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回归生命的真实——如来藏|《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所谓的观就是如实地观察或者知道。我们的问题就是不能如实地观察,我们为什么不能如实地观察呢?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四章

回归生命的真实——如来藏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不能如实观察

作为华严,实际上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呈现,这个呈现属于“观”的范围。所谓的观就是如实地观察或者知道。我们的问题就是不能如实地观察,我们为什么不能如实地观察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五蕴。比如眼睛看到一个现象,会报告给大脑,大脑因为没有直接看到,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更重要的是,它根据自己的感受下达命令,或者排斥,或者执取,这个就是“识”。“识”是外境通过眼根进入眼识,再通过意识的分别之后,基本上是一个颠倒的状态,用世俗的话来讲是一个主观、自我的状态。在这个平台之下,我们介入的一切外境,都是基于现象来判断,所以我们没办法观,这个就是我们的问题。

主观的有——遍计所执性

佛法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拨乱反正”,这个说起来是一个理论,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就会有明显的例证能够体会这种事情。比如说一块西瓜,有的人吃了觉得非常甜,有的人吃了就非常难受,他的身体不适应。这是客观的原因,还不能说是主观的原因。再比如说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有人愿意花很大的价钱买,但有的人就觉得简直是浪费钱,那个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呢?这就是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有些人对于艺术品的价值是持怀疑态度的。而艺术品为什么值钱呢?很简单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值钱的人从中找到了生命的共鸣,但生命的共鸣是他个人的看法,别人不一定这样看。这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又如大家一起吃饭,有些人觉得好吃得不得了,有些人觉得难吃得不得了。像香菜,有些人吃一口简直像仇敌一样,还会抱怨:“做饭的人想干

嘛?为什么要放香菜?”而有些人觉得香得不得了。由此可见,这个世界完全是由个人的感受组成的,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而且你今天喜欢的东西,可能明天就不喜欢了,一个人的感受是会变的,自己都很难驾驭自己的感受。诸行无常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说的是理上的事情,而这种境界呈现的时候,非常不可思议。

我们讲个性、自我、颠倒,可我们不觉得自己是颠倒、妄想的。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颠倒、妄想,就是自我的判断和事实完全不符,这在唯识就是遍计所执,是唯识谈到的第一层的“有”——“主观的有”。比如杯弓蛇影,我们可能会笑话把弓影当作蛇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主观的“杯弓蛇影”。你可以做一个甚深的观察,今天你遇到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到明天再观察,这个事情真的值得你高兴吗?或者一件让你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的事情,等到第二天自己可能都忘了,真的如你当时所想的吗?当时那一念心实际上有很多的颠倒在里面,而这个颠倒是基于你的我见、习性、看法,乃至你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个在一个上面“加杠杆”,它与客观的事实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别。唯识所说的遍计所执,也叫做主观的有。

相对性的有——依他起性

唯识谈到的第二层的“有”,是“相对性的有”。比如说我看到这个桌子,因为有这个桌子,我才说这个桌子,就会有一个客观的它多长、多宽,它有它的本体、它的相、它的用,这是第一个——理性的有;第二个理性的有是什么呢?相对性的,比如说本来这个桌子不存在长和短,但它和板凳比起来,板凳短,桌子长,就是有了相对性的长和短。这是名言上的概念,但也是合理的,叫依他起的有。首先是有,然后是依他起的有,这个名法和色法都是客观存在的。

凡是“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成的,唯识谈到的依他起分为净分依他起和染分依他起。比如说现在这个桌子,即桌子而说桌子,这个是客观的,不存在染分,一般来说人谈不到喜爱桌子,因为它的个性不是很强。染分的是我们主观的情识、情见,有一些是个性很强的事物,世间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些人喜欢吃动物的肉,因为这个习性感受就会杀生,这就是“染”。所谓的“染”是在一个需求下不断地增加“杠杆”,起惑造业,起的“惑”直接带有对某些有情或者事物的伤害,而这个伤害就会成为一种

业。这个就是染分的依他起,让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地“加杠杆”,当中实际上已经牵扯到了业,“起惑造业”已经很强烈了,但是它的理论是依照染分的依他起。

而今天我们听闻佛法,能够断除迷惑,能够发起普贤行愿,积极主动地重组、还原生命的本质,让法身的功德展现出来,庄严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让生命更加灿烂,那么这个是什么?净分依他起。净分依他起是基于佛陀的教化,因为佛陀的教化与真理相应,真理的光明照亮了我们的惑,我们本有的觉性、佛性,或者慈悲显现,突然间好像大梦初醒一般,没有那么执迷了,这时候正念现前。正念现前是为了让你积极地兑现本有的觉性,而这个兑现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原始的出发点,你依靠这个见地再去做种种的加行,然后知道自己有一个神圣、伟大的目标。这样子净分依他起也是唯识所现,这个唯识所现再发展,称性发挥到极致,就会到达圆成实性。就圆成实性来说,就是生命不断地庄严,就会恢复到它本有的清净。

生命本来是清净的,是因为染分的依他起而产生了惑业苦,越拽越远。那么拽走有多远,现在就用净分依他起拉回来多远,两个的距离是相等的。“远”是远离了清净,生命变得越来越黑暗、萎缩,但是作为本体的我们生命的佛性,就像一个比喻,圆镜的功能没有丧失,只是因为染分依他起的原因,灰尘落在了圆镜上造成表面不平,开始时还能够透露出一些光明,但反射成的影像会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错位,越来越不清晰。这个就是染分的依他起,因为惑业苦,以业为载体,以苦为时间轴,这就是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惑,就是不了达心的原因,所以我们被动地处在种种的邪见、我见中,总之是基于自我才能够成就,才造成了轮回诸法。而轮回诸法的产生要依靠依他起,才能主动地落实和兑现。

