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二章 华严的纲领
第一节 《华严经》为什么会蕴含五重判教思想
《华严经》是佛陀开示的无上的真理,不安全、被动、杂染的生命是我们的现实,佛说法的目的无非是让每一个有情早日解除轮回的过患。《华严经》是佛在法界的真理层面以大悲心说出佛的庄严,令众生羡慕而发起佛道。在这一场风云际会当中,佛陀倾瓶而泻,就像把宝瓶所装的甘露全部倒出来了。可是众生的心是唯心所现的境界,是业感的缘起状态,所以他会以自己主观的心态去理解、感受,有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相应的那一份。所以,每一个众生感受到的佛菩萨的教言,乃至于境界都不一样。
真实地来讲,《华严经》是描述成佛的境界。但是从这个教言当中,佛陀立了名言,就是用语言、概念、文字、声音的形式给我们宣说,因为众生与佛的交会只能在口业当中。佛的身业,众生看到的是化身;佛的意业,众生只是在猜想;佛无上的、甚深不可说的、自己受用的、法界真理的光明身、菩提身、三昧身等种种的十身,无尽的身云,不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比如我们今天去参加了一个法会或者庙会,在这个法会当中,每一个人收到的信息,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样去理解的话,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佛陀说一个《华严经》,法界众生,天龙八部、人,乃至于鬼神、畜生在那个当下感受到的都不一样。畜生可能感觉到的是一个善业,而地狱的众生感受到的也许是凉风,这很符合生命的逻辑。
因为这个原因,佛陀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用49日宣说《华严经》,实际上想表达的是最极究竟的佛境界,但是很多众生看到的是佛在礼敬。包括人间的众生,他也许走到佛陀的身边,感觉到一种气场,却不知道是什么,因为他有生存的压力,所以只是看了一眼,就匆匆走过。所以说众生入佛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为差距太大了。佛陀不得不用慈悲心展现一些方便,听到《华严经》的人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乃至于以中文、梵文、日文等的记载,代代相传。而人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活的载体,它会随着时代不断地转变,包括语音,中国人现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唐音应该怎么发了,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语言的交汇中,佛陀所说的教言流传到现在,因为每个人听到后的体验都不一样,包括佛弟子,由此而形成了五教。
《华严经》说白了就是整个佛教的根,五教都是顺自意的一分。这当中有人类的代代相传,有文字的相传,有功德加持的愿力摄受。小乘人听到的《华严经》,称为小乘教;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听到的,是菩萨的教;当然,佛就是菩萨的果,菩萨为因,佛为果。而佛最想表达的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这个规律是物质性的,超越这个规律的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如何达到随心所欲,从随心所欲中达到生命的自在,没有生命的过患、生命群极灿烂,那就是福智的圆满,不可思议。
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乃至于一生中最感动的那个时刻体验到的那个法喜,那都是非常非常微弱的。就好像人间,人与人的差别也很大,有些人体会到真实、美好和庄严,另一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的感觉,他就在自我的狭隘、自我的制造、自我的命运当中不断地沉浮,像一个溺水的人所知有限,对境非常具体,没有给自己留一个可以展望生命的空隙。有些众生很可怜、很具体,也很无奈,只看到一个寺院,几片瓦、几个椽,却见不到法,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寺院修得那么庄严。他不知道这只是寺院的一个作用,是一种供养,是通过展现佛的美好让众生寻找内心的美好,它只要有作用就不叫浪费。无量的众生随着自己的因缘,按照抛物线不断地往前递增,在时间轴上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命运,不断地寻找。如果到了佛法的平台,他就有可能打破宿命。
我们凡夫修行也是基于现实的因缘,有些人即使出了家,也不一定能够听闻《华严经》;就算你把《华严经》诵过几遍,可能还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品不出味道”,所以很不容易。这都是因为善根或智慧力不够的原因。而佛陀已经是尽人间最精炼的语言宣讲《华严经》,非常简洁、凝练,一字有无量义,无量义就是无量的境界。而众生因为自己业感的缘起,以主观的态度去听就会流失很多信息,所以教言的记录就有所不同,这就是五教: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大家要记住这个五教,要明白《华严经》为什么会有五教。
《华严经》第一个层面是境界,第二个是文字,文字是教的载体。每一个人感知到的或者理解到的重点、核心不同,就有了偏重,偏重于五个中心。而这五个中心都可以独立成教,就是五教。同时,这五个又可以串起来,小乘教可以作为大乘教的基础,大乘始教可以作为大乘终教的基础,大乘终教又可以作为大乘顿教的基础,大乘顿教又可以作为圆教的基础。五教既独立,又可以依次递增,有因果关系,这是大家要明白的。
小乘教的观修——关注惑业苦、色受想行识的运作
这五种教,我们大概谈到,小乘教以业感缘起的教理为主,因为佛说这个法以缘起为核心。在平面上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业感缘起为核心而显现出来的万事万相,它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因业力而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出眼睛就看颜色,耳朵就听声音,鼻子就闻香味,舌头就品味道,身体感受触觉。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和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对境,就有了了知,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身根和身识,有对境,就成为十八界。十八界互为缘起,不断地制造色、受、
