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八章 人生所有的经历在华严的背景中都是庄严|《修行的艺术三:以“缘起”观法界》

作者:释如孝
介绍:所以华严就告诉你,任何的牛角尖都是后来生成的,法界永远是光明广阔的。你不要躲在牛角尖里说黑暗,那是你的问题,要出来看一看,所以要开放。自己的生命模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只有自己去安立才能成就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页数:750千字
ISBN:978-7-5188-1319-3

内容简介

第八章 人生所有的经历在华严的背景中都是庄严


第一节 佛陀垂迹化现,众生慕果修因
        一心十法界

        整个佛教以缘起为核心,而华严的圆教更是以无上的法界为所缘而起成佛之果。小、始、终、顿、圆,如果从圆教返到顿教,从顿教返到终教,从终教返到始教,从始教返到小教,这就好像以佛果来观,缘法界为身,针对的就好像一个包围圈,不断地向下化,向下化就是垂迹门。佛陀垂迹化现,这也是佛陀的他受用身,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而以无量的方便说法,以及与众生的因缘契合,所以才有言教、教法的这么一种“住世之相”,乃至于安立三宝,这种种的无量方便。我们看到在这个圆教当中说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一心就是十法界,这一心当中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随顺差别的因缘而起颠倒的世间六道轮回之相,这是六凡;第二个是缘着法界的真如因缘、因果而起上求下化的觉悟的因缘,乃至于自觉觉他的这么一种殊胜因缘,便有了向上的四圣的这么一个因缘。而这些从根上来讲,都是每一个人心中所本自具足的因缘。

那何以谈到人心呢?佛说人心是佛性,这是佛以他的角度来看。而我们自己去观察,心里都是无量无边的自我的看法,贪、嗔、痴、慢、疑,然后是邪见、恶见、边见、我见、身见。这些都是根据佛所说的法列举出来的法相,就是对我们现实的人间,我们的心理活动,乃至于我们一生的心路历程、所作所为的一个高度概括。

所以佛陀谈到的这个烦恼,乃至于指挥烦恼的我见,这些实际上是非常深的一个因缘。为什么说它非常深呢?首先你说它这个种子里面有,也就是我们的因缘当中有,那么这个种子里面有,它是从后天的差别因缘来的,而这个后天从来于先天来说,没有时间的分野,这个实际上也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缘这个圆教的根本,就是以法界为对境,当中一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六凡四圣,而这六凡四圣是成就的果或者成就的相,它的因都是种子。这个种子在成佛来说是本觉的种子,在凡夫来说是恶业的种子,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业识的种子,所以从一心起二用,什么二用呢?智与识。在这个智与识当中,为什么一心成为二用呢?首先我们要谈到华严的三原点。

这个华严的三原点在其他的教法当中不一定有,特别是在圆教,这个三原点是华严所说的三世界:器世界、眷属世界、自证觉世界。器世界是现在人说的物质世界。眷属世界实际上可以引申为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个词就是说眷属世界,怎么理解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活在与万事万物互动的这种关系当中,这种关系就是时间、空间的交织。换一句话来讲,生命永远都是以动态的刹那生灭、刹那聚合来延续它的世间之相的,这个可以把它理解为眷属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具体表象。我们可以仔细地去观察,对于眷属世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无论是我们人和人的互动,人和物的互动,人和事的互动,都在一个关系当中,也就是你为我的眷属,我为你的眷属,我们整个都是在法界的背景下在运作。自证觉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信念世界。在凡夫来说,他的意乐、信念都是以染法的追求为主,这是他的心力所系。在我们能够如实、客观地了解到生命的以法界为身、为背景的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发起这个菩提心的话,它就是向上的自证觉世界。

所以说这三世界在世俗谛和胜义谛同样流转,而这个就是法界体性智,也就是法界缘起力。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以及法界缘起力,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三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三个点在华严圆教的法当中不同于权小的原因,就是它是主伴具足的,什么叫主?什么叫伴?一成,一切成,不是按照这个时间轴。而它这一个原点一旦确定了,它是360°的一个空间。这就是华严的圆教要告诉我们,所谓的法界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真理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是如何诞生,它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为什么它能够无限地延伸,或者说此起彼伏,互为依靠。

佛的境界——海印三昧

在华严当中,海印三昧就是作为一个图像,来让我们摄持华严的要义。就说我们看到一个无垠无边的大海,这个大海风平浪静,没有丝毫的干扰,水平如镜,水清见底,一切法界如琉璃映射、反射在海平面上,一切十法界的圣凡交织,种种的形状、行业都在海的这个平面上折射出来,而这里是没有任何动态的,它是一个寂静的状况。

而在这个寂静的状况当中,于四圣来讲,他在每一个地、水、火、风的聚散当中,听到的都是无上美妙的梵乐,他所感受到的都是光明与大乐的内心的觉受,他所散发出来的都是无边无际的香、乐等六供或者十供。六供、十供都是描写他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中所感知到,那个无上的真理的光明以及它所内涵的一种生命力的能量的流动,就是海印三昧。

而我们这个以法界为身的地、水、火、风、空的凡夫的境界也是在法界藏当中,我们感受到的、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但是佛菩萨看它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海印三昧,它是非常神奇不可思议的。我们觉得现在这是一个充满了纷争的世界,但是在佛菩萨的觉受当中,它犹如海印三昧一样。无论从相,无论从性,无论从体还是作用上,他感受到的都不

