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一章 小乘教和大乘始教概述|《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不能否认,人生、命运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从最现实、最真实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努力能起多大的作用呢?经过慢慢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答案。而这种思考才是学佛,并不是出家、坐在寺院或者身为佛教徒就是学佛。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小乘教和大乘始教概述

第一节 

人生四问

人生的真相

佛陀的教法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总结,大家首先想一下,你是从现实世界开始学佛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学佛,而你要学佛呢?这就和觉悟有关,那你觉悟到什么而学佛呢?我们首先对人生要有所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一直去参,去思考。每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是不了解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奥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父母……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自己能够知道的,但是当我们知道的时候,它已经不能改变了;有一些是自己不能够知道的,比如我们的未来。当下我们虽然知道,却不能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会绽放很多东西,那么这个不知道,就是人生。

换一句话来讲,人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拥有很强的自信,总觉得人生是自己经营的结果。现在整个社会都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的。不能否认,人生、命运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从最现实、最真实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努力能起多大的作用呢?经过慢慢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答案。而这种思考才是学佛,并不是出家、坐在寺院或者身为佛教徒就是学佛。

佛教的智慧是对人生的总结,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总结是对命运的观察。实际上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们按照这个角度去看,会觉得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如果不用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可能会非常自信地认为“世界是属于我的”,而完全忽略了“我们只是世界的一个过客”,这就是觉悟和没觉悟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真相是什么?换句话来讲,我们学佛是寻找一种真相,为什么要寻找真相?因为如果得不到真相,我们的心是不安的。你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人生是不可控的,就这一句话已经够了,你会发现自己的自信实际上是非常主观的,它不代表真实,其实你很难驾驭自己的人生。

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觉察无非两种,要么自信地认为一切都是我可以驾驭的,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虽然他会遇到很多不能驾驭的事情,但他都选择性地屏蔽,他就会落在感受里面,回避矛盾、回避真相,人类的快乐到底建立在哪里?很多人把自己的身心建立在追逐财、色、名、食、睡的感受上,因为他认为这个感受就是解决一切危机的根源。虽然他觉得危机是存在的,但他给它一个合理的答案,很主观的判断,他觉得“我有钱就可以”。但他在挣钱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伤害身体。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这儿,最可怜的地方也在这儿,他并不知道挣来的钱是用青春换来的。换句话来讲,他已经把幸福“埋葬”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主观、狭隘的。从佛法来看,我们的身心生来就不圆满,为什么呢?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带着过去种种的想法,今生在出生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已经做好了追逐色、声、香、味、

触、法的准备,就像加满油的汽车已经上路了,刹车一松,它肯定会往前行驶。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列疯狂的列车,不管路况好坏,就这样上路了。从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人生就动态启动了。而我们周围很多的环境,它不是以理性、客观的,而是以非常主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在佛法上被称为“颠倒妄想”。“颠倒妄想”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内在的,而外在的一切人都是这样的看法,一切事都做着这种准备,我们的人生就这样开始了。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有无数次的觉察,感觉不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对,也没有人告诉你答案。那么你就一直往前走,最后到一定的年龄就放弃了,还给自己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是“大家都是这么生活的”,这是一条走向深渊的不归路。

关于这一点,我可能说得太片面了,但它是真相,为什么平常的人不愿意说它?因为说了没用,没有解决它的方案。这就是佛陀出世最重要的贡献,佛陀知道这个真相的原因,也知道解决办法。而你只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对你来说知道也没有用,还不如就这样麻醉自己,在眼、耳、鼻、舌、身主宰的现实世界里面,尽情地寻找人生暂时的快乐。可能有很多东西值得你寄托,比如孩子、财富、事业、饭局、烟酒等,这就是每一个安心处,这都是短暂的目标。换一句话来讲,我们对真相并不了解,只是被动地活着,被动地活着就叫做生存。

简单地说,这就是真相,我们可以了解人生是以生老病死为主题,而它的内容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追逐,支撑它的是感受,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至于能不能够追逐到,能不能够解决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众生你去观察,也是这样。你看狗,它的一生都在这个平台上,虽然它在与主人的互动中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温度,它的心可以和人交流,但它的一生只在这种认知水平。三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包括蝼蚁、蜜蜂,他们和人类一样,有社会组织、有任务、有分工。包括我们能够知道的畜生界都是这样,你仔细去体察它的心,它都是以感受为主,它也会和你互动。这是具有普遍性的,通过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三界众生生命的出发点基本上都在感受的层面上。

