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十二章 普贤行愿
第一节
普贤行愿是遍法界性而导归极乐
一心遍满十法界
文殊菩萨以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于一切人我、自他,乃至于法界当中的一切事相,都能够如实地观起它自身的如来藏性。因为如来藏性中以性决定故,而开显它的真如性;以空性,而随顺世间的流转,遮蔽自心的光明,乃至于不显但是永远不失。这就是文殊菩萨开示给善财童子的:尽其佛性起普贤行愿,尽法界的性以做性决定,展现出无尽的真实、无尽的庄严、无尽的善意、无尽地普护一切情与非情。乃至种种的差别世间,皆有光明、生机不同的呈现,也能够令一切有情觉性得显。这就叫法界金刚藏平等性地中,所以以平等智能入法界藏,此种法界藏即是真如藏。
以如来藏的性决定,生机与光明的聚集,就是对于一切苦难的觉知,从而称这个法界的体性,令我们的觉相续不断。一念觉是本性,念念觉是护持。念念觉才能平平等等、真真实实。这个觉即所谓文殊菩萨令善财童子入菩萨行,行菩萨愿,发菩提心所开显的寂静圆明、妙觉圆满的这颗心,而开发其当中本具的成佛。我们的性中一切都有,既有众生的种子,也有成佛的种子,所以一心遍满十法界。
善财童子于广大的平等智中普遍观察,身心踊跃,善根欢喜,入法界藏这个平等界中,遍覆一切有情及无情,见到种种的差别而起大菩提心、起大悲心、起祈愿心,欲见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在平等藏金刚地前,毗卢遮那佛的狮子宝座莲花前,起如此的深信恳切的渴仰之心,随着普贤菩萨的愿心,而思维法界的一切没有依靠的众生的未来的解脱的事业。于其内心,这时候见到普贤行愿的这种种的光明云,这时候起了如广大的虚空法界一样的广大心,清净明亮,拔除了现前的一切的执着、分别心,而显现出十方世界广大无边的清净遍照、光明如网、宝树成云、香气遍覆、清净广大、不可思议。
善财童子随着拔除现前的一切执着心,与法界的心融为一体的当下,见到法界十种光明云现,清净微妙,不可思议,身心踊跃,智慧明利,入到了普贤境界。普贤菩萨于法界藏毗卢遮那佛的狮子莲花宝座前,顿时现身摩善财童子的顶,告诫善财:他从无始劫来发这个菩提心,种种的难行能行,种种的难忍能忍,都是遍一切众生以为境,遍一切法界以为身。因为无尽的大悲心,无缘的大慈心,皆于一切境而能做甚深地开演,所以他成就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前功德。
所以善财童子观察,普贤菩萨的头顶、两肩,每一个毛孔当中都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都有着尘刹微数的诸佛,乃至于无量不可思议的众生种种的心行、种种的国土、种种的因缘、种种的发心。善财童子再观:无量的毛孔出无量的声音,遍覆一切的世界,一切的世界皆有普贤行愿的光明云,为一切众生做守护,为一切众生做皈趣,于一切众生为说法、为陪伴、为引导。先见到普贤的行愿,再见到普贤的身,再见到普贤的身当中的一一的毛孔,一一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有无量的诸佛出现,教化无量的众生。
法界体性——如来藏当中的性决定
每一个人心中的觉性都是法界的体性,这就是称如来藏当中的性决定而显现出来的念念的觉知,以平等智为根本,遍覆一切境界。于轮回界是
随顺、随缘;于解脱界是称法界性周遍示现,任运而起,皆是光明。所以法界性当中是以光明为身,光明为语,光明为意,出生一切不可思议的真如的功德。能出生的是我们心的称法界体性,如广大虚空一般地对一切众生的慈护和导引。所以以平等性智能够如实地观见,每一个尘刹当中的一切众生皆有觉性。理虽平等,在事相上只有在性起当中才能展现。所以称如来藏的性决定性,即是真如的遍覆法界的一切功德性。此功德要以行愿为开发,行愿以遍法界为行愿,这是真如本性本来的不可思议和无尽缘起。所以我们会看到,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住在华藏世界一个毛孔当中的娑婆世界——四川省内峨眉山的光明顶上,如果我们能够诚心拜他,他的光明就在我们的心中现前,即现出佛光。
我们这一念觉心忽明忽暗,一生能现几次,那么在华藏顶的光明上就能看到几次。所以一切外境都是验证我们自心光明的一个感应,而世界之所以微妙,它都是以我们心的感应而能够感通。我们的心能够寂静,它就能够遍照,因为有遍照,就自然能够感通。心如果是寂静的,那么它就自然的是圆明的,是圆明的一定是遍覆的。一切法都是平等性智的光明当中而起的遍覆一切法的普贤行愿,所以一切行门都是称法界性而现。
