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通华严处正是禅序言|《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所以估计不少修学华严的人,都未曾往禅宗上想与靠;但我这里要正式提出,要真正通达华严,必须以禅实现。华严是禅之境,禅是华严之髓。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序言 | 通华严处正是禅

《修行的艺术》系列丛书出版在即,法师嘱我作一篇序言。作为未曾全面深入学习过《华严经》(以下简称《华严》)大教的教外人士,颇有些惶恐。好在自觉对《华严》大教的根本处还算稍有心得,故愿勉力一试,既可以不负法师嘱托,也能为阅读这套系列丛书的读者作一简单的疏通工作。不足浅薄之处,还要敬请见谅,仅作抛砖引玉足矣。

前期沟通中,法师介绍说这套系列丛书是直观式的,而不是推理式的。也就是,是对直观感悟的描述性表达,而不是逻辑式的系统性论述,故在一般人看来不够那么有条理。其实作为一位几十年修学《华严》的佛弟子,这种呈现也是必然的。因为佛法的本色,本来就是以直观境界为道场,逻辑明理仅为疏通之方便。故学人若有真正深入与受熏,便不可能不进入这样一种模式。

只是如今末法时代,人们深陷于思维意识之中,修学与受熏亦浅,故很容易对这种模式感到陌生与隔膜,而既不能融会贯通于整体,也抓不住根本与重点。这也是法师的担忧,所以希望通过这个序言,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融会贯通的地方。

这个任务的完成,我考虑之后,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也是我以为的《华严》这部无上经典的两大性质:一为“佛法大全”,二为“别教一乘”的“圆顿”之教;一为总体,一为“不共”(独有)之殊胜。下面试分别言之。

《华严》法界具一切门

关于这点,就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唐代被称为“药王”的道教名人孙思邈,也“于释典无所不究”,更推崇偏爱《华严》,经常手写,据说曾写《华严》七百五十部,被后世称为药王菩萨和药师佛的化身。据《法喜志·卷二》载,唐太宗曾经问他:“何经为大?”孙思邈答:“《华严》佛所尊大。”太宗又问:“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八十卷《华严》反为大乎?”孙思邈答:“《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切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之一门耳。”

“具一切门”,这便是《华严》之大,亦即“佛法大全”所谓。所以法师的这套系列丛书里,讲到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佛法内容,譬如讲作为佛法根本的缘起说,就讲到了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以及华严独有的法界无尽缘起。佛的诸种教法,华严宗判教也本有小(小乘教)、始(大乘始教)、终(大乘终教)、顿(顿教)、圆(圆教)的“五教”判说,书中也都有讲及。至于华严自身的特色教法,诸如普贤行愿、华严圆教的观法及观行次第、海印三昧之根本定、因门六义等,书中也都有全面的述说。

因此书中的结构,看似并无刻意的系统性安排,但其实首先就有着这样佛法大全的照应。大家了解了这一点,也便不会再觉得凌乱。

我们要注意,这些全面的佛法内容,并不是平面排列、互不关联的,而是阶梯式的——经由这些其他教法的阶梯,而最终抵达华严本身的教法。华严作为一乘圆教,不经过这样的攀登,也是很难有深刻的确实领会的。华严极高明,但这高明不是凌驾于其他佛法之上、孤立于整体佛法之外的,而是以整体佛法的深厚土壤为根基,所隆起的高山。

譬如小乘教的业感缘起,比起其后的诸种缘起说虽然失之浅表,但贵在“切身”,是从自身的本位出发,而这正是佛法的根本精神所在。必须了解这点、留住这点,在至于华严法界缘起时,才能不流落于一种纯理论,而根本与佛法的精神相悖。中间诸说,则可以视作逐步深化于理、透彻于理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本位守持和联系深化,才能对华严之缘起观有切身与深入的体悟。