想、行、识的五蕴流转。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一天的生活实际上都是按照时间轴展现出主观的、缘内心以感受为主的十八界的对流,不断地错位,眼睛看过去的时候,鼻子失效了,各个不相知。
为什么展现出这样的生命状态?因为眼睛看了一个东西之后,马上会生起疲厌心,一个东西再好,仔细一看就不好了,这叫无常的心。心注定是无常的,无常背后的黑手就是一个物质性的时空的磁场,对我们的心不断地吸引和干扰。我们的心刹那刹那地按照时空的动态与物质界互动,所以无量的念头生起,无量的感受生起。无量的感受都是缘着十八界运作,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当我们能够关注其中一个点的时候,这个链条就断开了,断了现前的业的相续。“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就是你现在固有的看法会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无非是你以惑为基础而造业、受苦。苦为今身,惑为其心,身心交替,如电光旋转,刹那不停,一秒当中有无量的细胞或者感知生灭,这是我们生活的真相,要在这里观它。
“观”就是教体,这个教体是因为我们有了定以后,在定中作意的时候,仔细地解剖心现前的每一个念头,然后顺着念头像破案一样,看到深层的自我,看到它是没有自性的,再往后推,先断现行,再断种子。有了定以后,六根不向六尘跑了,往内去照,这是照见内心的五蕴。内心主要是心意识,外境主要是色。感受一定是内心的,“想”是对感受的定义,已经有一个判断,有“我”介入了。由“想”而产生行蕴,这叫做业。已经有了业力,有一种心理的参与,由这个心理而杀人放火,这时候就是业成就。如果我们定下来,持戒修定,能够观到每一个现行、每一个作意,看到它是缘起无自性的,看到因为无明而产生行动,业力的链条就会断开。
大乘的观修
如果继续按照大乘的道去修的话,智慧会更深,心会更清净,定力会更强。不仅能看到现前的念头,还能看到七识和八识仓库里面深层的自我。这时候,我们要退到如来藏的层面,用空不空的如来藏兴起誓愿,再照唯识所现的所有的深层的识,在净化它的同时,用净分依他起再赋予它。所以我们每天修普贤行愿,就是用净分依他起断除我们的遍计所执性,让圆成实随着普贤行愿的力量覆盖我们现前的每一个即将生起,或者未来要生起的种种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有些种子很深,都在我们的命运、对境与习气里面。
到这个层面就很深,不可说了。你就会在普贤行愿当中,你过去宿命智当中,看到你今生为什么和佛有缘。每一个人与佛结缘,刚开始可能都是源自无明的力量,你认为佛是一个神,连佛的本质都不知道。可能就是在你最极痛苦或者彷徨无助的时候,比如你挚爱的亲人去世了,你痛不欲生,突然有人介绍说佛陀能够帮助你,这时候你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地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心里非常真实地相信,虽然这种相信是迷信。
于是,你拿了一束花、一支香,带着对生命甚深的反省、疑问、恐惧和不安来供养佛,你说:“佛陀,我的亲人到哪里去了?请您帮我照顾他。”这时候你好像突然得到一个暗示,感觉佛陀答应了。这实际上是唯识所现的幻觉,你得到了一种安慰,这可能是佛陀给了你一种力量,很多学佛人都体验过这种情况。但这时候佛陀只能给我们一个力量、一个安慰,没有办法给我们真理,因为我们是迷信,我们和佛陀之间还有一个邪见在障碍。我们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是自己要的作用已经有了。当下,我们种下一个种子,发了一个愿:“感恩您!以后我要有困难,就知道该找谁了。”我们就这样和佛陀产生了一种连接。
到第二世,我们和佛陀的情感连接很深,但是智慧连接依然没有。但我们知道佛陀就像妈妈一样,反正妈妈是为自己而生的,我们有什么都给她,有什么愿望都愿意跟她去倾诉。我们拿一束花供佛,祈愿“愿我来世因供养您的功德而面貌如花”,佛陀看到花很欢喜,这是一种法界的美德、生机和庄严。虽然这是佛陀的法身,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用法身的功德成就了太阳的光明、月亮的清凉,犹如我们的眼睛一样,我们就会产生这种内心的欢喜和智慧。因为你的心里面种下了种子,所以我们下一世就长得很庄严,像一朵花,法界在按照你的设计图来兑现的。
讲个玉琳国师的故事,玉琳国师前世也是个出家人,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容貌丑陋,在寺里作账房和文书一类的事。有一次,他写的字传到一个富家千金的眼里,小姐也很有才气,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僧人很厉害,想他的字这么好,人也应该不错,很想见见他。于是乎她想了个方法,布施每位僧人一件僧衣,但有个要求,就是僧人必须亲自来拿,而且要对照法号,这样她便能看见想见的僧人了。可是当小姐见到仰慕的僧人的模样后十分恐惧,甚至表露出反感的表情,这让僧人十分惭愧和悲伤。他听说拜药师琉璃光佛来世能感得琉璃般的身体和容貌,于是他就天天拜药师佛,发愿来世要如琉璃一般。后来僧人转世成了玉琳国师,相貌很庄严。这是自己心里的愿找自己心里的佛,成就后世的果。
虽然这个和轮回的模式是一个道理,但成就的是不一样的对境和因果。佛陀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也是按照这个诸法缘起的污染性,所以佛陀开始的方便并不是针对真理去的,这样这个缘才能凑合起来。如果曲高和寡,直接给众生那个最终极的真理,众生够不到,他听不懂佛陀在无言说法,说的是什么法,他会说:“这个人在那儿呆呆地看着这个塔,在干嘛?”众生会这样想,没有一点儿办法,佛陀只能转化成人间的语言再去说《华严经》,这是言教。它里面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众生的心力、注意力也非常有限,只能关注生命中自己有感受的事。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方向性的改变,可以说石破天开,犹如孙猴子出世那一刻,石头都崩开了,是一个新的诞生,里程碑式的发现。
人身难得,早早精进
