要的责任是“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太平盛世,这么多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恢复,特别是这几年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想欺负中国的国家没办法得逞,如果没有安全感,我们如何修道,谈何觉醒?觉醒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它要有钱、有闲,还要有几千年的资源,本身很脆弱。佛法是很难得的,听闻佛法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祖师们一代一代辛苦地建寺、弘法、安僧,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佛”的觉性,不要对不起自己。这些都是我们成佛的顺缘和资粮,它永远摆在这儿,今生不行,来世还在前面等着我们。这就是恩德,如父母的心一样在等着我们。

物质的家是暂时的家,我们的心应该在出离烦恼上,不能住在烦恼之家。很多东西我们不了解,都是因为名言所生的概念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错觉了。真理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有真理的家才是可以住的。其他的一切只可以应,不可以皈。我们心之所向的东西太多了,因人而异,因思而异,一生有无限的方向,当然会生死疲劳。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一路看着万花筒,脚下踩空掉下悬崖还不知道。所以老和尚们就问:“你看什么?哪个是你的?”只有本性是我们的,看好我们的本性——如来藏,看住它,不要被贼偷跑了。本性被贼偷跑了是因为有我们的帮助,不要做自己生命的内贼,看住它,这就是觉。

思想都是“觉”所覆盖的,所以叫做平等的智慧。一念觉很容易,念念觉很难,所以需要誓言,需要发愿。普贤菩萨的境界是念念觉的境界,我们把普贤菩萨的教诲念了那么多遍,为什么依然不能觉呢?因为我们和普贤菩萨之间隔了一个“我”的五重围墙。普贤菩萨的信息收到了,普贤菩萨的生活还没有,所以我们要了解、理解、善解、分解这五重城墙。不是普贤菩萨的法很难懂,而是我们的心很难懂,为什么?我们的我执很复杂。为什么复杂?它经历了无量劫的生死,百毒入心,成为百毒的金刚体,不是智慧的金刚体,这个金刚体很难破。所以你千万不要落在语言、概念、名字当中,那都是“我”的载体,它只承载我。我们要寻找如来藏的境界,而非如来藏的名言,这就是修行。

如果找不到如来藏,就会落在一家之言,与其说在修行,不如说是盲人摸象,不是不对,只是效率很低。佛所有的说法以慈悲为因缘,不得不说应机的法,因而有业感的法、阿赖耶识的法、如来藏的法、真如的法、法界性的法。对于一般的人,他不知道惑业苦,所以要说惑业苦。对于那些智慧根基很明利的人,得到阿赖耶识,马上知道这是如来藏;得到如来藏,马上知道它的本体就是真如;知道真如,知道它只不过是法界体性当中遍覆的平等的智慧,是一种理,这个理摄持了一切事物,所以叫做理事无碍,借理能够理解一切事物。

如来藏可以成就一切事情,一切成就要在事上做,在行中方能得决定,行起解绝。成佛达到究竟,是为了满我们无量劫的愿,报无量劫受众生、国土的恩。只有成佛才能报无量众生的恩。我们生生世世都是父母所生、社会所养,每一个时空都有缺憾,无量的缺憾都寄存在黑洞里面,在未来等着我们。我们现在要以法界性的光明,满足一切众生、一切国土,平息一切黑洞如魔王般对我们的控制。

由此,我们大概地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会遭遇什么?成佛将会拥有什么?成佛的方法是什么?这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事情,但它又是我们生命的本分事。佛陀在因地无量劫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终于为我们弄清楚了成佛的原理和方法,成为我们生命的源泉。我们到了如来藏这个地方,会听到如来藏的呼唤,它如大海里面的蛟龙不断发出激吼声,这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要迎面出击,去除这五个围墙。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轻松的,它只是称性发挥,在决心上,不是在造作上,所以我们说成佛容易。

祝愿大家早日地静下心来,清净的心如莲花一般盛开,如来藏如摩尼宝珠在这棵莲花上会照亮人世间的一切黑暗,让我们得到真正的生命方向,得到终极的安乐和保护。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