如果我们不知法界性即是如来藏当中性决定的真如分的话,就只能够发展如来藏当中物性的无有自性性,随着这一念觉心的两个方向,走向念念直线型地往识境转化。虽然这个智慧与识境是不二的,但识境会不断地加强,智境不断地被覆盖,成为业感缘起的真实,乃至于成为世间以阿赖耶识所缘起的种种的观察角度。能观察的人一定被物质所局限,光明一定被覆盖。我们会看到种种的学说,它里面都透着一丝光明性,但这些学说大都缺乏圆融性,没有生机,也没有真实,都是盲人摸象,执事废理,以分别、妄想、执着而相续。这就是现在因为一念心的妄动,而造成的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它非常真实。
我们的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心的妄动在展现。如果妄动的心能够入到如来藏的空性当中,这就叫做涅槃,一切有为法归于它的真实境,而这个真实境是不可得的,所以称这个性而发挥,只有到达成佛才能够究竟。这是世间最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切都是心。心的寂静圆明即是它自带的涅槃功能,需要我们自己去关闭种种的分别,涅槃就自然地现前。
如果我们现前的心基于阿赖耶识的话,它就会有种种的差别,因为有种种的差别,就会有种种的种性。所以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很多人的种性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与生俱来,不能打破。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业力所形成的主观思想而观察,与世界互动,在我们自己的世界是看不到真实世界的,所以各个不相知。
戒定慧本身就是对心的整理,而我们的这个心展现在身体的层面只适合戒,就是身不做什么,就是很简单的一种“因病予药”。戒的目标就是为了开发我们身心的统一,而统一当中就是身界引起的妄念和烦恼的涅槃,所以每一个法都是对治的。我们修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第六心与前五识达成一致,修慧就是在达到一致的六根门头去往内洞察第八识当中发的信息,哪些是合理,哪些是不合理,清理第八识,整理整理这个仓库,让它变为光明,从而让第七识在所行境界的成佛性上,也能看到目标。第七识因为看不到目标,只缘感受,执着自我。而要改变第七识的执我性,第六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才可以把第七识改造成平等性智。如果六七识都成就了,第八识这个“大仓库”就遍是光明,呈现出它的本有,一切种子都化为无形,这是大圆镜智。
在大圆镜智的法界海当中,任运自然,起普贤行愿,以身语意而遍覆一切有情,就是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法界当中,都有普贤的光明而通达、圆融、教化,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所谓的与虚空一般广大的心,能够拔除我们一切种种现前的执着心,一切境界都可以照破。所以我们以普贤行愿照亮脚下的路,在内心的世界和与内心互动的外在的世界,遍覆一切情与无情,一切境界都得到了尽法性的光明的转化,这是任运自然的。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功德,他的每一个愿在当下都超越了对治性的戒定慧,所以普贤菩萨慈悲广大。
更重要的是他加持着善财童子,入到了无量的微尘刹数的三昧当中,而每一个三昧当中都是开显无穷无尽的微尘刹数的无量的诸佛刹、诸众生刹,于诸佛刹行供养,于诸菩萨境做随喜,于一切众生境做引导、做救护。心的这种感动、慈悲和空性,一切人类都具备,所以善财童子在无量三昧
当中,以心观见,已经不劳妄动以身去教化了,一切都是心的感应。心如果恢复到它的遍照一切,心念的教化与承侍诸佛的供养也是应念即至的,没有彼此也没有距离的,所以普贤行愿是遍法界性而导归极乐的,这是我们众生念佛为什么能够往生的原因。所以至诚若神,这种诚心是遍法界性能够感应的原因。
第二节
开启觉性
普贤菩萨的功德
寂而不动,我们本体住在如来藏的性决定当中,一切法本自如此,一切法本自如如,一切法皆是行愿,不起而起,这是法界最纯粹的行愿。所以叫做普贤行愿,就是遍一切处。所有的真实、美好和善意都是行愿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一切无情都在给我们说普贤行愿法门。所以心、佛、众生是可以互相感应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体是佛,这是常住法,最重要的是因为佛已经成佛了,而以佛德的功能,我们叫做普贤;以佛性的平等,我们叫做文殊;以佛性的慈,我们称作弥勒;以佛性的悲,我们称作观音;以佛性的发心,如孝子心,我们称作地藏。这种种的心当中都是光明遍照,都是慈悲柔软,都是法界体性的觉知,都是大平等性的遍覆,都是妙观察的安立,都是成所作智的兑现。
