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十一章 如来藏性起——因门六义
第一节
开显如来藏
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要有这种信心,这种信心到底信什么呢?文殊菩萨以一百一十由旬的距离来摩善财童子的顶,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如来藏的妙用,也就是表明如来藏当中是没有距离的,这其实就是经中的一个密意。这个密意就是告诉善财童子应当信解如来藏。了解到如来藏这么一个真理的光明以后,它就可以长期伴随我们的人生、生活,乃至于修行。我们才会没有疲劳地、无欲奋发地、历恶向善地找到自己生命的大背景。在这种因缘下,我们才有可能完整地了解到生命的圆因。而无论是轮回的生命形式,还是成佛的圆满,它都是以违背如来藏,或者兑现如来藏而成就的。
那么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它是慈悲,那么慈悲是什么?在轮回当中,我们所发现的慈悲是善意,在无情界则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在我们的生命和器世界的庄严当中都是存在,所以说如来藏遍一切处。如来藏它本身就是真理,而我们在轮回界能够遮盖的只是这个真理的光辉,但是如来藏自身并没有被掩盖。尽管我们在轮回,但在经典中有时候说我们是佛,就是因为我们的这种觉性,没有增,没有减,没有多,没有少,没有来,没有去,不是一,也不是多。如来藏本身是一种境界,但并没有脱离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人生光明的来源。如来藏如虚空一样不动,清净遍满,像空谷回音,如果我们要去开发它,就要如慈母的心一般去呼唤它。
现在的科学家也已经证明,所有我们感知到的自己,或是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于地球、宇宙……这些相的背后都是物质的组合。《金刚经》说“和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因为它不可思议,但是在这个时代,少分的是可以思议的。组成它的无非都是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的基础都展现出一种缘起的相。在这个世界来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混合的,无论是地水火风组合成一个最微小的粒子,还是由粒子形成的物质,或者构成物质的种种化学元素,都是重重无尽的组合。这些我们都可以了解,并没有什么深奥的。
但这种状态,我们如果停留在它的相上,自然看不到它的本质和内涵,因为我们理解的这个世界是静止的,但这个世界是运动的。当我们认为它是运动的,我们的真心妙性却是无为法,如虚空一样是静止的。如果你能够见到静止的真心妙性心,就能看到它遍一切处的光明。在事物当中,如果你找不到光明,那么事物呈现出的相与你看到的是匹配的。所以不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人我是非,乃至于事,我们能够看到、知道的,不管是历史的、比量、现量、非量的,都有这样的一个最深层的状态。以物质界来讲,现在科学发现,如果把粒子比喻为一个足球场的话,原子当中的原子核就像一个篮球,原子核周围有若干电子在高速地运转,它的中间依然有一份虚空性。即便最小的粒子,乃至于到了夸克,只要有了适当的工具,也可以分成足球场和篮球这样的差别,空间是遍一切处的。
《庄子·天下篇》里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个棒槌,有一尺高,每天一分为二,分了一万世,一世是一百年,一万世是多长时间?即便如此,它最终还是不能跨越“有”和“无”的概念,就是比喻真理是不可思议的。棒槌代表了“有”的存在,它是一个物质性组合的“有”,物质永远可以被一分为二,分着分着,棒槌的相不见了,只显出一个木头,木头的相不见了,分成一个细胞,细胞又分成一个原子,原子再分成夸克,永远也分不完。在现代科学的辅助之下,人类很多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如实。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规律大概掌握了一部分,至于接下来还会发现什么神奇的,可能永无止境。无论大小、多少、微观、宏观,一切都无有止境,这就是一切事物含藏的如来藏性。