我们在轮回中能够得到一个人身,特别在这个有着生存压力的人间,能够在时间的错位因缘当中,不是因为自己的善根,不是必然的因果,而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缘能够来到寺院,亲近佛法,这是佛陀的福德赐予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来寺院烧香拜佛的老人家,每一个众生的解脱都是以种种这样或那样的不可说的因缘,才能逐步趣入最极庄严的成佛的果位中。我们是比较幸运的,在释迦牟尼佛成就佛果之后学佛,路是很宽的。而佛陀当时修行太不容易了,没有任何人告诉他这个答案,一点一滴都得自己去摸索。
《华严经》就是一个平台、一个杠杆,能把我们的生命改变。无论在小、
始、终、顿、圆的哪一个角度,我们能够看到法,生起境界、生起希求心,知道人身难得、刹那即灭,这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学佛人一定要珍惜难得的人身,早早地发起精进,因为年轻力壮的时候容易修行。等病苦来的时候,我们的业力出现了,要修行就不容易了。因为我们本身就在业感世界活着,还没有摆脱业感的世界,更不要说成佛的庄严,真的离自己太远了。但是《华严经》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最伟大的事情——每个人的佛性和佛是平等的,只有圆教才这么说。
圆教的起点很高,高起点是以普贤行愿去兑现的,这是一个出发点。我们在普贤行愿的境界当中,以本觉为资本,以始觉为精进,以六度为诸法,再加上一些殊胜的窍诀、方便,在一生当中会急速地得到佛果。在每一个教法当中都有很多的密意存在,特别在很多实修的法门当中。大家以后参学,不要小看那些实修的法门,它是圆满的,里面都有它的窍诀在。而所有的窍诀都是华严世界的无数宝珠中的一颗,它是可以串起来的,用五个“花环”(五教)去串。在第一个平面(小乘)的层面上,用业感缘起、惑业苦、十二缘起的相续就把它串起来了。在第二个(大乘始教的)层面,我们就知道这是唯识所现的,用三性、三无性把它串起来就是大平等性。
第二节
大乘始教——唯识所诠之相始教
以阿赖耶识为缘起所涉及的方面就属于大乘始教。阿赖耶识是万事万物核心的基准点,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已经不是业,不是客观、被动的世界了。从主观来说,你的主观世界你做主,你的世界是你造就的,是什么在造就呢?是心,也就是你的认识在造就,这就是阿赖耶识。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从起心动念当中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习性,看到自己判断事物的很多自我状态、补特伽罗执,就能够现证。不断地观察,观察六种无为法、五位百法,这些法每一个都能体验到,体验到的这些法都是我们要破除的对境。
将万事万物归纳为业感是对它的总结,而归纳到业感这一个丰富的层面,我们就知道决定我们的命运和解脱的是心。那么再回到自己的心,不断地改变自己、空掉自己,而认知自己很重要,然后对照唯识的六百多个名相的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是心的状态,你破了一个,600个就剩下599个;每一个境都破了,就破了业所感召的未来。因为它是你的心主宰的,你的心主宰着未来的命运、未来一切的遭遇,所以把心管住,未来就管住了。
而我们现在是活在过去的心所感召的当下,今生能活多少岁,会碰到哪些必然的因缘,会怎么样,实际上很少能够改变,所以修行人也会遇到很多命运的挑战。当然,圆教是站在另外一种高度看待它,但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生很多的境遇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当我们遇到一个恶业、一个因果、一个生命的挑战,要有欢喜心,不要害怕,想修行就不要像凡夫似的逃避、对抗。我们受了,这笔账就了了,同时以修行、发菩提心的力量回向,这些境遇就会转化成修行的因缘。所以我们要勇猛精进,这样一个佛弟子才会有一丝丝光明可以依靠,你的正见、你的觉醒、你的勇猛、你的坚强、你的独立,才能从这个里面展现出来。你不依赖于外境,面对命运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能接受,用修行人的态度吃一苦了一苦。然后用唯识的境,不掀起六大烦恼、二十种随烦恼、五位百法,就是看好“六根门头”的这些随顺业力的作意。
唯识名相众多,学唯识法相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这些不是我们的问题,这些都是自然的法。你观照这个法的时候就看到这个缘起,它就会和你剥离。你看到那个“我”,那个法在你的生命当中产生了,但是你不再对它起贪嗔痴,你能够看它,这就是观,这就是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我们如何去观待现前的纷纷扰扰,恢复正念,真正在心上用功。
普贤行愿的修法
修行人是孤独的,孤独是庄严的,他是有话对自己讲,不是给别人讲。你要拿法来给自己内心无量的众生说法,让它们不要再绑架、伤害你。你给它说法,不要对抗、不要伤害它,要和它妥协,用光明照亮自己的贪嗔痴。如果光明不能照破它,就用普贤行愿。以普贤行愿为纲领,依照《华严
经·净行品》的每一个愿在生活中落实。对修行人来说,从早上醒来发起的第一个愿“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到晚上的“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这个愿,这么一个念头,就是给自己内心的众生说法,所以它是心行处,心所到达的地方,带去的是智慧,照亮了那里的黑暗,这就是宝。
我们要以法为宝,照亮自己内心的黑暗;我们自己是佛,以佛这个宝抚慰内心的每一个众生。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多少微生物,思想深层有很多渴望、不正知,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给它“说法”,不要等到它已经“绑架”我们了,那时候说法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学了《华严经》,最好的状态是先知先觉,而所有的先知先觉都是在普贤行愿的这种觉照、勇猛中,于行愿不断地赋予生命意义而一灯能除万劫暗,生命的起点马上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宝藏。这一宝藏真的是唾手可得,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办法用,试想宇宙浩瀚,我们何其渺小,如何对抗,又如何胜利呢?
