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七章 以普贤圆因成就生命的庄严|《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这一切都要从普贤行愿当中,这个伟大的佛设计的成佛理念和方法当中兑现出来。所以我们是圆满的教,圆满的因,圆满的成佛。这个圆满的因就是普贤圆因,普贤圆因就是普贤愿。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七章 以普贤圆因成就生命的庄严

第一节 心是伟大的艺术家

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人生的苦

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在成道以来为我们讲解的这个无量的法味,无非是为了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幸福。那么,我们有着什么样的不幸福呢?我们最大的不幸福,就是我们的生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我们会经历生、

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这八苦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经历的。那我们每天经历,为什么觉察不到它是苦的呢?这是因为在那个当下,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者不能够圆满地了解那个事的起落和它的结果。在那个状况下,我们大概都是把事物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刹那,而这个刹那的组合,我们就说它是“五阴”。

我们对于能够感受到的生苦已经没有记忆,老苦是一个逐渐产生的过程,所以也很难总结。对于我们的心来说,它很难了解这个“老”一直在不断发生的事实,所以我们不承认自己在老。而病也只是一个身体的状况,它有时候还是不能够限制心。当身心受到很大困扰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解读,所以对于病,我们也不知道。对于死来说,我们还没有体验到。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几个也是人生当中的偶然事件,它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也不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常态。就算我们在经历这种爱别离,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都是处在一个个具体的当下,所以也很难体会得到。这就产生了和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这是什么呢?这是事。

而佛陀说的八苦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宏观的客观性。这个概括性和客观性,实际上已经属于智慧的范围了。而我们不是活在智慧当中,我们是活在散乱当中。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要想看到完整的局部都很难,这个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清朗的,心犹如海洋不断地掀起波涛,因为波涛翻滚造成水的浑浊、不清净,所以它折射出来的事物的相状发生了扭曲。在这个扭曲当中,事物本来的相状产生了错位,没有如实可言。所以生老病死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却离我们很远。

我们一直活在散乱、主观当中,散乱、主观与概括、客观刚好就是看待事物的两边。一边是心清净了,如实地反映,如实地反映就叫做智慧;不如实地反映就叫做主观,甚至也叫做情绪,甚至也叫做错位。在这样的一个心态当中,实际上我们很难体会到佛的境界。所以佛法离我们并不遥远,是我们这个心太粗大了。很多事情我们虽然在经历,但可以说都是在主观的、扭曲的状态当中。

缘起的背后是境界

佛陀看万事万物不在现象里面打转转,而我们是在现象里面打转转,所以看到的万事万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了解到它的核心,所以就在相中转。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实际上学佛很简单,就是一切皆是围绕心的功能展开。我们心有一种功能叫做清净,以水来比喻,心很柔软,它不刚强。就像水永远依赖于大地或者留在器物当中,没办法自己,永远受重力的影响,所以心也是同样的,心没有自己的本体。所以大家要明白,学佛所说的这

个心,明明你在用,但是时时刻刻你又被它起的一个颠倒所左右。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心的真相,而是心和外境产生的现象在指挥我们。这个可以概括我们的现实,如实地看到真相就叫做工夫。要明白心是很难很难的,不是智慧很难,而是心很难认知。我们能够真实、客观地知道事物的本质,这就叫智慧,但是我们老是一叶障目。

五教的产生本身就在说心的功能、心的运用。心可以关注到一个点,如果心力更集中、更清明,那就可以关注到一个线;如果功德更大,心展现出来的作用更不一样,那就会展现一个面。同样的道理,心不断地加深,不断地加深,那么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事物完整的相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维的状况。这个多维的状况能够到达多么多维呢?比如我们现在的科学所观察的对境,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说已经很广阔了,人类都可以借助种种的工具客观、如实地显现出来这个境界,但在这个境界时空的存在下,它还只是对一个物质世界、无情的器世界所做的一个观测。

大家也许能够体会到,比如说无量的星球,无量的宇宙时空,星系,

光年,黑洞……这些东西都还只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里面还没有涉及到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那么我们就不举这么一个广阔的、难以让人亲身体会的例子,就以人身为例,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他所感知到的对境。如果你如实、客观地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去看,它就像一个物质的世界,里面的每一个细胞就相当于是一个星球,而真正的它们是保持着一个和谐统一的。比如说生物钟、五脏,五脏也是保持一个和谐统一的机体。所以对于人,你从了解一个细胞开始,再了解到五脏、四肢百骸,然后再了解到超越物质层面的情绪、思想,佛教说的见地——价值观、生命观、宇宙观。

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感知到的。真正上升到一个理论的生命观是比较简单的,但问题是你很难相信你所看到的就是真相,比如你都是听别人说应当赋予生命一个价值和意义,但你却找不到这个事物的本质,这个就叫什么呢?缘不起来。你了解的是概念,而缘起来的背后是境界。

比如我们真正地对一个事物生起一个感受,那么这一定是境界现前。比如你吃一顿饭很通透,喝一杯茶、喝一杯酒也很通透……种种种种的感受,并不是这个你所感知的对境给你的,这样就造成了什么结果呢?有的人喝了酒很欢喜,有的人喝了酒很痛苦,有的人抽烟像活神仙,有的人看见烟就像毒蛇缠身的感觉,这就叫境界现前,或者叫做相应不相应。相应或不相应是谈境界的,那么你跟他说“烟好抽”,他不认同,他境界不现前,这个缘不起来。你给他说的是概念,同时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讲,你在传递一个错误的东西。对于你来说,你觉得它很好,虽然你的心很好,但是你传递的这个东西不一定见得是一个好的,对别人的身体、心理、生命不一定有建设意义,可是你强大的执着认为这个很好,“我们要讲义气,你看看我这个东西多好!”比如毒品,很多人并不具备一个自我的管理能力。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很多人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你给他推荐什么,他都接受,因为他信赖你。

