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六章 圆教——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但是你整体地观就是圆教,从一个平面地观,或者是小教、始教,角度不同。但它都是以真实,就是佛法说的实相为所缘的境。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六章 圆教——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

第一节 世界在我们心中的不同投射——五教

每个人的心都在华严境界

我们接着讲圆教,华严的小、始、终、顿、圆,它所对应的分别是对于缘起的某一个层面的定义。我们昨天已经强调了,佛法就是谈缘起,你现前的世界、宇宙、人生、社会,那么你就在这个境界当中去生活,去学习,但是你会发现每个人他看到的世界,他理解的世界都不同,这就把它简单地分个类,就犹如华严的小、始、终、顿、圆。有些人就是按照小乘的见地去理解人生,实践人生,有些人就是按照阿赖耶识去理解的。这就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大家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什么差不多呢?内心的黑暗,也就叫做贪嗔痴的心理在外境上面所起来的烦恼。

贪嗔痴存在在我们的内心,它遇到那个外在的境界才显现出来。换句话来讲,你有三条心,叫做贪心、嗔心、痴心,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就显什么样的心,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个给我们一个提示,生命实际上并非我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它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你是一个活人,你活着的标志是什么?你的心会变,在这个变的背后,你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坏人,那么你就看这个认为对吗?你认为自己是圆满的一个人,这对吗?但是,你认为它不对又会是什么样呢?这个就是密意,一切事物都不以你的主观认同而是它那样子。

所以大家要想,这都是你必须要静下心来才能发现的,好像是错误的、合理的,确实不是这么说的,但是你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当中永远贴着一个标签,你认为我是好人,他是坏人,我的对的,他是错的,这是每一个人普遍的心理。这个心理的背后叫什么呢?它不是烦恼了,它叫我执。我执是什么呢?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见地了,这个见地不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自我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叫做“我是对的”。

除非你修行,一般人是改变不了的,他就贴着这个标签,“我是对的”,这就是他的见地,他一辈子都这么认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就这么一个漏洞百出,一想就明白的问题,但是他观不到,为什么观不到?就是强大的我执。所以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我执。这就是我们说的,它是一种惯性,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里面都执的是“我”,而这个我执引出的是贪嗔痴慢,而这些贪嗔痴内在的心理就是唯识,遇到对境就是业感,你说这个华严复杂吗?不复杂,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都在华严境界,每天在历练,但是天天在用,你却不认识它,生命就这么奇妙。说简单很简单,说深刻非常深奥。

如来藏以万有而显现

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就像破案,得到一点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最后客观地认识到我不是好人,我也不是坏人。因为你对好和坏的定义,评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你说你是好人,别人说你是坏人,那你自己也糊涂了,

“我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个人用的尺子不一样,那这个事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不是自我怀疑,这叫禅观的境界,就是要一层一层地剥离那个错误的概念。如果你去掉了我执,你就会越来越看得清,越来越看得清。

第一层看清楚了自己的心,这个就叫做唯识;第二层,看到了心的源头,这个就叫如来藏;第三层看透了一切都是如来藏的显现的时候,如来藏不以如来藏显现,它以万事万物显现。万事万物在佛教叫万有,“有”就是它存在,它现前,而且各个不相知,各个不相碍,这什么意思呢?各个不相知,我不知道你的心;各个不相碍,虚空很大,我占的空间你永远占不了,因为你要占我的空间,你来的时候就把你那个空间留着,我去占你的空间。所以各个不相知,各个不相碍,又有独立的存在,这就叫一个个体的存在。一个个体的存在有同类,比如说人类;还有异类,比如说六道;还有有情、无情,比如说宇宙,山河、大地和人类,这样子层层展开,这个就叫万有以万有而存在。这个难理解吗?

万有以万有存在的基准点是什么呢?这个事物必须自身要圆满,比如说一个人光有眼睛、耳朵,有这样的人吗?那有眼睛、有鼻子、五脏六腑,什么都有,会说话、会走、会跑,现在说这一堆事物很难说了,所以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人。人类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人类也被自己的聪明绕进去了。我现在问人是什么?你一定说“人是我”,那他就不是人了?所以你说的话处处都是毛病。你有名,他有名,那现在有70亿人,我们说不

了了,也记不来了,于是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人类。从一个人到人类,两个字总结了,你看这个工具多好呀!这个工具就叫做概念。

概念是为了让我们把复杂的事物给它一个标签,这样每一个标签和每一个标签之间就能互动了。我们的目的不是对某一个事物下定义,而是在复杂的事物里面找出它的对应关系,以便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它。佛教就是在世间所存在的上面,又给它取名字。这个宇宙、山河、大地、人类、六道,所有的物种太多了,我们就给它取一个“有情”“无情”,简单明了。有情感、有意志、有感受的,这是有情;石头无心,水火无情,这叫无情,但它是一个事物。再往上上升就很简单,我们把人类的理解,形而下的叫做物,形而上的叫做事,事情都是形而上的,事和物已经把我们所有认知的对境都包括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光是这个事物还是外境,内心也应该给它一个安立。这个内心,我们能够了解外境的那个心,佛法上给了它一个位置,但是给它的名言很多:如果它这个心纯粹了,我们就把它叫做智慧;如果这个心不纯粹,我们就把它叫做识。它们两个评判的标准都要通过第三方才能知道,就是在究竟层面上讲,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叫做智,不正确的认识就叫做识。而心识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再复杂的事物,心识都可以给它编码,都可以给它储存,然后再可以情景回忆。