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无始劫来到今天,还是一个充满了烦恼的五蕴之身,并且在制造着未来的五蕴之身,无量生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可能从无明的角度非常欢喜地说“还有未来”,但是从解脱的境界来讲,我们的未来是去受苦。所以罗汉很高兴:“我所作皆办,不受后有。”被动的生命实在太无奈了,我们无始劫来流的泪水,比四大海水都多;我们无量次舍身,身骨堆积起来,比须弥山都高;我们的亲人,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负恩忘义;我们的仇人,像空气分子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无明的世界里,我们活得很无奈,非常不容易。
我们知道华严,就会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了解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人都在业感的无奈当中,你看古往今来多少的英雄豪杰都随风而逝了。我们知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已经在英雄之上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在业感的世界里,一切刹那生灭,有感有应,心与万事万物互动,可以说心在设计。你看量子纠缠、量子感应,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
走修行路,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
对于亲人,我们要坚信这一点,每个人要恢复正念,以功德来给亲人回向,这是基于伟大的、与佛无二无别的慈悲心。我们要相信如果我们真是修行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亲人,但他能够得到我们这种功德的回向。如果他处在饥饿、痛苦、彷徨、无助的时候,他就会得到这种力量,所以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现实、真实的。我们人生所有的痛苦,基于佛法都可以脱离,乃至于我们人生所有的愿望,基于佛法都可以圆满地达成,佛法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切身利益的宝藏。
众生的业报差别、福报智慧都来源于自己的善念。他虽然不了解、不能驾驭这些,但是他在人生的苦难当中,从生命的真性情当中发起了这种大乘的心,也可以说他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他都会有善因,所以众生做善业是非常自然的。但一定会有差别,一定有一些众生在做善因,有一些众生在做恶业,一个人有时候就会做恶业,有时候会做善业,生命就是有多维的视角。这个世界总会让你感应到很多东西,因为你也有佛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都是肉长的。但是现在对学佛人来说,如何在平常的生活当中理性地认知、合理地开发?让我的修行和生活融为一体,这就是对这一期人生最大的回报,也是对这一期父母最大的知恩感恩。只有你独立坚强,能够照顾自己了,再多修一点,你才会照顾到无量生的父母。
我们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有时候很无奈,没有办法做到那么纯粹,能够24小时全方位地覆盖,但是有一念善就超越了不修行的人。哪怕你心里知道,做不到也没关系,它有一个过程。当你知道的时候愿意做,这就不得了了,愿意做了就总有一天会做。而你想做,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永远得不到。这是听闻佛法和不听闻佛法的差别,修与不修的差别。有时候我们想修,业力、习气非常麻烦,它会障碍我们。这时候我们要用本觉的力量,本觉的力量是誓言的力量。我们要发誓和自己的业力对抗,不能那么轻飘飘的,那是得不到的。虽然挑战了自己,但这样会得到。为修行所受的苦,那真的是太殊胜了!
佛法非常真实,只有修行才真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和这个世界。这是决定信、坚定信,是来源于智慧的信,不是迷信。它是非常真实、科学的,是可以合理规划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修行的生活中,在快乐的生活当中,我们会达到最伟大的目标,这都是法的方便。今生能够和佛法结缘,真的是非常殊胜难得。当我们明白业力所感召的诸法,万事万物皆如此时,对于现在的境界来说,已经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了。
我们所处的平台
我们现在是处于因地,有位无智,所以叫做“零位”。因位不能成就所有的功德,但是具备成就功德的平台,就是在业感的缘起当中我们得到一个人身,这个“零位”是人身。佛陀叫做天人师,他所度化的主要对象是天神和人类。而人类比天神优秀,这个学生最好教,所以佛陀才会现人身来到世间成为太子。虽然这个位的众生活在颠倒梦想之中,这是共业。但是共业之中有别业,别业是基于佛性的力量,我们可以完成自我生命的拯救。虽然是在业感缘起当中,虽然在事法界当中,你去看看古往今来,你带着思考听闻佛法,听闻的当下有时候就是解脱。方向已定,就是四向四果八种果位,我们在没有成就初果之前,心已经向着这个方向去了,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双八辈”。
第一层把人间已经说完了,人间就这么回事,就是在业感缘起而显现的颠倒梦想中,众生不知道,在梦中活得很精彩,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期待,但不知道期待的结果是六道。从人身变成狗身很麻烦了,再想回归人身很辛苦。我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层,向着第二层,这是我们的位,先要了解目标。小乘教法是一个完整的教法,我们前面把事法界和小乘教大概讲了。在小乘教前面的事法界不存在教法,只有现象。你看四大名著谈人间万相,那些文学作品都是在事法界的层面想到第一个层面的方向,对心里的渴望有一个隐隐的觉知,却没有一个理。你看古往今来在世俗谛的哲人都在质疑人间现实,思考到底有没有终极的道理、终极的意义、终极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而大部分的人是不思考的。实际上,我们的心态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这儿。