而遍计执就像痴人说梦一样,疯狂的人实际上是很多的,实际上我们的心态当中也是这样的,有很多无厘头的概念和行为。只要在轮回中,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带有一些“兽性”,“兽性”从唯识来说就是遍计所执。为什么是遍计所执呢?我们所执的不出两个事物,就是孔老夫子讲的“食色,性也”,食和色是动物性的两种元素,是我们轮回的根,但想要照破它也不容易。因为这个在华严来讲,这是基于物质性的一些元素,就是物,物有一种遮盖性,而我们人就是由物质组成的。就像手机存了很多智能的东西,但它不能够突破作为物的局限,不能创造精神的灿烂。哪怕你给它一个智能的无限次的核变,它也不能变成具有真善美、有血有肉、有着无上意志的人。它只能按照固有的程序去发展,这是一个相对性的物质。物是相对性的,心不是相对性的,但是心和物重叠了,心大部分时候是往下,就成为“器”,作为一个器你就非常具体,这个具体就是物性,也就是轮回。

第二节 

佛性伟大的创造力

我们的潜质——佛性

我们人就非常具体,但是具体当中有一种潜质——佛性,虽然它经常沉睡得很深很深,非常柔弱无力,但它一直在。对学佛的人来说,通过止观将佛性发挥出来就比较简单,就像《心经》说的,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我们通过这个信息静下心来,在止观的时候发一个疑情:“谁在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一种“能”,“所”照见的五蕴是一种对境。我们的心有自现自明的功能,并不是修了才有。就像平常有一些想不通的事情,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于能于所皆能洞察为二,于能就是生命朝后退了一步,从所执着的东西退出来以后,我们作为旁观者去看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这个是本能、本有,我们本身具备的功能。

佛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你会发现有些众生静下来的时候很美好,会展现出佛性不可思议的一些善根。你会突然发现动物能和你交流,它会把它那种深层的渴望过滤掉,处在一种油然而生的状态中,非常神圣,就在那么一个刹那。当然,它能够用,却不能够了知,所以很快就会滑过去。就像现在科学家研究的,记忆的功能是基于此的,而记忆的本体就是一种“能”。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行,也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原则。所谓的明、觉,在人类来说能够知善知恶,这个就是伟大的佛性。如果方法得当,你会知道很多超越现象的深奥的东西,这个深奥的东西就是内在很多束缚你的很多隐秘的境界。当我们洞察了生命当中的这个隐秘性,把它从生命中过滤掉的过程就是止观,也叫做静虑,如水自现自明。在物质界的时空因缘当中,有两个事物很伟大,一个是水,一个是虚空。水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还有动

相;虚空本来清净,遍一切处,虚空即空间。

现在的科学证明粒子、电子、质子之间,都是高速旋转的,这说明什么呢?它能够旋转是因为有空间。比如鸡蛋独立、完整地格出一个空间,所以它有伟大的生命力。空间的概念不是空气,是不是当鸡蛋产生的时候自己创造了一个空间?不是,所有的空间都是一大和合相、一大圆满相、一大清净相。这已经有点儿离言诠的境界了,不是语言能够道的,但是我们静下心来,能体会到它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依他起的妙用

虽然佛性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造力,但它必须通过染分依他起、净分依他起来展现。但是我们理解的染分依他起、净分依他起都有一个时间轴的概念,因为是依他起,事物从无到有是按照时间轴展现的。但是,按照时间轴看的时候,在宇宙大爆炸、地球诞生的那一刻,产生了很多物种,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所有组成这些物种的物质都是在那一刻同时具备的,也许有些物种也是同时产生的。不管是不是同时,任何物种都有一个开始。比如地球形成之初很不适合人类居住,高温无氧、没有植物,但是它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一点生命的奥秘,而是已经预备着适合人类居住的势能,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势能产生。这就是因门六义,它的因已经具备了。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讲因门六义,只是告诉大家,因本来具足。如果因不具足,缘是不可能让它产生的。这是一个理论,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去推断。但是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当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状态产生了,我们把它做一个切片,以这个切面观察,假设这时候小麦产生了,人类也产生了。按佛教来说,这是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因为业力的伟大创造力而同时产生。因为人类没有被饿死,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是同时的。在这么一个同时的刹那,万事万物互为缘起。

这里有一个伟大之处——它是互为缘起的,是同时。而后来的时间轴,人的一生是百年,小麦生长、成熟是一年,人类一生吃掉近百次的小麦,这里也有一个时间错位。这个时间的错位里面有一个相续相,相续的单位不一样,一百年看人生,一年看小麦,但我们会发现一个伟大的事情,都以一年为成功。这里面有一个启示:万物互联,万物互为支撑。谁在编码,编得这么井井有条?看宇宙无量的星星,我们以为它们会撞车,但它们在有序地运转,谁在管理?这就叫缘起,非常不可思议!

缘起可能时间有错位,但并不是以时间轴作为它的本体,时间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创造力——依他起。依他起非常奥妙,无论有情或者无情,心或者物,它都是如此精密。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会突然发现这些法本自圆成。而圆成的背后,佛法把它叫做“如是”,没有办法主观地改变,这个就叫做“真如之用”。所以我们从主观世界回到客观世界,从客观世界整理出来这个规律,让人类的智能、认识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去了解它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就是止观的过程,也是恢复生命本体如水一般自现自明的功能的过程。

对生命的真实体认和态度

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说法,能够说法的是谁呢?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它怎么能够发现这个呢?不管人文还是科学,都是非常真实的。人类依据这个能够观察的心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发现,这个就是依他起而形成的人类的认知、科学和科技。但是这里面一直有一个问题,能够认识的心和所认知的事物之间,“能”和“所”不能即。人类要把所认知的事物为人所用,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有时会事与愿违,比如人类发现了鸦片,鸦片产生毒品,毒品反过来控制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现在毒品问题很普遍,让很多人陷入了无限的痛苦,这也是依他起。