五种智慧是因众生的秉性,而众生的秉性是因为地水火风的互相的争夺性,而展现出来五种智慧的对治性,实际它只有一个如来藏的觉性,我们把它叫做性决定。普贤菩萨以他遍法界性的这种功德,为了慈悲利益一切众生,以无量劫来教化众生,所以他遍于一切众生心头,叫做普贤识。当你在此生有过任何的一个真心,为自己感动的时候,那就是普贤菩萨在保护你;我们看到每一个美好的时候,都是普贤菩萨展现出生命本来如此美好的境界;当我们有任何善心发起的时候,都是我们内在的普贤警觉到自己的这种无明,它不停地在呐喊。
无论是明觉、警觉,还是正觉、错觉,都是你的觉性。不忘这个觉性,就是普贤行愿;不忘这个觉性,即是礼敬诸佛,为诸佛所感动,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体,它本来有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赞叹如来,就是赞叹如如不动的这个如来藏性当中的真如、无穷无尽的生机和光明,它如此温暖,如此充满了生命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就是我们的行愿力。
普贤菩萨遍布一切世,在一切地水火风当中,他都是承载着教化众生的功能,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水能利万物而无争的善意;能够看到虚空包容一切,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日月能够合照一切,四时有序,成就一切,展现一切,让我们的生活不贫乏。这么一个世界,都是无穷无尽的自然法性,呈现在我们一个个体的面前,我们怎么能不感动?如果我们不感动,只能说我们自己太迷惑了、太执着了、太自我了。
以普贤行,称法界性,成就佛道
这两种境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都是能够体验到的,但是我们是没办法主动地顺从哪一个道,都是随着外境而显现,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明白如来藏性自己性决定的行愿的方向在哪里,才能够如天鹅喝奶汁一般,分别出自己的安立处。天鹅怎么喝奶汁呢?你把奶汁和水,乃至于混合一点儿泥沙,拿去喂天鹅,它很厉害,能够从里面把奶分出来,只喝奶,剩下水和沙土。这是很难的事情,当然很难,哪个事情不难?如果善用其心,它就不难,佛菩萨已经告诉我们方法了,就不难。
如果不用,我们永远是被动的,肯定很难。所以心之所向,世间就没有难事;心不所向,连吃一口饭都很难,走一步路都很难。如果你不想走路,那么好,老天就把你这个功能给废了;你不好好的说话,来生你就只能说一点短短的话,只能叫一叫。所以我们要称法界的性,拿出生命的主观能动性,就像有机菜一样使劲地往下扎根。外境想来障碍你,但你的心勇猛了,它反而是在成就你,人生如此,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如此。你看蚯蚓钻土,钻得多深,它吃的是土,最后奉献出来的都是营养。
哪一个众生可以为自己而活呢?这就是法界性,你不知道而已。我们本来是在为世间而活,无论好坏,我们都是事物的一部分而已,为什么不能顺从事物的本性去觉悟,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修行的意义和方向。它是非常自然、非常真实的,而且非常艺术性的如天鹅寻找自己的奶一样,所以不要颠倒的奶没找着,却找了水和泥沙,这样的生命只能够分段和变异生死而已。
华严就是遍法界体性为根本,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理,一切心都是一个如来藏,这就是智。真正地入真理之门,达真理之境,达正智之境,我们的智慧缘着这个真理的光明,就是一种人生的方向。这个真理就是如来藏,这个正智就是一念心,它的兑现就是成佛。如果你不成佛,如来藏随缘就变成众生,所以做众生不用修,自然而然的。我们看到法界当中一切物质,都能够自然演化,那么如来藏就成为阿赖耶识,成为载体,又演化出惑业苦,成为业感还在分化,业感当中只是一个框框,里面的苦会越来越加剧。
智能化的出现本身就演绎了自然法则当中无情性的无尽延伸。虽然自然法则也是无穷无尽,但它把人变成了一个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有相对性的,而这种相对性都是相害性的本质,所以我们的生命进入了“互害
模式”。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真实,这不是理性或者感性的问题,我们要活得有意义、有方向。内在有真理的光明,就可以照顾自己。要真正的照顾好自己,这就是以我们自己的功德力。那么外在的资源是什么?你想成佛也可以,想成为一个自了汉也可以,但是不管成为什么,我们都要知道如来藏性,你就知道如何成为阿罗汉,如何成为一个菩萨,或者如何成佛,因为找到它的根源、原因、原理了。