为什么学佛

当你觉得这个不对的时候,在这个人群当中,你自己等于是回头看了。而其他的人没办法回头看,就像在长江里开船,千帆竞发,大家都在往前走,你也只能往前走。等到了大海,两边没有风景了,才突然想起来:我这是要干什么呢?我为什么到这个大海里来?是因为饥饿吗?大海里面有鱼,但还有很大的鲸鱼,我吃不了它,它有可能吃了我,我们的每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现在学佛,就是要先知先觉,还没有到大海,大概的内心就有一种觉照:“我到那个大海去有啥事吗?很多众生都去那儿,可能有他们的想法,但是我去那儿好像没事儿,我可以不上这个船,葛洲坝很漂亮,我可以下船去转一转。”这就叫做人生的自由和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你首先断除了妄想分别,对未来你就有了一个觉察性。这就是佛性不可思议的功德,它让你预知了,那么就没有了后面的灾难。

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每天不同的对境的吸引而产生的,每天眼睛一睁开,就被很多得意或者不得意的事情吸引着,必须要去应对。小的时候,着急去玩儿;大了的时候,着急去体现自己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老,病痛接踵而来,最后在无声无息中死去,再开始了下一期的生命。从这个当中你要去想,这是真相,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当对这个问题有所觉察的时候,我们就成了人类当中的一个特例,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属于自己,虽然命运还在伴随着我们往前发展,但是我们会发现命运变得微不足道了,为什么?生老病死一定会发生,能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无非是一碗饭的问题,天地、父母不会苛求、亏待我们。换一句话来讲,我们要想做其他的工作也是可以的,这就产生了两种人生的方向。命运的问题、生存的问题一直在发展,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生存不是问题,我们可能享受的是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状态。

这个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是我们过去世累积的善业,对生命的觉察,所发的愿力和誓言,让我们得到另外一种环境。虽然大家都在向着大海漂去的船上,但是这个船上的人谈论的话题不一样,在船没有到达出海口之前,我们都有可能上岸,因为这个船上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上岸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岸?答案非常简单,我们可以说拥有了人生的一切,因为我们拥有人身,想看风景是天生的,但是一念的觉悟,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节 

小乘教与业感缘起

当我们真正地知道自己在这艘船上,而抛弃这个船的时候,就进入第二个层面——小乘教。而在小乘教的前面不存在教,只存在着现象。所谓的教,无论是圣人的教诲、自我的教育,还是生命的提醒,总之我们可以理解它,这都叫教义。小乘教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小乘教代表的是一种出离,出离的方向、出离的勇气,出离的现实就是落实。比如说你知道船这样开下去,早晚有一天没有意义,不知道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这时候你想下这个船,这是发起出离心,你想去看看风景,是这颗心已经明白了危机。再真正地能够“下船”,这时候你就可以做一个“独行侠”。如果你是一个独行侠,那么就是进入小乘的境界。

通过戒定慧对治惑业苦

遵循佛陀 “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诲,我们知道世间是“苦”“集”,现象是苦的,为什么苦呢?因为变化是苦,从小孩到大人,这个时间我们不能控制。另外,青春、疾病、家庭、不幸……都不能控制,这种完全被动的人生是苦的。我们知道了苦,知道苦的原因是因为过去的惑而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身心世界。得到人身的刹那,已经证明了我们在轮回的道上,所以我们现在修行。

这时候小乘的体系就真正建立起来了,教法的体系就是你下了这个船,肯定不是为了看外在的风景,而你看到的风景是一种真相——苦,你肯定不是想往这些方面去寄托了。那么按照佛陀的意愿,依戒定慧为核心,以灭生死流转之苦的教法就产生了。“戒”就是对身的过患的一种对治,它是不再造未来苦患因的一种保障。因为我们的身体,它的这个十八界本身就是为我们起惑、造业、感果准备的,就是为了轮回准备的。那么,你现在不为轮回做准备了,首先是对身的对治;对心就是“定”;真正你要看到“苦”的因,看到苦如何“集”起来的,这是“慧”。“灭”是我们实践了慧而得到的结果,“道”是因为追求灭而产生的方法,戒定慧本身也是方法。因为这样,小乘教已经建立起来了,戒定慧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教通过观察身、心、感受、观察我们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也就是法,通过这四个方面即“四念住”,就对治了念头去造惑,因为惑而造业。这时候看到的已经不是平常的世界,是对生命深层的洞察。而这种洞察需要一个环境,因为我们的身心非常不稳定,稍微一动,马上回到那个起惑的自动程序,因为生命就是这么设定的。这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保护就非常重要,什么重要呢?环境,最好的环境就是托佛陀的恩德创立的出家的制度。出家人行住坐卧都要对治自己追求感受的渴望,同时还要解析这个感受作为一种惯性,如何去分解它,这就是念住。