简单地来讲,在华严当中就把这种关系或者眷属世界叫做因陀罗网,人类活在互动的一个关系网当中。这个网有无量,网中每一个打结的地方都可以通向四面八方,影响是互相的。佛菩萨也在这个网中,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点,我们对于佛菩萨来说也是一个点。每一个人的生命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网,他的网有很多的多元性,他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就从潜能、潜质,先天、后天来说,它也是可塑性很强的,而且还有外在的时节、因缘的变化,这又是一个网。这个网指的是什么呢?客观的实际、客观的规律、客观的业力。

本来大家的命运都是天定的,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或者奔向他的福报与成就,或者奔向他的贫穷与多灾多难的人生,但是新冠病毒一来,所有个体的世界都被这么一个事件给链接、统治了。在这个时空的因缘下,它大于你个体的因缘。所以有三张网:本来我们的生命都是互相连接的,我们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但我们自己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命运的世界,同时中国古文化讲“天动杀机”,突发的事件覆盖了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后来者居上。所以我们人实际上有很多的不可控性,这就是法界华严的特点,它里面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但是并不障碍你个体的因果性、独立性。

因陀罗网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我们的这个身体,一刹那之间有30亿个细胞诞生,30亿个细胞死亡,而它们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都在影响着你。所以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时空,内在的细胞的生灭,以及我们主观的意志、情绪的波动都像排山倒海,无量的信息在产生。我们的一个念头在命运当中就像一个脆弱的小孩,不能够自立。他只看到一个进入自己眼界范围内的事物,而对客观的世界连三尺之外都关注不到,所以这个造成了生命的局部、黑暗或者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像一粒黄豆,客观的宇宙时空犹如两扇石磨,把我们就只能变成豆浆,还能变到哪里去呢?

当你觉悟到这个规律是铁一样的事实的时候,你这个心就叫有智慧,看到了真相。而我们的心常常是充满了主观、自我,活在自己的感受里面。而你对感受的一个判断,一个抉择,从感受上来说可以覆盖所有客观在发生的一切事实,这就叫做心的强大。什么叫心的强大?现前的一念的感受可以麻痹一切真实,可以掩盖一切真实,心是最有能力的,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以要认识心。

第二节 

以普贤行愿安立身心

一念心创造了我们的命运

要认识心必须观,因为心是脆弱的,是无助的,甚至它都没有自体。我们自己的念头看不见,但是创造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想指挥着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造作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断地延续,就成为未来的命运。它都在时空的大背景下,像一个万花筒、走马灯,刹那不停,急速地发展、快速地成就,排山倒海,瞬息万变,还没看呢已经过去了,这就是华严的境界。

一念心立不定,就像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中一样,排山倒海的巨浪狂风,你的生命将何去何从呢?无情的世界有它的规律和磁场,不断地辐射和吸引你;有情的世界,错误的观念和感受不断地绑架你;自我的世界又充满了物质的相对和黑暗,不断地在生死疲劳中如抛物线一样,没有坐标地往前滚雪球,越滚越大,不知道哪一天跌下悬崖,这就是真相。所有快乐的感受都会从我们的记忆和因缘当中退出,而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会占据我们整个的人生和时间,你没办法,挥之不去。所以华严告诉我们这个真相,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成佛并不是创造,只是恢复

心当然是脆弱的,心正是因为它的脆弱,也如水一样的柔软,有着水一样的自净的功能和净它的功能,这又是它的另一面。心非常庄严,为什么呢?它的庄严如水利万物而不争一样,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心你没办法驾驭它,但是你可以让它静下来。心静下来以后,生命的一些本有的功能自然显现,所以成佛并不是创造,只是恢复。

这个世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有权、有钱、有房子、有健康,但是你换一个角度看,幸福不是你拥有多少,因为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拥有。但是你具备了一种潜能,你能长大,你能了知一切,你可以和万物互动、

互联,是这种潜能让你的生命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创造力。而你和万物的互联总有终结的一天,如果你能够全身而退,一收一放,收放自如,没有债务危机,没有疾病,没有不幸,能够经历生死,只是经历,没有情绪,外在的一切介入你的生命又圆满地退出,心又恢复到它来时的模样,清净、自在、安详,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德呢?因为你首先没有让自己的生命陷入危机,这就是修行,它是针对于整体的生命做一种随缘的游戏。

而我们在进入角色当中,大部分人把自己给卖掉了,成为奴隶,不自

由了,回不去了。我们的思想固化了,我们的身心衰竭了,我们的历史成为痛苦的记忆了,我们所有的理想都没能够实现,生命变成一个遗憾了,变成一个惩罚了,所有主观的、快乐的愿望,在结果来说都走向了反面,这样就很悲哀了,而现实生活中产生这种现象的概率很大。而能够真正地全身而退,它是需要你不断地去成熟这个事情,不断地向这个上面给力,它才能够从生命的起点开始,最终完整地进入你的生命,改造了你的生命。而这种觉知,这种方向,这种敬畏,这种发现,实际上是最难的。

一个成年人,早上发了一个愿,说:“我今天要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充满善意,去成熟万物,善意互动。”实际上你在现实的世界很难,生命很少有对手戏,生命都是扑面而来的,没有一个顺势而来的,生命都是爬坡的,没有平路。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很多人每天都是在内心的纠结和对未来的茫然当中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他能够感受到的一个最现实的状况,实际上就是他的生存危机。他不踏实,他不安全,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向人请教,实际上大部分的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是茫然的。因为大家之所以辛辛苦苦地走向错误的道路,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内心的一个不安全感,对于生命没有更大的一个视角和宏观的一个洞察,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大家都把这种不安全感埋在心里,不敢以此示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受情绪控制的,情绪并不可怕,自我才可怕。而这个自我并不可怕,固化的概念最可怕。你要能打破这个固化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招一式就能改变的,而是要有一个完整、宏观的生命观。基于这个生命观制定自己的人生方案,明明白白地去洞察才可以。而这个方案的大背景就是华严能够解决的,所以华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华严让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华严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什么呢?就是万有皆不离其自性。我们只是万有的一部分,无论我们的一个念头,还是一个身体,还是一个命运,它的