佛陀以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成功的方向、功能和方法。乃至于一切有觉性的十方诸佛、菩萨,我们的父母、家人、有缘、无缘,都在这个时代陪伴我们,实际上大家都是为了这个觉性而互相帮助的。生活有它的现象,也有它的本质,深层的原因和肤浅的原因,我们都要了解。那么以这样一种思维问题的角度,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乃至于对现前的一念,都能够变成一种思辨的快乐,而达到改善的目标。
第三节
回向众生与佛道
普贤菩萨就是佛
今天是普贤菩萨的圣诞,我们随分地称赞佛性,就是普贤这种如来藏的妙用,以供养普贤菩萨,来回应我们众生永不言弃的心,令菩萨得到一个欢喜。以这个欢喜而能够令我们的世界净化,令我们在多生多劫的因缘当中,得到一份缘起而能够开启我们的觉性。因为人生太具体,我们就像困在一个封闭的暗室里面,基于这个现实,为了利益自己,我们赞叹菩萨伟大的心、伟大的成就、伟大的方法。在时空因缘和合的这个点的当下,普贤的圣诞无非是我们打破暗室的一个针孔般的光明的出现。
我们能够听闻到普贤菩萨的名号,能够念诵他的行愿,都是遍我们的觉性而显现的,要不普贤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怎么会出现在我们充满执着和对立的身心世界呢?普贤菩萨虽然住在峨眉山,这是地方;虽然有圣诞,这是时间,但是我们到底了解不了解菩萨是怎么样的一种自体的生命的功德呢?普贤菩萨是佛的圣德,是佛走入我们人间的一个化身,实际上他就是佛。普贤菩萨以法性的真实而赞叹常住法的微妙,以及菩萨因地种种的发心,经历无量无边劫的生死承受有情、结缘众生,乃至于成就佛果以后,才能够真实地、自然地利益众生。在现在来说,都是遍法界、遍一切处的。
所以普贤菩萨以他对佛的了解,以及佛对众生的恩德而赞叹佛,无穷无尽地赞叹,最后他对善财菩萨有两个总的教诫,就是“尘刹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众生的心念一个刹那都是多少亿,“哗哗”就过去了,这些心念都可以数得清楚;大海里面的水可以喝干;虚空我们可以拿一把“量天尺”把它量清楚有多大;风看不见,我可以把它“绑”住。用这些比喻一个是说明境界的广大和不可思议,另外一个是说明它的困难,这么困难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但是佛对众生的心,佛对众生的智,佛对众生的陪伴,以普贤菩萨的心念都数不清佛对众生所做的功德。
以真理的光明觉悟人生
一个人一生要消耗多少氧气、食物,整个社会的存在,不管是学校、
医院、火葬场,还是娱乐所、家庭,都是为我们每一个个体准备的。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天地所养,这一切的资源都在成就我们。这一切不都是觉性在成就我们吗?当然是常住佛、常住的法性在成就我们,但是它们只能够在某些层面成就我们轮回,而你想要解脱,必须要佛出世。所以感恩是常态,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只有我们自己成佛了,自己没有危机了,才能够真正地利益到众生,那时候才是报恩,报众生的恩。这是我们菩提心的伟大。
所以我们和佛的结缘真的是往昔世自己的发心所积累的善缘,也许是功德,也许是智慧,也许是信心,这都是我们心念当中不可思议的佛的教化和恩德。乃至于成为今天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得到人身,有尊严、有福报,还闻到佛法,很圆满。我们知道了佛法,知道了它的原理,就很自信,这一切都是无量人的付出,也就是无量佛的付出。你想人类进化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挫折、战争、危机,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孤立的,不可以妄自菲薄,要珍惜自己。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一个回应,更重要的要给自己一个回应,我们要对我们过去、当下,乃至未来所受用的,要有一个回应。这都需要我们生命的光明和觉性。
这个世界已经很乱了,如果我们再添乱,那真的就是一份业障。你不把自己照顾好,真的就是给世界添乱。我们的生命真的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小孩,他们太可怜了、太无知了、太自私了、太脆弱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呀?只有启发他的觉性,他自己觉悟才是最终极的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普贤菩萨只是给我们提供资源,还要靠我们自己,以我功德力,普贤的加持力,法界的真理的力量,以这三种资源觉悟人生。我们自己确实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知道真理是什么,我们才会有心力,才能够分别善恶,把自己置于安乐处,而不是置于尴尬处,没有尊严,依赖别人,自我封闭。这些都是要靠彻底的觉悟,才能走出来的。