所有事物的呈现实际都有它的缘起,就是条件达成了,它可以无限地呈现,因为事物内在具备着发展成为无限的可能。但是它内在是什么?它的内在还是最原始的,不可认知的真空状态。真空在一个微尘,在佛法中说,它的因和它的果,犹如香和香气一样,而香气聚来在一个微尘,散去普熏法界。它是什么?它非木、非火、非烟。《宝鼎赞》中专门以香赞叹真理而供养十方诸佛,皆以真理为光明,遥相呼应,创造生机,这是佛教为什么要烧香的原因。比如,沉香看着好像是物质界产生的一种香,但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比它更高贵的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那么这就是五分法身。佛法以五分法身的庄严清净来比喻我们如来藏的妙用,谁能得到一分,将得到永恒。香是无为法吗?是有为法吗?以我们这种对名言、概念的分别,对它只是如盲人摸象一般地接触,但是这个解脱的知见是成立的,是可以借助名言概念感受到它的。
平等性智
我们为什么能够感受它?因为我们本具的佛性。所以叫做“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我们佛性的妙用,并不是外在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它。只是我们这个觉性被呼唤醒了而已,或者正确地了知了而已,没有颠倒就没有遮盖而已。如来藏性是什么?说它存在,我们不否认,但它又很脆弱,很微弱,看不见,摸不到。如来藏自身不起用,却遍布在一切事物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它。如果说一切事物都有如来藏的自性,这也没有错,如来藏性就不显了,一切事物只显出它的作用——轮回及其中无量的三苦、八苦。这就是平等性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轮回中不失,解脱中不得。
我们的生命永远是动态的,所以它不可能住在如来藏的本体里面,但是如来藏有它显现的一面而不可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其生也,生而无生”,我们看到轮回界的无生,说如来藏是空;我们看到成佛的庄严,说如来藏是有。所以对如来藏说空也成立,因为它显现在世俗
谛;说有也成立,因为它显现出成佛的庄严;说它非空非有也成立,为什
么呢?它既不是空,也不是有,用庄严和空性不能概括它;它即空而显有,空有又是一体不可分,所以不是增,不是减,以四种境界而显出它的无穷
无尽,既不是矛盾,也不是戏论。
我们通常之所以说落在空有,是因为说空的时候,你会错误地认为空就是事物的全部,其实空只是说到了事物的一个面,还是在局部。而它的局部都可以通于这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正是因为如来藏的境界不落四句,所以如来藏空有同时,但又不同时,又是分开的,那么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它有作用又无作用,无作用故说空,有作用故说有。那么生命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生命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我们不做主,如来藏就被放弃了。如果我们要做主,必须以真理为标准去做主。以真理自身的“有”,我们叫做性起;如果以真理的“无”而让它萎缩,这就是缘起。一切现象都是缘起,一切成佛的庄严都是从本性起,所以叫做任运自然,不假造作,这就是平等性智。
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之间以如来藏以心传心,所以我们说只有心才有和如来藏一样的妙用,因为心能够主观地去求真。而物只是尽性地开放,不能自由地移动,所以它只能说是美好,已经尽其法性了。无论我们是成众生,还是成佛,都在心的层面展现出如来藏的妙用。如来藏含藏着这样的基因,你想什么,它都可以给你成就什么;你要什么,它就给你兑现什么。但是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
第二节
用因门六义解读如来藏
事物总是有它的第一因,如来藏作为成佛的第一因,体现在它的性决定,不是刹那灭。我们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刹那灭出现,遮盖掉了性决定,性决定不起用了,是缘在起用。随缘而转,即恒随转,在缘起当中种种生命的本质不断地加“杠杆”被覆盖,越来越失去它的弹性,成为一个直线型的生命,最后成为一个点,这个点完全被固化了,一动都不能动。但如来藏性还是要尽情地绽放出四季的花,虽然花无有觉知,但它还要展现出它的美。它并不是为谁美,它只是如来藏的本分。
我们讲这个心中、性中、如来藏中含藏着一切诸法的种子,所以叫
“俱”,性本俱也叫果俱有。这个就不是时间的概念,没有先后念的差别,所以这是如来藏。如果它是一个事物的话,它是同时具足了六种面的可能性,所以如来藏是一个境界。当我们谈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是说它都具备六种倾向,或者含藏出生六种倾向的内因。
示入如来藏