我们现在学了这些,除了能够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之外,还应该客观地评估一下自己:你学佛以来,对事法界的事情有没有觉知?如果你对事法界的事情没有觉知,那你学的很多理在生活中恐怕都是脱节的,它变成知识了,不能够导向道。而在这里所说的教是基于真实而起的“观”,因为“观”而获得理,因为这种理而让你的内心清净,看清世间的真相。这就是我们所有修法的背后,都要带着这个祈愿,这样修行就非常聚焦,和现实也结合起来了,所以我们每天要去思维,我们最好用唯识教,这就在第二个层面——大乘始教。
第三节
大乘始教之空始教
大乘始教在唯识的层面去解读,我们就知道一切都是心在主宰,心在显现。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主动地赋予心一些境界、一些追求,确立一个方向。大乘始教里面分两个:一个是相始教,一个是空始教。相始教相当于唯识的教理。空始教和顿教有重叠的部分,有一个差别就是顿教是离言的,以事相安立,空始教以教理安立,而教理基本上就是般若。
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是佛说的般若,般若实际上是有密意的,般若的密意是贴于实相的究竟。由这个究竟当中会焕发出佛的智慧的庄严和自在,那是不可思议的离言的境界,我们不把它作为重点,大家先知道,但是在核心的层面,离言的部分之外是文字般若。
当年玄奘法师到印度,取回来的经典非常多,而他倾注了一生大部分的心血翻译《般若经》,六百卷的般若是他翻译的。太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印度可以用梵语立论,在辩论法会上,一人高居论坛,一连18天阔论雄谈,无一人能辩倒他,取得了小乘和大乘共同的尊奉,这在印度人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虽然从止观、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事业层面,他和龙树菩萨不能比,但是在言教的层面,单从对《大藏经》的贡献,从文字和数量来说,玄奘大师的功德大于龙树菩萨,大于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大于印度所有的祖师菩萨,他取得了18个国王的尊奉,你知道吗?所以你就知道这样的人,为了六百卷《般若经》穷其一生的心力,甚至唯识宗的很多经典他都没有那样子去翻译,所以他对佛陀的供养、对佛法的护持,这种忠于原典就是不得了的。他本身自己创立的宗派是唯识宗,但他所护持的佛法,他觉得对于众生和佛教最重要的是般若,就是大乘空始教。在空始教当中,他建立了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作用在我们的身上就是观照般若,而佛说的是实相般若,这个是密意,我们不谈。
空始教与顿教
我们今天就从空始教的文字经典的六百卷般若经来给大家介绍,这个和顿教拉到一块讲。因为我们讲阿赖耶识的缘起不仅仅是唯识的见地,还有一个密意,就是说唯识以600个法相来开演一切轮回,乃至于出世的万事万象。在唯识的经典《百法明门论》中,以六种无为法大概把出世的部分概括了,但是我觉得唯识主要讨论的是94种有为法。有为法虽然有善、有恶,但是都以有漏法为主。从有漏法当中开出600多种法相,每一个法相的背后就是一种境界。这些境界都是要在止观双运的境界当中,像从水中捞沙子一般,用静虑把600多种“沙子”捞出来,我们的生命就清净了。换句话来讲,把600多种有漏法空掉,显现出来的水就是实相般若。
唯识开显这个,是为了让我们理性地破除它,而这个破除工作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换句话来讲,所有的人都在这600多个法相当中,缠缚不脱,永无出期,需要用止观一个一个地破除。我们有可能一生也破不了几个,这需要工夫,所以学佛是一种工夫,最终一切法要在你的心里体验到,你才算得法。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打扫卫生、打扫厕所都是急速地获得破除力量的根本,针对的都是我执以及业力所感召的命运,这就是修行。
而大乘的顿教不建立教言,它是一个行法。它的不可思议的行法要去兑现,兑现的是大乘空始教“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这种光明、这种空性、这种离言的境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离言、离戏论层面的光明,我们说它是甚深、离言的法性——如来藏,它证悟的境界是这样的。而那些被太阳一样的光明照破的黑暗角落,即唯识所安立的轮回法的600多个名相。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唯识的宗趣是为了破除法相而建立法相,般若不建立法相,是以性本具,一切境界都要归于空,所以唯识、般若是相辅相成、互相增益的。
大乘的空始教和大乘的顿教都是以般若为宗,但是又有不同,所以才会有顿教。我们也可以说大乘的始教是阿赖耶识缘起,在阿赖耶识缘起里面,缘起和性空是一体的,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现证庄严论》来说,“三智七十义”安立的是罗汉所求的一切智、菩萨所求的道种智和佛陀的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既是重叠的又是独立的。从这个观点去看,道种智当中有一个随圆就方的问题,菩萨想利益一切众生,他是事相上要大于理性上。但是作为菩萨,七地以上的菩萨现证空性,他不是忘我的,而是无我的,所以“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见到了法性,那么这个就不得了。这个菩萨就可以十方世界化六道,就会有神力,以化身去度化六道众生。
学佛人的态度
我们在佛教当中,要留心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定要小心,也许碰到的一些下六身的众生,就是这些大行菩萨的慈悲化现。比如你很难说现在哪一个鸽子有没有在听法,所以佛法是甚深不可说的,我们要有一个敬畏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和敬畏,学佛人首先要在规矩上学,所以印光大师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学佛的态度,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只知道理,不知道事相和规矩,就很难有平等心,一定会向着人我分别走。