然后我们重点来说说第二点,华严作为“别教一乘”的“圆顿”之教,究竟殊胜在哪里。这点也要分两点来说,一为直观道场,二为打开直观道场的那把钥匙。

直观道场别有门径

法师讲自己的讲说是直观式的,因而担忧读者难以把握;而在我看来,直观本身便是把握。或者说,直观的模式,有它特有的把握方式。逻辑系统性的内容,逻辑思考是其把握方式;而直观之感悟流淌,只关注当下之直接领受,才是其把握方式。读者可以把法师的这种讲说方式当作对自己的一种训练,一种进入直观的训练,而不是一种负担。

直观,就是当下之无染,简单说就是息心止念后自己的那种本然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个状态,与佛菩萨相比只是不够深刻彻底而已,但确是入口;就要由这入口进入,再以守持去深化;深化亦即净化,直至究竟无染、归于本真。有些事情,而且是那些真正深刻的事情,唯有以直观才能完成,唯有以直观的方式才能实现,没有别的路。

譬如我们读诗词,诗词真正之美的获得,不是靠那些背景研究和理论分析来完成的,而必须经由你的感受,感受力则必须回归直观才能生起,感受感悟力即直观之力。就算背景研究和理论分析有用,也只是辅助,诗词之美的把握最终还是要靠感受。

我们在生活中,当能真切体会到身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以及事物的静谧或生动之美的时候,也都是在这样的直观之中,依靠的也依然是直观中的这种感受力。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会在意一本书有没有读完,一件事有没有做完,不会忧虑生活的过去未来,我们只在乎过程而融化在了过程当中,当下就有着真正的自足、心安和收获。直观的模式便是如此,直观之特定的把握方式便是如此。

法师的书也是如此,书中内容的表述都是非常口语化、生活化的,亲切而生动,更有互动问答的环节,这正是直观化的表达方式。面对这样的讲述,我们就如同与一位年长而亲和的智者聊天,聊天谁又会在意讲的全不全面或有没有讲完呢?聊之中那种贴近和放松,投入忘我和真挚动情,就是价值本身,而且是独有而不可取代的价值。这亦是直观的模式和把握方式,亦是我们读法师的书所应进入的当然之状态。法师的书也称为修行的“艺术”,岂偶然哉?

当我们了解了直观的这种模式和特定把握方式后,对法师书中的讲述方式,也便可以进一步消除隔膜和实现更深的契入。

通华严处正是禅

直观是无上道场,而要进入这个道场的门,还要有那把只此一把的钥匙。

中国汉传佛教,总体划分为“宗门”与“教下”,宗门即禅宗,教下即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等传承佛陀教法的法脉

系统。禅、教之关系,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言:“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禅宗之骨髓,教网之纪纲。”蕅益大师更是讲:“禅者教之纲,教者禅之网。”宗门与教下,不是截然两分的,而是一个完整而相辅相成的体系。

这里我们先要明白,华严宗判教,虽在圆教前立顿教,但禅宗不属于顿教,因为禅不是教,这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宣言中已经明白表达。顿教是指以直接宣说不二法门的《维摩诘经》为代表的一系教法。

在禅宗,达摩祖师西来,先以《楞伽经》印心。至五祖、六祖特别是六祖,改以《金刚经》印心。所谓“印心”,要明白这里的经典依据,所取为“心法”,即纯以指导心行,典型如破一切相的《金刚经》,而并不涉“理”。至于“理法”,即教旨大义,最堪与禅宗相配的,正是《华严》。华严之教称“别教”与“圆顿”,禅宗亦称“别传”与“圆顿”。

所以估计不少修学华严的人,都未曾往禅宗上想与靠;但我这里要正式提出,要真正通达华严,必须以禅实现。华严是禅之境,禅是华严之髓。必须有这个自觉,哪怕暂时感应不到。华严的根源处与禅宗的根源处,全然合流。且佛法根源处所立,从究竟、完整论,只有这一教一宗。典型如沩山灵祐禅师曾浓缩禅宗大旨:“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与“华严三圣”之文殊、普贤,特别是无尽的普贤行愿,以及经中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又有什么区别?