华严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告诉了我们有如来藏,这是佛发现的。但是我们又会说佛成佛无所说,为什么无所说?这是因为他所有的名言、概念,乃至于言传身教,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身影,他留下的袈裟、钵,他创立的僧团、戒律,都是指向如来藏,也就是他成佛时说的那句话“你们有如来藏妙用,有佛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留下来的语言和制度并非刻画了如来藏本身,而只是为了开发如来藏提供了一个缘。所以说佛成佛无所说。这就是佛陀的慈悲和情义,他留下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个生命的真实而开启的。佛是真理的拥有者,他设的方便都与真理相应,具有光明、启发、警觉的作用,所以叫做三昧耶。一个袈裟,一个钵都有它的神圣性在里面,都是受佛的誓言而加持出来的如来藏展现出来的事物,我们应当恭敬。
文殊菩萨告诉善财要相信,相信的前提不是你没有,而是你有。你怎么有的?一切众生为你做证明,不仅仅是佛给你证明。佛不出世,法也是这样的,《楞伽经》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不管佛出不出世,法性常住。
《圆觉经》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没有渐次,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也是启发如来藏的。佛陀一生说来说去,都是言外之意,所以佛又说“我没有
说”。他说法都是一种启发,因为他说的时候不得不安立语言、名词,就像以手指月,不是让人看他的手指,而是让人看月。从这种指示来说,都叫做“权”,而非“实”,为什么要“权”呢?是为了应众生的机,这是佛陀的一种慈悲,而不是佛陀不求真。佛陀一成佛就说了《华严经》,求真的部分都说完了。然后49年为了契合众生自我业力的理解层面,再契机地给他某一种启示。
六祖大师圆寂的时候,弟子问他:“我们以后怎么度化众生?”六祖大师讲:“很简单,你启发他。”“那我怎么启发他?”“众生说日,你就说月;众生说上,你就说下;众生说来,你就说去。”“这样说行不行啊?”
“你见性了就行,你不见性,把自己都说迷糊了。你们好好修,修了以后见到自己的心性,再去度众生。”这是他的临终交待,大家要好好去体会这些大师们的苦口婆心。这些都是方便,不得不立方便,不是他主动地要立方便而遮盖这个真理,因为真理本身不可说。
如果说是非要说一说,那它就在《华严经》里去说,现在来讲就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观,其中最核心的层面叫做真空观。我们现在来讲,就是文殊菩萨给善财童子以心传心,这种悟性状态下讲的要旨:要有方向,要有信心,要入法门,不要怕疲劳。怎么才能不疲劳?就是要见到这个如来藏性。所以文殊菩萨说:“你不要见我的身体,见到我的身体,你会执着的。我给你摩顶,就是直接契入我的心,同时你也不可能见到我的手。”那个手实际上怎么能够穿过几千公里呢?这都是表法的,不要把它看成神话。在古代只能这样去记录了,在现代我们可以用影像、超声波,乃至于一切方便来表达这种境界,那个时代没有。但是不管有没有方便,所说的境界都是同一个,核心点是如来藏的性起。
和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如来藏本自圆满,但它随缘起以后,是缘说了算,它的“代理人”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也就是它的缘决定。而缘本身是它生命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是待众缘、恒随转。待众缘、恒随转把性决定通过刹那灭给遮盖了,这就是我们演化成众生的过程。虽然被遮盖了,但是这个如来藏不增不减。所以如来藏性决定的是佛性,而它的空性体现于刹那灭。
事物在其最底层的能量场,真的是还没生就灭了,生灭同时,佛教称这种状况为“无间”。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分子、原子、夸克,分解到最核心时发现只是一个能量的组成,还没有生就灭了。但是它们都各为其主,所有的分子、原子都是不自由的,都归属于某个已经成熟的个体,才会有“相”出现。而这个“相”就成为种种分别的近因,有了因,再加上我们心的动,两者就成为一个因缘,又带动生命向具象化走。内心的觉知、错误的颠倒和外境的事物不断地像走马灯一样不断地呈现,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跟着它走。
这就像电影发明之初,当时老百姓觉得很好奇:“这个电影里面真的有一个人,他怎么只和他们说话,不和我说话?这很有意思!”还跑到荧幕后面去看,看电影里的人是从放映机里面来的,他觉得放映机里面有一个神仙,神仙从光里面把那些人派出来,给我们演一出戏。人类的认知就是这么可笑,等他拿到胶片一看的时候,“唉,这是一个一个的图像,图像怎么变成人了?”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现在理解它就很简单,因为在光束的照射下,胶片以一秒钟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个个图像就变成了活人的动相。