“持有者”都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只是一个木偶,被生命内在的一个法的自性绑架,而这个法的自性,它因为惑以及我们的业的存在,而变成一个强大的思想,一个强大的业力,一个强大、有序的“电脑编程”,我们只是按照“电脑编程”的指挥不断地往前走。就像一个机器人,怎么能够和它的设计者叫板呢?虽然你可以和你的“主人”达到合二为一,但你永远只会为他所用,而不可能反过来控制你的“主人”。因为你的“主人”可能没有你的能力强,但他知道你的软肋在哪

里。所以,我们这个软肋很可怕。

我们到底能够知道什么?我们想要知道什么?人生的结局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清楚地知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最关键的。所以学佛或者对于生命这么一个大的话题,科学的认知,科学的方法以及长久地坚持,按照所规划好的,一步一步地随顺因缘取得成就,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是华严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一定要在这种框架下才可以。这样在生命的大背景下,我们以普贤行愿安立我们的身心,积累我们的资粮,不断地制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么样的一个有无相间的规划,在等待中悠悠泛泛地就达到了目标。

第三节 

华严十对二十法

以“十对法”表达万物依存之理

对于复杂的事物、庞大的事相,概括地以一条线把它抽出来,把它拢起来,这就是法。法当然是很深奥的,比如生老病死这么一个法,就算佛陀给我们总结出来了,我们也很难体会得到,因为它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观性。而对于再复杂的一些法,我们看它的开始、看它的发展、看它的结果,它有它的等流性,在现在来说是有它的必然性和遗传性。比如人类只能够产生人类,狗类只能够产生狗类,这就是科学性和遗传性,但是这个也叫做它的业力性。业力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这个就违背了天理。违背天理的事物一定是大灾难或者不存在,只有这两种结果。

在这个自然当中,它有着伟大的启示性,也是一个非常智能的,充满了生命的感觉和生命的创造。它都在遵循一个规律,中国人把这个叫做道。在道的这么一个理论框架下,万事万物各有其道,各有其理,而且还各有其变化,顺逆之间。所以在因果之间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一个切面,在这个感和应之间也是事物的一个存在和甚深不可思议。

所以在华严把万事万物摆在那里,用十对二十法,把所有的事物换各种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立体地、多维地辐射、剖析、解析、总结出来它的一个法,或者它的一个理。而这个法和理当中,它都有某一种连贯或者相对性,两两相对。

中国人对对子就是展示这种对事物认知的关联性、总结性。你看中国人对对子很有意思,左边一联,右边一联,上面还有一个横批。这两个对子之间一定有一个密意或者境界,通过文字的游戏把那个境界给展现出来,就是言外之意。一般来说,能够把想要表达的事物集中体现的对子,就是非常好的对子。以对对子这种文法表达事物,只有中国人的智慧能够发展出来。当然也有对不上来的,就叫“绝对”,就没有相对,那个境界不需要再去对了,说出来就是这样。法是隐喻、直说,而对子是密意、描述。所以“十对法”很有意思,我们上次讲事物是一个动态的,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对动态的事物用因和果卡住了它的两头,这就叫“对对子”。这个对子之间,因和果之间就叫做缘,这个缘承上启下,照顾着因,圆满着果。事物是动态的,实际上是很难表达的,用对对子的方式就把这个表达了。

如果你用因和果看这个世界,世界已经被说完了。世界无非是因和果,因是当下,果是未来。同时现在因又是果,过去和现在又形成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果又是未来因,未来又有果,这就把时间也说清楚了,所以因果之间是对时间的一个最科学的表述和划分。而因果的本质之间,它又有着人类产生人类,狗类产生狗类的科学性,谁都不能够违背。不能够人类产生狗类,狗类产生人类,这不符合因果。如果人类要强迫做到这个事情,要么不成就,要么就是灾难。这是时间轴、抛物线,时间的相续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规律,一个真理。

空间的相续就更加微妙,空间也是说两个点,而这两个点也可以概括了万物互联。现在的万物互联实际上就是感应,你在这儿打电话,他那边就接到了,这是空间的概念,有感有应。你接到这个电话,你看到这个人

了?你没看到,你看不到,但是它有着绝对的等流性。等流性就是一种科学

性,就像空谷回音,你说“你好”,它也说“你好”,你说“你坏”,它也说“你坏”,这就是科学性,它不能够改变。如果万事万物之间这个感应,你说“你好”,它说“你坏”,那这就是魔鬼,魔鬼不是靠感应存在,它是靠加持存在的。所以感应的意思是保持着事物的固有的相状,这就是科学。感应是一个空间概念,两个不相见的事物而能够发生作用,这也是抛物线。选两个点就决定了一条直线,直线就代表了它没有距离,因为它没有拐弯。

中国人说在互动的时候,不是顺去就是逆来,所以叫做逆来顺受。扑面而来的是命运,顺势而为的叫福报,随时而流失的是时光,你没有办法。但是总的来说,被动的就叫逆来,主动的就叫顺去。主动和被动,当然因门六义里面说得更清楚,就是有力、无力。你没有力量,就只能接受命运的挑战,种种不幸的考验。万事万物都在顺逆之间,只要有缘,必然要发生顺逆,而顺逆都是在感应之间,不可阻挡。