念住就是念头不再向十八界追逐,就是《心经》所说的境界。为了那个洞察,心要安静下来,这叫寂照。这时候心的智慧的力量,就像一个手电筒照着前面的每一条路,像孕妇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睡觉的时候都要带着警觉,不敢随意地睡,害怕把孩子压死。你看母鸡抱窝也是这样,它不敢蹲下去也不敢站起来,就在那儿蹴着(形容母鸡半蹲的孵蛋状态),它的羽毛是蓬松的,与地面没有缝隙,又能保温,又不伤到小鸡或者鸡蛋,就这样在21天之中浑身要不断地发热,消耗它的能量。修行也是这样,对于戒定慧我们也要如此用心、如此呵护,不能够有一个念头的忘失。在止观当中,让我们的念头不再入身、受、心、法的境界。

但是惯性很强大,我们无始劫来造就的习性,让修行的路变得非常艰难,即便是很刻苦,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修行的体验。这时候佛陀提出了中道的理论,要不急不忙地修行。为了生存,必须要拿出时间,佛陀规定修行人中夜四个小时要为身体做养息,才不至于伤害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身体是悟道的前提和资粮,对于修道的人非常重要。修行要做长期的准备,不是短期的拼命。托钵也是为了投资最少的时间而达到最大的精进。最大的精进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时间,科学、合理地修行。修道人的饮食也是这样,修道人的饮食不是为了满足贪欲、享受,而是要起止、起观,必须合理饮食,不能吃太刺激的,不能说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那个感受里面带着惑。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佛陀让出家人保持觉知的原因,不管多少条戒都是为了让修行人能够念住。因为身戒、威仪、律仪的安住,为止观创造了基本的平台。身依律仪,心自然得定,心得定,自然能够思维佛陀的教诲。在佛陀的这种教诲当中,让你深刻地洞察到,身、受、心、法这个世界在你的内心现前的时候,你不能对它起习性的反应,那么就解析了你生命的相续就是你念头的相续。

在小乘教来说,生命的存在是有分心的相续,而有分心一定是要在不断地抓取外境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匹配时间的流转。而它背后的原因是无始劫以来的我执,而我执转化为惑,十二缘起就产生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从十二缘起中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心,因为无明的原因,无明缘行。而平常的众生不知道无明是什么,他只知道行,而他的行受习性支配,行又缘识,就是过去的认知所积累的种子。从这个当中,我们就理解了生命是怎么样转向轮回的。我们逆着十二缘起去观,就是慧观,可以达到解脱,这是缘觉的行法。

小乘教的核心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惑,而如何对治惑?就是通过念住。而念住要通过戒定慧,在生活当中要有一个环境,经过长期的修习才能知道佛陀的教诲。小乘教的修法是以实践为主,还没有上升到很广阔的理论,因为它对治的都是现前的一念。最快的通过三生就可以达到生死的寂灭,生死的惑业苦的顿除,以阿罗汉为标准,这样修行的任务就完成了。同时,作为出家人,他在生生世世的修行当中托钵,第一个要还清他的债务,为世间所有有缘的众生种下一个善根。种下这个善根就是因为他戒定慧无漏的功德、愿力,以及这方面回向分享给众生,而把他无始劫来所欠的所有债务得到法的一个偿还,那么他和三界所有的结缘都会枯竭,他的种子里面就具备了一个外缘,可以了脱生死。

修行的功德

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现实当中和每个人的结缘,背后实际上都是一种债务,你总会有相欠,“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这是真话。为什么相欠?你是欠他的命,还是欠他的财?到底欠他什么你也不知道。在轮回当中,法界的力量很强大,总有一天它会等流地把你欠他的东西还给他。所以不能抱怨,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有些人很聪明,他不抱怨,他知道这是债,一般人想过得安稳,一定是忍耐的。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叫安忍,你不忍,马上不得了。不信你现在任性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试一试,你的单位、父母都“疯”了,“天崩海啸”都来了,看你咋走?