实际上用佛法来讲,这是“能见”缘了一个相,问题不在相上,而是在人的“能见”,也就是他的识,内在的识。他有一种执着,识缘着自相经过三个层面,眼识里面有一个净分,净分能成为一个影像,而我们的心能见到这个影像而起贪嗔痴,能起想要占有的心思。业相、能见与所见的图像,心的惯性的种子碰到外缘,马上就活灵活现,这就是识。识就是一个智能的高端性系统,实际上它不具备着生命的有情,而它背后的东西就是如来藏性。
实际上,如来藏的作用性在很大的层面以自然法则为载体,它不可以离开事物而存在,会呈现出种种的相。就像现在所说的高端的计算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人类为啥现在不用胶片了,而是用数字表达?实际上,这只是物质界法性的一部分流露。但如来藏一有物质性,就不能说它里面是什么分子、什么原子,只能说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对你产生了影响,所以叫做果俱有。那么整个圆,一环套一环,而不是说在一个简单的物质的分子,或者没有自性的层面,所以有无是同时的,都是如来藏衍生出来的。
而我们了解事物的方式都是直线式的,看到的事物都呈直线式在运动,实际上这当中都是每一个点都在运动。这个点并不是如我们所见的往前走,而是向着 360°,甚至向着整个世界保持着一种信息同步,或者在互相影响。现在科学证明,一切和合相呈现出量子纠缠或者量子叠加的规律。并没有从此方到彼方。这本来没有什么深奥的,只是事物法性的一种自然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不用说它是神话,也不要说世界是如“我”所看到的相,春花秋月也是这样的,实际上一切都在变化。所以佛在《金刚经》才说“和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它的核心一个是和合,另外一个是有相。和合的事物都呈相,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和合的。当你见到一个绝对静止、绝对不是和合的时候,我可以说你见的就是涅槃,所以叫涅槃寂静。恐怕你见不到,只有在你的真心里面能见到,在现象里面都没有。
但是一切现象和涅槃是不二的,非一非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现在只能用这种遮诠、排除法来让大家明白它是非存在、非不存在的。所以你说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只有一个涅槃的体性而已。我们所说的涅槃就是静止的,因为涅槃不好理解,它是生命达到最圆满的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受一切外在的缘来吸引它的时候,这么一种真理的存在。而这种真理本身就代表了光明,代表了无限的创造力,代表了生命的本源。它既是佛的本源,也是众生痛苦的本源,它本身是有二相性的,所以我们搞不好就成为众生。成为众生本身也是法性的一部分,所以在圆教就说“性中本俱轮回的种子”。
第三节
称法界性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以缘起性让它不往那边去发展呢?就要称这个性而发现一切事物平等性的大涅槃。所以我们要平等地观照一切事物,因为我们的如来藏本身就可以用平等心来分解很多的事物,这就是修道的过程。所以修道也是一种科学,只有它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的起点是建立在心的真实、真理这个层面,而不是心轮回的那个层面。从这个当中来讲,一心具足有十法界,当然就具足着轮回和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要依他起性,就是轮回;你要依佛性如来藏本性的性决定,那么开显的就是一切善意、美好和真实的生活方式,它不能够被区割,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普贤圆因,来源于平等性智。
正是在文殊菩萨见到平等性智以后,和法界体性智合二为一了,这个时候也就是见到了如来藏性,彻底得到了一个知见,所以应该信这个知见。从这里开始就是总持教,也叫做大乘,解决众生留下来的问题,所谓的摩诃衍就是这里。
光明的世界能不能够建立,取决于两个因缘:第一,如来藏性当中有没有这个妙功德?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它是有的,它有着无尽的可能性;第二,我们有没有一种态度?只有通过礼敬、赞叹、顺法性、顺佛性,慈悲一切才能把一切都转换了,这个光明的世界才能实现。这就要依靠《普贤行愿
品》,它是称法界性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我自己的生死问题。解决我自己的生死问题是小乘。