人法、理事、境智、行位、依正

而感应之间都是因果的现前,而因果的现前一定有一个法理在支撑,有一个人我在承受,有一种境界,有一种理念可以认识,有一种境界是这种理念的所诠。它一定有它的本体,有它的作用,同时它有它的境界现前。我们前面讲了,这种事物给你内在呈现出来的一种离言诠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我们可以用智慧去驾驭。

而你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按照你的主观意志去发展,或者按照客观的因缘去呈现的时候,没有一个事物可以停留下来。但是它之所以不停留,就是要达到最终的结果,它的那个结果一定有一个位可以停留。包括修行人,你不断地行就是为了不断地得位、超位,最后达到无上位、等觉、无等等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佛了。同时,你所依赖的一切资源,就是你的精神世界和你的物质世界。而这个物质世界又是动态的无量组合,它按照时间、空间来组合。而你的心也在不断的境界里面,但是这都是被动的心,就是物质性的心。你的心是有着纯粹的设计、创造的功能,指挥这个智能机器人的心是正报,而机器人叫依报。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现前的一切:家庭、房子、环境等,这都是我们的依报。所以你看生命多么神奇!它是很大的,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圆满、圆融的,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举一个把你所有的都可以摄入其中。生命的这个动态非常玄妙,不可控制,就像你的心,就像一个量子纠缠,刹那“哗哗哗”,刹那按时间来做单位,30亿个细胞死亡,按照细胞来做单位,它又保持着整齐、有序的排列。按照看法来做

决定,它就是主人,按照物性来做决定就是情绪。你显露智慧,就不能够显现烦恼;如果显现了烦恼,一定不能显现智慧。

得“一”即得“止”

做主的一人是主观的境界,主人一立,万事万物都以主人的意志而转,法界是统一的,但是家有千口做主一人,这一人就是“一”。你认识了华严就是认识了“一”,认识了这个“一”,心就得“止”了。这个“止”就是抉择与决定终极的生命真理,你的心可以在这上面停留了,你看“止”了,狂心顿歇,因为得“一”。得“一”再加一个“止”就是正,得正道了,和万事万物可以互动了,心境是统一的。

我们现在是不统一的,是散开的,像一堆没有绳子的珠子一样,216颗珠子到处撒,天上一个,地上一个。我们每天就追逐,我们没有法,没有这一根绳子可以把它串起来。而现在佛陀在华严的大背景下,让我们静下心来去观这个生命,你可以从任何的一个角度,你可以提任何一颗珠子,所有的法以你的意志而转,你就可以理事了,把你的人、事、物都可以理

出来,把你的规划、认知都可以兑现出来。

那么现在果就是因,因就是果,一切因果只是你的工具。你可以作为主观者,你发赞叹,所以整个法界“主人”一立,法界都在赞叹。而你过去是散乱的,你在诽谤,所以你的世界都充满了诽谤,这就是因果。现在诽谤,未来诽谤,现在诽谤是心,未来长一个会诽谤的嘴,这是果。下一世造的诽谤的业更重,辗转增上,让你在无限的时空当中生死疲劳,成就诽谤之法,不能够成就正觉之法。而诽谤之法以恶业为主,它里面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局限。局限用物理学上来说,就像一个高质量的分子,就像地球变成了一个核桃那么大,就压在你的头上,你情何以堪呢?

所以业力就是心互动的结果。华严就告诉你,心、物、境都是和谐统一

的,谁是始作俑者?谁是这个主人?他的一个念头,时间会记录,空间会成

就,时间会放大,人我会统一。你看到的世界都是你心的投射,而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所以你看到的只有业力,没有光明,只是一个抛物线,只是一个直线,你只能从这里向着你的眼睛所到之处,这个就叫煞气腾腾。你只知道人间有这么一条路,而佛告诉我们,人间有360种角度,有天地同参的72条出口,同时还可以因为互动形成中间的360°、108个法。《般若经》当中列出来的108个法相,都是指的由般若而显现,对治世间一切颠倒、妄想、业果的存在。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实际上要宏观地认识,客观地对治。

六祖大师给他的入室弟子讲出“三十六对”:“天对地,来对去。他说‘来’,你就说‘去’,启发他,也就是说法。”说法都是对宏观、复杂、没有厘头的事情用一根线把它串起来,它里面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理,它一定有它的缺口。因为它能产生,一定有它的端口。你要找对这个,那个里面都是通向真相的,你接上一定会感应的。感应就是境界现前,直契佛心,法性是圆融自在的,而这个圆融自在就是心所具备的。

第四节 

以佛的光明而走向光明

一心十法界

这个心在混乱的位置,它只有六种相:贪、嗔、痴、我、慢、疑,由这个就折射六道:天、人、饿鬼、地狱、畜生、阿修罗。这是因果决定的,有这样的心就有这样的境。同时,清净的心里面就含藏着佛菩萨的基因、阿罗汉的基因、缘觉的基因。我们的心和物质结合了,这就叫做染分依他而起,有了时空的局限,有了局限就有了阴影,就有了平面,所以成为一个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对一半错一半,因为我们是物质性的心,才是180°的。精神性的心是无障碍的,所以叫做毗卢

遮那,360°,没有阴影、无影的。而这个“有我”和“无我”,就是有没有这个阴影的来源。

贪嗔痴的背后是自我的膨胀和局限,所以它被物质性的磁场吸引,这样成为一个染分的依他起。心通过这个放大,就成为六道轮回,还是动态因缘下的刹那生灭的成就和存在,它还在变,因为心成就了那六道的相,但心的本能、潜能,作为佛性的那一面,它也没有萎缩,只是被遮盖了。但在轮回中,你得到一个因缘,你的本觉会现前,因为这是本能,不是创造,只是恢复。