无论是心,还是识和智都有一个功能,可以说遍一切处,哪儿都能去。

“哪儿都能去”不是距离的概念,而是能了解到这个事物的本质。所以能知之心和所知之境两个是对应的,如果这个外境去掉了,我们的心也就没有寄托了。这时候它就会枯萎,它就会疯狂,它就会抓瞎,心就会陷入一个没有支点的一种无明的状态,就会疯狂。他抓不到对境,和外境不能互动起来了,不管主观、客观,他失去一个所缘的境,心就坍塌了。

这个心你说它存在吧,它又没有本体;你说它不存在吧,它又能够了知一切,这个心就是修行的工具。所以修行人要给它画一条线,就好像在虚空里画一道飞机的航线一样,这个线在中国古人讲叫“致知在格物”。因为有形象的物好认,没有形象的事很难认,特别是心事很难认。心有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无明的状态。我们现在学佛就是把这些认识到的或者认识不到的,都给它格式化,让它现前。这就像一个地图,我虽然不能了解我的心,但是把我的心路历程总结出来,从佛陀的教导当中找出对治它的方法,这个就叫五教。

五教五条线,五条线如果整个组成了,这就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中国人把它比喻为“凿空之旅”。它有一个空间的感觉,就是立体的感觉,不是平面的感觉。而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在二维的世界里,我们大概都是看到平面的世界,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所以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二元的图像,这个二元的图像实际上就是识境。你看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它中间就有一堵无法穿越的墙。虽然从眼睛也汇报给心,耳朵也汇报给它,但是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它接收到的信息只是一个物理的结构。它并不关注那个物理结构是眼睛还是耳朵,它只关注这个是什么。这个不是眼睛、耳朵本身,而是它们看到的外境。

心直接从眼睛、耳朵这个媒介穿越过去就看到了外境,对那个做分别。怎么分别呢?这个好,我要;这个不好,赶跑,就是嗔心和贪心会生起。这是从色到受,到想它好坏;然后再产生行动,割掉它,杀了它,转悠它;然后从这种行为当中又形成一种对这个事物固定的、习性的、生理反应性的看法,这就是识。这个识就成为一个种子,落在你的思想深层,下一次以这个为支点,它又会起更大的习性反应,而这一切都是在如来藏的平台上。从唯识到如来藏,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呢?阿赖耶识之体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来藏的一个生灭之相。所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阿赖耶识与外境的交互有因缘之用。

凡是万事万物能够进入你的内心,或者它自身来说一定有一个作用,你看过去说“关中无闲草”,什么叫做无闲草?说它不是草,那它是什么?是药,都有它的作用。从药的角度,就是没有一个事物是没有作用的,没有一个事物没有它的相。它的作用不同,对应了它的相也不同,没有绝对重复的一个事物,就是它的相和它的用之间特别微妙,而它真如的本体都相同。这就好像无论任何草都是生在大地上,都是受着天的雨水和阳光,这里就对应真如了。生灭的用说它是药,那是你唯识的想法。对草来说,它也不知道它叫草或者药,这是你的识决定了它的价值。在没有中医的国家,这些草都是闲草,它只能叫草,它怎么能叫药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就能够理解所谓的真如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是说是大地,是阳光,是水,你这样理解就太会抬杠了。真如是可以体会到,但是不能下结论;真如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真如如虚空,这个就是从相上来说它了;真如有它无穷无尽的生机和光明,用现在的话来说有它的能量,而这个能量又不是如你所想的,是死的。它是守恒的,但它是运动的。但是更重要的,它又没有本体,如果它有本体,那它就不能和万事万物互动。在这个里面,如来藏和唯识家有一个根本的判断,就是三性、三无性的问题。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在情感的世界,就是主观来说是有的,在客观来说是没有的,客观就是理无,情有和理无。遍计所执性全是主观、颠倒、自我的,这个怎么理解呢?杯弓蛇影就是说的遍计所执性,没有这回事,你认为那个弓是一个蛇,那是你的判断,弓就是弓,绝对不是蛇,你眼花了。你在梦中说颠倒的我,这个没办法,所以在你的情识里面有,但它从真相来说没有。

第二个依他起性,事有,它有,真实的有是什么呢?存在的事物,比如说我们人类是有。虽然说现在好多物种消失了,但还有它的照片,它曾经有过,这也是有。你说有一个四不像,四不像也有。你说兔毛、龟角,兔毛有,龟角就没有,谁见过龟长角?那这个有照片都不算,那是假的。像有一些北极狼什么的,这些确实有,虽然消失了,不代表它没有。从这里面你就知道它的定义,它确实有。当然,这个“有”是从世俗有,有这么一个事物,不是主观的,那么这个就叫做事有,这个也可以叫理无。