说白了,一个人想学佛很不容易,如果过去世没有种下这个种子、没有福报,就算你很富贵,甚至跺跺脚地球都抖,但是他一天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轮回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有过患,所以你不要看有的人现在闹得欢,小心到时候给他“拉清单”。那个“清单”拉出来的时候就是他的位置,比如说你的肉身,生为男身或女身、富贵或贫穷、有多大的社会责任……这些看起来不得了,实际上都是业力。我们不要说想改变,甚至有些人都不想改变。他可能还觉得,“哇,我这可是赚大了,生生世世我终于等到今天了,我今天终于达到我所期望的一切了,古人说的妻妾成群,坐拥天下,雄心勃勃”。实际上到头来大梦初醒,还是黄土一堆。但梦醒不了,就好像连续剧,看了这一集还想看下一集。所以轮回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完美地跟它配合着。其实我们的配合才厉害,怨不得别人。

现在我们发心了解这些,这个功德对于别人无所谓,对于自己来说真是太大的福报了。因为得到这个方向,就像阿罗汉成道后发的感慨一样,“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这才是骄傲的,生命不欠任何人,浑身没有任何的负担,要不过去背着一座山还不知道,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随心所欲,这就是阿罗汉,想去哪就去哪,他住在自己内心的法乐当中。世间所有的快乐都不如阿罗汉成果的一根毫毛,九牛一毛都比不了,但世人不知道。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狗一样,它喜欢的东西害怕别的狗来抢,但对人类来说,那个东西能受用吗?同样,凡夫的很多目标,阿罗汉看到都害怕。同样的东西,在众生眼中是不一样的,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

我们看到一个人好看,天人看到就受不了,人的气味对于天人来说很臭,所以佛菩萨来度我们是很有勇气的,他首先要忍受人身的臭味。但是人不知道,觉得很香,天天打扮,自己骗自己。骗不骗自己就是觉与不觉的问题,觉了,系统就反过来,就不颠倒了;不觉就颠倒,非常正常。人类有70亿,古往今来只有佛陀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佛陀说“观身不净”。可能人生当中某个刹那,我们的头脑终于清醒了,“哎呦,确实很臭”,就那么一个刹那,习性马上又把这个判断给覆盖了,“哎呦,很香”。这就像地狱境界,一日一夜,万死千生,一个念头起了,另一个念头又如大浪一般把它推倒。“觉”是刹那,而“不觉”是常态。

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世界上所有我们感兴趣的事物都并非我们所判断的、感受到的,不然我们怎么会和自己的念头过不去呢?第一个念头觉得这个是对的,第二个念头觉得它是错的,第三个念头陷入到纠结,第四个走向崩溃,第五个就疯狂。五个念头还没过,我们已经不是自己了,但是我们还认为这是“我”,“我的青春去哪了?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说来说去,不知道在说什么。现在听起来像一个笑话,但是每个人都曾经这样精彩地生活,却完全不知道。

你说想听懂佛陀的教法,容易吗?就算听得懂,却不一定能记得住,为啥记不住?因为无始劫的习性让我们陷入到自我中,而自我陷入到执着,执着起了颠倒,颠倒对的是外境。每天有那么多的东西“拽”我们,还能怎么样呢?即使给我们一万年的人生,又能怎么样?这是很真实的事情,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所以众生很苦。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人类,动物也是如此,比如狗,它是人的“精神伴侣”,在现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它比亲人还亲,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你再怎么爱它,也帮不了它。你会发现实际上我们人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它先天有短板,你又能怎么样?其实我们度不了任何人,都要靠自己度自己。

小乘教是佛法的基础

小乘教法四念处中所观的身受心法就是对现实高度的概括,对真相聚焦的阐述。人生很复杂,有很多危机。在佛陀眼里,我们所有接触的东西都在追求背后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性是很强的,都是在追逐那个感受,那个美好,感受也叫感性。佛陀说的法好像很简单,但很理性,有着真理的光明,足以照亮我们的人生。所有的感受、所有身体的反应、所有的心都是无常的,所有的法我们都不能够主宰,只能被动地接受。佛陀已经对现实世界做了高度的把握和总结,并且说出对治它的方法,就是“身受心法”,去观它,观!观!今生就干这个事情,这就是修。去行啊,光知道,不修不行是没用的,我们要一次一次不断地把生命投入到有价值的地方。因为我们是在和死亡赛跑,我们应当发起精进,而精进的前提是为了对真相、真理的追求。