始教、终教、顿教都是大乘,大乘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要认识一切法,从一切法当中解脱。所以首先把一切法归类为法相,归类的目的是要解决,各个突击。法相怎么能够解决呢?都归于它的本体,归于法性就解决了,这就是终教。在始教的时候,是有众生根性的不同,但发的大乘心都是一样的。而且在始教当中,有些众生如果不是菩萨种性,你就度不了他,到了终教就不是这样了,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性。这是它们的差别,方向是一致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始教只能认识到法相,还不能认识到法性,但发的心是大乘的。所以有共中共,有共中不共,这是教法的差别。
我们所说的围墙虽然有五重,但它都是围绕一个圆心,这个圆心就叫做缘起。用智慧洞察缘起就有着分解事物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五教都是缘起。你看文殊菩萨和善财童子,这个时候的善财童子肯定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了,所以他能够不以语言和文殊菩萨交流,你说那是什么境界?他们说的都是平等性智慧的层面的事情,最起码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文殊菩萨非常了不起,具足平等性的智慧,人和我、事和理、解脱和涅槃、物质和精神都是平等的,一切都是恒常一味的。在我们看到有相的事物里面,每一个都凸显出如来藏性的空性,是平等的。生机是平等的,光明是平等的,而不仅仅是美好的。
我们要想修,真正地来说,慈悲是平等的。不修行的人,无非是慈悲自己的欲望,没有真理、没有方向而已,他同样对自己很好,觉性在,所以是平等的。到了始教是想平等一切众生,但是有阐提种性。阐提种性他可不想解脱,他的慈悲就是维护他的知见、他的誓言、他的癫狂、他的执着不舍。所以始教当中,菩萨当然不能够遍布一切有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如来藏性,它非常重要。
如来藏性向两端发展,一个成众生,一个成佛。简单地说如来藏就是我们的自性,它非心非物,却又无所不能。基于如来藏的本能,它能够主观认定,这就是如来藏当中的性决定,它被发挥以后就走向了普贤愿。而如来藏性当中有一个自然法则性、没有精神性的层面,叫做无我的空性。事物的无有自性也叫空性。事物因为空性而自然发展,精神性不断被分割而成零散,我们称之为意识性缘起。
几千年来祖师们最大的慈悲,就是告诉我们如来藏当中的性起,这是整个佛法当中最核心的。对于有情众生来说,他是有佛性而不是说有法性。只有法性是不能起的,法性表现为事物的真理性,真正的佛性是表现在你有着成佛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慈悲心的。众生从来没失去佛性,我们要相信众生,如果你不相信这个,就是善财童子也没有出路,所以文殊菩萨语重心长地给善财说:“你要相信性起呀,只要是有情就有佛性,无情你不要考虑它了,它早都成佛了。”无情一直在展现美好,怎么不是成佛呢?它一直用天道的无情来表达法性的法则性,它很有秩序,我们不用管它。是我们的心不圆满,才觉得看到的物质没有情义。它怎么没有情义?它早都成佛了,是你没认识到。
说到如来藏,说到空、有,我们要立这个有,就是性决定。我们要发挥性决定,来空掉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本俱的轮回的种子,这就是我们的事业。我们了解了如来藏叫功德,行持菩萨道、发普贤愿叫事业,所以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有的善知识都跟他说这句话。发的是什么菩提心?认识如来藏就叫发菩提心。把如来藏当中的性起发展出来,是要靠做才能实现的,没有一个坐着的佛,只有度众生的才能成佛。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避免那种偶然性,走这种必然性的路。用我们的觉知性随顺美好心,发展善意心,最后达到真理完全的实现。用真理的光明去照亮自己的路,就是借助如来藏去发展你自己的智慧。
所以如来藏是不可思议的,是有所得的。成佛就得到了,没成佛,我们还是处于如来藏两种倾向的自然法性当中,是一个被绑架的状态。所有的众生,包括没有一个夸克是自由的,我们怎么能够自由呢?如果一个人是直线型的、抛物线型的一个生命,都是连贯性的,怎么能涅槃呢?平等性的智慧,要有主人去用才能成佛,没人用,它就在那儿。这个本住法,如果佛不出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百姓日用而不知。你不知道,就相当于它不存在,必须要借助别人的方便讲解才能了解它的存在性,“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所以诸佛的出世对于我们来说恩德太大了。
互动问答
把生命的基准点从我执调到如来藏
问:修行中念念都在错觉和不觉,怎么回归到华严的大方向上?