一样。

如来法身功德

所以你知道吗,佛菩萨也遵循“唯心所现”,显现他无量的功德。当然,他的唯心所现,他的心是清净的,法界就显现出他的本真、他的天真。而这种本真和天真在我们世间也没有完全的丧失,这就是如来他受用身,法身的平等性所显现在世俗的缘起性,与世俗谛双运的这么一种现前。

所以从如来藏的本体来讲,我们为了理解它,在世俗我们叫如来法身功德随缘自显现;如果在胜义谛来说,就是如来法身清净自在。所以如来法身和如来法身功德,功德的显现在世俗谛就是生机和光明,你会看到生机指挥了日月星辰的流转,指挥了山河大地的更新,指挥了草木万物的生长,指挥了人间的新陈代谢、人事更替。实际上它的能量就是因为法身所显现出来的慈悲周遍的一种生机,显现在物质世界就是有阳光、空气、雨露、大地、花草……成为我们人的依报。而作为自证觉,就是我们的佛性,它充满了善意、光明,当然光明既可以通于器世界,也可以通于有情世界。你内心光明,虽然别人看不到,从你的其他的方面却会显现出来,你的慈悲就是你的温暖。这个就是作为佛来说,他作为生机的一种展现,生机展现为慈悲。

所以我们要体会《华严经》所说的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佛的境界的问题,第二个层面,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功德而产生的。佛的境界当然还要分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而如何以这个果返到因,这才是对于我们众生的一个教诫。所以我们众生现在就是看到佛的这个果,而要回到我们的圆因上,修普贤行愿,成就未来的华严三昧与海印三昧的无量庄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在《华严经》当中它所描述的,特别是开始《如来出现品》,乃至于十法界的一切圣凡前来集会的时候,都是法界缘起当中的,佛与众生的说法因缘成熟。而这些众生来的时候,他总会有一个生命的偏差,要么有福德的没有智慧,要么有智慧的没有慈悲,他的生命在三原点上来说是偏的,很难圆满的具足。他们对照佛,佛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答案,他有一个对比。在对比当中,他就会起一个羡慕心、上求下化的心,同时偏重于生命的自我分析,你缺什么补什么,要想补这个,实际上就是在“能”上补。

在《华严金狮子章》当中,佛陀告诉我们众生为什么补不上,因为我们看见狮子的时候就忘了金子。我们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我们的分别心非常有趣。当我们在思维这个,就是把这个金狮子放在这儿,我们看它是金子的时候,眼前现象是金子。当我们想到这个宏观的外相,想到它是狮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思想会带动色法产生一个狮子的图像。而这种狮子的图像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是在我们阿赖耶识的记忆的脑回路里面,它就不是金子,它们是互相障碍的,所以这就是和我们众生的生理有关。而我们通过禅修起胜观,首先就是要打破生理性的分别与图像对我们自我的固化,这种现前的一切才是华严最重要的下手处。

第二节 

以观行打破生命的偏差

华严圆教的观法

从圆教一直往下观是“包围圈”不断地缩小,缩小到一念,然后从一念再起觉,那么就是在法界周游一圈,这都是以胜解做修道的方便,这个就叫做瑜伽相应。瑜伽相应就是你的一念心可以比拟十法界的圣凡,代入做观想,而对于每一个生命的形态,以他的因、他的过患、他的缘、他的果去观察,了解十法界每一个众生的习性,这就是华严的

“观”。

而在这个观当中,缘法界为观,就是我们讲的“十对二十法”,以“三

观”来摄持。但是你从小乘教来说,你的观力比较微弱,因为你的心力没有被解放,那么这个观就是缘着我们平常的生活观。比如说身,我们现前一念当中,在分别念当中,因为业力和习性,我们的生命层次比较低,唯念食色。唯念食色的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一看到这个东西就起境界、就起感觉,这就是现前。而你要去掉这个颠倒的现前,首先就是要观身不净。我们一般都是缘身念而住的,这是大家要了解的,非常重要,这是对治法。

这种观法是因为对治现前的以身为境起贪爱、起无明,遮十二支的现行。这种运作,它一定要关闭六根,眼闭上,耳止上,从内心静下来,如此让心安稳下来,以意言为引导,就是内心念这个口诀:“观身不净,三十二身分”“观身不净……”,这个观着、观着,开始是概念,在禅定的引导下,你会看到每一个身分如实得不净,这就是一种智慧,小乘叫做“十六行智”。这个智慧的现前会让我们在业力的这一个模式当中,截断因现前的一念迷形成的相续之流,而相续之流可以说是分别心的一种观照。这是观行次第,观行次第一般都要对治的。

像我们修呼吸法,修呼吸当中也会得到一种刹那定、刹那智。但是人之所以这么复杂,就是现前一念的相续,这种矛盾、打架就是因为色法的

原因,所以它是非常固化的,而所有的色法都是地、水、火、风、空。在地、

水、火、风、空当中,古代有很多殊胜的比喻,比喻的结果就是论证了

“风大”是最重要的,所以有“二甘露门”:一个是数息观,如果你契入到里面去,你那种无始劫来的业力,它会通过风息的多变浮现出来。就像刀有了一个刀把儿,你可以抓住它,以慧的力量可以遮断生命的流转。另外一个就是不净观,可以遮盖生死基本的业力。我们一个是因为散乱,一个是因为贪欲,散乱和贪欲的对治就是这“二甘露门”的现前。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讲是谈方法,在佛教当中叫做方便。