华严与禅宗合流处那一点,即是我所说那把钥匙。

法师在书中说,华严圆教之“不共”即独有之殊胜,是“理显情自亡”。理显情自亡则是一种万事万物自然呈现的状态,也就是不加人意人情干涉干扰的,息心止虑之后那个当下本然的最自然、最简单、最真实的状态。这就让我想到马祖道一禅师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罗汉桂琛禅师所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法眼文益禅师所说“不拨万象”等,完全是一样的旨趣。

这个状态,还是“直观”二字。直观甚大,我向来觉得悟道之深度,就是对直观的进入程度。

如何进入这个状态呢?法师又说到华严的殊胜教法,“一念圆融法”。

所谓“圆融”,就是上述的理显情自亡的直观状态,因为这个状态是身与心、境与我、天与人的一体,且无住通流于随缘而化的行之中,故称为“圆”。这个圆融状态的实现,靠的就是“一念”。禅宗之顿,就是在这一念上做工夫,此是公论。华严之“圆顿”,圆即圆在理显情自亡,顿即顿在一念圆融。因此超拔出格,而成为“别教一乘”。

一念工夫,即是那把钥匙

所谓一念工夫,就是你的当下一念之息,禅宗称为“休歇”。障道因缘,始终只是你的一念起心;合道因缘,始终只是你的一念休歇;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念,反反复复就是在这一念上做工夫。若在这一念上有妥协,认为我不是顿根、我业障太深、我需要方便渐修等等,存这些起心而不舍,在禅宗都属于“偷心不死”和“识心渗漏”,是工夫做不彻底的表现。千顷楚南禅师云:“微有念生,便具五阴三界,轮回生死,皆从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诸菩萨云‘佛所护念’。”说尽其中利害。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妥协,觉得一念工夫难,实际是不自觉中有个对整体完成实现和最终境界的希求之心。若无这求心,只管照看好当下一念,则何其容易,何等轻松,正是大慧宗杲禅师所云,“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

一念工夫做得,则直契直观,惟此才能回归真实直观。念念休歇即是文殊,处处直观即是普贤,合之即是毗卢遮那之本尊。如张拙秀才悟道偈所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即究竟休歇,全体之现即纯一直观,同时实现完成,即禅宗所谓“因果同时”。如此行去即六祖所谓“顿悟顿修”,待“打成一片”即是海印三昧境界,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中所谓:“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真正的难处,其实不在工夫上,而是在“见地”。你要具备这样的圆顿见地,才能有这样的圆顿修行。或者具备大信根,即使不具见地也能生大信心而直落修行。而具备圆顿见地则确实是极依赖根器的,有大信根的人也凤毛麟角,所以也不能不允许人们的方便修行。所以如黄檗希运禅师在其语录的最后,也曾严厉呵斥主张废弃工夫和阻止学人实下工夫之方便修行的行为。虽然如此,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和有所感应,也至少要知道方便只是方便,究竟事不是如此,此事还有后话,终有放舍以透脱的时候。这点,待工夫深了,自会用得上。

对一念圆融法,若肯尝试、能尝试,则也一定是可以的。只要你信。它之最难,实是因为它的最简单。就如大慧宗杲禅师说见性之难,也是:“这个道理,只为太近。”越简单的越难,就如越身边的越视而不见,越拥有的越不珍惜,也是无奈的

事情。

修学华严是一场旅行

综上,于佛法大全中,居直观道场里,凭一念圆融法,再读法师之书,则必定如鱼得水矣。如此可以说,法师的讲说,实无甚系统,却能得一个更大的系统——没有边界的开放系统。而这,才是华严之系统。

法师还希望我对这套系列丛书提一些直言不讳的意见。不同的意见或许会有一些,法师自己也说或许还不够圆满,但提意见我却以为是多余的。因为对于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的内容,最珍贵的是其中的独特性,独属于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之独特体悟的独特性。在这样的独特性面前,最重要的是获取启发和共鸣,而不是分辨对错。这也是我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进入的状态,故还是不干扰读者的体会为好。

请大家跟随法师,开启这场美妙的华严之旅吧!

单 非

二零二二年四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