第三个,真如,圆成实性也有两科:不变和变。不变是唯识,从唯识的

观法,一直观,把那个识净化,净化,最后最纯净的那一份白净识——阿摩罗识显现,那个就是佛性,他觉得:“哦,这是成佛了”。这个到底是不是成佛呢?它是本自具足的,圆满自在的,它确实是圆成实性,但它是会变化的。不是它会变,它随缘会互动。所以这个时候唯识家跟如来藏就有个分别,唯识来说“圆成实性,真如,不许随缘”。如来藏就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两家的差别。从如来藏的缘起就说真如之体,生灭之相,缘起之用,因缘之用。唯识就不会说真如之体,这是它的差别。从因缘之用,理解它的生灭之相,这就是净分依他起或者染分依他起。

真如、如来藏不以自显,它没有自己所具备的一个事物,但是所有的事物当中都含有如来藏。那么所有的事物以万有成缘起,这就是万有以万有为缘起。我刚才已经解释了,这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但它又是族类很庞大,从有情、无情、三界九有。你现在研究这个地理就很有这个感触,每一个纬度带上都有它的地理保护性的产品,据说葡萄在全世界来说,就是在纬度30度的地方,它的品质优良。这就不是说地道的问题了,地道你无非就说这个地肥沃不肥沃,纬度说的是天道的问题。

所以事物的差别相就叫做因缘现。因缘就是绝对的条件,每一个条件下,每一片雪花都不同。这就是每一片雪花都保持着它的自性,虽然起的名字是一样,但每一片的相不一样,作用就免谈了,相都不同。所以华严就说这个事物我不再说,我只把它当做一个成就现前,那么它这个成就和别的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你看一般的都说事物都是空性的,但是华严说每一个事物各有其自性,以这个自性安立这个事物存在,所有的事物之间的互动,就是华严生命三原点当中的眷属世界。

华严谈到所有事物一出现,主伴都是具足,它们都不是一条线。比如说在地球上,不管你怎么样设定,地球是主。人类说我是这个地主,实际上我们只能占一块儿地方。自古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地球的通主,天下共尊,还没有人有那样的福报。就算你有那样的福报,地球也不答应,地球也不知

道。所以这个非常有意思,各个不相知,各保留其自性,对地球来说它是一个整体。人类认为他是万事万物的主人,但人类也没办法超越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人本身只是事物的一部分。

这是从缘起性的人说的,不是从佛性的本有说的。人本身是一个事物,但人把自身这个事物认识得太绝对,太伟大,所以人才会颠倒妄想。所以人类的造业,支撑他的理论点就是这样,他有我慢,这是一种傲慢、偏见。所有的傲慢与偏见背后的结果,大家都能够想象它到底是什么。集体的傲慢与偏见就是无明,才让集体的人类走向一个黑暗。而华严,特别是圆教,它就是让集体的人类自身客观地知道自己是事物的一部分,才能够客观地觉醒,遵循万事万物的轨则,以便与万事万物的轨则互动。

轨则就是互动的,必须要遵循的契约精神。这个契约精神非常重要,而这个契约的精神里面就有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事物科学的认知。你可以认为我们是万物之主,但是不一定啊,你本身都会无常,那怎么会是万物之主呢?你所说的那个人,到底谁能做这个主呢?所以在理论上合理,在事实上不存在,这是人的主观愿望。

第二节 

以华严整体生命观规划人生

华严让我们回归到正确的方向

在华严的层面,第一个是理,第二个是智。理就是对万事万物真相的了解,而真正的智慧是如何合理的规划。如何合理的让生命超越相对,达到绝对,这就是普贤行愿的精神。从这个神圣性上来说,只有人具备着成为万事万物的主人的潜能。按照华严精神来说,这就需要有一个善意,还要有一个空性。空性就是能够包容万事万物,并不是空不空的问题。当你能够空掉自我的主观,你才能了解到每一个事物的自性,这就是审美。要去欣赏万物,抚慰万物,增长万物,成熟万物,这就找到了真正来说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这种意志可以作为无上的觉悟,也是无上的智慧,也是无上的慈悲。它是一种生产力,它也是一种原始的动力,也就是成佛的境界。

这个成佛的境界,刚才所谈到的也只是它外在的一些显现。而内在的显现就是佛在这个世界当中告诉我们的:华藏世界是怎么建立的?法藏比丘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成就了阿弥陀佛世界?它们的因和果是什么……这时候,佛才真正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和万事万物和谐共存,在互动中走向更加完善的境界,人类就能避免很多大起大落,比如气候的变化、人类的战争等危机。这就是佛法对世间的贡献,就是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去掉这些危机。而这个正确的价值观里面既有佛的认知和实践,又有他的导向,他对人类所创造的贡献。