“上敬下和”,所有与你相对应的众生现前,无非是上下关系,要么在你之上,要么在你之下,都不可能和你平等。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一个法和你平等呢?平等的是性,从相上都不平等。有男人、有女人、有年龄、有地位、有健康,而且到了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定位。这并不是像一般人理解的不平等,而是说我们有一个位,他有一个位,两个位产生了以后,不平等才能交流,就像水有了上下才会形成瀑布,水才会流下来。如果是连通器,两个水平面一样,怎么交流呢?也就意味着死水一潭。
我们面对任何的人,任何的事,我们的心也是变化的,而这个事物也不可能刻舟求剑似的在那里等我们,所以每一个当下的心都要是鲜活的。那么你如何鲜活呢?就是保持一种态度。修行人永远要有一种态度才叫修行,即印光大师讲的“上敬下和,恭敬不如从命”。“下和”,佛教最重视和合的精神。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不见得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大众按照羯磨的事情去执行,就解放了大家的时间,不能吹毛求疵,要达到最极致,这种“洁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个人修行不修行,就是要把自己融合在大众当中,这就叫修行。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都要执行,这就是功德。因为生命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都对了;如果执着对不对,当下大家辩这个理,辩来辩去都不对了。所以佛法是要行的,不是说的。我们要经常打坐、念经,不是经常去说,说来说去,因为语言而起分别没有意义,所以快刀斩乱麻,这是我们道场的一个宗风。修行人是非常宏观而具体、非常默契而用心的。你要自己去用心,不要寻求情感上的依靠,不要寻求理论上互相的赞叹、恭维,这对修行来说没有意义。要坚强,用法去照见你深层的欲望,当欲望带着无明向外寻找“枕头”的时候,要警觉它,这个东西是很深的。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修行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于祖师、对于自己的轮回看得不真,心不切,所以很难发起道心。佛陀的法是很殊胜的,但是传到今天没有人和人那样感情的力量,我们见不到佛。我们见到的佛像非常庄严,与佛无二,但是佛像没办法跟我们说话。话是开心的钥匙,就是这样,这是生命的奥妙,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总是这样的轨则,所以要去听法,不要寻求感情的依赖。
要知道佛法是很不可思议的,它能够流传在娑婆世界,自有它看不见的力量。这个看不见的力量是祖师所受的苦而积累的福报、祖师修行的愿力、回报众生的功德的力量,会给我们一种相应。我们要经常念,念佛、念法、念祖师、念功德、念解脱,这样子才能够契入到修行。我们如果顺着世间流,顺着情感,这个法门太容易“成就”了,不用想,一脚就滑到底。要回到佛性,那真是举步维艰,像爬山一样,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挑战,这叫警觉。
现在我才越来越认识到,自己一路走过来,祖师都操碎了心。2008年地震的时候,我在闭关,大明寺“中兴祖师”净天老和尚在梦中给我写了两个很长的对联。但是很惭愧,我大概只记了不到三分之一,两边的对仗很清楚,“警觉不及即过患,似是而非非正觉”。我在梦中看有两个“及即”和“非非”,还打妄想“这个对联对得这么好”。这就是人的错位,这种因缘很难得,但是你还不想法,还想那个,你说业障不业障?那也没办法,这就是自己的心,它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没有把它庄严好,所以祖师跟你说的话,你都拐弯了,那也没办法,业障。每一个生命都很不容易,在无始劫中有很多心的障碍。佛菩萨、亲人想给我们说很多话,包括自己本觉的心——埋得最深的佛,它每天也跟我们说很多话,每天在说《华严经》,可我们听不见。我们听到的都是人间的是非,业障每天都在培育着我们,我们想做一个善业都需要突破自己的心力,人间真的好难!
从唯识的道理看,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过不去,我们永远选择的都是顺自己的利益的一分,不会逆着自己一分,一丝一毫都不想。我们把自己的那个“我”非常坚固地包裹着,那个种子熏习得就像千年、万年的铁锈一样,镜子上面锈得简直像一个须弥山,去一层又去一层,永远看不到光明,修行就变得无趣。那怎么办呢?佛菩萨就给我们一些方便,让大家喝喝茶、说说话,这时候这个就变成一种调整了。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方式真的是很智慧的、迂回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而用一种美好去寻找佛陀报身的庄严。同时,看到万事万物都赋予它正面的意义,要唤醒生命的激情,心中不迷,大方向不失,这些就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依赖。
有时候这些后天的东西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看祖师说如何是解脱?吃茶去。意思是不要那么紧张,喝茶时用点儿心,即是自己所要的答案。我们带着世俗的受用去,那不是“吃茶去”了,不知道吃什么去了,很麻烦。心永远躲在自己的境界当中,看不见佛法,就好像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一样,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心路的痕迹、心路的历程,在刹那生灭当中非常深奥。但是再深奥的事情也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如果投资对了,把时间投资在修行上面,那就是一种成就。所以唯识的境界是很深奥的。
第四节
五教的建立契机契理
般若能够破邪显正,而它破的“邪”就是唯识开列出来的660个法相的清单,这些都叫“邪”。般若用光明把它照破,它没有法性、没有障碍了,我们就在佛心,这时候“正”就显出来了。所以破邪显正,唯识、法性、缘起、性空在大乘教当中就建立起来了。大乘教首先是说完整生命的真相,在完整生命的真相当中,情感也是力量,万事万物的互动都是法性的作用,是平等的、光明的,没有一法可舍,没有一法可得。在小乘教里取一份,针对生死这一份,这个打破了,生死一了,我们就轻松上阵了,它也是一个次第。