在这个过程当中,它都是合理的,人类最初发现鸦片,是作为药品解决人类的问题。但人类能够创造事物,却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人类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有限的,为什么有限呢?从因门六义来讲,这是从缘而非因的层面入手,所以不自在,这种相对性就是不自在。智能要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本体,探究到它的源头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在。相对性的就是可增可减,随着人类基于自我而产生的事物,比如人类的文明、文学、科学等,这些都是后代可以在前代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的,但是不管怎么发明、

创造,如果你局限在物质的层面,作为物的相对性,它有的时候不是人类能驾驭的。基于这个事实,我们要寻找更深的因缘和因果,这就是有关生命观的问题。

人类的认识太有限了,在佛法来说,所认识到的是外境,能够认识的是心。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心,心总是被境遮盖,这就造成了生命的不自在。科学虽然伟大,但是对于生命的高贵来说物质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危机。当然,经济发展没有错,但发展应该是匹配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匹配,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人间这么一个具体的环境下,人类第一个不能离开的是人身的安全性;第二个是不能没有粮食,生命延续必须以食而住,所以军队和粮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但决定我们终极幸福的是什么?生命。

大家要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华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从能够知道的这个本有的心,逐步观察、了解色、受、想、行、识,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观察、客观分析;再对外在的事物分门别类,研究人类历史的必然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物质对人类造成的相对性,这一切都是向外的对外境的洞察。当外境能够被超越的时候,人类就可以利用外境达到智能的独立。再往上走,人类才能真正超越了物性、兽性,这时候非常纯粹,当然,这个时候可能只是一个阿罗汉的境界。

当生命往前进了一层,知道了精神上的快乐,就像我们看那些低等级的生命的所喜所好一样,人类绝对不会和低级的动物抢食物,因为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人是个性化、有差别的,所以人不仅不能和下等的生命比较,一个有生命宏观的了解、展望的人,恐怕也没有办法和生存境界的人产生交集,那是两条平行线,怎么跟他说呢?怎么能够让他信服精神的快乐和纯粹才是生命的核心元素呢?不跟他说,不代表他不知道,只是当他知道的时候,苦难已经开始了,他没有回手之力了。虽然他拥有佛性,但他与生俱来的明觉没有发展,没有发挥,这就是生命的错位和可悲。

皈依即是借用佛陀的资源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说到资源。佛陀是实践和发现生命真相的人,最可贵的是,他对于如何解决生命层面的这么虚,这么深奥、深刻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要皈依的法。佛从法出,从《华严经》来说,佛是基于伟大的法而成就了如此庄严,只是真实地呈现。在这个真实地呈现里面,佛看到我们具有与他同样的佛性,他对我们有信心,希望他能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一些快乐。

但是对于狗,我们没办法对它有信心,我们说的它听不懂。所以作为一个众生,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人类因为有强大的善业支撑,才会成就人身这样的一台精密机器,这是作为人的可贵。佛是天人师,佛的教化对象是天人和人。天人和人的智能是可以反观自心的,而越低等的生命是越往外的,这是生命的差别。而在人和天人之间高贵不高贵的差别,是对于思想境界的了知。实际上,在世俗谛,人类的思想也有真实占百分比多少的问题。在世俗谛,你看四大名著都是人类自己演绎出来的法,《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经告诉我们真相了。这个就是圣人能够知道法,当然他的对治法也多。

法是常住的,但是要解读这个法,你可以用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开始去总结。但这么做还是有点儿后知后觉,因为你所经历的人生境界是有限的。生在乱世的人是乱世的觉受,不会见到整个人类会面临多大的考验,也看不到人类的历史,未来会走向什么样的因缘、因果,只能基于自身所了达的境,以这个境来发展自己的认知,那肯定是井底之蛙,所知有限。

而佛陀不是这样,佛陀是以三界为观察的对境,从空间说是以三界,从时间说是十世,从精神上来说,十法界的心佛陀都一一体验、经历过。所以佛陀给的方案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既有次第性又有圆融性,但他一定是围绕核心的生命的真相去开发的。佛陀的目标在于此,我们有时候不知道佛陀的宗趣,不知道佛陀想让我们趣向什么,所以听不懂佛的话。那么我们要调整,一是要静下心,另外在宏观上要有对生命的疑情,带着思考,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佛陀所有的教诫用语言表达太苍白了,所以我们要深刻地去领会佛陀想让我们了解到什么真相。这时候我们就会用心了,我们这个心会找到寻找智慧的乐趣。这是一种受用,发现一个美好足以让我们安顿三世三生,通过一个皈依就可以达到。

第三节 

如何发挥佛性伟大的创造力

认识净分依他起是转识成智的关键

我们要借助佛陀这个资源,首先要认这个老师,代表我们已经认可佛陀说的。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的话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你以这个名言为缘起,开发的不是境界,不是外境,而是心。这时候,你知道用功的方向了,应该回光返照。当这个心一收一摄,摄心归心,心在心的层面获得了清净,再睁开眼睛看世界,这时候就看得比较真实。因为心是清净的,主观的那个部分不受惑的干扰,这时候你就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这是慧的力量,它需要戒和定。而这个慧随着你不断地看,看到了第一层,在清净心上不断呈现的是业感,业力感召的过程是这么发展的,实际上你的生命一直是这样运作的。