所以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能执象而求,一定要明白这个宇宙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当你明白这个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自我是多么刚强,多么痛苦,自我制造了多少问题和垃圾,伤害着自己,也伤害着人类,你才能知道自己错了。要不你就会一直认为我是对的,我很能,我能干,我见、我慢……满天下都是这个问题。你认识都不清楚,你修什么行呢?你又能修来什么呢?你看不清楚佛法,你都不知道佛法在哪里,你修什么?你在自我欺骗。

所以佛陀对我们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让我们的认知首先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你只要回归到这个方向上,不管你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成什么方向永远是对的,永远在道上,走迟走慢、走不走都无所谓。你看弥勒菩萨就不走,一边走,一边玩儿,这就是因为有道,睡着你也有功德。你没有道,没有那个知见,你看着在精进,实际上你杀气腾腾的,你念的咒都在伤害众生。因为你没有空性,所以你也在修一个我执的狂魔,一直在修,一直在修。你的精进不是功德,方向不对,南辕北辙,你是枉费心机一片。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客观、真实,对自己好一点儿,对自己充满点善意,你才能够真正地把这个心安下来,仔仔细细地去听,佛陀给我们的教导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不断地努力,我的命运却如此的越来越走向我不希望见到的一面?为什么很多人什么事都不做,潇潇洒洒的,福慧具足,为什么?我们都会嫉妒,他怎么就这么圆满?凡是圆满的事物里面都有圆满的因果存在,因是圆满的。所以我们学佛人知道,最伟大的地方在什么吗?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我们做菩萨就是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后果,我们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去接受自己的无明给自己创造的这个遗产,就是我们的业力,就是我们的命运。你要承认这个是你自己造的,和任何人都没关系,这就是觉悟。你真真实实地得到正道,这是第一步,然后你才能够接受你过去所创造的命运,现在是这样一个结果,你才能够规划未来到底希望有什么样的一个人生,你才能够谈到你的规划。当你谈到你的规划的时候,你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以至成佛,这一段时间的规划。很多人都做的是不要未来,只要当下,杀鸡取卵。这就是自己的敌人,自己的无明。自己的无明在坑着自己的生命,自己不知道。

所以修行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话题,你看着它简单,但是它的方向不一样。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一个人可以苟且地得到与他的智慧不匹配的福报,这就叫因果。真正的聪明人是看这个的。我们通过华严就会明白,圣人的境界是合理的,在合理的背后是有一种智慧,让他看到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看到的那个时候就是光明照破了黑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出什么呢?对比出自己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自我强大的心,自我执着的心,自我局限的心。

在下六道来说,它唯一的一个因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这就是它痛苦的因。你在因上是这样的,你不得好,你好不了。你种了一个桃树,它能结出西瓜吗?没有那个因啊。你承认这个就叫觉悟,你不承认这个就叫我执。你活在我执里面很充实,但是永远在六道里面转。这是必然的,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就是这样。

所以你看水火无情,你看清楚水火之间孕育了伟大的生命,但是水火也可以破坏。所以万物为我所用,我亦被万物所用,人所吃的每一个东西都是大地生产的,人到最后大地吃人一口,尘归尘土归土。你所有的执着都没有任何用,只是时间没到。到了那个时间,你有着什么样的生命规划,你能达到生命的自我救赎,能大过阎王老子,那是佛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这个生命的危机、黑洞,都存在着,它唯一的差别是时间早晚。你对这个生起敬畏,你就会真正地开启智慧,你才会知道华严是告诉你如何整体规避生命的风险和危机,如何达到生命的健康、真实、自由。

在圆教当中,我们才会知道我们这个个体生命,只是一个事物,有时候不如一滴水、一颗石子,能对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安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索取。而你生命的资源是天给你的,地给你的,父亲、母亲给你的,你从来都回报不了,你没办法回报,因为什么呢?你嘴一张就要吃,你一生都在为生存忙。虽然你有几顿的粮食,但是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总有饿着的一天,所以你是不安全的。你一生都为不安全活,等于你一生都在吃烂桃子,这就是自我的心。你没办法吃到好桃子,你没有那个生命的高度,你根本不敢挑战自我,你都是挑战外境,你真正挑战挑战自我看。

有话跟自己说,这是修行人起码的一个行事原则,你自己的心自己了解,你想要什么?千遍万遍,无数遍地问自己,你才能够清醒。要不你就很颠倒,看到啥都好,恨不得把天下都占为己有。这是习气,它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修这个法都成就了,所以我们才会来人间。所以这个人间你看天大地大,就是满足你这个贪欲心,你贪了这个天,贪了这个地,也不影响人家,人人都可以贪。但是你再贪,你能大得过地狱吗?你以为地狱是假的吗?时间到了,你回不去,这就是生命的无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力不从心,你只能顺着自己修好的轨道往下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离心是最低的觉悟,没有出离,那就不是佛法。

所以你没有整体地认知生命、打造生命的话,你怎么能够知道佛法在哪里?你更谈不到华严。这种圆融是从理上说的,而它的实践、方法上,你必须要基于你自身的现实。而所有人的现实都是要在事相中才能圆满,所以要做到,不是说到。礼敬、赞叹、随喜、供养,就是把自己这个强大的“我”交给佛,就是要和佛达成一个生命的互动。你不愿意,那是你的业障。但是你的智慧告诉你,我就要给佛磕头。所以有没有修行,我告诉你就从礼敬三宝看。一个人放不下强大的自我,他喜欢的是面子,他怎么会皈依学佛呢?