而所有的方便它都牵扯到观与行,“观”是座上观,“行”是动中护持,所以对华严的小、始、终、顿、圆来说,它基本上都是观法。这也是我们佛教的家风,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每天都是在打坐,所有的弟子也是每天遵循佛陀的关于“四谛十六观”的智慧,在世间刻苦地修行。晚上会有一个聚会,针对每一个人的修行,实际上以行法为主,给出不同的、因人而异的一些调整,但总的来说都是以观为主。

后来大乘产生,实际上在印度的传统还是以观行为主,到了唐代八宗的建立与弘扬,佛教已经完备了,也是依教解行并重的。但是后来在流传

当中,慢慢的佛教的义理发展得很丰富,丰富并不是过失,而是因为它缘法界的体系要做殊胜的观。而这个殊胜的观,一个是为那些大乘种性的“再来者”做更大的事业、急速地成就无上菩提做一种无上的资源,另外,为我们生生世世的增上做一个传承。

我们现在学了华严,要知道整个佛教是以观行为主,义理是成佛的必要,不是思想。思想,这是现代人的说法,所思所想。以无我的慧观而起觉照,这就是打坐或者禅修,它基本上都是要以色法的方便来对治,或者提升观行的方法。所以佛教的传承,所谓教证法与证证法,证证法是核心。而所有的行持从根本来讲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戒律,一个是戒律可以遮盖业力的现前,于身语意三门,戒律都能调伏,业力可以止息。所谓的八正道就是这样,这是我们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是我们生命修持的一个保证。

而缘法界修行,以三观、十对来观察,这只是华严的一个观法。但是华严以整个法界来修行的时候,它不仅仅“十对法”往上修,“十对法”还要往下修。比如因果,在“十对法”成佛来说,我们现在修普贤圆因,将来成无上菩提,这是它们两个之间的一个因果,也是圆教的因果。但是我们要用因果的这个观念去看待世间任何事物的时候,这都是对世俗谛的观察。而这个观察,它是一种自然智慧的流露、启用,既和小乘锁定的目

标——“身受心法”不同,又和大乘起行愿、奔赴成佛的道路不同,它说的是生活当中的护念。

生活中各种问题是迎面而来的,迎面而来的我们都需要去化解它,都要去观它,都要去守护它。这实际上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在华严的大背景下尤其重要,你要在这么一种海量的信息当中得到一种吸收,说白了,我们要有信念的力量,这是华严的核心。这一念心就叫做誓言,誓言的力量就是佛性的具体展现,所以我们现在圆教里面会有因门六义这样一个窍诀。我们看到心如此地去观,但这个十对法,它不能够同时去观,那么十对法是纳入到因门六义的。无论在生活当中迎面而来的是什么样的突发状况,了解不了解的,还是我们在座上依理起观,缘法界的条理去观,它两个都是要通过因门六义来成就,所以因门六义是总说。

因门六义说无论任何法,它都具备因、缘、果,而现在我们要把一个事情分解成三个层面去看它的因缘果,在因上来说是主因,在缘上来说是辅助的条件,在果上来说它是等流的,它也是无量的信息。那我们现在要观主要是要观因,一切事物的因当中就是“看到金子,就看不到狮子”,这就是在说因。

第三节 

以法界为体,成究竟之佛

万法无自性的妙用

一切法无有自性,所以我们把一切法分成十对。在因门六义来说一切法,无论“十对法”当中哪一个概念、范畴、领域,它都没有自性。而这个没有自性在三性、三无性当中表现得最为具体,因为三性、三无性当中,我们安立了遍计执、圆成实、依他起。这三个来帮助认知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契理而观对境的时候,它是一个分类,而它自身又是不存在的。遍计执唯是虚妄,依他起唯是假性,圆成实却不断地随缘,随缘的意思是它没有本体,但它又不变。所以在因门六义的因上,如果我们慧观,对它找不到下手处的时候,可以用三性、三无性来体解万法诸因的有自性和无自性的差别。而有自性和无自性就是针对世俗谛最好的一个分解。我们世俗谛就是会陷入到绝对,认为这是好的,就不是坏的;这是善的,就不是恶的;这是我的,就不是你的,这就是二元对立。

所以学华严,我们要明白所谓的圆融是从根子上就圆融,所谓的众生不圆融,是从根子上就不圆融,这就叫业力。在思想深层的业力,在习性层面不断地自我控制的业力,你永远有一个原点。因为有了这个坐标的原点,永远你看到的世界就都是有四象限的。如果是有四象限的,那么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用数字来表达,那就是每一个法都可以被一网打尽。只要它被这个数字所瞄准的话,就像现在军事上,隔那么远,它怎么知道我们在哪儿?因为你动了念头,一动念头入了它的“法网”,它马上能测算出来你的距离和坐标,所以现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就是这样。