从这种恢复当中,你就可以以普贤行愿,或者以出离生死的勇气与决心,寻找与它相对应的法。以小乘的教,你能够找到这个心就出离生死了;以大乘的教,就显现出菩萨的菩提心了。以观察因缘而得觉悟,这就是心的另外一份自觉的能力,自净的能力现前了。佛不出世都能自觉自悟,但说不出来,那种境界可以体会得到。而佛出世,那是因为这种福智和愿的圆满,功德和事业的双运,他才能够在因地度无量众生,结无量的缘,在果地才能说上人之法、无上之法,以五决定而显现出他的法界。在这个法界中,他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清净、圆满、圆融、自在的。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十法界是相,心是能,造作是缘起,心的功能通过缘起,通过造作,呈现出十法界之相。而法界永远以相为主,没有离开相之性,散在群英,这就叫平等光明。一心十法界,那么换一句话来讲,一心当中就有十法界的种子,而十法界的开发都需要方便,开发出十法界的结果。而十法界的结果对于佛菩萨来说可以收放自如,是事业;对于众生来说以轮回为相,是结果,是轮回,我们成就一场轮回,但都是心。

用五教抽掉生命的隔板

从心的角度来讲,由于光明、清净、平等,不因任何染法的缘起而失去这个自我净化、本自具足的一面,所以叫做平等。所以我们叫做未来佛,佛叫已成佛,大家彼此彼此,你不缺什么,我不多什么。心以平等性而现法界智,法界以缘起性而现差别相,一切差别相无非以心的因而本自具足,本能称之为本觉。向上走,主观努力;向下走,顺水推舟,所以轮回不需要成就,轮回你早都成就了,所以你修这个法不用修都会。而你想往上走,那是要逆水行舟的。所以以愿总摄,因为它是动态的,不能够在当下停留。生命永远在动态当中,如蛇入竹筒,不上则下,没有中间路线。

所以我们大家今天所知道的这个状况,就是佛在法界因缘、法界因果、法界缘起、法界万相的平等相,探究它的因,探究它的道,探究它的对治,探究它的次第,探究它的对境,以整个法界来说,就是圆教。而这个圆教要以观法、以清净的心,如实、客观地让它现前,这就是远离分别。而在这个分别的背后,法界之所以这么复杂,无非是一个组合不同。而能够组合的永远是心做“设计师”,地、水、火、风、空为“建筑材料”,组成了不同的“建筑物”,万法保持其自性。我们可以在万事万物的位当中安住,但是所有的位置当中大概都不好受,所以这个叫做不自在、不清净,充满了痛苦和黑暗。

我们知道华严的背景,无非就是以这个光明——佛的光明而走向光明。生命应该走一个正常的路,从光明走向光明,因为你的本质是光明,你的黑暗是造作,而黑暗很痛苦。你走向光明是本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你了解它的因缘性、科学性、方法性,你要聚焦于这个事情就叫修行。你要放任了这个事情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按照你心的因果去呈现的。而在被动的因缘当中,因为你的生命充满了黑暗,你见不到这个大背景,如盲人摸象、入海算沙,如在黑暗中探索、摸索,那要怎么

办呢?

那你先摸一个点,这就是小教;再摸一个条理,这就是始教;顺着这个始教往前走到一个终点,那么得到一个道,突然没有次第性,只有圆融性,这就是顿教;这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不断拓展的,是根据你立论的局限性,先把这个地方结一个界,把这个里面的“病毒”先杀光,杀光以后心获得一种能量,然后再开一个门,看到外面一个墙,再把这个墙范围内的“病毒”杀掉、消毒,消完毒后身体又得到一个更大的资源,然后再开一扇门……开着开着,当中因为你的业力,或者因为缘起法的轨则而呈现出来的所有生命的局限,这种“隔板”一个个被抽掉,一切现象归于空性。空性不是你发现的时候它才存在,而是它一直存在。这是从小教往圆教走。

而你还不知道这样不断地去掉隔板是要干些什么,而是在一个生命的背景、情怀、因果、选择、方法下,对一切包围。包围了以后站在虚空看

局限,把所有的危机、对立、矛盾都用这个原则收缩包围圈,这是从圆教到

小教。这就是倒驾慈航,因为你本来是佛,你有这个能力的。

你所有人生的现象都只是在这个因缘法当中,就是这个无量的重重无尽的围城当中的某一个点,那就是你的命运,你的因缘、因果,你的业力。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就这么局限,而你不知道它的黑暗,你正在以黑暗走向黑暗,没有前途。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你还在沾沾自喜。这就像小孩子不懂事,不懂事是因为没有理把这个事能理清楚。

以华严为灯塔,照亮生命的方向

我们学佛就是张开眼睛看世界,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前面有“刀子”、有“深坑”,我们知道怎样避免生命的“深坑”,主动驾驭自己的生命,这就叫修行。它是神圣的,它是清净的,它是真实的,它是值得我们可以用生生世世的生命为背景去追求、去奋斗的。如果你的心在于此,你此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而活着。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你所有的活着都是为了违背这个。

它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却是非常真实的真相,可以理解为所有的幸福都在于你了解这个真相的前提之下,了解得越多,真正的幸福就越多,所以佛是最幸福的人。我们与佛平等,但却得人身、得男身、得女身,生在哪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眷属……都把我们绑得死死的,限制得牢牢的。这就是我们曾经认为的,我们可以改变的世界,它是如此的不可改变,如铜墙铁壁一样,你不要说你脑袋硬,撞破十个也没人管,这就是轮回了。

我们就是要从轮回的睡梦当中醒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清楚这个世界,然后寻找一个生命的定位,兑现生命的真相,让我们所有生命的危机得以解除。圣人之学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也不是佛的,它是真相如此。佛是发现了,介绍给我们这个资源,同时佛用这个资源成佛了。当然佛现在很幸福,与万物同悲,自在光明、圆融殊胜,所以我们要学佛。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处可以住呢?生何种心呢?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如何安顿这个身心呢?