当看到业的缘起是“识”,你从十二因缘基于“识”去分化它的时候,

“识”就朝后浓缩了一下。眼、耳、鼻、舌、身、意,是意识在作怪。你在看意识的时候,就看到了意识的深层,为什么意识会发生作用?所有意识的背后都带着自我的补特伽罗执,执我为我,这也是我执和法执的缘起。你再去洞察,用清净的心去看,再退一步:原来是我深层的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在发挥作用,我原来并不是这样一个思想,是后天的环境、教育、别人的看法给我的,是后来这一生的一些沉淀和影像成为了固有的种子。你再看,还有一些金刚种子,为什么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奶呢?就是甚深的我执。为什么你一生下来就会有一些特殊的与兄弟姊妹都不一样的见地呢?为什么有些人第一次见,你却觉得他很熟悉、很亲切,而无缘无故地感觉有些人很可憎呢?原来这是生命三世的种子,这个种子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第八层心,世间人只知道第六层心,第六层心包括了潜意识和现前的意识,第七层心执取八识的见分为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主观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一切苦乐。这实际上就是观心,而这时候的观心和四念住中的观心无常已经不一样了,观一切的“罪魁祸首”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你不断地用止观、空性、愿力、六度、十度去净化它,像大海的水不断地净化、不断地清净,水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清澈、越来越不可思议、越来越稳定,到最后一个刹那,大家猜会变成什么?在禅门有一句话叫“业尽情空”。情识的力量非常足,情识当中也包括我见、我爱、我贪、我嗔、我痴,非常有力量,比如你看到一个东西一下子会身心雀跃,都会飞起来,激动得不得了。在那个刹那,那个情见没了,自己喜好的一切在这时候没感觉了,业尽情空,业尽了,惑也尽了,苦也许还是有余涅槃,或者无余涅槃,可能还有一些惯性杂质需要兑现,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不能够阻挡正念、正知、正觉受了,这时候你发现转识成智了。

情识比较容易感受到,真正的“识”是认识,就是见地。边见、邪见、

我见,这些是甚深的思想。这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思想的局限性、相对性、自我性。真正来讲,这个世界上拥有思想的人不多,因为思想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我们现在说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都是成体系的,真正把这些思想挖透的人并不多。西方也有西方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就是甚深的“见”,他们自己都承认他们的思想只是认识,叫做相对性,他的认识和起点就基于“我”,所以结论基本上都在这个平台上。人类知道什么是认识,知道自己知道的都只是思想而已。所谓的思想,所思所想,五蕴没有断除,因为他没有出世,和不成思想的体系也差不多。换一句话来讲,他还会起惑造业,在六道里面转。从六道的结果来讲,大家五十步笑一百步,从本质上没有解决生命的问题。

你看弥勒菩萨给虚云老和尚讲这个问题,“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这句话不容易理解。波和水是一个,波就是识,水就是智,从唯识来说,核心的部分——修证,在净分依他起和圆成实上就是在修转识成智,转九识成五智。大家能不能够体会到,实际上名言的当下就是境界。我们讲了这么多,概括起来是三句话:用清净的心去看,复杂的万事万象都归为惑业苦的总结;再看,从惑业苦的“识”回到了万法唯识,知道万法唯识是主观的心决定的;再看,知道“识”是相对性的在“缘”的层面上累积,而它的本体是“智”。这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出家不断地累积资粮,想要得到的结果。

以华严体系认识生命、规划人生

但是我们的心很伟大,在说这个的当下,你已经知道了,知道不是得到,但知道是方向性的。你大概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家?因为人是很深奥的,每个人的善根因缘都不一样,今世我们还是借着前世的愿力,才会出家学佛,并不是我们今世想明白了。我们今世想明白就是真正地清楚了,从理论上看到这个地图,就知道我们今生来干嘛,为什么要干,存在什么问题,但不代表我们把问题解决了。不过知道了就好办,你去解决这个问题就胸有成竹了。所以我们提出华严,因为华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人都需要理解人生、理解社会、理解历史,就是从这三个缘起当中去观察,这样的观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定位,容易建立未来的人生规划。你对自己终极的目标已经清晰了,你的规划在落实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你也就知道了,无非是事的问题。在缘起现象的万事万物来说,我们的心永远没有脱离境,是因为心太贪了,它什么都想知道,却不知道自己是“灯下黑”。所以我们现在用功必须要脱离外境,首先化万念为一念,这一念再化识成智,这时候有了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佛的法身,它是清净的、没有过患的、自在的,那么这就找到了它的完整源头,这个源头找到了就是生在佛家。

识智一体,这是一个分水岭的问题,这个要好好体会。我们把心比喻为水,一盆水很浑浊,不断地动荡,什么也看不清。这时候我们先不要搅和它,让它静下来,慢慢地沉淀,第一天好一点儿,两天、三天、七天过后,再去看它,水很清净,这个过程要拿出时间。当水很清的时候,我们要给它一个环境,不要吹风,不要下雨,不能再有新的事物介入。以这个切面开始看,水里面有什么病毒、杂质、石子,都往外捞,就是我们开始为业买单了。生生世世经历过的人、事、物,所有的债务、邪见都要在这个因缘当中以感恩的心回报、抹平,清掉这些债务。这个水就成为充满生机、光明的水,非常可爱。我们的心就如水,水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没有任何的不自在。这时候就是识变成智了,业也了了,惑也了了。但这个水就只是水吗?水从天上来,能回到天上去吗?我们认可这个“水”就像阿罗汉的境界,但它不能够化为佛。

所以佛陀开始是认可“这就到家了,能修行了,没事了”,但是在《法华

经》当中又说了,“不对,还在路上,是幻相,是化城,只有成了佛才是多宝如来。”虽然解脱了,但“罗汉托空钵”,没有生命的受用,只有生命的本体是不够的,只建立了清净,没有建立庄严,只建立了可思可议,没有建立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呢?整个宇宙与佛同体,你能理解吗?但他又是解脱的,不受任何星球的限制,遍一切处,这是法身的功德,这种状态就到了不可思议的状态,也就是密意。但这个密意已经很难讲了,我们现在为了种一些种子,不做任何固定的看法来说一说。我们以“水”比喻生命的本体,这是我们的智能、我们的心,而非境,见分、相分都脱离了,自证分就是这样的,是本体上的。