五教的建立非常重要,契机契理,契合众生当下的现实是契机,契合于佛所说的无上的原则、真理、佛性的庄严,这叫契理。根据契机与契理之间配比多与少的关系,形成了五教的配比。每一个教实际上都是这两种的配比,契机的多了是小乘教,契理的多了是后面几种教,它是依次递增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当你真正到了圆满的教的时候,从佛陀看一切法都只是法而已,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这时候就是圆教的三观。
从如来藏的空、不空到万事万物的互动而同在,再回归到核心的因门六义。从因门六义解读这五乘教,它都符合因门六义。而因门六义分两支:无非是刹那灭、性空;性决定、唯识。唯识和性空是同一个。大乘始教的核心说到了因门六义的因,此因具有两面性:无自性是一面,能成事是一面,而它并不是有两个面,它就是一体的,叫做不二。再与万事万物互动,会牵扯到有力、无力,待缘、不待缘,万事万物就这样子建立起来了。所以说从因地如何建立,到果地如何成就三相续,用因门六义就解释清楚了。
三相续
所谓的“三相续”即众生相续、国土相续、五蕴相续。相续就是不断的意思,我们的身心是由这三个层面的东西组成的。一个是国土,这是我们的依报。宇宙当中的地球是有寿命的,地球这边灭了,那边生成,它总是在时间轴上永远不灭。众生相续,今天这个人成佛了,后面无量的恶道众生的生命生成了,进进退退,总之有这个位,就会有人来继这个位。你看六道无数个位,大家都在动,动的时候是六个,我们离开人身,就要腾位置给其他道的众生。如果我们在人道只是享受,把福报浪费了,那肯定往下走;如果在人道不断累积福报,就做天人去了,那么也要腾位。诸法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占着这个位不动,这就是相续。
五蕴相续,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比如组成生命的色法,《菩萨
戒》中说“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我们和国土、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都在换位置。我们把它的精华吸收进来,产生热量,再蒸发,植物吸收我们的二氧化碳,我们吸它的氧气,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在相续,互相在换位,每天不断地重组身心。
众生相续、国土相续、五蕴相续,这就是我们的状态。而这三种相续非常麻烦,就是业力在不断地组织、安排它。业力表现在物质上是磁场,表现在心理上是感受,它无处不在,但没有本体,所以我们陷入一个怪圈,这个怪圈是轮回的根。现在我们逆着它走,让心脱离众生、脱离五蕴、脱离时间和空间。然后,我们再出一个设计图,这个国土相续就是极乐世界,这时候众生相续,众生又变成自证觉世界和眷属世界,说的永远是大乘法,感受到的永远是快乐。这两个相续都是从同一个法性的理出来的,但是众生相续的本质是生灭的、不自主的、痛苦的。而依报世界的相续虽然也是基于法性平等之力显现的,但它显现的是光明、自在、快乐,而且是无尽的生机、无尽的利他,随顺法性、不违背法性,这是它们两种的差别。所以成就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个不自主、这个怪圈太可怕了。
如来藏的缘起
佛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实,而这个是从如来藏的缘起,先转变了自证觉的世界达到的,所以我们修行也是从五蕴的转换开始,比如换呼吸实际上也是在修五蕴的转换。五蕴转换了,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心,它也会转换,以物待心。有时候我们以心待物,但是教法的方便都是以这三种配比组合作为原理来成就的。所以我们要明白修法的方便是如何建立的。
以如来藏自证觉世界,我们修如来藏,它的因是普贤行愿的力量,以普贤行愿的力量直接拷贝,也叫瑜伽相应,相应于佛法身的无尽庄严心,而聚集无量缘起的无漏的种子。这个无漏的种子最后会带动眷属世界和国土世界,依报同时庄严。在唯识来说,人是有种性的,一阐提是不能成佛的。但在圆教就不这么说,如来藏的缘起、普贤行愿的力量是从圆教开显的,圆教的起点是很高的,它是基于真实,而不是基于对治,而前面的教法都是基于对治,它调整的也是国土和眷属的方便。
这一讲我们主要还是说了一下大乘的空教和始教,这个大乘教法的建立是对前面两个缘起的总结,又是对后面的展望。而这个又是一体,同时已经折射、引发出因门六义的密意。因因门六义而有普贤行愿的力量,开显出如来藏法身的空与不空的作用,以这个为基准去修行的时候,带动国土与器世界,已经在成就报身五决定的殊胜的佛果,已经在展望佛果了。然后看到万事万物无尽的缘起、无尽的互相支撑、无尽的平等、无尽的动态当中的涅槃自性是光明遍照的。
这时候已经是华严三观了,见一切法皆没有自性,这是真空观;见一切法都是由法性所显现出来之相,这是理事无碍观;见一切法,一起一切起、一融一切融、一圆一切圆,万事万物时时刻刻在法界当中是常住相,这个就是无尽缘起。涅槃永远就在这里,它是超越时空的,一错位就是三世界的相续,不错位是报身五决定当中所显现的三世界的圆满。它的核心是心物一元,心物一元显现出来的核心是什么呢?这个核心就是六大缘起。六大缘起是事相,无尽缘起是理相,这个教相和事相的圆满,最后的行法就在华严究竟行。当然,这个里面因为我们讲华严,不可能再说到六大缘起,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密意,华严是导向六大缘起的,所以才会有华严曼陀罗的出现。
这一讲的内容很重要,给大家谈的这些是一个纲领,可以说是一个宏观的地图。如果你明白这个,人世间的事大概也明白了。当今世界佛教修行体系的三种风格,它是因为十种对法而建立的,华严三观的对境是二十种法,两个一对,十对法就把万事万物都概括了。这是在甚深的止观当中,对这二十种境界做种种的澄清,这时候就是成佛的境界了。这是后面要讲的,这一讲是大乘始教、大乘空教,承前启后,但是宏观的东西是纲领,大家掌握好!
互动交流
阿赖耶识缘起和如来藏缘起的区别
问:阿赖耶识缘起和如来藏缘起的差别是什么?
答:阿赖耶识缘起和如来藏差别有十种,比如说我谈一种,阿赖耶识属于世俗谛,如来藏是胜义谛。如来藏如果按照真常系的经典说它是真实语,而阿赖耶识只是在世俗中才有,胜义中没有。所以阿赖耶识本身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事物,换一句讲,阿赖耶识是缘起的,它自身都是缘起的,它等于是虚空一样,它都没有这回事,是因为习性而让阿赖耶识彰显出能藏、所藏、含藏,而阿赖耶识缘起对这些是往下对的,如来藏的缘起是往上对的,说真实的一面。我们把一切虚妄的分别归于阿赖耶识,它是始作俑者,明白吗?