所以各位同修,《华严经》很重要,我相信你们会有你们的理解和定位,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思维的过程。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人,很不容

易。但是你了解了华严,真的,你的生命当中就永远有一个灯塔,生生世世照亮你前进的步伐。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人生,虽然我们没有成佛。你看那么多人没有方向、没有觉知,什么都不知道,每天就在那些琐碎、乏味、枯燥、低级趣味的事情当中活着,还沾沾自喜,这真的好可怜。每个人都放大自己的感受,都很自私地执着自己的想法,从来不站在真理的层面去关怀自己、引领别人,活得非常局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法是无价的,生命是光明的。

我们要积极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早早地做准备,一期一会,不能辜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不在别人,在自己,明白就好。明明白白的,生也好,死也好,没有畏惧,因为你有愿。在这个时空当中,可以说是不来不去的,这个平台它永远是这样子。你把这个平台转为你觉悟的因缘,你就知道这个平台当中所有的因缘都在成就你,你就知道佛菩萨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从来没有远离你。如果你老是那样抛物线式的理解生命、成熟自我的话,就算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发心,不要坚持一些错误的习气、看法,要看空这个世界,要看清自己的内心,要有神圣而伟大的、不朽的情怀,这就是你的福报。这一切都要从普贤行愿当中,这个伟大的佛设计的成佛理念和方法当中兑现出来。所以我们是圆满的教,圆满的因,圆满的成佛。这个圆满的因就是普贤圆因,普贤圆因就是普贤愿。

互动交流

愿是宏观的规划

问:修行中如何发挥本觉?

答:本有的叫本觉,如果你觉了,就是光明照到那儿,那是什么你一定看得清,它肯定是本有的。但是你还要不断地看,多看几遍,那个勇气才会有,知耻而后勇。所以它是两方面,两条腿走路,都是需要的。但这些都是在普贤行愿的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枝叶,不急于一事,就是因为要做宏观、总体的规划,那就是普贤愿。要懂得空性,你所知道的出离心才不是情绪,不是凡夫之勇,而是佛菩萨的大无畏之勇,这叫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的出离之相。

这个都需要资粮的,就是你要不断地思维,你的生命要净化,它才能够和谐守一,才得天地之正。不是一个急先锋就往前奔,那不行的,这个勇气里面有情绪的造作,不是大智大无畏。要大无畏才可以,无所畏惧,自然就所向披靡;不是孤军深入,而是全军作战。所以本觉、始觉很重要,但是愿更重要,资源是有了,愿就是宏观的目标,在这个愿下,一切都可以稳固、逐步、有序地落实,所以不急。

问:可不可以理解为,就是培养智慧、慈悲和力量这三个?

答:这三个都是来源于誓言,誓言就是普贤愿,上求下化的、永不褪色的金子一样的心,是从它里面出来的。而金子一样的心,就是你对生命本质大背景的了解,才会产生誓言,誓言才会产生力量。力量缘着智慧或者慈悲,它缘到哪里,哪里都水到渠成。所以华严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圆因,没有这个因,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知道智慧、慈悲和力量,但是你照顾了慈悲就顾不到智慧。你的心从起点来说永远陷入人我对立,不能够得其自在,得其纯粹,就没有力量了,被“我”所污染。不是以空性对治,而是以誓言,这个誓言当中有一部分方便,就叫与佛菩萨相应,这是已经到了实践层面的一些方法论了。

问:在行愿的时候,慢慢也能生起一种力量或者相应,但是落实到事的时候空不掉,回不到愿上,怎么办?

答:这个用初善、中善和后善去对治。因为很多事情,就算你种了圆满的因,因为我们的自我还没有消融,它还是会有一些污染的,所以不要执着结果。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在执着结果。有时候,我们今生念了普贤愿,来生生的时候,你的生命当中才没有杂质。今生的很多杂染可能是过去世的业力和今世父母的遗传,这就牵扯到事相上,所以这个没有关系的。

问:那么再回到普贤愿上?

答:对,这是圆因嘛,种种子嘛。

问:师父,这里有一个次第性的问题,可以用五教的顺序来说,上次您讲如来藏的时候,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禅修或者什么方法,慢慢地把这个“我”去掉,然后再去行普贤愿……

答:这个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模式,“我”可以去吗?这是理论上的一个伪命题,而在普贤行愿来说,恰恰要用“我”。从因门六义来说,要以

“有”的力量来撬动资粮往前走,“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个时候就像悠然自得地扶在栏杆上看着夕阳,心会刹那显现。

问:这段很关键,用“我”的那个力量,背后有些时候感召……

答:不是,你太迷信方法,也太执实地认为“我”。“我”不是执实的,你说的“我”就是心,心不可见,明白吗?“我”也不可见,显现在事物上,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我”,但它显现在事物上才有了次第道的建立。所以你不能够在理论上逐步地让它达到天衣无缝,所有的修法都有相对性,永远有问题在路上,带着问题往前走。你不要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那是闭门造车,不符合现实。生命有很多密意,不是你的思维可以全方位覆盖的,这就是法界的奥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就是分别心。无二亦无别,究竟如虚空,就是不能主观地从理论上去分别、建立,这是概念逻辑,不是真实逻辑,所以抓大放小。生命就是在誓言中勇猛地往前走,一路凯歌,不要左顾右盼,生命要大气、宏观、概括。古人说“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这个话你好好参。

信念的力量

问:师父,您经常提到誓言,也提到誓言就是愿,让我想到星云大师有一个关键词“永不退票”,关于誓言您能多讲一些吗?