做生命的旁观者,基于心而看心

佛教中专门谈心的有几部经典,《宝性论》里面就讲,我们修行人老是在说修行,修行到底修什么呢?《宝性论》就说修这一念明觉,这时候不说定了,现前一念是明觉,就是说心。这个心有时候很昏沉,有时候很掉举,有时候很粗,有时候很细,总之我们现在知道无论梦中、定中,还是在平常当中,心一直都在。我们不说心的变相,说心的不变,为什么它一直在?因为你丢不开它。这个问题值得玩味,你看心多疯狂?一会儿让你痛苦,一会儿让你高兴,高兴的时候也是心高兴,“今儿个真高兴!”是今儿个高兴,还是心高兴呢?心为什么高兴?不知道,但它就是你的本体,它就在;心为什么痛苦?也不知道,反正它就让你痛苦,痛苦的时候痛不欲

生,那还是它。

现在了解了心的运作原理,就很简单了,为什么痛苦?因为有它的依他起,有它的原因,条件达到了我们就痛苦。为什么高兴呢?高兴有可能不需要原因。我们痛苦一定是种下了业才会痛苦,而我们高兴是不需要理由的。你为什么不高兴?因为有“我”,“我”是什么?“我”就是外境,它是一个客体、一个杂染,它是半路上介入到你生命当中的,所以你不要把它当真,你只需要照顾你的主人,用心去看你的心的苦和乐,这又是深层的一个“退”,做旁观者,基于心而看心。

普贤行愿是这样的,这时候是普贤光明。普贤光明说的是什么?不管是在外境当中,还是在内识中,还是在静心当中,还是成佛中,它都没有变迁、没有变化,普贤行愿就是如此的原理。我们大殿就塑了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像,普贤菩萨就是表普贤光明,我们现在的心是这样的,永远是这样的;文殊菩萨告诉我们:“是你看到的外境让你不自在,外境没关系,外境不是真的。你只要愿意退,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退;观音菩萨告诉我们当退无可退的时候怎么办呢?你要用慈悲心去对待。三位菩萨都在跟我们说法,普贤菩萨在那儿不做声,因为我们本来圆满。

今天我们就说普贤菩萨,我们本来圆满,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所以心要离境,离境是什么?外境、五蕴、十八界都要空掉。空掉很难受,所以要以心暖心,赋予生命一个意义,这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说的话。生命的本体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从来没有生也没有灭,但是因为惑、业、苦有了生灭。现在我们要在空谷中不断地呐喊,通过呐喊让自己回归生命的来处。你不能光去不来,光往前跑,回不去了,那你就走向了死亡。生命要逆生长,从老年人变成年轻人,从年轻人变成赤子,因为心无所不能。所以我们的生命不应该是一个惩罚,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该了解生命才对。

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现象上、在时间和空间当中哀叹,这是“头上安头”,因惑起惑,无事生非,心会越来越粉碎,因为我们在外境当中执着。而这个本心,它是青春不老的,但我们从来没有照顾自己生命的本体,都是向外求,就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就是迷惑颠倒。这时候你看心确实是颠倒的,一辈子所有感受的背后都是颠倒的,非常可怜。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脏的、臭的,我们不敢接受,“怎么能是脏的、臭的呢?有这个问题吗?有也好办,用檀香熏。”我们一直在逃避。

逃避有其客观原因,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而佛就是告诉了我们面对的方法而已,就这么简单。这个简单的事情就是修行。我们执着自己的感受,被感受控制,这样的人生很可悲。但是我们知道可悲,却没有办法。不被感受控制,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内容?所以佛告诉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快乐,要享受没有过患的快乐,要从感受当中脱离,不要追求“鸦片式的快乐”,这不就像大人对小孩说的话吗?《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就是这么比喻的,佛给的法门太多了,我们要好好体会,认真地体会。

我们作为一个佛子不要教条,要学会和心对话。你写书法,不是为了写得好,写得好的背后是写得真,写得真的背后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心,不是懒惰的、自我的、愚痴的心,是上进的、不断呼唤生命、奋发图强的心。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力争上游,就不会追求低级的趣味,而是把所有的时间投资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人生要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们就是真正的智者。如果我们不会发现,就像有个比喻说有个人很悭贪,很自我,什么都以自我判断为主。别人送他一箱桃,里面有一个桃烂了,他心很悭,舍不得丢,看到好的起贪心,放到那儿不吃。“我今天先把烂的吃了,明天再吃好的。”他对自己都如此苛刻,更不要说对别人了。贪心会让一个人扭曲,今天吃烂的,留好的,明天好的又烂了,所以吃了一筐烂桃,这样就把人生的牌打得很糟糕。

要想打好牌,人生倒着来,起点就高了。不要到苦果出现的时候后悔,“我原来还有修行的机会”,木已成舟,船到江心补漏迟,人生就是错位。今生我们能修行,这是过去世受了无量的苦才得来的,不是白来的。今生有什么样的障碍都不足以留步,不要放在心上。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佛性,有佛性在,什么都没有也没关系,哪一个人不是赤手而来,赤手而去?生命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所以我们要发现真相,培养一种情怀。发现真理,拥有光明,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我们寻找的,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用大海的比喻来说,海水是后天的,去掉水,空间是永远不变的。地球形成也好,宇宙毁灭也好,空间永远都在,光明遍照,涅槃寂静,自在圆满。

虽然后天的东西产生了,但光明一直在,只是你没有向内去看,没看见,没发现。所以这个心让你胆怯,这是分别心。我们有了华严体系这张地图,不需要分别,只需要区别对待,现在应该做什么样的规划,大概在哪个层次。这时候,普贤行愿就着手解决问题了,从礼敬赞叹的刹那,我要带动一切众生,“回向众生与佛道”,这个伟大的目标是因,礼敬赞叹并不是因,礼敬赞叹是行为。当行为和这个愿匹配的时候,你已经超越时空,已经在那个空间了。