所以一个人修行好不好,首先都是从细微处去观察,他是由衷的,他知道三宝的功德。而三宝的功德并不见得是向哪一个人臣服,不是的,你自己不要认错了定盘星。从礼敬当中你内心显现出的是一个觉悟的心。所以当你的头触到这个大地上的时候,这个大地都是菩提心,为啥呢?大地是菩萨,从来不跟你计较,从来都支撑着你,养育着你,从来都不声不息地跟随着你,你说它不是菩萨是什么?你是不是应该和它亲近一下?用你最高贵的头颅和它接触一下,作为对它这么多年抚育你的一个回报。你目中无人,心中无事,你都觉得它应该的,啥是应该的?你觉得它应该,它就给你一个石头,长不出来粮食,人类就会陷入灾荒。得不到回应,那个法界的缘就转不起来,从因门六义说这是缺一个因。

所以天下得道,无情有知。你看九成宫,李世民就得道了,他就拿了一个拐杖在土里面“墩”了一下,出来一个泉水,泉水越来越大,越来越甘甜,几万人在那儿生活都够。这说明什么问题?圣人出,醴泉现,所以魏征才写了醴泉碑。醴泉碑是用富平的墨玉做的,从关中几百公里的地方拉过来,穿山越岭。不懂的人说帝王太排场了;懂得的人就知道,这个醴泉的水总有枯竭的一天,而这个德行是永恒的生命坐标,是不朽的。所以人类以文载道,教化人心。

文字是有了,还要有好的书法来匹配它。就为了写一个书法,欧阳询花了很大功夫,池水都变成墨色了,这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个书法写出来又怎么样?无非是为了赞叹那个泉水,那个泉水赞叹了又怎么样?无非最后说的是圣人的德,圣人的德说到最后是什么?无非是慈悲心,无非是想着这么多人。他这个慈悲心不是今生有的,他修了生生世世,他的福报的力量,所以他就能够把泉水戳出来。你在那儿戳上一万年,你把那儿戳成一个深坑也不出水,你没德。德是看不见的,所以福德、福德,佛是福报和智慧圆满的圣人,我们能修出来福报吗?那就要在事相中修了。我们的德行就是要为众生求福,这是菩萨的素质。你心里面老是自私自利,你哪里配做菩萨?你都在自欺欺人。所以华严就告诉你,生命的真相就摆在那里,你要不要觉悟,你通过对比马上就能找到方向。这个黑暗从你的内心去了,就是你的魔障去了,你不魔自己了,也不魔别人了,你终于消停下来了,心像水一样静下来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有没有德行,不在你有没有福报,不在于你有没有位置,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知见,你是怎么样看待、理解这个世界的。

你要是真的有福德能够听到《华严经》,你的理解一定会提升,会改善

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个障碍,你的世界是因为你的障碍而现前。它永远是偏的,是执着的,是自我的,是感性的,是颠倒的,没有办法,真的很难弄。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发起至诚恳切的心,一定要探究生命的真相,这才叫修行。

遵循真理,超越轮回

人生很宝贵,也很短暂,我们一定要做一点儿有用的事情,不要再做那些没用的、自我迷惑的事情。在事物的层层递进当中,在境界当中它的密意会越来越深。这就是迷惑的层面不一样了,那么理解这个层面就是阿赖耶识,再理解这个层面就是如来藏。它是越来越聚焦的,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抓住这个七寸就抓住了事物的核心。那么你就看清楚,从因上理解了它,知道在这一种因缘之下,它到了哪一个拐点是我该出手的时候。这就是大智慧,有方便。因为事物本身一定要按照它的本性去发展,比如水就要往前流,你说你不要往前流,你像火车一样的往前直走,它不会。那你跟火车说,你不要这样走,你像蛇一样的爬行,它也不会。所以你不要跟它较那个劲,你首先要遵循这个道理,这就是理。

理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而智是培养智慧、情义、道德这些,驾驭它、

受用它、完善它。理和智就是佛的法身,理智二法身。从智当中你认清楚这个空性,那么你的智就会遍布。所以毗卢遮那佛没有时间,无始无终,他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一切处,这就是光明遍照。他超越了我们这个因为业力而形成的时空的这么一种缘起。但他因为福德、智慧、对机,而显现出多元的华藏世界或者极乐世界的另外一种庄严。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但它是和谐的。一弹指,就融为一个微尘,再一弹指,就遍满三界。收放之间是根据众生的需求,但它自身却从来没有收放。这就是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的差别,但他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为什么能够解脱,它也是科学的。所以我们修行也会觉得它是一个合理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成呢?它不是一种神秘,但是事物之间,事与事之间,虚空与现象之间,乃至于有为和无为之间,它都有一个感应,有一个互动。你认为虚空就如虚空一样的,没有事物存在吗?也不见得。这一切都已经是离言的境界,就是不可说,但它是解脱的境界就对了。