当你知道法以后,大概就有了一个方向。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小乘教非常重要,而小乘教不能叫做小乘,它应该叫做佛法的基础。因为没有小乘,我们就不知道大乘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没有小乘,代表我们没有方向,而其他的方便都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才能够指向出离和解脱。小乘在华严三观当中可以归为真空观。真空观是空的,世间真的是空的,感受真的是空的,十八界是缘起的,是错位的、复杂的、动态的、变化的、无常的,它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十六行相参见下表:

在《现观庄严论》中,它属于“一切智”所摄的范围,四谛十六行相,十二缘起,逆、顺两门,这是小乘的止观。在华严当中,它归为真空观,就是空掉世俗谛,断掉轮回。换一句话就是认识自己的身心,认识身是为了认识心,而认识心是要明白诸法无我的真相。知道诸法无我,这是真空观的目标。从华严四法界来说,小乘不在事法界,而在理法界。这个法门的传承就是现在的南传,依然流传在缅甸、泰国等地。

第三节 

业感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

小乘教的缘起是业感缘起

小、始、终、顿、圆中的“小”,它针对的是华严当中说的物质世界,叫做器世界的思维模式,就是中国讲的“形而下”的思维模式,就是物质性的心。五蕴:色、受、想、行、识,乃至于十八界,这都属于物质的范畴。物质性的心是五蕴的心,五蕴性的心在华严当中就是器世界。我们在器世界,物质就会有一个错位,错位是因为相对,比如眼观色,鼻嗅香,而香是物质,鼻根也是物质。实际上识也是物质,比如鼻识所起的心法都叫做物质性的心。

小乘教的缘起是业感的缘起,用佛陀的教诲来讲,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缘起的另一种定义就是一切存在。而一切存在都会显现,而显现都是条件达成了,条件达成就是缘起。而这个缘起的物质世界,万物互动,万物互为依靠,而这个万物的世界当中就有我们心、意、识的参与。

在人来讲,我们把这个叫做动物性的人心,是因为人受自身业性的约束。它就是物质世界里普遍的一个状态,大家要起观照,我们平常所执着的一切,就是孔老夫子讲的“食色,性也”。“食色”就是动物性的心。在十住心中,这是心最低级的层面,属于物质层面。在华严把它叫器世界,是指从不觉悟状态下认识的世界。器世界是无我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它都是我们的习气和对境而起的反应,只是一个习性反应而已。它生灭的同时已经从我们的相续当中退出或者沉淀了,它都是有一个物质的载体的,有物就很麻烦。

用物理学来说,物质符合能量守恒的标准。元素周期表中的100多种元素没有一个是新生成的,无论哪一个元素里面都没有你的精神,现在的科学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生命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所知甚少,非常有限。这就是物质的局限性——业感的缘起。

所谓业的感召,就是量子物理的量子纠缠、量子互动,量子间不同的组合而已。它是刹那瞬息万变的,这个变,佛陀讲了,它的规律是无常的。我们能创造它,但它怎么往下发展,我们却说了不算,它无我。因为宇宙也是它的创造者,温度、湿度它都是参与者,没有一个真空性的事物。就算在真空中的事物,它还受这个宇宙无限磁场的效应、黑洞的吸引。这就是物质互为缘起,在这个器世界是很残酷的,因为它没有精神世界的温暖,它不知道人性的关怀。

精神和物质不能分开

人性的关怀和精神元素有关,而在唯识的层面有了心。而唯心是一个贬义词,大家学佛法一定要明白,它代表组成这个世界是人类的精神达到的,等于磨灭了物质界伟大的参与。并没有独立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佛法的唐密中才有所涉及,比如胎藏界、金刚界不能独立存在,就是精神和物质不能分开。所以我们认可佛的庄严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极品的物质,是极品的功德、极品的心感召的。那么伟大的宇宙磁场也参与了,所以才会有佛陀的身有光明、两耳垂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这是极品的心组成的极品的物质,是有着物质的参与,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有这个物质。因为你要知道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我们这个颠倒妄想、堪忍的娑婆世界,佛陀尽其量只能显出这个相,佛陀显出其他的相,我们的眼睛看不到。有可能蚊子、苍蝇能看到,但它不知道这是谁,它不会分别、不会发愿。研究发现,狗的听觉是人类的16倍,嗅觉是人类的1200倍;苍蝇的复眼360°无死角,可以透视,很厉害,我们人类不行。