答:最重要的是要悟如来藏性。与如来藏性的任何链接,我们都能够照到生活当中的一个方向,带着这种方向,这个觉知不叫错觉。而我们说错觉产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你对外境失去了方向感,是对一个具体的事情呈现出了“我”的习惯性思维,而“我”的习惯性思维也是和如来藏性相应的。
换句话来讲,如来藏上的任何信、解或者思维都会照亮你脚下的路。你会发现自己现在做的都是方向性的错误,而不是善恶好坏的差别。你会执于事情本身的相,而此相非实相,所以你会犯错。当你想要不犯错误的时候,这本身和你过去世积累到现在形成的业习模式是不匹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中道的。
为什么我们说要慈悲自己?这里所说的慈悲指的就是要包容自己,不以具体的事说自己是错的、对的,落入到这种对相的分别,那么我们从这个事物的发生,才能够整体地看它。当你整体看它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生命的出发点去看这么一个具体事物当中的真理性,寻找它的合理性,也就是开发它的真如性。更重要的,你具备了一双佛性的眼睛,用佛性的眼睛去看,不是用俗人的眼睛去看,“能看”与“所看”得出来的经验就不同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带着如来藏性做的事情,忏悔也是可以找到忏悔的点,发挥也能够发挥到可以称性发挥的点,而不是
“称我发挥”的点。生活虽然是复杂的,但你要宏观地去看,从整体对一个相的不迷惑,乃至于以如来藏去看它,不落在自我的评判上,就是在用平等性智解决问题。对曾经的错误你不会追悔,只有忏悔。这么一个阶段性是在法性的层面上,是生命的一场深刻的学习而已。
那么这样子,我们如果是以整个生命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那么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包容。因为你有了这么一种法界的观,你知道这只是一个无常的刹那,或者只是一个学习的当下呈现而已,无好无坏。但它伴随了你,让你的觉性去对这个事物做抉择,抉择,不断地抉择。你才能够了知你在这个事情当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体现了如来藏的哪一个真理性的存在。你本身不在这个事物上去纠结,是因为你要分析它的空性在哪里,能够分析的是因为你对生命真理的一种方向感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讲解如来藏的原因。它将让我们把眼光、生命的基准点从我执调到如来藏,而我们与生俱来都是有这种能力的。在这种普遍的方法之下,我们在平常都要发普贤愿,这是座上修。特别是在早上醒来的时候,这叫前善;中间应对事情,你就知道应对事情的方法,这是中善,应对要带着善意,不做评判,这本身就体现了我们自己对生命的方向、价值和意义。因为你不是以利害得失心去看,只是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看的时候,生活本身已经变得非常美好了。就是说以你普贤行愿的遍法界性,用真理去迎接你的生活,你就有一个好心情,无论顺逆皆能转到道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生命的考验,你会发现你还是有一个依靠——如来藏。
如来藏也许没让你发财,但是在你生命的至暗时刻,如来藏一定是救命的。为什么可以救命?它首先化解了至暗时刻我们自己对自己残酷地“加杠杆”,我们恢复了对生命整体的“观”。更重要的,我们能把这个至暗时刻变成一场学习,没有用情绪去处理事情。你会发现如来藏非常微妙,它给你留了一个转危为安的“机”,于是生机遍布。而不是你把一个充满生机的事物,处处因为我执而变成死机,处处死机,处处把一个小事变大,大事变得不得了,最后可能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太大,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如来藏的功德不仅仅是在成佛,而是对现实人生的拯救,所以并没有对与错。我们的灵性永远在,你总能看到与众不同的一个自己。这就是如来藏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我们能够自我鼓励、自我完善、自我升级。那个境界大,你比它更大;那个境界小,你比它更小;那个境界想绑架你,就像下围棋,你总会反败为胜。而且你平等观待,没有输赢,只有经历,只有成长,只有感恩。这就是生命的艺术,完全在于要了解如来藏,用平等心去观待一切,平等心让我们脱离了事物的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为我们平常人并不能把这四个综合起来用,都是把事物倒向了一个绝对,就是我执。