我们在法界当中也是这样,那个原点坐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自我。自我一起以后,四象限就从自我向四边走,都回不到原点。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回到这个原点的空性的时候,这就是业力模式。而因门六义的第一个核心就告诉你,这是没有坐标的,所有的坐标都是活的,那怎么理解?“北斗”全面地覆盖了地球,但“北斗”只能叫做“北斗的卫星导航系统”,GPS也覆盖了世界。世界是同一个,但是用的是两套系统。学华严的人就要明白,我们要用无量的系统,而无量的系统就是告诉我们十对法二十种境界。而二十种境界最后回归到因门六义——我是动态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坐标,我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地方可以立也可以破,这就是万法无自性而起妙用。但是我要用的时候,它能够因念现前,就像佛陀在成就佛果以后,与众生的这个缘一起来,他一出定,眼睛一睁开就能看到你。那平常他就在没有坐标的状态、没有原点的状态,所以这是空性的状态,是光明的状态,是和你不发生感应的状态。因为佛陀的那个境界以法界为身,每一个分子里面都是佛,但他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自受用身的光明与大乐当中。佛陀入到金刚三昧定,你怎么能够让他出来呢?我们不要忘了,佛陀留下的有誓言,他留了一个条件,所以他成佛就是为了众生,就是如慈母一样的心,这就是与他相应的密码。

与佛陀相应的密码——悲智下的誓言

对于大乘来说,慈悲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修行者对众生的慈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观照到佛陀对我们的慈悲。你要知道有这一点,要不知道这一点你就会轻狂,天老大,我老二,没有人能管得了你了。就像孙悟空一样,他都悟到空性了,但他就是不知道慈悲。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你出不了我的手掌心”,为什么出不了呢?因为佛陀有慈悲,孙悟空光有本事是不行的,只是我执,会驾筋斗云不算数,这只是空性。“筋斗云”的意思就是“悟空”,他能够摆脱距离对他的束缚,所以他空了。而真正地来说,把空当成能力的人,就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可能连天是谁都忘了。

所以菩萨不会认为自己是第一、老大,菩萨永远知道有佛。罗汉知道有

佛,他也恭敬佛,但对佛的境界实在是莫名其妙,所以他也就觉得好了,已经好了,啥事都没有了,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诸星月为最,诸圣佛为最”,佛作为圣人当中的圣人,他就是有着无量的慈悲。这就是告诫我们慈悲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从用上去体验慈悲心。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还不是希望别人来慈悲我们吗?修行人不要忘记佛陀对自己的慈悲,但是我们业力显现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这一点。

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我们想一下,我们无穷无尽地赞叹佛,赞来赞去,只是想把佛高高在上地供在上面,从来没有想如何把佛陀的教导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没有学会慈悲,内心是有所保留的。这是什么呢?对修行人来说,他的我执是一层一层地展现的。所以你在哪一个层面都会有一个坐标,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一个坐标都应该去掉、抹掉,四象限应该抹掉,还万法以本来。

解读法界的钥匙——因门六义

你想,我们只有在有限的一个区间里,哪怕它再大,我们才会用坐标,如果是一个无限的宇宙的话,要坐标有用吗?所以以法界为体,成究竟之佛,要“应观法界性”,以法界为对境。

而法界如此广阔,分成十对,我们真的难以摄持,慧力没有那么强,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因门六义来解读。所以因门六义分三层:第一层实际上就是因,因是空有双融、即空即有的;在第二层,它遇到缘的时候,有待缘或不待缘的问题;在第三层,在因缘的层面来说,到底是因有力,还是缘有力?有力、无力的感觉,因和缘要发生作用,两个同时主宰一个事情的话,一定是一个有力,一个无力,它才能够产生。

比如两个人砌墙,技术都很好,都是大工,想挣大工的钱,但没有小工,有人砌墙,没人搬砖,这个活还能干吗?如果这个活干不了,你大工也没有意义。所以要成事来说,一定一个人要空,一个人要放下自己是大工的概念,要去配合,要来做小工,他要放下架子,不能站在高处。那我们想一想,是“空”厉害,还是“有”厉害?是哪个人的姿态高?

所以中国人说大智若愚,不说话的人永远心中有数,“争者不足,让者有余”,为什么不争?是为了成事,不是这个人傻。这就实现了我们华严的第二种境界——眷属世界。我们要明白,每一个人来到世界都是依赖于公共的资源在生活,所以我们人是整个宇宙当中事物的一部分,你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要甘于接受命运对你的挑战,不要固步自封,要开放。华严就是告诉我们要开放,我们的心开放了才有光明,所以叫做毗卢遮那佛。我们修行的核心实际上说白了,无论什么样的境界,就像印光大师讲的“不自矜夸”,我们每天都要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开始,无论你做了多大的贡献,付出了多少,我告诉你都是在消自己的业,和任何人无关。而我们的感恩是永远的,是所有的众生在成就我们。

第四节 

依华严起生命规划

以因门六义成就人生

华严就是要告诉我们法界的真相,我们要在这个清净的地方如是地胜观,我们要与众生同体。“同体大悲”就是感受到我们自己的苦难,也是提醒我们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办,你才能够精进。这就是我们在座上要发愿的原因,你要模拟整个法界。华严就是整个法界模拟在你的一念,你看清楚自己这一念当中,具备着未来成为十法界当中的六法界。你没办法入四圣法界,那你就知道应该在哪里起步了,才会知道有一个宏观、真实、清晰的生命应该往哪里走,应该怎样规划。

我们要在生死未到之前,观察法界的真实性,在一念心当中去凡成圣。无论小、始、终、顿、圆,哪一个教法都是给我们去凡成圣的阶梯。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佛为止,没有成佛之前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停留。所以我们一生只能是经历,不能去拥有任何的东西,这是华严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当你知道如何转凡成圣,就要去模拟,去掉六凡的种子,增长四圣的种子。这一切都在你的心地上,你起什么样的心念,就在做着什么样的改造。而所有的改造都不是一个枯燥的工作,这就是杂花庄严的,欣赏生命的华严的圆境、圆因、圆果,这是本自平等。