而彻底的觉悟就是如何成佛的规划,基于自然的法则,做好这一生的五十年规划。参照事物的进化,以如来藏为基,开启我们从现在这一生听闻佛法的觉性,乃至于未成佛之前,这一段都要用普贤光明照满,称法界性照满,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否则早晚都会出现危机。当这样子认清了,科学地定了规划,这时候我们的人生,它真的在现实性当中,既有方向,又有艺术,禅修变成一个美好的生活方式。你不用给自己打鸡血,也不用仰仗人的鼻息。你将成为你家庭当中的一个太阳,照亮家人的黑暗,因为你的心是光明的。这种光明与其说是来供养别人,更不如说是供养自己,因为你内心没有至暗时刻,这就是你的福报。这不就是快乐吗?你一切的行为不正是为了这个吗?
生命确实值得珍惜,我们看到一花一草一木,都充满生命的美,一饮一
啄,无非前缘。我们要有爱心,就犹如别人爱我们一样。佛对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他用智慧来爱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祝福一切众生,祝福一切众生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很忙碌啊,他是华严当中最忙碌的菩萨。无论如何我们都有意无意地以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因,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肯定自己呢?为什么要用自私的角度来驱动自己的力量呢?甚至以自卑的驱动力,要置自己的生命于尴尬的境界呢?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愿,我们以真理为心力,以法界为所缘的境,我们去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所发的心越大,那么帮助你的人就越多,事情反而在游戏当中成就了。你不发大心,连吃一口饭的勇气都没有。所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就是一种生命的科学规划和态度。我们应该有一些热情,去拥抱生活,每天在工作、生活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这一颗心感动。因为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觉得好像已经遇到瓶颈了,但是比起更多的人来说,幸福得跟在天堂一样。
前两天有一个新闻:内蒙古有一个34岁的小伙子,买股票赔了6万块钱,深夜纵身跃到2000度的高温熔炉里。他很傻呀,我们怎么能不感到痛心呢?这个社会是有资源的,实在不行,我们去求一求人嘛,为什么这么傻呢?在为这个生命感觉到心颤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未来的危机也是同样的存在。只要有普贤菩萨的保护,我们就要
转念,普贤菩萨最大的功德是告诉我们:“人要转念,要转向,回向众生与
佛道。”
人是最聪明的,最有灵性的,他可以了解到诸法实相。但有的人也是最傻的,这也代表了我们思想的极端,他执一切都是实有的。而如来藏告诉我们,哪怕卑微成一个蚊子,我们还是有佛性的。比如一个苍蝇,佛性在哪里?它的眼睛是复数的眼睛,超越人类。生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必要自卑,只需要开启觉性而已。没有任何人可以限制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挖了一个坑,自己跳进去。所以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不要跳到黑暗的坑里面,他就是光明,就是我们内心的觉性。
如果你不能够很现实地去理解,那么你不知道佛法在做什么。你这个当下是明白的,但是很难说你下一辈子不会像那个年轻人一样,那么傻,所以机会都在先知先觉。不要放任自己的不知不觉,人可以犯错误,却不能犯致命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想要去给他超度都很难,他的心力在那种对境里面,就会永远的被束缚,说什么样的法都挡不住他眼前的火,所以人要自己拯救自己。