可思可议的解脱就是小乘,不可思议的解脱就是华严的圆教。圆教从一开始就不可思议,缘着整个法界,所缘的境大,所用的方便大,所发的

心大。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都为之泽被,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从来不说理,文殊菩萨是说理。最忙碌的是普贤菩萨,他都在做事,他修行都是通过做事,在做、在行当中。所以文殊是眼睛,普贤是手,毗卢遮那是三圣合一,圆融无碍,本自具足。这么一个生命的大网,如因陀罗网这样丰富庄严,杂花庄严。他有他的因,他有他的相,他有他的用,我们只是在用上和他接轨,接轨了一部分,所以我们处处见的都是如来藏,都是法身的真如妙用。但是你又把这个颠倒了,你用情计去认知他的时候,他又扭曲了。但他的本质并没有变,所以这个就是平等性,一切本自平等。无论是微观世界的心、

受、法、我,或者宏观的整个无量的世界,所谓的华藏世界,它都是一个理念成就的。但是你整体地观就是圆教,从一个平面地观,或者是小教、始教,角度不同。但它都是以真实,就是佛法说的实相为所缘的境。对于我们轮回的众生来说,我们都是跟着现象跑,所以在实相和现象当中就是识和智的差别。

互动交流

以“二十法”建立整体、宏观的视角

问:师父,如果从圆教的角度做生命规划,要怎么做?

答:以二回向为主线,回向众生与佛道。不舍方便就是普贤愿,方法就是普贤愿,目标就是二回向,行为就是菩萨戒,终极目标就是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个规划就从现在到成佛之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问:怎么样建立一个整体、宏观的视角?

答:那就是以能观的心缘一切境,把一切境归为十对二十法,清单就基本上都拉出来了。比如说十对二十法里面有一个教义和感应,我以这两个来举例说一下。感应,针对这个宏观的事物对境,你首先要知道它都是不可思议的链接。那么你用什么样的心去给它发射呢,它就给你回应什么。设计图就在这儿,但你要能发出去那就很重要,这时候就必须要有方法。基本上这个次第叫做“寂而不动,至诚若神,感而遂通”,他的目标是要通,就是和圣人通,和解脱通,和一切福德通。“通”就是拥有,你想要拥有它要怎么办呢?要至诚若神。你的心要达到这种神圣才能撬动它,要达到这种圣洁才能匹配它,你要如此的清净才能驾驭它。

而你怎么样清净呢?寂而不动,心要止,要不动,不能够一会儿一个主

意,一会儿一个说法,你把这个心的本体弄清楚了,心的相就很完美。心的相很完美,心的作用就会出来了。通过这个体、相、用,就达到了感和应。

《易经》上有一个卦“山火贲”,火和山之间都是在感应,现在也证明了山火贲卦是威力最大的。所以在平静的高峰下面孕育着无限的力量,这个山就是很寂静,但是它爆发起来的时候,一瞬间可以把几万年的能量释放出来。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是这样。所以态度很重要,至诚若神。你想寂而不动,那不是你强迫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通过你的态度才能得到,态度是因。

实际上我们众生都是在这个感应当中,不管你懂不懂这个宇宙看不见的感应。你牵挂的人,你动了心,他就会收到,二十四孝里面就体现了一个至诚若神,“唯诚与孝为天下之道”。一个人不孝,一个人不诚,他是不堪问道的。如果你没有这个素质,没有这个决心,你最好离道远一点。你离道近了,道会伤到你。所以态度不对,你千万不要走旁门左道。核武器威力很大,它伤害的是别人,业的账可是记在你头上的。没有人性的光辉,没有人性的慈悲,你最好不要用这些人类的凶器,最终伤的是你自己。

这就是大智慧,也就是大情怀,大慈悲。你的心是什么样,一定会感召来什么样。所以不要抱怨任何人,你的命运都是你感召来的,你今生的愚

痴,今生无才,今生别人不信任你,都是你自己的心在感应。所以你能够回到这个点上,你才能够明白看不见的那个阎王也罢,给你做记录的那个人也罢,它都是这样的。至诚若神,神就是神光,不是鬼光,神光正大光明。这就是至诚的心可以与万物善意的互动,不是恶意的,不是算计的,不是自我的,不是颠倒的,不是疯狂的,不断地累计恶因的,你不知道的,那就不叫至诚。至诚是温暖的,至诚是善意的,至诚是谁见了都舒服,只会启发人无穷无尽的善根,不会启发人的恶意。