哪怕再复杂的相,我们通过因门六义的三层就解释清楚了。因,我们是有佛性;缘,我们正在道上努力;果,必然出现。而这三层也就解释清楚了,你如何“恒随转”?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何“引自果”?不断地累积资粮,让果现前;如何“性决定”?永不退票;如何“刹那灭”?看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优哉游哉,永远住在空性当中,无我、无人、无是非;“果俱有”也是,我们本来是佛。

所以因门六义就让你看清楚了,你这个“雪球”是怎么滚大的。所以你自己在做什么,你就科学地知道你做的什么,在什么时候就被放大了。法界会放大善业,会放大你的心量。你与佛菩萨之间的连接犹如一个桥梁,佛菩萨的福德就是你的,以无为有,所以我们应当作佛事,你要做其他的事可能都是消耗,而佛事就是对别人都有利。你用这样的标准去检查你的生活,你要真实地活着,要知道因果。就是这样检查,你这个人才会有一个大丈夫的气概。但是你自己知道就好,别显摆,这就是心中有数的人、以无为有的人、大音希声的人、大智若愚的人。

试想,你以佛菩萨为背景,以法界为缘起,以心为愿,就是普贤行愿,以法界为身,你有什么事情成功不了?用得着每天这样患得患失、畏畏缩缩吗?所以知道华严,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地自信,科学地规划,永远忘我地奋斗。这是“华严精神”,是非常科学的精神,它主要就是以因门六义去解析万事万物,以因门六义去规划人生境界,以因门六义消除业力的过患。所以在每一个当下,这就是最大的正念,也就是最大的“八

正道”。

善用其心

法界本自有法界的因缘存在,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好自己的心。你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华严经》告诉我们安住在普贤行愿,就是在那个大海当中。善于学习的人可以以万物为师,但是你不能在教条的佛法概念里钻,特别是在末法时期,你不是变通,而是你需要方便。有些人学了佛就拿着条条框框,像法官一样看这个人不对,看那个人不对,又不知道法,还不听教化,一味的愚昧,从来不想去如何再换一个维度,俯视自己的生命。你没动这个念头,别人跟你讲了你也不懂。所以我们修行人要善用其心,这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一定要善用其心,你不要活在“干条条”里面。生活是需要一些规矩,你也必须遵守,但内心一定不是条条框框的,要悟透法界缘起,才能得一个转身处。

法界本身就是一个火宅,你看不到法界的真相,在那里只能自欺欺人,出离心难道是这样修出来的吗?在生死当中,你哪一生哪一世不是独来独往的?你怨谁呢?所以佛法不是开玩笑的,我们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日子一天一天地过,莫把光阴遮面目。要变通,要有实际的观察,心要在,要对自己下功夫的,要看看自己,要把自己好好地评估一下,所以佛法永远是向内求的。很多事情是没有任何用的,只有你的心按照道的规则去观察法界的缘起,以因门六义解析,万事才能不惑于心。不惑于心自然就不困于情,因为修行人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所以修行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看到伟大和神圣的目标,一定被现前的、琐碎的、庸俗的、贪欲的、执着的种种种种的事物打倒。它们像车轮战,总会让你找到感觉,让你的境界现前的。你没有对生命的危机感,就永远难以去观察生命的危机到底在哪里,只会抓紧、锁牢自己对自我的执着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不会把心思用在法上。所以佛法不能隔靴搔痒,你要真实地看到这一点。

普贤行愿是殊胜方便

八正道不好践行,普贤行愿是最好行的,我们找对资源就对了。所以华严是一个圆见,它充满了佛陀对人性的洞察,以人性为基础而设置的一个超越人性、积累资粮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一个点,就是把佛法的核心要义全部集中,因为因门六义把法界的一切事物以六相去分,中间以十对来观,能观的心以三观来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升华。而在世俗生活当中的观察尤其重要,你要知道这些现象当中它都是一种启示,都是无情世界或者业力世界来障碍你,你突破了它,生命就上一个平台。所以面对障碍不要惊慌,沉住气,因为你有华严的背景,把它纳入到华严的体系里面,如热汤浇雪,再大的问题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了,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它都在你宏观的规划当中,很多事情随着因缘就都摆顺了,没有任何担心的。如果不能摆顺就接受,永远不做分别,不做逃避、对抗。这时候就是真正地得“止”了,得“一”了,得“正”了。“一”一定下来,就一定了。“一”没有得,就是这个背景没有得,愿没发,那么你永远在蹉跎,永远在彷徨。

小、始、终、顿适用的范围不同,但都是对治之法,而对治都是以清净心在止观当中做甚深的作意。这一章讲的都是在止观当中,如何克除自我、克除五欲来作为前方便,从而让自己的心变得有力量,不被感受带走,锁定目标,让观行得力。禅修当中,你要知道有一个意言,就是意念当中的语言,那就是要念口诀。我告诉大家的都是口诀,就是它的观行,你怎么观都是对的,怎么观都是在华严的“理显情自亡”的这个因门六义的背景下去分解。再复杂的事物,从因、缘、果的角度,我们用因门六义把它格式化,很多东西就会自我分解了。就像微生物的世界,当这个菌种特别强大,分解性很强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哗哗哗”的全给吃掉了。