讲到这里,就是让大家看到底了,而这个底我们大概给它一个名言,就叫如来藏,生命终于回归到真实了。而前面的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都是如来藏的作用,能够观的心,观境也好,观心也好,都是超越障碍你的东西,让你聚焦、回归,生命在根上开始培土了。这样你的人生在佛法的层面来说,没有彷徨,心里是清楚的。

第四节 

如来藏到底是什么

如来藏,它也是一个名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如来藏是一个枢纽,无论世俗还是胜义都要通过这个枢纽。我们现在用虚空来比喻我们心的本体——如来藏,会比较容易体会。虚空有八种功德,当然八种不能够说尽虚空的体、相、用,只是在我们的因缘当中能够感受到这八方面。

虚空八德(无量)

一 遍一切色非色处

二 离一切相

三 究竟清净

四 不可变易

五 不可破坏

六 不可动摇

七 无有分别

八 具足众法

今谓诸法无相,谓虚空相者,谓一切诸法虽各各无自性,而亦非断灭之性,以各各具足无量功德故。各各皆非,各各自性,皆是虚空性,故曰无自性。此为表德释也。

第一个“虚空遍一切处”,大家现在要代入,用虚空比喻心,把虚空当成心,体会心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时间和空间,心在过去,也在未

来;心在天上,也在地下;心在天堂,也在地狱;心能痛苦,也能快乐。这是合理的,因为你都经历了,只是有些境界还没有体验过,但理是通的。这里面就谈到了华严一个非常科学的论证事物的方法,我用这个理可以把你没有体验过的事或者境界“倒逼”出来,这是名言的力量。我说“心遍一切处,天上地下都能去”,你相信我没骗你,这是你的功德,因为你有佛性。对于被遍计执充满的人,他可能会抬杠,因为他的心被我执充满了,就连依他起为客观说的都不承认,所以信心难生,可是我们说得很合理,“信为道源功德母”。

第二个“心离一切相”,通过我们的一个经验,能够知道心离一切相。我们愤怒或者高兴的时候,脸很扭曲,自己却看不见,这就是“心离一切相”。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可憎、可爱、可恨,也看不见自己的老相、病相、死相。有人说“死相很难看”,但是你相信因果,希望自己的死相不要太难看。这个相不重要,由这个相引申出来的因果很重要,相信的人就有善根。心和哪个相都不掺和,这是我们认识心的一个功德,也是认识虚空,它和谁都不掺和。

第三个“究竟清净”,所谓“究竟”的意思是永远不变,它永远这样,我们拿它没办法,它永远是清净的。举个例子,我现在用飞机喷洒五颜六色的线,把虚空给污染了,可是飞机还没降落呢,颜色就不见了。虚空什么也没做,所以说它是清净的。它任何事情都没做,是我们在做。

第四个“不可变易”,你污染不了它。第五个“不可破坏”,你怎么破

坏?你有本事破坏它吗?第六个“不可动摇”,动摇的是风,不是虚空,因为有了虚空,风才能从这个空间挪到那个地方。第七个“无有分别”,它对谁都一样,你对它笑一下,它也对你笑一下;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第八个“具足众法”,谁来它都不排斥,一切都要从它这里来,但是它和谁都不搭,所以它不是断灭的。

大家想一想,虚空里面有什么?大家用心看,看到虚空是什么?通过心、通过眼睛看,看到最简单、最真实的是什么?光明!我们看到的虚空是光明相。虚空是一个名言,它里面是什么?是光明,你在这个空间看到我,是通过光明看到的,所以虚空是光明相。天黑是光明被遮挡了,不是光明没有了。虚空还在,这个空间还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光明是黑色的光明,只是和眼睛不匹配而已,不是说它没有了,虚空还是这样的。你说看到了我,我和虚空是对立的,你看到我就没有看到虚空。

光明可以说是心的本体,就是佛性。为什么说正大光明呢?你有烦恼的时候就不光明,有自我的时候也没有光明。虚空的八种德非常重要,它是比喻,我们以心观心,第一层观到了心是光明的。心为什么是光明的?就是我们的心能够知道,所以它是光明的。能够知道外境,这是一种能力。以心观心,这个过程不算,结果才重要,结果就是客观、真实、自然,这是光明。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心相是浑浊的,因为你有自我,自我设置了概念,概念跟着感受,所以你看不到虚空的光明相,因为光明相是涅槃的虚空相。看到这八种相,就看到了虚空的作用或者本体。

佛说般若是为了开启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眼前的这些无明空掉。光明和无明相对,所以我让你看到光明就是让你明白无明,用般若把它空掉,用智慧把缘起而生的一切事物拿掉,睁开眼睛看世界,所以看到了光明相。虚空的光明相会产生什么?生机。它欣欣向荣,让万事万物都得到了抚育。实际上再转换一下,就是伟大的创造力,它是光明遍照,生机遍满,无言而说法,因为它与真理合而为一,没有自我。我们生命的本体就像虚空的八种德一样,充满了生机。你看我们的心每天像打了鸡血,愤怒需要能量,愚痴也需要能量,心是自动的,自动地给你“充电”,这不就是生机嘛。

“今谓诸法无相,谓虚空相者,谓一切诸法虽各各无自性,而亦非断灭之性,以各各具足无量功德故。各各皆非,各各自性,皆是虚空性,故曰无自性。此为表德释也。”虚空八德表格中的这句话非常重要。虚空从自体来说非断灭之相,但是它又各有各的自性,包容一切,产生一切,就是它的生机。而它的生机通向了两种依他起,就是“你的条件是什么,我都可以满足你:你是高山,我用虚空来充满;你是大海,我也有一个光明来遍照;你在哪儿我都配合,我不破坏你,我都帮助你”。这时候诸法称性发展,和虚空交相辉映。对于虚空来说,所有星球的诞生它都不怕,它有的是空间;再微小的事物都不怕,它都让其延续。它与万物互动,却不为万物做主,所以《道德经》上有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中国人静下心来,突然发现生命的本体这样的庄严灿烂,产生万物、抚慰万物又化归万物,为之感动,所以由衷地赞叹。