动物的听觉、嗅觉和视觉,同样基于如来藏的伟大创造性。但是在发挥如来藏的创造性上,人类有什么伟大之处呢?我们伤害众生,变得似乎很“伟大”,对亲人也不见得有多大的人性关怀。比如人类的亲情、社会组织,就不能和蜜蜂、蚂蚁相比。人类有自私的心,它们没有,它们把佛性发挥到这样的程度。生命是平等的,不见得谁有什么优势。人类的福报包括相貌都是缘生缘灭的,我们没有必要看不起任何人,这一点是人类的觉悟。佛陀说“生命是平等的”是基于真理,不是基于人文的关怀而说。真实的情况是这样,佛陀就这样说。

唯识所述之阿赖耶识缘起

在华严来说,唯识真正的意趣是什么?唯识以种子来说,而这个种子如果从如来藏缘起来说是“世俗中有,胜义中无”,这说明阿赖耶识也是物质性的,也是生灭法。这个生灭法相当于唯物和唯心的组合,唯识不等于唯心,也不等于唯物,唯物加唯心等于唯识。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而心、意、识三个层面都是物质的。在心的层面,我们谈到的清净心相当于如来藏,相当于清净。这是从如来藏往后学的内容,不是往前学。往前来讲是唯识,唯识是说什么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唯识说的是精神作用,精神世界依然属于现象世界。

“识”是思想的意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这个识很重要,让我们从认为外在的对于命运的那个是“我”,已经退到“我”的思想是我。识就是思想的意思,生命已经往上走了,就是“愚童持斋心”,像一个小孩儿扎着个帽辫,啥也不懂,就是在很幼稚的年龄,他已经知道斋戒很好。这就是学佛人在精神层面开始关注心了,“我的心好,我就会好”,认为心是万物的根源。他已经在努力地“加工”自己的思想了,否则每天会认为表象很重要。这是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的差别。

当知道业感的背后是心在主宰,这时候你就有了主宰,你的用力已经用对地方,开始向心地、向自己的认知学习了,已经放下对外貌、命运和物质世界的种种迷惑,这时候心就有一个主宰了,就把心真正地用对地方了。“命自我立”意思不是说我们今天发明了一个宇宙飞船、原子弹就很伟大,这个立不住命的,这都在相对性的必然世界,也许是在造业。从业感缘起到阿赖耶识缘起,是以心为核心解释生命,不是以命运、以“我”为核心,它对“我”已经分解了,这个“我”是一个阿赖耶识,是一个补特伽罗执。

这个阿赖耶识只是一个“容器”,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它里面到底是什么呢?是它每一天都有新的信息进来,新的信息出去,它是动态的。打个比方,一只盛蜂蜜的罐子,我们给它安装两个管子,一个不断地往里面灌酒,一个不断地往外流,最后罐子里盛的肯定不是蜂蜜,而是酒。如果你把酒换成甘露,最后出来的又是甘露。你不能说瓶子原来是什么,现在就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唯识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意识时时刻刻都是动态的,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对自我的评价等,都是一种固化的对自我的执着。阿赖耶识里面的内容一直在变,我们如果把它运用得好,每天给它充电、充正能量,里面阿赖耶识所感召的那个丰富的世界就慢慢地淡化了,因为我们用对力了。唯识建立六百个法相就是让我们看清楚,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的背后是什么信息在主宰它,生命是什么样的一个立体的交割,就理性地看清楚每一个事物,参与到我们身心世界的事物是怎么组合的。

“普贤行愿”是转识成智的根本

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是为了培养积极的因素,虽然也是识,但是它已经在改变“内存”的本质。普贤行愿是纯粹的思想,是用佛菩萨的那种对生命无限的关怀、无限的祝福,对生命真理以及事相无限的赋予,不断地冲刷我们过去因为生命用错方向、用错地方,通过眼耳鼻舌身有漏的层面累积的业识。积累《普贤行愿品》的“库存”很重要,因为无始劫来我们的业识培养得很深厚,所以现在要在禅定中不断地洗刷“镜子”表面的锈或垃圾。有些种子很坚固,我们不要气馁,不是修的法没用,而是因为过去的“库存”太大了。我们应该反省,今天给它另外一个方向,它就已经在发生变化了,这是修和不修最大的差别。

普贤行愿是佛法的核心、转识成智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是在事相中转,不是在理论中转,这就是普贤行愿和唯识的道理之间的差别。我们掌握了一种思想,可能还找不到方法。普贤行愿是一种方法,一种格式化的方法、一种必须共同遵循的方法、一种唤醒生命的方法。在没有成佛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佛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这是直接“拷贝”成佛的方案。