所以闭上眼睛不是眼前一团黑,而是要期许太阳照亮自己无穷无尽的世界。所以用功不能用错,不能在“鬼窟”里做活计。要提起生命的这种勇气,法身的这种功德,见一切都是法身遍照。所以如果你修行了,真正地掌握这个窍诀,你看一切经历都只是经历,心如如不动,平平等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入了你的法眼的,都可以把它化掉,什么障碍都是轻飘飘的。如果不是这样,你不能去观它,它就会障碍你,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言,你都会崩溃,就进入死角、牛角尖,谁都没办法。

所以华严就告诉你,任何的牛角尖都是后来生成的,法界永远是光明广阔的。你不要躲在牛角尖里说黑暗,那是你的问题,要出来看一看,所以要开放。自己的生命模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只有自己去安立才能成就,一切都是奇迹。

小结

本章是对观行次第和自身调节的一个补充,第七章是以圆教的“十对法”为主,本章讲到圆教的“十对法”还要在观行当中,在生活当中对迎面而来的事情做分解。这又回归到因门六义的三层关系上,三层关系当中普遍性的,法界的一切没有自性上,这就是般若的妙用。你从般若的角度又可以了解,但你从华严的角度了解般若,了解如来藏会更加圆满。所以你顺也可以,逆也可以,从小到圆也可以,从圆到小更容易,因为因门六义在支撑。那么这些都属于窍诀的部分,大家好好地在禅修的时候去掉自我,去看这个动态的法性,如何在因门六义的框架下生成、毁灭,而性不变,识增长,未造者不遇,已造者必遇。当然,慢慢来,但是背景很重要。

互动交流

情怀源于愿景

问:怎么理解情怀?

答:情怀在华严来说就是愿景,当你看到生命的这个愿景的时候,你就会和佛陀发生共鸣,你的悲天悯人的心就出来了,那么你自然会为众生祈祷,我们的情就有所寄,胸怀自然会宽广,所以情怀来源于愿景。而这个愿景,你要在禅修当中去观它的胜妙、微妙、清净,那可以安顿身心。当身心安顿了以后,你内在的这个色法就被安顿了。我们很多人是枯竭的,色法已经枯竭了,所以他智慧的脉不产生。你看那个小孩,对生命充满了

憧憬,就是因为能量足。当然,他基本上都是盲动,都是瞎弄,但是消耗完了就算了。所以我们人到中年不如狗,生命的能量被消耗了,生命的愿景在哪儿也不知道,生命的激情看起来自己都害怕,那你何去何从?你也点不燃自己,最后放了一股浓烟障碍法界,所以愿景很重要。

换一句话来讲,禅修很重要,在禅修中不断地回归,不断地回归。我们现在要结一个界,因为能量不够,必须守着这个,生命在精神上重新开始,积累自己生命的能量、福德、因缘。而这个福德、因缘在身体上虽然衰朽了,当它再一次绽放的时候,就是古人讲的“五十而知天命”,他在精神上的丰满才能够以精神的力量借助佛陀的庇佑,能够科学、理性地绽放出来。所以我们的生命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学习。但是我现在个人的一个感觉来说,人生没有错走的路,所有的弯路都是必须要走的,你才会有深刻的彻骨之痛,痛定思痛,这才有资格谈人生,然后才能醒过来。当这次醒过来的时候,真的是生命的成长、重生。最重要的,它是有一个资源进入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没有经历,你给他说佛法,他是不服的。一个人没有到一定年龄也不行,古人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个话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生往前走,你不要去伤感,不要觉得青春失去了,而你在精神上是越来越成熟了,所以大家要发愿活到百岁,以百年为期,人活百年都变成精了,那你看华严就懂了。华严就说的是你百年都走了多少弯路,所以你当然就有情怀了。你看老年人都是“大成就者”,可会说话,可会办事了,说的那话儿让你久久难以忘怀,这不都是在修行吗?所以你说老年人有精神力量,还是赤子有精神力量?精神上永远是一个赤子,后天之智永远是要在痛苦当中磨练,所以不要害怕痛苦,要拥抱痛苦。你在痛苦当中,慢慢地就知道,也就那么大个事儿,你看你自己就告诉自己了,还用佛说吗?但是你对抗痛苦,这实际上就真的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修行者就是把这个态度转变了。

人生也是一样的,你认识了心就知道人生了,心就是在人生当中不断拐弯抹角地骗自己,只有自己能把自己骗了。所以你今天就立定脚跟,“我就不相信你能把我骗了,我只愿成佛,不在中途溜达,这一条道就走到黑了。”所以中国的宋代他们有一个评价说“周公没有悟道”,周公没有悟道,但周公做到了圣者的事业,为什么?信得过。“见其背”,艮卦,“见其背,止于止”,什么叫“见其背”?你能看到你的后背吗?后背代表了事物的隐秘和本质,你站在现象里面转,所以周公闭上眼睛不看现象,只看“后

背”,望到了道的背影,一生逆流而上,以这个态度就做成了圣人的事业,这就叫情怀。

圣人的情怀是因为对真理的信念,而不是对个人原生的喜好的追随,所以往道上会,自然慕道就叫愿,道可爱就叫愿景。你的愿景可爱就心可爱了,内心就不狰狞了,就把自己“放生”了,就止于止了,止于该止的事情上,可以奉献了。一生念兹在兹,生生世世都是念兹在兹,从来都不说,心中有数,永远不放弃那个愿景。有多大的挑战,只说明这个愿景真实,值得我追,所以才障碍大,好东西一定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真的不知道真实和感受的差别,现在吃一口饭都已经很快乐了,还需要成佛吗?就像刘阿斗讲:“此间乐,不思蜀”,跑到极乐世界干嘛去呀?你别多事了。你如果能够永葆现前的幸福,我不愿意你去极乐世界那么辛苦,但可以长久乎?