我们把它叫做佛性,但从它的功能上来说,它就是这样,不可名言却真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要陷到狭隘里面。如果生命如此波澜壮阔、无量无界,你有什么忧愁呢?为什么总是主观地陷入业感的局限和唯识的所现呢?天塌不了,因为虚空常在,生机常在,就算在地狱里边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你的这个“能”没有失去,所以你还应该再一次站起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当你生命本体的认知能够以这个为支撑点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虽然被我们忽略了,但它却一直是最真实的存在,只有它是真实、真切的,这里面不存在着任何人为的概念或者自我的看法。

“虚空八德”完全是科学精神,谁都不能否认,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它就是这样。你说它是光明,它给你显现生机;你说它是静止,它又给你运

动,你看这八个又互相限制,好玩得很;你说它没有分别,但它能产生万法;你说它具足诸法,它又不以万法为侣;你说它究竟清净,它又能包容一切污秽;你想破坏它,“老虎吃田螺——没办法下口”;你想动摇它,也是妄想连篇,根本不可能。你为什么忘了它?但是你要说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说它是光明的,它的光明里面是慈悲,慈悲里面是生机,生机是随顺世俗的一切在运转的,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所以它是随顺世俗谛而不矮化胜义谛,那就是佛的法身。

跟着佛陀游法界

因为没办法言说,所以我们以虚空为喻来描述如来藏,但是你要想执实,也执实不了,所以它不是断灭相,这个和顽空不一样。我们人类的意识能够陷入顽空,而真理的光明是不会陷入顽空的。而我们的心能够和真理相合,说明心和它是相应的,我们是它所创造的事物之一,我们也代表了它,我们就是它,你说它是什么呢?就是佛性。它能够创造出不同的事物,我们不能说它是造物主,但是我们赋予它一个造物主的名,它造出山河大地,无量的草木花果,无量的心性。不管心性的好恶,就像自然界当中的万事万物都保持着相对和谐、运动发展、按时间延续,这就是如来藏。

我们再看我们的心,它不就是这么伟大吗?它啥事搞不了?对这一点要多体会,不能用语言去分别。人类造出高楼大厦、万种风情,这不就像虚空吗?它们两个有得一比呀。而且人类不断地在创造,不断地在丢弃,不断地又在创造,不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吗?包括人类的语言都是这样,你看人类就70亿人,你看创造出多少语言、文字!太伟大了,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你如果说它是一堆物质,它就真是一堆物

质;你要说他局限,也真的是非常局限,只会贪嗔痴。但是贪嗔痴里面伟大的创造力也是无限无边、波澜壮阔的。

我们打开自己的眼界,静心地去倾听这个世界,回应这个世界。这真是一个“超级大片”,你要好好地看,你不看这个“大片”,老看“老鼠的眉毛有几根”那种无聊的事干嘛呢?生命越高等,越不会像那些低级趣味的动物玩那些低级的东西,就像你长大了,不会再玩小时候的玩具。所以勇敢地从那个生命的认知和层面退下来,是因为有更伟大和更真实的一种生活状态在。你不可以停留,不可以辜负,你要用普贤行愿去发现伟大的世界,要给生命赋予意义。不要局限在你的命运中哀叹命运,而要去发现。

这个世界真的很灿烂,所以佛陀就是带着我们在宇宙三界中遨游,让我们看看高贵的人怎么样高贵,怎么样享受生命。也让我们看看低贱的人如何自我制造地狱,把自己关在里面。我们要择善而从,择师而立,我们的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让我们看真理的,不是看现象的。他是宝。我虽然不会看,但我会听他的话,他值得我信赖。所以通过这个平台,这就是我们的福报,不要觉得人生还有更伟大的事情,很多人的时间都拿去造业了。

我们要在这个生命的背景下,宏观地知道自己的进退,方法都在普贤行愿,本自具足。在这个平台上,一切都非常简单,因为快乐不需要理由。而轮回需要资粮,我们每天修轮回的资粮修得很精进,哪一个人不是如此可悲、可怜呢?我们不要成为可悲的人,就能够自觉自度,能够对得起自己就对得起佛。佛不差我们一个人,但是我们的生命只有自己能度,所以要自立自强。

这就是我们的如来,过去是藏着的,现在不藏了,不跟自己捉迷藏,它跑出来了,跑出来便是光明的,跑不出来便是无明的。向着光明无欲而奋

发,奋发图强,抓紧这一生一世的机会。因为你不抓,它要退失很厉害,一念之间,所以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追求。你种下的东西,你是收获者,所以你种下的业也是你的财产,没有人跟你分担。我们把这个就叫做如来藏,只能用虚空作比喻,只能用生机和光明去定义,只能从生命的虚妄和真实去建立,只能从对比当中去受用。

通过“九识圈”了解观行次第

我们在虚空界画了九个圈,这九个圈就是我们的状态,就是我们现在的缘起所集之身,在虚空当中的位置。要想理解它,你要观想此图的背后有一个背景——虚空,因为现在画的线是平面,而虚空是多维的空间。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缘起,就是我们这一期生命诞生的那一刻,眼、耳、鼻、舌、身、意都成就了,如果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后天身成就”。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业感的缘起在眼、耳、鼻、舌、身,而这个业加上意识就属于现行,现行生种子,就从业感的缘起到了阿赖耶识的缘起。阿赖耶识所含藏的如来藏性是白净识,叫阿摩罗识,而白净识是我们生命的深层。