答:誓言也叫做决意,坚决的意向。在南传的菩萨道当中叫做决意波罗蜜,它是一种菩提资粮。而这种决意波罗蜜在十波罗蜜里面是最重要的,用世间的话来说就叫做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它本身不是一个理上的事

情,而是一个智上的事情,是自己生命品质的一种呈现。而我们在这里以所有的智与境相合,这个境就是普贤境界,普贤境界彰显了这种勇猛、决然的内涵,简单地来说就是上求下化的觉性,这是凡夫位的一种神圣性。所以它具备:一个是坚决的信念,一个是神圣的对境,还有一个真理的本然,代表了对真理的一种态度,百分之百的认同,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地方,不留死角。

在我们修行者,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它给你的不是一个视死如归的这么一种空中楼阁,而是你以方便不断兑现它的过程当中,它实际上是对生命黑暗的一个不自觉的覆盖。所以光明一出,黑暗自消,不是向黑暗去对抗,因为他认知到黑暗的本质就是光明。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它是生命的一种庄严,不仅仅是生命的一种真实。而对真实的态度是一种心的百分之百地顺从,而这个顺从的过程当中,就是对以“我”为载体的黑暗的照耀、照亮,照亮内心的自我。而自我被照亮,就是你种种的“城

墙”“隔板”被粉碎的过程,就是得法界光明藏,虚空藏就会现前。虚空藏就是虚空当中的一切宝藏,如天下雨一样,一切都本自具足了。

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乏,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局限,而自身的局限就是生命没有一种真实与庄严,它是一种局部和狭隘。而这种自我让我们只能在光明当中格出来一份,而这一份永远满足不了我们对生命的探索。但是它是业力,你不能去除掉它,因为它是你造的,相当于你自己钻到老鼠洞、牛角尖里,而这个牛角尖和老鼠洞本来不存在,是你创造的。朗朗乾坤,本自光明,哪里有黑暗?黑暗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和天空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没有这个质碍,你是透明的,太阳照过你,你也是透明的。

所以你对光明的顺从是因为你对真相的了解,它两个是一体的,所以叫做誓言。而你看到这个光明,你是一个透明人、光明人的时候,你创造的那些老鼠洞就被化了。怎么化的?就好像太阳出来,冰自动融化了,不是你再去化它,这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这就叫它的庄严和美好,不仅仅是真实。这不是相对法,而是绝对法、唯一法、无上法,它本来如此。它是这样绝对,但是你却要给它打折扣,这就不叫誓言了。你要扭曲它,你要自己解释它,你没有拥抱光明的勇气,是因为你太自卑,不相信你是佛。所以誓言也是法性的庄严,光明没有想破除黑暗,只是黑暗看到它,黑暗像冰一样被化了,所以光明永远没有对境。

实际上誓言不存在着见解的关系,誓言是一种态度——信得过。更重要的,它是对自我的说法,对自我的承诺,对自我的期许。它这个不是对外

的,是对自己的。虽然我有很多问题,但是我想要成佛,这个心是真的,就这么简单。我也不说我到底能不能成佛,佛说了我能成佛,就是净天老和尚讲的“彼是大丈夫,我亦尔”,佛都说我能成佛,那我当然行,我当然要成佛,就是这种毅然、决然,一种决绝的勇气。你看中国有志向的人都有这个,所以讲“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包括楚霸王乌江自刎也是这个,可以让人看淡生命、看淡生死,所以它是一种态度问题,是一种豪气,是内心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志向的、自我的、不打折扣的追求。你看《普贤行愿品》偈颂中“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就是说这个,他能够穿越生命生老病死的中阴境界,因为他的心是如此的毫不动摇,是这么一种状态或者叫做信念,信得过,信位的菩萨就要这样。

问:师父讲的菩提心,我的理解是生起菩提心,发起普贤愿,成就花开见佛,证得众生皆佛,我自己也是佛来开显《华严经》。

答:它是这样的,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同时的,发心即成,因为发的心它是圆满的,它不是一个层面的。发的心就像那个基因一样,那个基因是人的基因,将来就一定成人。虽然人类的胚胎和灵长类的胚胎99%的结构都相似,但那个智力差别太大,生命的认知差别就更大了,简直天壤之别。所以这个问题也是这样,很多人发的愿是相似性的,不是绝对的,普贤圆因不发相似的,这个当中就是我说的百分之百的、绝对的,没有一丝一毫商量的地方。

我们也见过很多人,到我这里来要求要出家,“师父,你说我能出家吗?”“师父,你说我要出家,怎么出不了呢?你说是怎么回事呢?我有没有这个因缘呢?”他说的这个因缘真的就是“拿着皇帝给你当丫鬟”,这里面就有一个“假性”的东西,他决心没够。就像高峰原妙祖师在山顶上打坐的时候昏沉,说:“再昏沉我就跳下去”,就真跳下去了,得韦陀菩萨相救,因此悟道。这就是决意波罗蜜,自己要对得住自己的承诺。

破山海明禅师也是这样,他在天童山上修行,工夫也还没到家,他就那一天在山上发愿,对着太阳赌咒发誓,“太阳落下之前我要悟道,不能悟道我就跳崖去。”天黑了,打量打量,确实没有悟道,就跳下去,所以他把腿给摔断了,这就是一种大丈夫的气概。

你看张献忠有一个“七杀碑”,这个人很厉害,“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他理解的世界就是这样,他对人类很绝望,很嗔恨,觉得人类对不住老天,“我替天行道”,他是这样子替天行道的。碰到破山海明禅师说他是邪见、恶见,张献忠说:“你还敢说这个话,我看是你这个和尚的脖子硬,还是我的钢刀硬?”破山祖师就说:“那你试一试嘛!”张献忠用钢链穿透老和尚的甲骨,拽了多少里,最后拽到他跟前,破山还是不低头,但是最后有一个事情就低头了。