“常”才是永恒。

佛说的法,“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这就是佛法有永远值得追随的不朽的价值。在皈依上、方向上要看到佛的背影,永远不退票,这才是愿景,也是誓言,也是情怀。只有这样,道人的心才能活起来,俗人的心才能死。我们每天都给那个俗人的心喂营养,从来不给道人的心喂营养,道人的心都快被饿死了,还说自己在修行,道心都饿死了,还修什么行?我们有道心吗?道心就是愿景。你对生命的未来有期盼吗?你对你的人生信得过吗?应该怎么样去规划,怎么样去奋斗?处处都是占便宜,得过且过,苟且偷安,那是不行的。

所以知耻而后勇,菩萨都是勇士,要有点勇猛精进的认知。这种勇猛是正常的,不是拼命,不是吓人,而是这种科学符合生命的逻辑,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成佛怎么成?它是合理的。你说佛法当中哪一个修法不是科学的,符合生理,符合心理,解释得清楚,哪里有任何的宗教、迷信和神明?都是科学的,但是我们的障碍很大,我们必须要听那种神话才会有信心,我们必须要自己作妖,才能把自己骗了,很可怕的心,对任何事情都是好奇、神奇,从来都不会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去修行,如理思维,如履薄冰。

“一切唯心造”的究竟意趣

问:始教的“三界唯心”和《华严经》讲的“一切唯心造”,是一个意

思吗?

答:它是这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话当中有一个次第。它的目标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人想了解佛的境界,那么“应观法界性”,佛以法界为身,佛以法界性成佛。“一切唯心造”解释的是六道,六道是心,唯心所造。法界体性就是佛的本体,而你现在用你的亲身经历去体会法界性,以法界性了解成佛的经验,这是逆着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那么这是目标,“应观法界性”,这是方法,而这个方法如何落实呢?“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不是说唯心造佛,是唯心造你的现实。从你的现实当中体验了一个真理,叫“一切唯心造”,用这个真理就可以比对佛的那个境界。所以觉林菩萨这个偈子,你要前后互相看,而这个最核心的是最后四句。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就是说像画画一样,实际上把各种颜色放在各种地方,最后就成了图像了。这就用画图像来说“唯心所造”是

什么,最后论证出来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是结论。

觉林菩萨偈

尔时觉林菩萨  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  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地藏经》前面引用了《华严经》的“觉林菩萨偈”,《地藏经》是事相,它为什么用《华严经》的理论?《地藏经》为什么说“一切唯心造”?地藏菩萨度的是最苦的众生,最苦的众生就是他的心等流出来一个最苦的境界。而同样的,证到这个平等性以后,佛也是用这个心成的佛,这就是法界体性的智慧。所以你要分清楚三界唯心、万法无我、万法唯识。什么叫万法?轮回当中是万法,还是胜义当中是万法?所以这里说的万法是差别相,差别相一般来说在经论义相来说都是世俗相。大家慢慢自己参,这虽然说是概念上的,回答还是境界上的。

现前一念与普贤圆因

问:师父,您讲的一念十法界,从观行次第的角度来说,一念是不是普贤圆因?

答:那你现前一念呢?你现前一念和普贤圆因是什么关系?你的现前一念当中有普贤圆因吗?

问:它是缘着一个境界吗?

答:这里面就是有一句重要的话,还是刚才那句话“应观法界性”,应观法界体性,法界体性就是如来藏,在世俗谛就是唯识,如来藏和唯识的交织,最后一切唯心造。如果你是站在识境当中,如来藏肯定存在,但是你肯定不是普贤圆因。普贤圆因是一念法界性,法界性如果现前是光明的,那就是普贤圆因,那么你念普贤愿的时候是很有激情和感觉的。所以你的现前一念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是法界体性。还要清净,一念心清净,保持清净,那是法界体性。一念心往下走,不清净,即是唯心生万法,它从一心当中往外分,越分越散。我们从万法当中往回收,收到一个平等性、大圆境、妙观察,这时候就是一念心。

首先要到如来藏,到智,那这就是法界体性。这个法界体性在世俗谛就是因上,那么因上你一定会显现出普贤菩萨的激情和愿景,这就是一念圆融,一念成佛有余了。

佛门当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出家四年,可能连佛都看不见了。这就是唯心的境界,心在无常法当中它会变。如果你的心变了的话,就要用普贤愿唤醒它,让它念念相续。出家一年、二年,佛还在眼前;出家三年,佛还在眼前;一直到出家四年、五年,临终前一念,佛还在眼前,佛不接你,你都上极乐了。念念相续难,一念清净并不难,谁都有体会,因为啥呢?你一念化万念,我们这个工夫成就了,你不管它都会去。一念化清净,念念相续,你天天管还错位。所以修行难,难在修行要不断地使劲儿,轮回不需要使劲儿,就是这个道理。