看到空,它就不是有;看到有,它就不是空;看到狮子,它就不是金子,这就是我们的我执表现在对事物固有相的执着上,非常真实。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当你知道如来藏就不会这样了。所以在每一个刹那,你都有可塑性,都有延展性。这就是真理的不可思议,你比佛都伟大,因为你的觉性终于可以度众生了,能令众生欢喜,即是令佛欢喜。所以我们不是学一个理论,也不是学一个境界,而是学习如何应对人生、创造人生,完善自他的一种真实的存在。一切境界皆不可得,如来藏它走过的路都要把它覆盖,它从来不给自己留位置,这就是无我。
如来藏,它是无我的,我们可以效仿它,因为我们有觉知。修行的善巧方便就在于你一定能知道如来藏,如果你不知道如来藏,你的修行将变成一个更加痛苦的历程。我们人生已经太苦了,没有必要自己折磨自己。不要在知识当中去寻找如来藏,而是去用如来藏。用了以后,你会发现生活的结果就是告诉你一个所谓的本住法。无论佛出不出世,只要你过得开心,佛都很满意。这就是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供养佛,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向:上供下施。我们要以精神生命的丰富给自己心念当中的这些众生布施,不要让它饥饿,不要让它变成饿鬼。变成饿鬼,它就不知道该吃啥了,有可能都吃自己的父母。生命应该是充实的,因为它的本体就是充实的。
华严给了大家一个武器,就是因门六义。我们说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不是华严给你的,华严“理显情自亡”的具体表达形式就在因门六义。所谓的六种境界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空和有两个相互转,不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么多复杂的层面,否则你就搞不懂了。因门六义是一个理性的公式,是理解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所以它是可以落地的。在因门六义,空的时候,你就看到它的有,“有”的时候,你认识到它是一个我执的时候,就观想空性,你会发现它没有自性。这样空有是一体的,所以不一不异。
因门六义这种思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对执我见、人见,执阿赖耶识
的人,佛不敢给他们说这个不可思议的法。不要说因门六义了,连阿赖耶识这部分的法,佛都慎之又慎不敢说,佛在《解深密经》中不就说过“阿赖耶识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吗?你知道佛说法多难吗?只有在华严里面,佛才尽兴地说法,说来说去说了个因门六义。因门六义是一个方法,这种思维本身对于我们生命的重组,乃至于认识如来藏的无尽缘起性,是最好、最简化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平常要多思维因门六义。
你可能想不通它有什么道理,因为它一动,粉碎的是我们大脑性的思维模式,而我们大脑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惯性。所以你需要更加地清净下心来,哪怕想不明白,用概念去流蚀它:性决定是什么?恒随转是什么?刹那灭是什么?待众缘是什么?一个一个地过,最后在你的脑子里面都会留下不可思议的痕迹。这就好像,你看把一个腿找来了,一个胳膊找来,一个头找来了,一组装,吹一口仙气,啪,因门六义活了,在生活中就会
用了。你腿也不找,光说能用,怎么能用呢?为什么你不用?因为这个因门六义是生命的统一观、整体观,而我们基于自我的方式,习惯了分别观、直线观。
这个第七识很聪明,弥勒菩萨好像要策反我的手下,我很恐惧,所以第七识就发动了,赶紧不要想这个。而你的如来藏性比它厉害,但是它又很脆弱,这时候一定要用你的普贤愿赶紧召请。你看玉皇大帝被孙悟空整得没办法,“赶紧找如来佛祖”,如来佛祖就是因门六义,孙猴子就是我执。我们的这个福报都撑不住了,佛一来风平浪静,风轻云淡,这就是因门六义的妙用。玉帝为什么那么大的面子能把佛请来?就是他老和佛打交道,所以我们也要经常亲近诸佛。普贤菩萨就是开示了这个,十种行愿法门,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讲了很多年,今天又落在因门六义的原因。原来给你们不断地说因门六义,是让你们热身。我看你们的功课都没做好,一烧脑就退转,压根儿不知道早就把“武器”给你们了,所以好好思维,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