张献忠破了渝城。他最后也服了和尚了:“算了,我不能和你较劲,我犟不过你。但是今天只要和尚能满我一个愿,那么我就不屠这个城,那个城里面有几万人呢!都说出家人不吃肉,那和尚今天就吃一片肉,吃一片肉,我就把这些人都放了。”破山祖师说:“老僧为百万生灵,岂惜如来一戒!”意思是如果能够对众生有利益,我怎么能够可惜如来所制的一个戒呢?这就从菩萨戒的宗旨说的,菩萨戒是要利益众生。而世间没有绝对的利益众生,利益了人类,就不能利益被吃的这一片肉的众生。禅师说:

“你张献忠说话算数乎?”张献忠说:“算数。”这个就叫英雄心心相惜,他可以对所有的人不守信用,但他一定能够对自己佩服的人守信用。但他也不是恶心,硬要破坏和尚的这一条戒,他也在参究佛法,说你这个誓言在理和事当中,到底是追求本质呢,还是追求形式?那破山海明禅师就永远有超越他的想象的部分,在他跟前一句话都不让,但是在利益众生上就不考虑自己了。因为你吃了肉,你犯戒是自己的因果嘛!但他为了众生,不考虑自己,这就是忘我。这些都是誓言成就的一种象征。

什么是菩提心

问:请师父再讲一下,什么是菩提心?

答:菩提心本自具足,散在六道,遍一切处,启用即是觉,它发生作用就是觉。觉能够知道好坏,这就是后得智,所以菩提心也就叫做觉心。觉、觉知,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我们能知的心在因位的凡夫来说就是菩提心。所以你看《华严经》延伸出来,实际上就是三句义:菩提心为因,所以我们与佛平等,佛性不缺,这是佛陀成道的时候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大悲为根本,就是菩提心的作用现前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无论信不信教,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到底在哪里呢?比如一切动物作为母亲的一个心,都是菩提心的显现,所以母亲的心就叫慈悲心。所以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有大悲心者即是慈悲,就是觉性,所以大乘的根本就是平等性。信不信佛不重要,人性才重要。是不是人不重要,有慈悲心就是菩提心的痕迹和现象。

但是佛教所说的菩提心不能够如此感性,它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法,逐步地开发这个菩提心。换一句话来讲,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让光明的心通过人性展现出来,就能够成佛,这就是果位的菩提心。而这就是基道果,

“基”就是每个人都有佛性,就是菩提心为因;“道”,每个人都要训练赤子之心,训练如母念子的菩萨心;“果”就是佛。这样“基、道、果”三个一以贯之,无二无别,认识到这个菩提心,兑现这个菩提心,圆满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还不仅仅是在有情,在无情就是物质来说,一切都带有菩提心的光辉,所以祖师说:“郁郁黄花,青青翠竹,皆是般若光明的无量妙用”,你看万事万物的菩提心就是它的生机、美好、光明,它不说话也可以叫做菩提心。所以用菩提心来统摄佛法。这个肉团心有什么功德?就是它通于神明,什么叫做通于神明呢?“神”就是伸展开来,伸展开来它代表了火大的能量,所以你看心脏是热的,没有一个不热的心,所以是热心肠。热心肠是慈悲心的世俗谛语。心脏泵血,温暖头发、指甲、五脏六腑,只有这个心就叫做伸展、生长。内生于五脏,外生于能量,天地人同参。菩提心是一大光明藏,但它又是物质,又是精神,又是关系,遍一切处,但它沟通的方式是很神奇的。在最纯粹的来讲就叫做三昧中的作意,我们打坐无非是想证到三昧,三昧就是光明遍照。所以修慈心禅就是方便道上训练菩提心的方法。心由近及远,观察前方、观察寺院、观察村子,一层一层地扩大范围,祝愿一切有缘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自在、光明、愉快地安住。这就是菩提心通过三昧作意得到了伸展,这当中都带着有情的一种温暖,带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是理体的胜解,还有感性的拓展。所以菩提心可以是一种三昧中的修行体验,也是心地的作意开发,三昧越广,伸展的范围才越广。

华严所缘遍满整个法界,即是大方广。所以智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灵动,灵动就是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文殊,慈悲就是观音,三昧就是普贤,菩提心就是这三相。人格化的就是三大菩萨,理格化的就是慈悲、智慧和力量。它是一种佛性的光辉,也是法性的光辉,更是空性的现前。只有空性现前了,这种美德才能够展现出来。从用上讲,从体上讲,从方便、方法上讲,所以菩提心就可以摄盖佛法的根本,而小乘是自觉的菩提心,大乘是觉他的菩提心,佛是觉行圆满的菩提心。

问:菩提心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华严?

答:所以你看我们是感性地说嘛,杂花庄严,万德圆满,就是说你用心创造出的这个世界,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不可思议,就是说菩提心的结果。不仅仅是花这么庄严,每一个花上还有一个佛,每一个佛都绕着毗卢遮那佛。

问:每一个众生,包括万事万物都具有菩提心,它都能成佛?

答:所以这个就叫做海印三昧。

问:那都具足菩提心,怎么开启?

答:本自具足,但是是个体开显。万华庄严,法界为宗,趣向花开见佛,个体趣向法界,融入法界。

问:那就是说转念之间就已经是了?

答:因为你来源于法界,你本来就是法界嘛,我们只是法界当中的一个事相,但是人永远不认这笔账,他老想摆脱法界而独立。这个都不需要见解的信,你就是,你还要信吗?

方便与基道果

问:方便与基道果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方便就是羯磨,这是从道上面立的,“基道果”是从方法上来安立的。菩提心为因,这里说的是金刚界;大地是大悲,这是说的胎藏界;方便为究竟,是金胎合曼。这是从方法论上安立的道的次第,所以“基”本自具足,无需次第;道,方法兑现,逐步圆满,个体融入法界;果,本觉、始觉合二为一。梦中之事,本来没有进入你的生命中,从来也进入不了你的生命中。它的角度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