那你说现在你的一念当中,是不是念念相续普贤圆因?如果是,有这个激情和愿景,可以“格断”生命深层的一切众生的呼唤,能够自我革命、警觉、自我清净,定中梦中,动静一如,那就是普贤圆因。所以普贤圆因不是说的,而是一种境界,但是我们现在怎么样入这种境界?诵3000遍《普贤行愿品》是必须的,还要在禅定中诵,要发起殊胜的上求下化的心,念念不离众生,念念不离三宝。所以我们要发愿,于一念间也不离开,这就是皈依的决心和誓言。你要发了这个愿,才能像普贤菩萨一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未来际无有退转。这就是要着力处。从因门六义来说,这是性决定,然后再等待,需要恒随转、待众缘,果必然出现。所以你要创造这个缘,这样你就自己判断,普贤圆因如何落实、如何用功,普贤圆因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妙用无穷的因门六义

问:如何从圆教的角度包括华严的角度,理解“如来”?

答:它都在法界体性当中,烦恼即是菩提,不即不离,如是如是,不断地发愿而已。它不患得患失,不有二分别,见一切都是心,见一切都往性上会。见相不迷,往性上会。而这个性就是普贤圆因,是资粮,用三善去对治,还要炮制。所以你看,普贤圆因实际上以事相为主,因为生命,当你认为它是静止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问题,就落于成见,心就有“住”了。所以生活当中都是对治,念念觉,数数修。这就是你如何拿捏法,如何在当下对治。很多人他都是刻舟求剑,不是对治了当下,不是觉了当下现前的,它都在过去、未来心当中对治,那叫妄想,这个药不灵,不是药,帮倒忙的。所以任何事情现前它都有解药,要找对那一味解药,这叫严丝合缝,这就是禅观,没有自我。因为你看清楚当下发生了什么,你给它的对治才能准确,就像医生看病一样,知道你是什么病,给你什么药。但是很多医生为啥看不好病,他判断那个病和事实不符合,所以他给的药都没用,这就是庸医。庸医都是掌握知识,不会运用。

问:如何找对那一味解药?

答:用因门六义来看,看清因、缘、果,就格掉了自我的主观,看清楚了那个事实。所以因门六义特别难得,这是佛法当中,在我的观点来看,真的是唯一一个把佛法说透了的公式,它是真理性的,其他都是定理性、对治性的,因门六义是绝对性的,客观性而且是广大性的,一切事物普遍的都含藏着这个。无论是本质还是现象,无论是发展还是萎缩,无论是自我还是世界,都是按照因门六义成就的。

所以缘起只能用因门六义解释才是对的,你用“缘起性空”来说,两个又落入两边了,因为它去掉了事物的复杂性。在华严来讲,主伴不能具足,它就是一个抛物线的,直线性地说这个问题,只能说一个事相,不是能说尽法界普遍性的,有着普世价值的公式。事物是动态的,因门六义最神奇的地方是把动态的事物,用360°的角度给说清了,这个你们慢慢体会。生生世世能够接触到因门六义,真的是惑无不尽,弊无不除,理无不通,智无不圆。因为生命是动态的,当我们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都是把这个东西“切片”看,而这个事物它不会停下来,你看了点顾不到面,都会错位。只有因门六义是动态的,因、缘、果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多维地看,多维聚于一念观。

你们好好体会,这个真是的只可体会,不可言传,妙用无穷。不要小看因门六义,不要认为它只是一个概念。它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打破你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让法界的现前智慧融入你的现前一念,它们两个是平等的。你通过因门六义就开了法界,“理显情自亡”,而法界的一切功德、庄严都是因门六义的注脚和展现。收是这样收,放是这样放,所以你才能够明白心为什么无常,事物为什么这么复杂,为什么万有以万有为缘起而又平等,为什么万事万物对立而统一,和谐而发展,这都是因门六义的一种平衡。当你整个摆出来以后它就是一种平衡,而它的发展也是从这个平衡中延伸,所以因无量、缘无量、果无量,都是“因”因门六义,

“缘”因门六义,一切事物都是因。

所以因门六义是六重境界。首先要解释一下,所谓的“义”就是境界的意思,六种境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它和六相还不同,六相只看表层,因门六义看核心。所以我们二维的世界,透明的不能举例,拿黑的来讲,你永远只能看到这个面,看不到那个面,因为你透不过去。因门六义让我们透过去看到每一个面,所以它是立体、多维的。你不仅仅能看清楚它的现在、当下,还看清楚它的未来,不仅仅看到这一个事物,还能看到它的和合相。所以,因门六义和六相圆融是入道的方便。

因门六义就把一念心如何和万事万物结合、发展说清楚了,这真的好玄,但是又很科学,又一点儿都不玄,它是可以说的,所以叫“理显情自亡”。其他“玄”的事物,你看《道德经》上就是落在两边说,它也是谈境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两边说,从“空”“有”说,“因”上来说,怎么样发展它又没办法说了;说到“缘”的时候,把“因”又照顾不到;说到“因缘”的时候,把因和缘全抛了,永远让你看一个平面,没办法把一个事物纳入动态的观察,只能把动态的事物固定住,切一个片,画个坐标,只给它一个它在哪个象限,那你看到的事物和四象限里面宏观的事物有什么关系?当你一取出来,这个事物就已经结束了、终结了。而因门六义就是鲜活的生命,就是这样,不取,不用拿来做实验,它就是这样。总之它是给你一个工具,是入道的方便,道是不可言诠的,是很玄妙的,把奥妙的事情用这个公式给格式化了。