“九识圈”表示的是我们这一期的缘起,这一期生命当中最核心的是佛性,但这个也不可说,我们只能先暂时这么说,这个是现证的部分,叫做

“子光明”。在这九个圈后面的虚空相,叫做“母光明”,“母光明”是多维的。“白净识”是我们自己的佛心,当我们把这九重“城墙”拆了以后,就真实地见到无上菩提,这时候九识转为五智,五智又以法、报、化三身来运作。它平常在法身的寂静圆满,自受用于报身的无量庄严、大乐遍照,因众生的九个缘起的祈请,又会出现化身。所以虚空相只是表佛的法身,佛的报身和化身如何为众生启用,它就是眷属世界。我们要知道在无始劫以来佛佛成道,佛佛相传,现在释迦等弥勒,它是有传承的,所以一直是一个自证觉世界的传承。对于众生来说是基于三相续,对于佛来说是以三身而相应,以法身而平等。

总之,我们是向后退,从业感召当中的净化,达到眼、耳、鼻、舌、身、意的统一,这时候就显出诸法的平等相,身语意统一,六根互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我们现在是六根各个不相知,就像六个房间的六个贼,六个贼在互相伤害,都没走到中间的空间,不相知,互相害。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拆掉九个“城墙”,拆掉“城墙”以后的事情即是三身。我们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通过三门,身、语、意三门是内外交流的根,叫做“世俗三门”。

而胜义的就在白净识,就是名言种子,嗡、阿、吽就代表身语意的三金刚种子,它是总持。“嗡”代表身戒的圆满,佛的金刚相,也是代表佛的身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在“嗡”当中;“阿”是佛的说法自在,这是无量的智慧门,是佛和我们交汇的一个门;“吽”是意金刚,就是菩提心三昧的现证,而菩提心三昧的现证是集肉团心不断地现证而来的。为啥说肉团心?物质就是心,心就是物质。在胜义谛的时候它们是同样的,心物一元,这个里面牵扯到很深的教理和事相,大概说一下。

但是我们现在瞄准的点、发现的点是相信。你说通过修行你能看到阿赖耶识吗?看不到就要现证,我们要知道明白了也是看到,但是相信更重要,相信是我们的基准点。世间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惑业苦的流转中,觉得很苦,但都不知道苦的因,只是抱怨,业就是命运,他“不知道”是因为惑。修行人知道这一切是惑,从惑退到阿赖耶识,就是不断地往后退,就是普贤行愿,往后退、退、退,发现问题的“始作俑者”是谁了,这就是谈缘起。佛的教理就是这样,我们不断地往里面深入,不断发现真相的核心区域是什么,这是缩小“包围圈”。就像打仗,首先把连长打死了,再打,最后把司令都打死了,敌军就全部溃败了。我们开始以为是“连长”发的命令,后来发现不对,是“团长”,再后来发现不对,是“司令”,“司令”就是阿赖耶识。

谁在我们的背面?我们开始是抱怨社会不公,后来发现是自己命不

好,最后发现自己的命是因为自己过去造的业,业是因为惑,所以我们越来越心服口服,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世界。当我们找到佛以后,生命完全没有了违和感、不安全感。我们现在是相信佛,没看到佛,怎么办呢?通过手印、三门跟佛交汇,我即是佛。在法界当中,关键看我们和谁结伴而行,链接很重要,链接决定了一切。我们与佛链接,相信佛是为了办生死大事,不是办贪嗔痴的事。你找到白净识就动了法界的“王”了,“王”在你的心里,你要找到内在的佛。外在的佛永远在,你找不找他都在,所以你不要忙着找外在,必须自我净化了,才会发现更大的世界。而这个“九识圈”大概让你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你应该找谁。这九个,从意识往前的六个,每天搅得我们乱七八糟的,为什么它们六个不相见,都能捣你的乱?就是因为我执,我执把它们串起来了,我执让一切都发生反应:生理反应、化学反应、知见反应……总之都是轮回反应、本能反应。

大家对着“九识圈”去悟、去参,就省了很多事,讲它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借一点儿力,给大家省点儿时间。它是一个参照,不要走错方向了还不知道。这样整理一下,让大家宏观地掌握它。我们讲的是观行次第,是为修持用的,不是知识、概念。现在宏观的东西大家得到了,这是忘不掉的。绕了很大的圈,大家现在是不是有点儿清晰感、条理感了?讲这些是为观行准备的,不存在对错,要记就记它的条理,条理是为了下一次的观顺着这个痕迹。你在打坐的时候,念念现前,自然净化就会出来了。

互动交流

如何理解神秀大师和六祖大师的偈子

问:如何从如来藏缘起的角度,理解神秀大师和六祖大师的偈子?

答:同时看六祖大师和神秀大师的两个偈子刚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大师这么说是因为有不觉,所以才有相对性的对治。因为有相对性的对治才会有始觉,因为有始觉了,才会有本觉。而六祖大师说的是本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如来藏的体系当中,这里所说的“空”是手段,为什么是手段?因为这个“空”空掉的是世俗,而我们要建立福德的话还是要有为,并不是需要无为,需要始觉,不仅仅是本觉。所以两位大师说的话,如果放在如来藏的体系里面,必须同参。

但是五祖问的是见性或没见性,从这个角度讲,神秀大师是文不对题的,他就说错了,说明他没见性。他说的是缘起的层面,见没见性是说法性,不说法相,更不说造作,那有啥关系呀?所以一看他就没见性,他没见到虚空,他说的是诸法的自相。

而六祖大师是针对五祖大师的问题来答的,这就说明他见性了。但是作为如来藏,就因门六义来谈,空有是相即的,空是手段,不空是庄严,所以才有《华严经》中所谈到的佛的十身五智,这个是不空。所以六祖大师可以遮断轮回,当我们遮断轮回以后见到如来藏,后面成佛有望。但问题是如何遮断轮回,在禅宗来说必须要见性,见性成佛,成的是理佛。

大概就做这样一个分别,因为我们是在整个华严体系下,不存在对祖师任何角度的评价,这个大家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