哪怕喂鸡、喂鸭,我们观想自己是普贤菩萨,每天不断践行普贤精神,心像大象一样安稳、自信,就是在加持法界,参礼法界道场。我们看到的每一个鹅就是鹅佛、鹅菩萨,因为在唯识的层面,我们看世界的思想不同了。相信众生有佛性,那么我们就是常不轻菩萨。我们用的是佛性,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法门没有高下,给大家做饭、打扫厕所,能够面对一切挑战,就说明你能够过这个槛,你的智慧就在这个层面。

如果智慧没过这个层面,你看到的那个东西就会障碍你。它障碍你,你接住了,你把它加持成佛了,这就不得了。它想拉你成魔,你把它变成佛,看谁厉害?这就是唯识,心厉害。我们要带着觉知、带着愿力去做,不是带着概念,我们发起这个心,每天转念就是修行。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我看这个人不好,他过去做了一个什么事”,这就越扯越远了,你都看不到他是佛,也不相信他未来是佛,那你在哪里?错位当中是业感的“布置”,现象世界就在业感的命运里面。

我们的生命就是因为这样的错位和不断地累积,所以我们的命运就是在当下的心念中创造的。因为这样的错位不断累积,组织到一定的程度量变到质变,果报就显现了。你用这个去推理,这一世我们得到一个男人的身体,得到一个女人的身体,丑陋或者庄严的身体,遇到这样的父母和时代,都是心的感召,怨不得任何人。首先你就能解释清楚自己的命运,就从自己的业当中解脱了,你的眼睛已经看到的是超越现象的福报和光明,就是你看到佛了。你看到缘起就是见佛,就能够对现象做如理的思维,是佛给你的这双慧眼。

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虽然不明白,但是下一次,当内心生出强烈的感受,很强烈地告诉你“这个人不好”的时候,你可能会转而惭愧地想,“佛告诉我的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一个参的过程,也是转念的过程。我们的习性很重,道理很简单,我们要把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很难,因为生命里面填满了东西,导致我们以习性看待世界的力量很强,这叫做补特伽罗执。

修行就是要把最强大的敌人——补特伽罗执化掉,我们要祈愿,每天一定要祈愿佛菩萨关注我们的生命,不祈愿是得不到力量的,为什么呢?因为习性、惯性很强,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落到惑业苦的十八缘起的错位中,压根不用学,就顺流而下了。无始劫的习气都是恩将仇报,有人教我们感恩,可我们感恩不起来,怎么办呢?要数数修,至诚恳切地忏悔、祈祷佛菩萨,每一次修法,佛菩萨如何忏悔,我亦如此忏悔。

我们每天念经是在识的层面,不断地从概念的渠道切入佛菩萨的智慧,这是佛菩萨立言教的功德。熏习多了,“空”也就彰显了。“空”是这个概念抵消了那个概念,两个刚好平衡,这时候我们突然有一个清醒的反应,“是这样吗?”为什么过去听这句话,只是明白概念呢?过去听这句话是种子,现在不断地按照这句话修是道,今天得到体验,佛法成为我们的了,这是果。从种子感召果是量变到质变,要数数修,我们才能体会唯识的道理到底是什么。

唯识也通向真空观,在大乘始教里面,一个是唯识,另一个是中观。唯识研究到极致的时候很重要,它谈到了三性、三无性的问题,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它以这个往上可以走、往下也可以走。往上走是圆成实性,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往下走是遍计所执性,是业感缘起。依他起通于上下,净分依他起通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染分依他起通于业感、唯识。

我们把业感缘起代表的小乘教和阿赖耶识缘起代表的大乘始教简单地谈了一下,因为这两个缘起最重要,我们现在的境界就在这两个因缘当中。关于小、始、终、顿、圆,我们首先要建立它的次第,把小乘教和大乘始教搞明白了,终、顿、圆一路就到底了。华严虽然有五教的差别,但它的核心在于事事无碍,这是一个框架,如果这个理清楚了,就比较有宗旨了。不要在文字上下太大功夫,但核心要知道。华严始终是以五种教的建立而说,才能显出圆教的殊胜和圆满。

互动交流

理论和实践同参

问:师父,为什么您说“佛陀的情义”是您想表达的密意?