我们之所以说缘起的差别和核心的教义的建立,就是说谁是始作俑者,谁是罪魁祸首。擒贼擒王。在业感缘起的层面,无明、业力是核心的,所以才会有万事万物,是在这个平面上。而在阿赖耶识说,它的核心、它的来源是什么?是因为生命的背后有一个黑手,它指挥你产生了深层的渴望,这深层的渴望才感召了外在的业力,制造了外在业力。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就是对于生命的解释认知是越来越深的。但就业感的和阿赖耶识的里面,量已经很大了,但它的核心就是这样。
我们要认知如来藏的话,它有体、相、用三个层面:它的本体就是光明的法身,它的相也是包含一切胜义、真实、庄严之相,而它的用就体现在它的缘起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上,它承认如来藏有不变和随缘两支。而在阿赖耶识的教理里面,如来藏是不允许随缘的。如果不允许随缘,它就成为一个孤立的绝对,那么在如来藏当中一允许随缘,就可以解释清楚了,阿赖耶识是如来藏随缘而现的一种杂染分,在这个中间有一个阿赖耶来起桥梁作用。阿赖耶也是一种甚深的法性的作用,但它就是起一个沟通的作用。
如来藏虽然不变,但它随缘,通过阿赖耶让阿赖耶识不断地起作用。阿赖耶识又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不断地内外互动,就像我打的一个比喻,一个水箱有一个进管,一个出管,这个“水箱”我们把它比喻是阿赖耶识。这个识能藏,而它所藏的是水,而这个水是不断地换它的内容,不断地有进的出的。所以不能说阿赖耶识的种子有了先后之分。生命是动态的,阿赖耶识能够聚集发生,这个就很麻烦。所以这个就是从阿赖耶识本身定位,它能够产生那个作用,它虽然不是实有,但最起码是一个支点。
但是在唯识教的本质来说,它就是实有。阿赖耶识净化到极点,叫“阿摩罗识”的时候,就是不变的。但是只允许它不变,这是基于单线的,叫做抛物线式的这么一种角度,是基于这个教理谈的。而基于如来藏的体、相、用来说,它只是一种“用”,这就能够说清楚了。比如虚空相,虚空相有一个“空大”,这个“空大”本身已经很抽象了。现在物理学已经研究证明,所有的物质中间都有空间,所谓的“无间道”是不存在的。“无间道”是比喻我们修行人的道,在物质的道当中,一个事物和一个事物永远是一个空间的距离。没有距离、百分之百重叠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自性,各个不相知。而是什么让它变成这样?就是业力。但是你如果再去分,所有的事物当中如果都有空间的话,到最后所有的事物都归于“空”,而这个“空”和虚空的“空”同一位。
换句话来讲,一切事物的相都是缘起,而不是究竟的,只有“空”是究竟的,那它们两个哪个早,哪个晚呢?比如我现在说阿赖耶识是一个“水箱”,这个水箱虽然现在起到这个作用,但组成这个“水箱”的物质是金矿、铁矿,不管我们用什么做的,它在做的时候也是缘起的。但是它做了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房子盖好了,这个空间有用。但是空间和盖不盖房子没关系,所以说这个空间一定是大于后天的造作,我们把这个“空”比喻成如来藏。可能不恰当,但是这个空间有了,大家才会从名言、概念,从觉受上说“我今天到这儿来了”。你来了不可能一辈子不吃饭、不睡觉,在这儿坐一辈子,坐一辈子还是一个时间段,所以这就是“诸行无常”。你建立的这个空间一定有生灭,因为时间有生灭,它的本质就是生灭、就是有漏。它一定有用,而这个用就叫如来藏的用,也叫做空间的用。
“空间本来有用”和“你现在有用”,就是本觉和始觉,它是一个事情。但是因为你的分别、业力,你现在要去组合这个,但是你只认为是这样。这已经接近于离言,用语言说不清的境界,明白吗?所以如来藏是离言的真实,阿赖耶识是安立名言,可以意会,可以言传的;如来藏唯是光明、究竟法身、没有障碍、没有你我它,这是一个离言的境界。如果脱离了离言和语言的分别,它们是一体的,但它产生作用的时候有一个媒介叫“阿赖耶”。
如何破除“我”的业力
问:要破“我”的话,得靠止观的力量去实证吧?
答:止观实际上就是心归位了。因为心归位了,所以万事万物都超越了相对,都归位了。这时候就是一种修证,就是一种内在的境界,心涵摄了一切法,叫总持。这个东西你有所体验,但是你能说出来吗?就像你把虚空拿来给我看,你怎么拿?哪儿都是虚空,虚空岂在你拿?说这个话的人,见地本身已经错了。
问:业力起作用就会有惑业苦,如何从当下的一念心当中转化过来?
答:你是太贪心了,想走捷径,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一个都没搞懂,连滚带爬的能吃饱吗?这个必须按照次第道去建立,你偶然的打破是可能的,但不能成为常规化的运用。我们无数次地用功,突然会有一个感悟,所以唯一能够下功夫的还是在有为法上,不可能一念就能超越,但是这种一念超越也是存在的。在《现观庄严论》上,这叫做“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次第是必须先按照次第不断地走,到了七地,最后一个刹那“桶底脱落”,这时候圆融了。“一念超越”当然是好,但不能成为一个有分别的“好”,不然又会头上安头。
念《普贤行愿品》是在堵住业力吗?
问:我们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是在发起愿力,是不是同时在堵住业力?
答:普贤行愿没有相对性,“普贤”为什么叫“圆因”呢?它一切都是真实的,业力都是庄严,已经脱离相对、分别了,所以我们是在如来藏缘起当中拷贝,也叫瑜伽相应,因为佛是如此发愿的。你看在《普贤行愿品》前面的长行文中,“十大愿”每一个愿的后面都有一段话很重要,“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无间道”,这个“无间道”在哪儿呢?在心里,这个坚定的愿就是信念。在凡夫地是信念,在佛地来说是三昧耶戒,在庄严的程度来说是誓言,我们要庄严其心。而空性,你修不修,它都在,不劳你修。
如何庄严它?佛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彼是丈夫我亦尔”,就是这么庄严的。咬紧牙关,立定脚跟,一切规矩都照办,没有商量的。我们在因地是锻炼这种气魄,大丈夫相。佛在因地的时候是这种大丈夫相,所以才能成就佛性庄严,没有任何的妥协和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