你是恶意,不要说人不知道,不要说鬼神不知道,你走到鸭子跟前,鸭子都知道,它马上跑。所以你再聪明,你能瞒得过谁呀?就算你把天地万物都瞒过了,你的发心是什么,你能瞒得过自己吗?所以不用怕,任何事情都不要怕,这就是至诚若神。向着道上会,修得到也罢,修不了也罢,我就是要修,这就是至诚心。没有任何往旁边去的心,今生直向着大道走,不走那崎岖小道,看都不看,理都不理,这就是戒,戒的力量就是这样。

你没有贪心,别人怎么会骗你呢?你没有骗过别人,别人怎么会骗你呢?你没有布施过,怎么会有财富呢?所以佛告诉我们的六道,是唯一佛能说的圣人之道。这就是至诚若神,佛光比神光还慈悲,还柔和,还广大。但是我们现在就至诚,有点儿神光就确实不得了。这人就有神气了,他不是鬼气,不是畜生气,不是戾气。你这个神光照不清自己,那就很麻烦了,缺乏一种态度,因为你不知道轮回,你不知道畏惧,你不知道害怕,那天老大,你老二,谁能管得了你?所以修行人是自我觉悟,自我拯救,自我管理,自觉的,那这样的话他一定会感通,他一定心会静下来。就像那个沙弥一样,他什么都不要,就求成佛,他不会迷惑,谁也迷惑不了他。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感应。

教和义,教就是五教,义就是境界。五教告诉你它里面都是有理论和

方法,但五教就是各就各位的教义。比如说你用小乘的教,那么你通过这个言教,不断地按照它的方法,那么你就会得到那个境界,或者是罗汉,或者是佛。所以义的意思就是境界,他所教导的方向一定是通向那个境界的,是匹配的。所以五教各有其教,各有其境。十对二十法里面我们大概就谈这四个,你大概就会明白。

那么一个事物不可能光从这个角度去谈,还有人我,还有顺逆。顺着这个教,还有逆着这个教的逆行者。这些理都是通的,所以华严的教法达到了极致,它的方法也达到了极致。能够观的心可以摄持十对二十法当中这么庞大的事相,都是用甚深的观行去做的,所以每一个观行当中都是一种功德的安立。这样你就无障碍地遍照自己因为业障而构筑的,自己生命周围的阴影的部分,你心里面那个阴影,把它这样照一圈,360度都照到了,人我两个也空了,所谓的法空了。人空,法空,一切空,空的是什么呢?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或者六十二个阶位,圆教的立义中,信位之前不入流,如果都加上是六十二个台阶,这是从小乘开始算的。每一个台阶所含的都是一个方位,就像一堵堵墙。心有可能把三大阿僧祇劫所造的所有墙在一念之间圆融,全遍照,这时候就成佛了。

十对二十法最终来说,都是在累积你成佛的资粮和因缘,那么通过这个基本上就是把基本的核心要素都涉及在里面了。那么换一句话来讲,这些就是我们生活当中要完成的工作。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不能够苟且偷安,不能够做与道不相应的事情。不是说道尊贵,而是说我们的生命尊贵。道是我们所用的一个方法,我们要通过走这个路,达到生命的自我危机的解除。你不要觉得说,哎呀,我现在呢,我那啥……实际上,你得到这个人身就具备这个堪能,你得到一个人身,不去做这个就是最大的浪费。浪费了就麻烦了,这个错过了就很难。你人生当中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再重要的事情呢,放在整体的生命的框架下都不重要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修行。

问:师父,十对二十法就讲的是万事万物对吗?

答:万事万物实际上占得很小,万事万物用五教已经把它都格了。那么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如何互动的,我们可以用感应去说,但万事万物里面没有心。心,或者佛性,不应该把它归为事物。当然了,基本上所有的事物也不出这十对二十法当中,但是二十法你要明白,这个是一种分类,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比如我们说每一块雪花都不一样,那我们不可能把雪花都研究一遍,这一类当中我取一个例子就都通了。所以万事万物偏重的是事,而我们偏重的是理。理和事之间是平等的,等流的,知其理即可断其事。但这个事当中它真正的也有它的理,它的理也很复杂,它也把一切理隐含在里面了,看你能开发出来啥。但是你开发出来一个雪花,致知在格物,你也能悟道。那王阳明格竹子能悟道,你把竹子格清了,也把心给格清了,你不需要再去格心了,这只是一个案例。

十对二十法你们可以自己看,我已经讲了四个了:感应和教义。你光单独地研究这二十法,对万事万物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所以华严的归纳总结就是宏观而系统的,把那么复杂的事物都给你简单的归一下,整理一下。就好像你房间里面,衣服多得到处都是,最后有一个会整理的人,三下五除二,井井有条,你的心就不乱了。就是这样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问:师父,十对二十法是万事万物的一个总结吧?这个事物跟理之间,理事无碍是怎么一个运作?最后到事事无碍,还是从果地核心的最究竟的见地的指导下,才会到达事事无碍的境界吗?