答:作为生命的高贵,在华严立了三个:物质性的世界(即器世界)、眷属的世界、自证觉的世界。你看佛陀受用法乐,发现这个真理,无量劫的苦行,都是为了我等。这是说明什么呢?是因为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的发心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个情义的原因,他在凡夫的时候才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而在那个当下,他突破了他的习性,现证了诸法的空性。他是因为菩提心而现证空性的,他的发心不是在小乘,佛陀是横空出世,在因地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想,不仅是佛陀,每个人都有佛性,这是《华严经》的核心。翻开人类的历史,每到最关键、危急的时刻,总有一些薄地凡夫为人类担当。谁会没有对自我的执着,没有畏惧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对自我很执着,如何突破对自我的执着就很重要。我曾经给大家讲过狼妈妈的故事,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可能很脆弱、无力,哪怕正在遭受苦难,但因为责任她很坚强。她的责任来源于她的爱,这就是佛性。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实的世界中找到佛法在哪儿,就没有办法解释生命的本质——佛性,因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理论所能认识的,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如果境界不现前,它的作用不现前,等于没有。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一个现实的人一定要有人生的体验,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但是我们不放弃责任、不放弃伟大的慈悲心,就可能重新认知生命,不会在自己的习气里面沉迷。现实告诉我们的佛法,和我们在理论中所理解的完全是两回事儿。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一种敬畏感,有对生命最深沉的情怀,这才是佛。佛陀的情义用概念来说是情义,从内在来说完全是忘我的。又如法门寺的良卿老和尚,为了保护佛指真身舍利而自焚,这种伟大的精神就是佛性的展现。

人类对自己生命深层的了解很少,要想在禅定中破我执是很难的,而在境界中比较容易。因为要现证无生法忍,很不容易。虽然我们都知道诸法无生亦无灭,但只是概念上知道,怎么能现证呢?就是万法唯识性,唯识性的意思是“唯我性”,我们这个“我”很难破,在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没有清空之前,第七识就执为“我”,是非常坚固的。

大家都在实践,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理论去了知心的奥妙和修行的方向。大部分人都是“一条腿走路”,不学佛的人在实践却得不到佛果,学佛的人执着概念也得不到佛果,必须两者同参。在唯识来讲,必须要种两种种子,一个是名言种子,一个是业种子。业种子你要努力去做,做饭、打扫卫生、打扫厕所……佛是做出来的,不是明白一个概念。要有事相,在大乘禅法中燃香供佛,要做出来才有业种子。一个修行人,他知道苦难只是一种经历,但是不修行的人,就会觉得苦难是命运,就会感叹。你看古往今来,文人志士写了很多感伤的诗词,只能感叹自己的命运,却不能改变。人类的审美可以和佛陀一样发现真理的美好,但是因为缺乏真实,所以越审美越感性,越感性越脆弱。

对于大乘行者来说,仁智勇都必须具足。佛性在不同的境界显现的庄严不一样,这是华严想告诉我们的“杂花庄严”。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佛能显庄严相,也能显不圆满相,甚至显六道的不圆满相。我们要努力地实践,这很重要。世俗所有境界的背后都是一个世俗的理论,世间人的心力很强,背后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执念,而执念的背后都是佛性,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够理解它。如果理解它了,就是上乘修法,顿教就说这个,没有离开佛性之外的修行。

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的佛菩萨示现出种种人生的境界,甚至有做妓女的,我们不敢从世俗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佛菩萨度众生太伟大,太不容易了。他首先不管众生是啥,他都因众生的根性而示现。换一个角度去看,真的,母亲很伟大,也许每个人的母亲就是佛菩萨,因为她有伟大的责任,愿意为责任承担苦难。我们修行发菩提心,愿意度众生,真正愿意为众生做一点事吗?我们要观察自己修法的背后见地是否正确?“我”是阴性的,有没有看到?如果心里没有法,修法只是在演戏,观众看了觉得很累,自己演得也很累。

真正的演员不是演给别人看的,他是演给自己的,因为他的审美没有人可以达到。像梅兰芳那样的人,他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他是为自己演的。为什么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了呢?因为没有人听得懂。在中国的文化中,这些智者对生命的感动不会轻易跟人说,因为太宝贵了,可以支撑他的一生。他不是拿来显摆的,显摆是对这种感动的极度亵渎。我们找一个“假”的东西来显摆,或者找了一个“真”的东西,却用我执解读,那也不是法,背后都有个“我”,所以我们回回上当。佛的伟大就在这里,不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