自然的法则都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相信光明,不在你相不相信,而是光明本来就存在,只是因为地球自转,转到了光明背后,是在地球的阴影当中,不是在银河系的黑暗当中。一定要相信啊,事物并不是因为你相信而存在的,而你的相信是可以让你与事物的真实链接。真实当中它就只有光明,相信这个光明是我们的觉性,我们应该归于觉性,生命就有所支点。
你看佛在《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食物的美好可以让生命相续,实际上都是在延续光明。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不知道在哪一个刹那,你就能够真实地、如实地去发现自己的觉性,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要知道我们的思维本身是很容易造成自我伤害的,所以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它可以把你带入绝境。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到最后一个刹那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带着祝福,这就是修行,叫中道。
一切事物都要取中道。我们没看清楚的事情不要说,不要从自我的角度说,所以带着我们的觉性,就是普贤菩萨说的他的心念、他的慈悲是不可以数知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永远伴随着你,这个灯塔永远能够照亮你的路。你如果不懂,就好好地念《普贤行愿品》,礼敬是人生的一种光明,赞叹是人生的一种分享,在这种善意的心里面,你的人生正被自己改写。就是从最细微的开始,每一个细微的境界都是一种三昧,一种正受。
小结
今天十二讲基本上圆满了,本来还有教理上的六相与六义、四句与六义的差别,这能够显现出三乘共法和一乘不共法的内在核心,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把现实弄清楚,因为现在的出发点是最重要的。
大家把握几个方向: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开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我们的依靠;第二,以资源,就是因门六义和如来藏的妙用,如何认知真理,庄严我们的心;另外一个,以佛的普贤行愿可以成为我们一种功德的来源,或者先知先觉的一种功德处,可以皈依,可以给我们带来保护。以这三个来体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生命就能够建立自信,那么发深心、直心、大悲心来立我们的志,以一切法无自性而潇洒地生活。
我想这中间把握住这几个点,然后悟如来藏,它都能够对应出向上成佛,乃至于向下成众生。我们就在法界里面,它是我们理解人生,经营生命的科学的一种存在,以人间种种的过患和局限作为警觉。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讲经就是让我们的心有所发现,有所敬畏,有所审美,能够发现真实的意义。
互动问答
如何抉择、抉择、再抉择
问:比如一件能够感动自己的事情,那种感动是不是接近于佛性的光明,或者如来藏?
答:是否认可这种感动接近佛性还是如来藏,需要你启动自己的思维,在佛法当中是对一个境去分析,叫做抉择、抉择、再抉择,方能得到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如来藏和佛性。如果你现在没有抉择、抉择、再决定的话,世间所有的人都有感动,怎么能归到佛性上呢?
问:每个念头都是八识的混合,第六识最强大,如果六识占主位,第七、第八也存在,只是少分的起作用。反之第八识觉性占得多了,就是转识成智,或者说识智双运,就好像光明来了,黑暗自然就没了,这样理解对吗?
答:这样理解很复杂,它背后都离不开“我”,这是念头上的分别,不是我们所说的洞察。有两个方式可以解决,一是用因门六义直接解决,不会用因门六义,那你慢慢用,用着用着就会了。另外一个是打坐、入定,心念统一就叫入定。这时候你自己再思维,慢慢地就会得出,念头里面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我现在如果代替你把这个饭吃了,你怕不饱。如果你想用功,这次所有讲的问题都是最终的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就好好学这次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