答:华严是以圆教为核心,圆教又以小、始、终、顿为趣向。到了圆教以后,它以三观为总摄,而三观所缘的对境都是二十法。所以这个二十法在华严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啥呢?它摄持的是那个境界,而不是那个事物。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境界,我们修华严三观的时候把这个境界当做对境。第一观,真空观,观这二十法皆没有自性,那这就是真空观;第二观,理事无碍观,这二十个对境的事物当中都是由各自性所显的相,这就把这二十对境换一个角度观完了;第三观,事事无碍观,就是一个事物和其他的二十个都是互相关联且互相遍照的。所以“能观之心有三,所观之境平

等”,你以空去观它,以理事匹配去观它,以事事之间的关系去观它,就是能观之智基本上就把它都观完了,这就是华严三观。所以它叫做所缘的境大。

十对二十法,它起的这个名言,我不是开始讲了嘛,名言是对复杂的事物再往上的一个宏观的赋予。而有些在世俗谛所立的名言,它和境界没办法匹配。我不是拿人来讲吗,这个“人”咋说?不用“人”这个名言,名字也不用,说啥?两个眼睛、两个鼻子、两个嘴巴,这好啰嗦,那个境界没办法说,它就是一堆色法。你说这个“人”是一堆色法,这个又太低级了,就是这个名言和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难以用名言描述。但是,这十对法都有它固定的境界。

小、始、终、顿、圆,这就是教,每一个教当中所含的境界都是可以作为你甚深的智慧的心觉知到的对境。而觉知到对境,觉知到它空就落在真空观;觉知它理和事匹配,就是相与性的关系;然后觉知它一体即是遍照,就是理事无碍。心这里也能调整,像杠杆一样,我这边能调整,那边也能调整。但一般的方法都是电灯泡朝外射,没办法朝内射,华严就是两头都能射。

问:是不是可以说是用三观的境界,再以因门六义来观这十对二十法?

答:是的,基本上在那时候全是用因门六义,因门六义就是那二十个对境的“解码器”。它一见到这个就如汤浇雪,全纷纷瓦解,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任运自然,一即一切,这时候芥子纳须弥就出现了。你那个智慧,你那个观法“蹭蹭蹭蹭”自动生成,“哗哗哗哗”,像电脑的智能程序一样。

问:是不是一念圆融?

答:刚才说的就是一念圆融,你知道吗?落在真空观,世界全空;理事无碍观,遍地庄严;事事无碍,芥子纳须弥,一念三观具足。一念起,万法现;一念落,万法寂。

佛菩萨教化人的智慧与慈悲

问:感谢师父!师父讲到的我执,打个比方,比如小孩子玩游戏,对他来讲是对的,对于我来讲是不对的,我如何顺应他执的方向去走呢?

答:首先要格这个事,把这个事先格清,他对,对在哪里?你对,对在哪里?先把这个理弄清,然后再看你是要做长线,还是做短线。如果做长线的话,小孩不可能一句话就明白。首先他要信任你,你不能够和他犟,跟他一犟,他不信任你了,那就很麻烦。一般来说佛菩萨教化人也是从长计

议。所以佛菩萨很洒脱,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因为佛菩萨教育的人一般都是成人。所以小孩的自我完善、自我认知,是成年以后的事情,你也不一定能改变他。你想改变他就是我执,他的灵魂是他造成的,不是你造成的,不过他的肉体是你造成的。那你说一个车是工厂出的,但是开到哪儿是你决定的,是你的心决定的,工厂还能决定这个事情吗?所以你作为母亲只是一个“工厂”,你能说车开到哪儿去吗?那不可能,母亲再伟大,你也不可能代替他。他是他,你是你,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所以这不是用“我执”这个概念能够简单评价的。对事物我们要懂得妥协,这就是智慧;要等待,这就是慈悲;不说话就是包容。一家人光讲道理,最后讲得啥理都没了,我也不认你了,你也不认我了,好不好呀?挺好的,你永远就长记性了,颠倒有颠倒的用,不能较真,就是没有我执。

以普贤愿积累成佛的资粮

问:师父,比如你要去哪儿发一个愿,愿就是能够往哪里去的地方?

答:你想去哪里?

问:我想去极乐世界。

答:你去了极乐世界还是要修行,所以最终的去处还是要成佛。现在你发菩提心到成佛之间,你要分段生死。你这一生分段身,到下一生之间,用的是这个肉身,只是解决了暂时的一个过渡的问题。你到了极乐世界还是用的这个分段身,用这个身体再修行,那还是做同样的事情。

到了圆教的七信位,大概你就不需要这个分段的身体了。这个分段的身体很麻烦,一分段前面的全消磁了,就很麻烦,又得从头再来。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汽车”记性不太好,它一边修一边漏,老存不住钱,进钱老是没有花钱多。

问:那就是一直以普贤行愿这样去行吧?

答:你的愿就是你的誓言身。你看佛成佛,《华严经》说有三昧身、誓

言身、菩提身……你念的那个普贤愿里面就有十身。你不念就一身,还分段。所以说念普贤愿比念啥都重要,谁能念就赚到,一直念都是往上走的。你存钱重要,还是花钱重要?你存了才能花,等花的时候再说嘛,你要存得多,这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